标签 : 13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治沙女杰殷玉珍站在自家的防火瞭望台上,望着自己栽下的6万亩林地和2017年建起的林果加工厂、玫瑰园、别墅,心中满是自豪。以前让人无处安家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已脱胎换骨。   毛乌素沙漠曾被称作“死亡之海”。十几年前,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不到5%,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2019年,毛乌素沙漠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70%,年降雨量已经有400多毫米,超过500种生物在这里安家。   毛乌素沙漠的沧桑巨变,正是内蒙古大规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加强荒漠化防治的生动实践和写照。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入了生态理念更加普及、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建设更加科学的新境界。    生态保护的战略定力前所未有   曾经,在草原上开矿成为内蒙古资源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在锡林郭勒,露天煤矿的开采一度让草原变得满目疮痍。   从2016年开始,痛定思痛的锡林郭勒盟把六成以上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今年,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区内67家工矿企业的73个采矿权和77个探矿权进行了依法退出及注销。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比例达到100%。   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罗虎在说,今后,草原将不再新上矿山开发项目,草原上不再开口子。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战略定位。锡林郭勒盟是距首都最近的大草原,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万里绿色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锡林郭勒盟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守战略定位,保持战略定力,全力保护好锡林郭勒大草原,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生态风景线。   “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鲜明地树立起来,所有区域、所有领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发展都要体现坚持这一导向的要求,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兴安盟盟委书记张恩惠的话掷地有声。    全民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国土绿化面积每年推进1000万亩,相当于5年里每个内蒙古人种草种树两亩。在内蒙古涌现出最多的劳模就是“生态卫士”。   20世纪80年代开始,抱着“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黄沙欺负死”的决心,殷玉珍走上了漫漫治沙路。她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及病痛困扰的种种困难,三十年如一日,栽树200多万株,让6万多亩沙地披绿。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目前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当地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   2019年,苏和老人在北京天安门受到了共和国70周年“国家英模”的礼遇。这位远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古城旁的“治沙愚公”,提前从阿拉善政协主席岗位退下来,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2004年以来,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沙漠里,苏和与家人人工栽植梭梭苗3000亩约9万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形成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一道生态屏障。   在锡林郭勒阿巴嘎旗牧区,为了保护草场,廷·巴特尔带领牧民严格落实草畜平衡责任制,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新三牧方法。毕力贡是这里的牧民,他的9450亩草场上最多时曾养过1400多只羊。如今他的草场上只养了400多只羊和60多头西门塔尔牛。毕力贡说:“多养牲畜不行,旗里规定草畜平衡不让多养,再说超载后草场退化等于自绝生路。”在内蒙古草原上,正在实施的“新三牧”工作,极大地转变了农牧民经营观念,保护草原开始成为不少牧民的自觉行动。   截至目前,内蒙古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共涉及农牧民1000多万人,为使退化严重的草原彻底休养生息,不少牧民告别了世居的驻牧地,移入城镇或移民村。    科学治理恢复青山绿水   2019年北京世园会上,内蒙古馆前的草坪可以任人行走,这是内蒙古培养出的本地草坪,耐寒、耐盐碱、耐旱,生命力旺盛。   如今这种草坪在呼和浩特大青山脚下蔓延上万亩。修复后的呼和塔拉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余种恢复到50多种,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等关键监测数据总体提高近12倍。几年前,大青山脚下还是乱石丛生、污水横流,污染企业遍地。大家的腰包鼓了,却丢失了秀美的风光和清新的空气。一片质疑声中,呼和浩特市幡然醒悟,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大刀阔斧,坚决对污染企业按下停止键,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彻底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采挖砂石的落后生产方式。   耕地退化、沙化也是严重的生态问题。内蒙古现有耕地面积1.3亿亩,有草原面积13.2亿亩,农田风蚀沙化,草原不同程度的退化,如何以科技创新助推生产发展,还土地以本真,还山川以本色?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院长路战远教授,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推广作为科研工作的切入点,2015年,他带领的团队揭示了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因子与作用机理,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抗旱防尘技术。推广这项技术,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扬沙60%以上,作物平均增产6%~12%,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农牧交错区免耕播种难、播量及播深控制难、免耕保苗难等关键性技术难题。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牢记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的战略地位,承担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大责任,以巨大力量和坚定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5年。(记者高平)   原标题:树立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

