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96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 郝飚 阿妮尔) 11月24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治区宣讲团走进乌海市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工信厅进行宣讲。   在乌海市,自治区宣讲团成员、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安静赜紧扣主题,就《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和贯彻落实,为乌海市机关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浅出、全面系统的阐释解读。乌海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赵根聆听宣讲后说:“这场宣讲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将深切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切厚爱和期望重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全力推进国内首家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治区宣讲团成员、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学刚从深刻领会把握“五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深切领会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怀厚爱和期望重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聆听报告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本次宣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立足“两统一”职责,助力自治区向“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扎实迈进。   在自治区工信厅,自治区宣讲团成员、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盖志毅围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进行宣讲。盖志毅充分结合我区实际,针对《意见》部署的7个方面主要任务展开宣讲。自治区工信厅机关党委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张琛聆听宣讲后表示,要不断深化对《意见》的学习,将党中央的关怀转化为凝心聚力的昂扬斗志和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全力推进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我区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取得新成效、展现新作为。 编辑:温慧娟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农家乐里话文明敬老爱老扬新风   ——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兴隆庄村“道德饭堂”活动案例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近年来,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创新打造“道德饭堂”,破旧俗、扬新风、弘仁爱、倡节俭,通过“道德饭堂”小支点,有力撬动乡风文明“大转变”。   一、基本情况   兴隆庄村位于乃林镇南部2.5公里,全村总面积690公顷,共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737户1762口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摆阔之风有所蔓延。为破解新形势下移风易俗工作治理难点,喀喇沁旗乃林镇创新思路、因村制宜、以点示范,将兴隆庄村作为推进移风易俗重点示范村,于2022年积极申请上级资金125万元建设特色农家院一处,将抵制“高额礼金、豪华丧葬”和特色农家乐紧密结合,创新打造“道德饭堂”,有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制度约束,弘扬新风凝共识。兴隆庄村通过广泛征集、集中讨论等方式,将婚丧嫁娶严禁大操大办、反对奢侈浪费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并张贴在村民广场、“道德饭堂”院内等人流量较大的显著位置,充分营造移风易俗浓厚氛围。同时,创新移风易俗载体形式,丰富“道德饭堂”服务主题,广泛弘扬“新食尚”,制定“舌尖上的节俭”用餐制度,让杜绝餐饮浪费成为群众广泛共识。   (二)有“事”新办,巧用“红榜”强示范。兴隆庄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改组红白理事会成员,聚焦特色农家院,明确职责、统一操办,集中组织喜事新办、白事简办“一条龙”服务,强化村民自治,形成“三统一监督”机制,即:统一用餐标准、统一邻里共帮、统一礼金限额,并对婚丧喜庆事项全程监督,设置“匿名邮箱”。通过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办事流程,让村民少操心、少花费、不攀比、不浪费。同时,将“移风易俗示范户”通过“红榜”大力表彰,并将其吸纳为“道德饭堂”会员,享受更多便利服务,有效激励广大群众转变观念、培树新风。   (三)爱心“一”餐,活用积分善治理。兴隆庄村通过入户走访摸排,明确困难、独居老人底数,创新开展“爱心一餐”志愿服务活动,以“道德饭堂”为阵地,积极创新孝老敬亲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村民志愿者可以通过在“道德饭堂”点餐、做餐、送餐等多种形式,为村内老人提供爱心“一”餐,不仅有效缓解老人们精神孤独,也让志愿者积累更多“向善积分”获得物质奖励,为爱心“一”餐活动常态化、持久化开展增添动力。   