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9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三十二连山的绿色宣言:荒漠化治理“世界样板”

  “踏山行川,不如三十二连山梯田望远”。8月21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来到了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三十二连山。虽已入秋,但凭山远眺,这里依旧绿带连天、梯田交错、群山青翠。   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俯瞰视野   三十二连山流域由32座山峰相连而成,位于敖汉旗萨力巴乡。这里曾是敖汉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农牧业生产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吹石裸响瑟瑟,雨落土失流湍湍”“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一度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曾任三十二连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指挥的韩旭东回忆说,这里曾经黄沙漫天、洪水泛滥,刮起风沙,白天能见度极低,一场风沙能把刚长起来的苗盖死,是典型的“秃山光岭干河套,牛羊啃草满山绕”。   1992年三十二连山开始治理,1997年进入统一规划、集中攻坚阶段,敖汉人民凝聚合力,在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在山体中上部实施水保造林,山体中下部结合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水平梯田,多年攻坚完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面积3万亩的集中连片工程,打造了三十二连山生态精品工程,也奠定了着眼长远发展“守住生态底色、守牢耕地红线”的工作思路。从当年“秃山光岭干河套”到如今“青山环绕一坡田”,敖汉旗萨力巴乡三十二连山以独特的“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模式解决了3.2万亩水土流失问题,涵养了水源,保护了生态。   三十二连山旧景   荒山秃岭变成了沃野良田,黄沙滚滚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片片绿洲,敖汉人民以旧貌换新颜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优良传统,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刻地反映在生态治理的全过程。   2022年,三十二连山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中国青年运动史教育精品路线点之一。因这项生态治理工程综合规划水平高、参与治理的各民族群众人数多,治理成效显著而被誉为“黄花甸子”模式。   三十二连山的生态之变,是敖汉人几十年如一日推进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进入新世纪以来,敖汉旗依托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德援项目、意援项目、公益林项目,初步建立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在“三北”地区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据介绍,截至2022年,敖汉旗有林面积已达572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543万亩,天然林面积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17%;草地面积106.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   如今的三十二连山梯田交错、群山青翠   如今,敖汉旗各族干部群众正沿着总书记擘画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以弘扬“三北精神”为己任,以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的恒心和韧劲接续奋斗,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上创造新的奇迹,为建设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敖汉智慧和力量。   监制:李中锋   文字:许敬   摄影:王晓博   剪辑:王丽红 编辑:贾小燕

  8月17日至20日,周杰伦演唱会在呼和浩特连办4场,场场爆满。演唱会不仅“引爆”呼和浩特市体育场,更“点燃”整个呼和浩特的消费经济,演艺活动带来的巨大人流,渗入到旅游景点、酒店、餐饮等文旅消费链,也迎来了呼和浩特文旅消费新高峰。据统计,演唱会期间共吸引观众18.4万人次,外地观众占观众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受演唱会效应影响,8月16日至20日,呼和浩特市接待游客126.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0亿元,是端午期间旅游收入的3.3倍。   交通“接得住”大客流   周杰伦2023年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期间,正值旅游旺季,面对数十万计蜂拥而至的游客,呼和浩特公共交通迎来了严峻“大考”。面对巨大的客流,呼和浩特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周杰伦演唱会期间,呼和浩特地铁日均客运量达27.44万人次。其中,8月17日至19日连续3日突破2023年度单日客运量最高纪录。8月19日单日客运量28.82万人次,创2023年度单日客运量最高纪录。呼和浩特市体育场站单日进出站客流连续4日突破5万人次,8月19日进出站客流达6.42万人次,创该站单日历史最高纪录。   呼和浩特市公交公司在保障机制、运力调度、出行服务等方面全力“迎战”,最大限度满足乘客出行需求,4天共运送乘客达32万人次。演唱会期间,全市巡游出租汽车日运输量达到16.28万趟次,车均运输31.78趟,运输趟次较平时提升近15%。   “硬核服务”拉动经济   据百度资讯指数统计,关键词“呼和浩特”在8月16日达到小峰值,在20日达到最高峰,同比增长3386%。不少呼和浩特网友和市民自豪地表示,“我们呼和浩特真的火出圈了!”   为何一场演唱会能将一座城市带得如此之火?除了歌手本身的“引流”、呼和浩特近年来不断完善发展演唱会经济的软硬件条件,还得益于呼和浩特不断增强的服务意识。为办好此次演唱会,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担起“东道主”职责,成立演唱会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指挥部,设立多个工作小组,交管、市场监督、环卫等部门,以及安保单位和志愿者组织加强联动、形成合力,确保了整个演唱会期间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在此期间,呼和浩特各相关行业为歌迷提供多项优惠服务,以“宠粉”行动放大演唱会效应,让游客乐意消费。   “这次来呼和浩特,除了看演唱会,我还想看看极具地方特色的《千古马颂》。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怎么能不感受一下马文化呢!”从长沙来到呼和浩特的歌迷陈媛兴奋地说。   “这几天,我们明显感觉到外地游客增多。”塞上老街一家文玩店主说。塞上老街作为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街区,是不少歌迷的打卡地,老街的商家抓住演唱会的热度,纷纷推出“宠粉”行动。   “来到呼和浩特后,根据小红书推荐,第一站就去了塞上老街区块大召广场,塞上老街是一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感觉沧桑而强劲,拍照打卡别有一番情趣。”来自湖北的歌迷赵萌萌说。   演唱会期间,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黄河麦野谷生态休闲旅游区等6家呼和浩特的A级旅游景区,还推出门票免费、半价等优惠,持有演唱会门票的游客,只需出示票根便可享受优惠。   