  人民网呼和浩特10月19日电(陈立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近日对外发布消息:此前,在北京召开的武川县申报“燕麦之乡”专家组评审会上,经过专家组评议,一致同意中国粮油学会命名武川县为“燕麦之乡”,择日将进行授牌。   武川县地处北纬41°—43°地理纬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呼和浩特市北,被誉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后花园。北纬41°—43°也是世界公认的裸燕麦黄金生长纬度,武川是世界燕麦的发源地之一。   据武川县宣传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早在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就已经批准“武川莜面(燕麦制品)”的地理标志产品。去年,武川县退出贫困县的排列,燕麦在其中发挥着产业造血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从2015年的不到15万亩,到2020年覆盖了30万亩,近年来,燕麦在武川县繁茂生长。   呼和浩特燕麦种植主要集中在武川县和清水河县。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刘景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燕麦中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营养素,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据悉,内蒙古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风沙干旱、无霜期短、光照充沛,适宜燕麦生长。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燕麦生产省区,根据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数据结果显示,内蒙古2019年燕麦种植面积为386万亩。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积极响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把扶贫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工作的重点,充分落地平安集团“三村工程”扶贫战略,积极在集团扶贫资源的支持下,开展了全国首个以保险创新撬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精准链接贫困户的造血式金融扶贫模式即“三村三保”扶贫模式,该模式于2018年3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成功落地。   保险扶贫,撬动乡村产业发展   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人口致贫问题盘根错节,采用“输血式”扶贫无法持续改善贫困户的生活,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内生动力,“造血式”精准扶贫模式,才能根本上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2018年1月,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选取了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中旗的扶贫企业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创新金融扶贫帮扶重点对象之一。立足平安集团金融保险主业,以保险创新撬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精准链接贫困户的金融扶贫模式,最终形成了“三村三保”模式落地方案,并在实践中积极创新产品,不断完善。“三村三保”扶贫模式围绕“金融造血、精准帮扶、长效促进、防贫兜底”,覆盖产业扶贫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建立了金融科技一体化的“扶贫保+溯源保+防贫保”扶贫闭环支持体系。   在产前,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直击扶贫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痛点,建立由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三位一体的以产业为支撑的运行机制,通过补贴保证保险保费及银行贷款利息的形式,实现银行、政府、保险的三方信贷风险共担,大幅降低扶贫企业融资成本,撬动产业扶贫资金,精准滴灌到扶贫龙头企业,最大程度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利用生产资料发放、高价订单回收、劳务雇工、参股分红的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和贫困户积极性,实现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截至目前,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为阴山优麦提供免息免担保的扶贫资金9000万元,支持其建立了3万吨燕麦香米、2万吨燕麦片、2000万支燕麦杯加工生产线、3万吨级原粮及产品仓储库等生产资源,成为察哈尔右翼中旗发展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    物联网+大数据全程助力,因地施策跟踪帮扶。对扶贫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农作物生长实况、农业生产过程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平台化管理,另外,对扶贫项目的现金流、商品流等经营情况进行线上化记录和分析,确保扶贫资源精准到户,扶贫政策前置预判,完善扶贫产业信贷风控体系,确保风险可控、成效可知。   “溯源保”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智慧溯源管理平台,配合智慧种植监测平台,创新设计“溯源保”保险产品,通过将“区块链产销溯源平台+溯源保险+食品安全责任险”的新模式、新方法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品质管理、产品追溯认证、市场决策分析三大功能,为产品匹配“一码双保险”的智慧溯源品质认证,增加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    20%回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采取配股分红形式,邀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公司,并与嘎查村签订合作协议,扶贫企业每年给付每个村委会不低于6%的入股分红。2018年帮扶1087户贫困户、2019年帮扶1087户贫困户、2020年上半年帮扶1370户贫困户,实现人均年增收约3000余元。 2O互联网电商平台如平安E采、平安好车主商城、平安好医生商城、壹钱包等,专门搭建“精准扶贫专区”,帮助扶贫企业的产品纳入“三村百宝”消费扶贫品牌计划,提供专业品牌营销策划;线下通过在乌兰察布、上海、广州等地开展的五场扶贫产品洽购会向外界推介。截止上半年,已为阴山优麦带动销售额达7283.64万元。   此外,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积极助力阴山优麦的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完善,从最初的十几个初加工单品已发展到近七十个单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线上线下均有销售,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在亚洲第十四届品牌盛典上,阴山优麦荣获“中国(行业)品牌年度创新企业”称号,真正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主心骨”。      