三、主要成效   兴隆庄村创新打造的“道德饭堂”,依托特色农家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蔚然成风,乡村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和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得到有效遏制,爱心齐聚“道德饭堂”,掀起了孝老爱亲新风尚,农民文明素养、社会文明程度、村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展示出新时代文明村镇的新魅力新气象。   四、推广理由   兴隆庄村通过创新举措,将农家乐融入文明创建工作,让移风易俗制度“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守”,让文明之行“随时做、顺便做、简单做”,切实让文明乡风浸润民心。推广理由:一是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特色农家乐在众多拥有餐饮文化资源的镇村中具有普遍性,可为活动提供服务阵地。二是在农村人口特点方面,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老人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照顾,更需要精神慰藉,是新形势下推进移风易俗、弘扬孝老敬亲需要紧密关注的问题。三是在成立“道德饭堂”创新成效方面,将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与移风易俗工作紧密结合,不仅为特色农家乐多元化发展拓展思路,同时通过制定符合村情的婚丧嫁娶制度,可从制度约束客观方面消除村民主观“碍面子”“摆阔气”等倾向,从而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培树文明新风。 编辑:张彬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平罗开幕

     10月13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平罗县开幕。本次论坛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命题,通过开展主旨报告、专题论坛、沿黄市县协同治理倡议发布、政企专场、实地考察等活动,协调水环境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WEFE)纽带关系协同管理,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近年来,平罗县主动担当先行任务,以“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胆魄,统筹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防洪安全、水资源利用,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批“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好项目投产达效,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黄河平罗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进出,绿色已经成为平罗最亮丽的底色。   开幕式现场   “本次会议是‘政企搭台、学者讲课、企业获益’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将沟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共同治理,共抓保护、大抓保护、大抓治理的机制,形成协同保护、协同治理的方式。”平罗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本次大会将从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保护,河湖保护健康发展与水环境的综合利用,黄河流域盐碱地修复和生态治理及综合利用,流域治理的工程技术,科创中国、智慧种植和葡萄酒产业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层次交流探讨。   ​ 论坛现场   “当前,宁夏正在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本次论坛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正逢其势,正当其时。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保护、河湖健康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开展深入探讨交流,必将为生态保护治理探索更多新论点、新方向、新技术。”石嘴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坚决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宁夏日报记者 何耐江 文/图/视频)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宏章)九月的额济纳秋风送爽,胡杨流金。9月28日上午,2023中国(额济纳)口岸国际商品博览会开幕。   据悉,本次商品博览会共设置展位400多个,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及京津冀、川渝闽、江浙沪等15个省市的客商,带着近万种产品参展。“博览会的环境非常好,十分有幸能参与这场展会,让我们的传统木制产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巴基斯坦参展商詹朱尔告诉记者。   在阿拉善产品展区,记者看到奶制品、驼乳化妆品、驼肉制品等琳琅满目的优质农畜产品整齐摆放,不时有国外客商前来对接洽谈。“通过这次展会,结交了很多外国友人,他们对我们生产的纯驼鲜奶相当认可,目前有好多客商已与我们达成合作意向。”阿拉善右旗神驼乳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李苗苗说。   在为期8天的博览会期间,还将举行上合组织国家客厅商品展、“一带一路”赏石艺术展、“阿拉善礼物”展、深圳茶文化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题论坛、招商推介等系列活动。   据了解,中国(额济纳)口岸国际商品博览会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个“国字号”品牌展会。创立至今,累计观展人数达63.5万人次,现场成交额9000余万元。 编辑:温慧娟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北疆新实践|自豪!“友谊十九”的第775次升旗

   9月29日一大早,听着由远及近喧闹的人声,包头市昆都仑区友谊十九小区四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吴秀凤就知道,这是参加今早升旗仪式的居民来了。   今天将举行友谊十九小区第775次升旗仪式。   一边忙着组织大家列队,她一边给记者打电话:“进了小区,你都不用打听路,抬头朝最高的那座大烟囱的方向一直走,新建的社区广场就在这儿……”   沿途是宽阔平整的马路、崭新的塑胶跑道、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箱、双层立体停车位……难以置信,这是一座拥有30余年历史的老旧小区。   上午9:00整,国歌响,闫修华将手中的国旗用力一扬,熙攘的人群顿时安静,升旗仪式正式开始。   “50年代初,父辈从五湖四海举家来包头支援包钢建设,改变了包头的模样。60多年后,包头这座城市也真没忘了我们这群‘老伙计’,帮我们把家园改造成了现在的模样。”看着高高飘扬在社区上空的五星红旗,已经当了6年多社区升旗手的闫修华心中有无限感慨。   友谊十九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包钢集团为员工准备的福利房,共计196栋住宅楼,总建筑面积达79.17万平方米,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单体面积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小区。直到现在,在12412户居民中,仍然有2/3的住户是像闫修华一样的包钢退休老职工。   “2008年5月,我发现小区里从包钢退休下来的老党员逐渐增多,就想着通过每周举行升旗仪式来把咱‘老包钢人’的精神气儿再凝聚起来。”吴秀凤向记者展示这些年来她坚持记录的工作日志,上面赫然写着:算上今天,友谊十九小区已经举行了775次升旗仪式。   聊起曾经的友谊十九小区,当年参加过社区第一次升旗仪式的83岁老党员王开敏言语中带着惋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小区与时代脱节了。破窗开店的商铺,锈蚀渗漏的铸铁下水管道,一下雨就变得坑洼的道路我们这群老党员怎么修补都不管用……”   怀念不如相见。2022年,昆都仑区决定对友谊十九小区进行改造,以创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标杆为目标,投资约4亿元,通过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大类内容的改造,要将友谊十九小区改造成智慧型养老社区。   “改造,不是涂脂抹粉。功能和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承载居民的生活需求,就像旧病缠身的人,要通过手术进行精密的改造。”昆都仑区老旧小区改造办公室主任郭泰告诉记者,友谊十九小区改造前,昆都仑区组织1000余人对常住居民开展3轮专题调研,在对社区进行精准体检后,结合“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最终确定了改造实施方案。   现如今,漫步在改造完成的友谊十九小区,曾经颓败的锅炉房“摇身一变”成了2000平方米的居民活动室,内设有儿童玩乐、红色展览和社区科技馆等区域;新建的智慧停车监控系统,配有双层立体停车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新规划的4000余个停车位,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四层高的大型社区康养中心包含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餐厅,充分满足多样化的社区养老需求。“缕缕铁花”“双翼神马”等带有包钢元素的设计在社区里随处可见,仿佛在无声诉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动人故事。   “我刚刚的国旗下讲话有点紧张了,但我唱歌不紧张。现在社区建得这么好,我想唱两句表达我对祖国的祝愿。”升旗仪式结束后,刚刚国旗下讲话的演讲者杨桂芳一把拉住了记者。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歌声起,一时间,广场上要散去的居民都停下了脚步。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蔡冬梅、路兴、马芳、马嫣然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李玥、李强   昆都仑区融媒体中心:廖美丽、雷媛媛、张磊 编辑:贾小燕

  2023年以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五大振兴”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帮扶措施,结合在全区组织开展的“广告助农”共富活动传播内蒙古品牌,树立内蒙古形象,讲好内蒙古故事。   近期在全区大力开展推广包联帮扶的“库伦荞麦”宣传工作,积极协调“库伦荞麦”广告宣传片参加全区助农和公益广告评比活动,扎实推动广告业提升塑造包联帮扶地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在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官网设置助农广告推荐专栏,组织发动自治区主要媒体、抖音、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和广告企事业单位、呼市、鄂尔多斯市等盟市免费开展形式多样的“库伦荞麦”宣传展播。看得见、摸到着、见效果的帮扶举措既扩大了库伦旗及库伦荞麦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又为当地政府节省了多达百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全面提升了广告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效能,使帮扶措施更实更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增添了新的活力。 (通讯员许帆) 编辑:段丽萍