同时,为了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设计开发农业保险、人身意外险、平安政府扶贫救助责任险、“防贫保”等一揽子全方位保险方案,全面保障了贫困人口在产业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其中,防扶结合的“防贫保”聚焦临贫、易贫人群,覆盖灾害、意外、疾病、农业减产等致贫风险,保障贫困户生产生活持续稳定,每户最多可获得赔款5.5万元。有效解决边脱边返、边扶边增的扶贫难题。   截止目前,平安产险为通辽市科左中旗的1287位扶贫干部定制意外险保障方案,保证基层扶贫工作平稳快速进行,累计提供了3.8亿元的保险保额。“防贫保”已经覆盖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后旗16265人,总保额12亿元,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期1275人,总保额1217万元。   复制金融扶贫模式,加速推进脱贫攻坚   2020年4月,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和巴彦淖尔市政府签订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由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和巴彦淖尔市政府共同发起,将巴彦淖尔精准扶贫“组合拳”与平安乡村振兴扶贫模式和平安智慧化农业项目高度契合,结合巴彦淖尔市的实际情况,推出“扶贫保”项目,通过事前“贴息”助力贷款;事中运用“科技+农业”提供风险保障;事后通过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优势,帮助涉农带贫企业搭建产销平台,建立涉农品牌的帮扶振兴计划,向消费扶贫进行延伸,帮助带贫涉农龙头企业完成协销,形成产业振兴的闭环运作。该项目的落地,对巴彦淖尔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天赋河套”授权企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8月20日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扶贫保”项目在巴彦淖尔市政府统筹部署下,在巴彦淖尔银保监分局和金融办的协调支持下,成功落地巴彦淖尔市。为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从陕坝农商银行1000万元融资贷款进行全额贷款贴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平安“扶贫保”模式帮助企业“提品质、创品牌、降成本、提收益”,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解决方案及长效的帮扶机制,为天赋河套授权企业打开新的销售路径。   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造血式金融扶贫模式“三村三保”,通过全产业链全周期保障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前沿技术支撑生产,驱动地区减贫与发展,描绘了金融助力内蒙古贫困户奔小康的生动画卷。   在接下来的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平安产险内蒙古分公司将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劲头,继续围绕产业扶贫主线,以“三村三保”为核心抓手,扎实推动“三村工程”在内蒙古的深度落地,持续深化具有平安产险特色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为内蒙古的脱贫攻坚持续注入“保险+科技”新动能,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加油助力,以实际行动诠释回馈社会、建设国家的企业使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条例(草案)》公开听取意见的公告   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条例(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拟于11月下旬进行再次审议。现将条例(草案)及说明全文公布,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请将修改意见和建议于2020年10月30日前反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联系人:许雅璐   联系电话:0471-6656281、6655838(传真)   电子邮箱地址:xyl_rd@163.com   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3号   邮政编码:010020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20年9月24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牧区公路的建设和管理,适应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牧区公路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公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及其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农村牧区公路,是指纳入农村牧区公路规划并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的县道、乡道、村道及其附属设施。   县道是指除国道、省道以外的县际间公路,以及连接旗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和主要商品生产、集散地的公路。   乡道是指除县道及县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的乡际间公路,以及连接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与嘎查村的公路。   村道是指除乡道及乡道以上等级公路以外的连接嘎查村与嘎查村、嘎查村与自然村、嘎查村与外部的公路,但不包括村内街巷和农田间的机耕道。   附属设施是指为保护、养护农村牧区公路和保障农村牧区公路安全畅通所设置的防护、排水、养护、管理、运营、服务、交通安全等设施、设备以及专用建筑物、构筑物等。   第四条 农村牧区公路的发展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安全适用、生态环保和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并重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行业监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工作的领导,将农村牧区公路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牧区公路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促进农村牧区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牧区公路工作的责任主体。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在旗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范围内,明确相应的机构或者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村道的相关工作。嘎查村民委员会在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村道的管理养护工作。   第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公路工作。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指导、监督乡道、村道的相关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农牧、林业和草原、扶贫、水行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农村牧区公路相关工作。   第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帮助和扶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推进农村牧区公路事业发展。   第九条 鼓励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建设和养护质量。   在保证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整合旧路资源、加工适于筑路的废旧材料等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第二章 规 划   第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规划应当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牧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与国道、省道以及铁路、民航、水运等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衔接,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满足乡村振兴和国防建设的要求。   农村牧区客运站、管理养护站等设施应当与农村牧区公路统一规划,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标准进行建设。   第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规划包括县道规划、乡道规划和村道规划。   县道规划由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乡道规划和村道规划由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助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报旗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农村牧区公路规划需要修改的,由原编制单位提出修改方案,并按原审批程序批准、备案。   第十二条 编制农村牧区公路规划应当同步建立农村牧区公路规划项目库,一并履行批准和备案手续。   农村牧区公路规划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需要定期调整。项目库调整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并报批准机关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村牧区公路规划项目库,统筹考虑财政投入、年度建设重点、养护能力等因素,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年度计划。   纳入农村牧区公路规划项目库的建设项目,作为已批准立项的项目,不再单独办理立项手续。   未纳入农村牧区公路规划项目库的建设项目,不得列入年度计划。   第三章 建 设   第十四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草原湿地保护和公路功能需求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技术等级。   第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按照规模、功能、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分为重要建设项目和一般建设项目。技术等级二级以上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和隧道、大型桥梁建设项目为重要建设项目,其他项目为一般建设项目。   重要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一般建设项目可以简化建设程序实施。   第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应当严格坚持保护耕地、林地、草地、湿地以及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公路进行改建或者扩建。   宽度不超过8米的村道用地属于农用地,由旗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统筹安排。   第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   第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质量终身责任制。   项目业主对农村牧区公路质量负总责,应当具备建设项目相应的管理和技术能力。   项目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单位承担相应的质量安全责任。   第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制度。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符合法定招标标准的,应当依法进行招标。   达到法定招标标准的一般建设项目可以多个项目一并招标。   社会捐资、群众投劳为主的村道建设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自主决定。   第二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设计应当由具备法定条件的设计单位承担。   重要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一般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可以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并可以多个项目一并进行。   社会捐资、群众投劳为主的村道建设项目,可以由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供施工图设计文件。   第二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重点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一般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由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   农村牧区公路重大或者较大设计变更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选择具备法定条件的单位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条件下,可以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组织沿线嘎查村民参与村道建设中技术难度低的路基和附属设施建设。   第二十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工程验收制度。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一般建设项目的交工、竣工验收可以合并进行,并可以多个项目一并验收。   第二十四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设置交通安全、防护、排水、标志、标线、候车亭、招呼站、管理养护站等附属设施,并纳入项目建设成本,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已建成的县道、乡道和通客运的村道,应当逐步完善。   第二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应当按照规定命名和编号。   县道和乡道的命名和编号,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确定。   村道的命名和编号,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确定。   