  最近,兴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站长陈良正在组织人员对扑火机具和车辆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为即将到来的秋季防火期做好准备。30年来,他一心投入在兴安盟森林草原工作一线,守护着森林草原的安全。   因为喜欢草原,陈良报考了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科学系,从此将论文写在兴安大地上,将青春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森林草原事业。1995年,大学刚毕业的陈良背上行囊回到兴安盟家乡,参与了“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草场保护(管理)项目”。   “当初英语口语水平不佳,工作陷入了难题,我通过集训专攻英语,后来已经能够胜任中、蒙、英三语专业技术翻译。”陈良回忆,“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草场保护(管理)项目”是他首次接到的跨国项目任务,他踏实认真地做好兴安盟天然草原实地监测、开展牧草新品种引种试验、青贮配套技术的指导推广等每一项工作。到该项目二期时,陈良已经成长为从事政策实施分析、技术推广以及环境教育工作的项目协调官。他参与实施的“兴安盟草地生态治理综合技术研究”项目在2007年荣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三等奖,2012年被录入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出版的《澳大利亚与中国发展合作30年风雨历程》纪念册中。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流在第一线”是陈良一直恪守的工作准则。澳援项目结束后,陈良到兴安盟草原工作站担任预警中心主任,负责兴安盟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工作。   陈良回忆,当时兴安盟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大、分布地域广、发生区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加之预测预报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少等因素,会出现防治工作漏查漏报现象。陈良到任后,立即着手组建了兴安盟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先后建立了155个农牧民测报点,对1730万亩草原开展观测上报防治工作。   实打实干,点对点抓,兴安盟的鼠虫害很快得以控制,经济社会效益显现,兴安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09年5月14日,在全国鼠虫害监测技术培训班上,陈良代表兴安盟草原工作站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交流。   多年来,陈良和同事们坚守岗位、不惧艰辛,防风险、护安全,用辛劳和汗水筑起一道森林草原的“防火墙”。   2018年,陈良以“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启首场代表通道,陈良走上通道,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兴安岭林区一线“林草人”保护森林和林区,帮助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故事。“现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好了,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覆盖率越来越高,多年不见的野生动、植物也重回视野。百姓们搞起了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绿色农畜产品。”陈良说。   在一批批“林草人”的努力与付出下,2019年以来,兴安盟连续3年未发生森林草原中大火灾,草原覆盖率达74.14%,森林覆盖率达33.44%。植被越好防火级别越高,加之兴安盟地区春秋季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森林草原防火站的防火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防火期,全站要24小时值班,一刻不敢怠慢,一丝一毫不能松懈。保护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我们要每时每刻保持战备状态。”陈良说,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遗余力尽责担当,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继续奋斗。   ​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爽) 编辑:贾小燕

蓝冠1956代理,蓝冠招商_【发现最美铁路·坐着火车看草原】走进多伦河特大桥

  本网讯(记者杨旭英贾小燕 通讯员杨森)7月2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联合承办的“发现最美铁路·坐着火车看草原”网络宣传活动走进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多伦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感受集通铁路与内蒙古自治区同步发展的时代脉搏。   远眺建设中多伦河特大桥,犹如一条灰白色巨龙矗立在群山环抱的绿野之中,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西南方的多伦河特大桥全长3505.72米,为新建双线特大桥,全桥共有桥墩99个、桩基础1180根,采取简支梁和连续梁架设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是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走进多伦河特大桥施工现场,一排排桥墩由低到高被整齐地码放在河道中央。直径1米、1.25米、1.5米、2米4种桩径桥桩穿越18m~52m地层,为大桥构筑了稳固的基础。53个圆端型实体墩、43个圆端型空心墩、3个刚臂空心墩,撑起巨大的双线T型桥台。大桥的施工难点主要在于桥梁较高,桥墩及基础工程量巨大,2处现浇连续梁跨越丹锡高速公路、S105省道、既有集通铁路、多伦河以及G303国道。与此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克服北方冰冻期长,施工地点常年风力较大,施工物料高空运输较困难等不利因素。   正在运营的集通铁路既有线,从新建的多伦河特大桥48#至49#桥墩间穿行而过。“原有线路弯道多、曲线半径小、提速困难、满足不了电气化牵引列车要求。特大桥建成后大桥直接与隧道连接,既缩短了线路长度又能提升列车速度”。集通铁路电气化指挥部安质部部长武宏忠介绍。   集通铁路建设之初,设计标准为地方铁路单线Ⅰ级,线路基础和生产设备陈旧落后,牵引设备为蒸汽机车,行车信号是色灯和臂板信号机,沿线缺水少电,职工生活设施、办公环境极为简陋。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集通铁路追随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通过万名铁路职工辛勤付出,实现运量逐年增加、收入稳步增长,设备设施得到不断更新换代,蒸汽机车被高效率的内燃机车所替代,人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作业,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如今,电气化改造即将完成,集通铁路即将步入电气化运营时代。届时,集通铁路线路全长由现在的943.3公里缩短至923.6公里,运能将进一步提升,年运量将由现在的3600多万吨提高至8000万吨,旅客列车由现在的日开行13对提高至30对,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由现在平均65公里/小时,提升至最高160公里/小时。 编辑:杨旭英

“画”说文明 —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第132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     编辑:段丽萍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 王丽红 黄燕飞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来到阿拉善,才更深刻体会到每一抹绿的珍贵。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贯穿全盟,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其国土面积72%以上,年均降雨量40—200多毫米,生态环境恶劣。据统计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这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对处于风口、沙化面积广、极度干旱的阿拉善来说,已是难能可贵。   可以说,每增加一个小数,背后都是无比艰巨的努力付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拉善盟探索出适合本地的沙漠治理模式,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缘和东南缘形成了长350公里、宽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阻止腾格里沙漠前移,守护了家园,也保护了与阿拉善盟交界的甘肃民勤绿洲和宁夏平原。   总结经验,探索出适合当地的荒漠化治理模式   戈壁上的风说来就来,风吹沙起,天地变得浑黄。然而车子一开进阿拉善左旗巴彦乌拉嘎查的地界,视线就变得清朗起来。   成千上万亩的梭梭林延展到天边、延伸到巴彦乌拉山脚,减弱了风速,挡住了风沙。这个距腾格里沙漠只有20多公里的嘎查,从草场退化到梭梭成林,从沙吹人跑到人们返乡创业,见证了腾格里沙漠治理的成效。   巴彦乌拉嘎查是纯牧业嘎查,曾经饱受风沙危害,草场荒漠化严重,人们纷纷外出打工。嘎查空了,嘎查书记潘多云急了。2010年,为了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阿拉善盟在落实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基础上,实施“先造后补”机制。借着政策的东风,潘多云外出学习种梭梭、嫁接肉苁蓉技术,并尝试在本嘎查种植。   “一场风沙过后,汽车车身成了白铁皮、灌木被沙子打得光秃秃的景象不能再重现了。”潘多云带着大家埋头苦干。那时候没有机器,好不容易挖好的坑,一夜风沙又给填平了,辛苦种下的苗子,不是刮跑就是被埋。没有水,牧民就用毛驴驮水。梭梭就这样一棵一棵种起来,到2021年,嘎查能种的地方都种满了梭梭,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20多万亩。   “边种梭梭,边摸索嫁接肉苁蓉。2017年,肉苁蓉嫁接成功。那时候肉苁蓉价格高,按根算钱,种子按克算钱,极大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城打工的人坐不住了,纷纷返乡种梭梭。如今,嘎查有48户牧民返乡常住,季节性住户也有二三十户。”潘多云说。   政策拉动,市场带动,生态建设和生活富裕实现了良性循环。而阿拉善全盟的生态建设并不是都这样一帆风顺。“阿拉善戈壁荒漠上随处可见的人工梭梭、花棒等,也是经过几十年才摸索出来的。”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海莲说。   腾格里沙漠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阿拉善左旗境内,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和宁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阿拉善治沙人开始向沙漠进军。20多个林场和治沙站先后在沙漠腹地和沙漠边缘建立起来,在沙漠边缘、工矿企业、城乡居民点及其他有水源、适宜植树的地方大面积开展以沙枣、榆树、杨树为主的人工造林,为当时全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受干旱缺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90年代末,无法自我更新的乔木林开始大面积死亡,阿拉善不得不开始重新种植。   “乔木需水量大,在干旱缺水的阿拉善难以生存、更新,而梭梭、花棒等本土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是在阿拉善特定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的产物。老一辈林业人意识到生态恢复和建设必须适地、适树,开始探索培育以梭梭为代表的乡土沙生植物,由‘乔木型’经营向‘灌木型’经营转型。”海莲说。   路子对了,步子大了。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阿拉善盟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从2000年至今,被腾格里沙漠占据的阿拉善左旗种植乡土灌木树种达到353万亩。同时,因地制宜在轻度沙漠化地区采取休牧、围封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在中度沙漠化地区,采取补种草种、围栏封育和禁牧措施;在重度沙漠化地区,采取工程固沙,快速固定流沙,补植乡土灌木、围封禁牧。   