第二十六条 项目业主应当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收集、整理、保存工程资料,建立工程档案,验收合格后移交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保存。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核查、更新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公路基础数据库、电子地图等信息,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第二十七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将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主体履约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和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信用评价工作,对信用评价情况进行记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管 理   第二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公路管理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农村牧区公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实行路长制。   旗县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公路总路长。   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本行政区域内县道路长。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本行政区域内乡道路长。   嘎查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担任村道路长。   第三十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确定负责农村牧区公路保护的行政执法机构。旗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牧区公路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农村牧区公路行政执法机构可以聘任当地农牧民作为协管员,协助开展农村牧区公路保护工作。农村牧区公路行政执法机构应当配合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对损坏乡道、村道的行为进行索赔。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修复受损路段。   第三十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两侧自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不少于1米的范围为公路用地;自公路用地外缘起,按照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村道不少于3米的标准划定公路建筑控制区。   第三十二条 进行下列施工活动涉及村道的,建设单位应当向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一)因修建铁路、机场、供电、水利、燃气、通信等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挖掘村道及其用地或者使村道改线;   (二)跨越、穿越村道修建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三)在村道用地范围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

  近日,记者从市公交总公司获悉,因昭乌达路赛罕区政府至内蒙古医院路段桥梁施工无法通行,208路公交车自8月29日起绕行呼伦贝尔南路至乌兰察布西街至兴安南路到武警医院恢复原线。临时新增呼伦贝尔南路、公交四公司、新希望街、金地商城、名都中央广场、锦江大酒店、内蒙古图书馆、国泰证券公司、内蒙古医院、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老干部活动中心、武警黄金第二支队、驰誉、树木园、金岁大酒店、明和园小区、后巧报共17站。临时取消农机院、国检体检、赛罕区医院、师大东门、肿瘤医院、内大南门共6站。   待桥梁施工完毕后,208路公交车将立即恢复原线运营。   另外,因道路施工完毕,105路公交车目前已恢复原线运营,不再绕行102省道。(记者 云艳芳)

  8月31日,记者从市交管支队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首府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创造良好交通环境,我市加强道路交通技术监控系统建设,现已有4个点位共4套交通违法抓拍系统(电子警察)达到规范要求,市交管部门将于9月15日正式启用这些交通违法抓拍系统。   据了解,交通违法抓拍系统将对机动车路口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通行、骑压实线通行、逆行和驾驶人不系安全带、接打移动电话、大货车闯禁行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实时自动抓拍。此次启用的交通违法抓拍系统具体点位为,东二环南延长线牛角桥东侧辅路、东二环南延长线牛角桥西侧辅路、金四路与汇金道路口西侧、金四路与金五道路口北侧。(记者 刘军 通讯员 齐燕)

  近日,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对2018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办法》(以下简称《补助办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丧葬补助金申报时限,进一步简化申报程序,提高经办服务质量。   在取消申报时限要求方面,原《补助办法》规定,申领人员自待遇领取人员死亡后五个月内办理注销登记的,可以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超过五个月未办理注销登记的,不得领取。修订后规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应及时办理注销登记;因未及时办理导致养老金逾期支付的,将从丧葬补助金和个人账户余额中抵扣;不足抵扣的,按规定予以追回。   在简化申报程序方面,原《补助办法》规定,申领人员办理注销登记时,需提交待遇享受人员死亡证明。修订后规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可通过网上或线下填写注销登记表作出承诺即可办理申领。   同时,为方便申领丧葬补助金,我区还进一步优化了信息系统设置,申领人向社保经办部门提供本人银行卡号后,社保部门通过信息系统直接将丧葬补助金打入申领人银行卡中,全程网上办理,实现一次申报、一次受理、一次到账,杜绝申领人多次跑、多头跑现象,提高经办服务效率。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内蒙古扎兰屯柴河,发现一只正在觅食的野生火狐狸,体长约60厘米,尾长近30厘米,体型略大,毛发靓丽,背面为棕红色,腹部呈黄白色,尾尖为白色。火狐狸,学名为赤狐,又称红狐,性情狡猾,行动敏捷且有耐久力,往往会选择在植物茂盛地带进行夜间觅食,此次拍摄到白天觅食的独行火狐,实属罕见。   通讯员:郭威   记者:郭珩 安琪   监审:杨景义安 琪   审核:郭珩   总监制:孙镰峰   编辑:刘通(见习)