生态建设加围封保护,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打破常规,打造干旱沙区飞播造林典范   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   曾经一度,由于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恶劣自然条件等影响,致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贯穿阿拉善全盟境内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已呈“握手”之势,生态困局制约着阿拉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向外蔓延的腾格里沙漠也威胁着甘肃民勤绿洲、宁夏平原和河套粮仓的安全。   “把沙子留在我们这里,确保沙源不扩散,是阿拉善最大的责任。”海莲说。   锁边治理就此启动。飞播造林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见效快成为最佳选择。腾格里沙漠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2.9毫米,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沙区属于飞播造林“禁区”,然而质疑声并没能阻挡林业人探索的步伐。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84年到1992年,整整8年时间,林业人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于阿拉善荒漠地区飞播造林的技术措施,开创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治沙成功的先例。   “这套技术模式概括起来就是适地、适时、适量、适种、封禁‘十字方针’。”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适地,就是适合的地方,飞播造林要在植被覆盖度5%以下的沙漠边缘进行;适时,就是要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六七月份,便于成活;适种,就是选择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作为飞播物种;适量,就是一亩地用量500克种子,超出这个量,水资源无法满足,就不容易成活;封禁,就是在飞播造林后实施封禁保护,避免牲畜啃食。   飞播造林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最先试验成功,为以后大面积开展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开辟了新的捷径。截至2022年,阿拉善左旗累计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边缘飞播造林623万亩,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三大沙漠“握手”之势得到逆转。   时至今日,阿拉善盟逐步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林草生产建设格局,使全盟林业生态建设由过去只靠人工造林单条腿走路的局面走上了科学的综合治理的轨道。同时,“灌、草、乔相结合,以灌为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加快了全盟防沙治沙进程。   “阿拉善盟在年降水量37至200毫米的干旱荒漠地区进行荒漠化综合治理,探索总结出一套在特殊环境下独特的防沙治沙新模式,为相同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刘宏义说。   沙海淘金,催生出一条条富民产业链   6月,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北缘的浩坦淖尔嘎查生机盎然。2003年飞播的沙拐枣正结着种子,种子随风落到地上,等一场雨后,又是一片新绿。   张成元夫妻正在进行日常巡护。实施飞播造林以前,这片土地是一片荒沙,几乎寸草不生,张成元靠养羊勉强维持着一家的生活。如今,他和妻子放下羊鞭当上护林员,不仅每人每年领着2万元的工资,拿着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还能采集、销售花棒和沙拐枣种子,两人一年收入10多万元。   沙漠,有茫茫黄沙,也有人人向往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可能是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也可能是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智慧的沙区人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在沙海里开辟出一条条产业链,探索出可持续、可循环的沙漠治理模式。   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阿拉善盟确立了打造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的战略思路,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同时,培育引进了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曼德拉沙产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和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直接和间接从事林草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达6万多人。“十三五”期间,阿拉善盟林草沙产业年产值达199.5亿元,农牧民人均年收入3万到5万元,最高达到30万元。   肉苁蓉做成中药切片、苁蓉膏、苁蓉茶,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伴手礼;腾格里沙漠成为热门打卡地,腾格里沙漠英雄会等成为知名文旅品牌。牧民变导游,蒙古包变民宿,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荒漠化治理是一项迫切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久久为功的坚守和努力。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啃好难啃的硬骨头,巩固好治沙成果,守好沙漠不扩散的底线。”海莲说。 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