  ——访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彭万臻   2020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而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发挥内蒙古自然和生态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7月21日,内蒙古召开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代表着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正式提上议程。而在此之前,2019年8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一系列的政策表明,代表内蒙古的民族奶制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民族奶制品产业到底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如何发力,记者就此采访了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彭万臻。   奶制品将成   奶业发展新增长点   记者:目前内蒙古是否制定了民族传统奶制品地方标准,对推进我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将带来哪些利好?   彭万臻:2019年8月9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区奶畜存栏达到350万头只,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的发展目标。随着消费能力提升,健康优质的奶制品越来越被人们看重,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是自治区奶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区地处北纬黄金纬度,独特的自然与现代文化相融,造就了天然绿色的农畜产品,品质优良的特色产业。而民族传统奶制品是以传统原料、传统工艺、传统生产加工方式加工制作的奶食品,统称为民族传统奶制品或民族传统乳制品或奶食品。目前,我区已经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民族传统奶制品有7个品种,分别是:奶豆腐、奶皮子、策格、楚拉、毕希拉格、酸酪蛋和嚼克。全区有16家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746户注册登记的加工坊。每天加工鲜奶能力9560.73吨,日均实际加工鲜奶量393.3吨,年产值6.07亿元,就业人数在2000人左右。推进我区民族传统制品产业发展,对助力牧区稳定脱贫、牧民增收致富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有利于形成奶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客观要求。   多举措“赋能”   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   记者: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由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推动各地开展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作为牵头部门,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发展?   彭万臻:从年初开始,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出台了市场监管系统《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制定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这其中包含了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提供技术、智力支撑;以试点带动全区奶制品企业发展及品牌包装等支持。   以技术支撑和智慧支持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6月13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签订了“民族传统奶制品培训研发项目合作协议书”,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传统奶制品培训研发基地”设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依托学院师资、科技人才、蒙汉双语教学等方面优势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创新技术、提升价值“赋能”。   发挥试点示范创建引领带动民族传统奶制品稳步发展。6月28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启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首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内市监办字〔2020〕107号)精神,经过自愿申请,盟市、旗县(市、区)两级市场监督管理局遴选、两级政府复核的申报程序,公布了首批160个试点示范名单。试点示范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按照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验收通过后,“以奖代补”,支持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各盟市、旗县在建设试点示范时,实施点对点服务,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民族传统奶制品包装设计,帮助指导商标注册打造区域品牌形象。7月6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完成民族传统奶制品包装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从476件应征作品中通过专家评审入围作品、市场满意度调查甄选出包装设计式样,全部免费提供给奶制品加工户选择使用。这将有效改变当前多数传统奶制品无包装、裸卖、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的尴尬局面。   3年行动   民族奶制品产业将提档升级   记者:《内蒙古自治区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由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并提出了计划利用三年左右时间促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将如何利用这3年时间,推动整个产业提档升级?   彭万臻: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涉及11个相关部门以及各盟市、旗县政府。总的思路是,以打造试点示范为切入点,从行政许可入手,按照原料把关、生产加工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产品销售、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产品质量追溯等环节,进行全链接、闭环式监管,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专项行动计划分三年推进。2020年为试点推动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完成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设计、任务部署、责任落实、试点启动等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全面铺开。2021年为深入实施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全面落实各项举措,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2022年为全面提升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对此前采取的措施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提高,实现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记者张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