8月15日至22日,呼和浩特博物馆和将军衙署博物院推出“博物馆之夜”主题活动,音乐会、壁画修复体验、灯光秀等,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让珍贵文物在夜晚“亮起来”。整个8月,呼和浩特博物院所属的6家博物馆打破“周一闭馆”惯例,每日开放。   出门在外,衣食住行,特别是住宿体验直接影响着游客对一座城市的感受,对于这一点呼和浩特想到了,严查严管,只为让歌迷和游客舒心。   针对此次周杰伦演唱会,呼和浩特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全市相关酒店做好客房价格管理,把客房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障演唱会期间酒店价格平稳有序,给游客更优的旅游体验。   用心用情让你爱上这座城   呼和浩特的用心,不仅体现在官方统筹协调的大事上,也体现在市民热情好客的小细节里。设在体育场西门的新城区海拉尔路便民服务点,免费为歌迷、游客提供矿泉水、纸巾、小扇子以及藿香正气水等应急药品。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大哥还会时不时来一段快板儿,发放小礼物时,还拿着小扇子贴心地给游客扇着风,被歌迷戏称为“扇子哥”。   网络上,有人守在评论区,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变身在线客服;有人吐槽宽巷子的一个商家服务态度差,商家就现身在评论区诚恳道歉,表示一定会改进;有外地游客感慨呼和浩特市美食多、人热情、风景好,就会有一群人跟评“呼和浩特欢迎您”“欢迎下次再来”。   而面对交通拥挤影响出行的吐槽,有人就用拉动城市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等事实,恳请大家“理解万岁”。公交公司、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服务和管理上的改变,网友们也毫不吝啬地给他们点赞。呼和浩特以心换心,用“我们马上改”“感谢您的指正”等谦虚态度,赢得了外地游客的“理解万岁”“不足再改”“越来越好”等温暖回复。   来自北京的律先生全家来到呼和浩特后,大人孩子都在游玩时得到呼和浩特人的暖心服务。他说:“这是一座温暖的城市,从下飞机遇到的司机师傅、酒店饭馆服务人员,演唱会门口卖扇子的小伙伴,负责安保的工作人员和警察们,都特别可爱热情。演唱会看完了,令人恋恋不舍地不仅是舞台上那个聚焦所有人的周同学,还有呼和浩特暖心的服务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刘洋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苗青 马妍)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展示(第11期)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有话对你说”栏目用百姓的话说身边的事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   移风易俗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考题。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在牧民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上下功夫,结合地域特点、创新方式方法,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讲到牧民的心坎里。   一、基本情况   为破解牧区地广人稀、牧民语言不通两大难题,有效解决牧区入户宣传耗时长、路程远、成本高等实际困难,打通理论政策进牧区“最后一公里”,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结合牧区实际,应用数字化技术优势,破除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充分发挥年轻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苏木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了“有话对你说”栏目。该栏目自2020年开播以来,摄像、编辑、主播、剪辑等全部由苏木干部担任,节目选题注重从牧民生产生活和牧区实际出发,将党的理论政策融入牧民日常生活和主题活动中,通过苏木主播说政策、身边典型讲故事、主题活动送理论等方式,用日常化语言带领牧民群众加深对党的理论政策法规的认识、苏木嘎查职能职责的知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实现了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帮助牧民群众更好的理解理论政策,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牧区理论政策普及的深度广度。   二、主要做法   (一)栏目选题本土化。“有话对你说”栏目选题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惠民利民政策、牧民急需了解的大政方针等,在通过微信群征集选题、党员中心户发放问卷等方式充分把握牧民需求的基础上,由苏木党委领导班子共同商议决定栏目主题和拍摄方式,就地取材,让牧民出镜说话、嘎查干部上镜谈政策。   (二)栏目语言方言化。“有话对你说”栏目主播由巴彦宝拉格苏木年轻干部担任,每期节目均设置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两个主播,将党的理论政策翻译成当地牧民听得懂、能领会的本土语言,在年轻牧民当中广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让年长牧民在熟悉的当地语言中取得共鸣、争得理解,使党的大好政策、创新理论真正走进牧民的脑海里。   (三)栏目受众特定化。“有话对你说”栏目主要是在“巴彦宝拉格苏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播放。每期节目制作完成后,苏木、嘎查两委班子和党员中心户第一时间推送至本地所有微信群,所有干部自发在微信圈里进行广泛转发,以此带动当地牧民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栏目。   三、主要成效   (一)本土节目深受好评。“有话对你说”栏目自2020年开播以来共播出20期,点击量达3万+,其中《带您了解防灾减灾日》《禁牧休牧工作全纪实》《接犊保育牛气旺乡村振兴犇富强》等内容点击量达1千+,深受苏木嘎查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政策宣传更接地气。围绕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有话对你说”栏目制作团队始终坚持牧民需要什么就拍摄什么的理念,用牧民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策划拍摄了《党史知识“微课堂”》《4000亩青贮地开始播种,为牛羊备足“口粮”》等内容,通过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出镜发声,把大道理、好政策送到牧民群众的心坎上。   (三)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有话对你说”栏目始终把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作为栏目宗旨,引导广大牧民群众积极投身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开设《文明实践在行动》专栏,刊播《话家风家训》《我们嘎查的村规民约》等内容,通过展示嘎查文明家庭的家风家训,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等,弘扬移风易俗,为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四、推广理由   一是助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效果显著。“有话对你说”栏目自开办以来,苏木嘎查广大牧民对户厕改造、禁休牧、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的理解支持明显提升,有效推动了政策的落地见效。自2020年以来,巴彦宝拉格苏木各嘎查集体经济收入从20万元最高增加到86万元,新改建户厕160座,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的牧民达500余人次,占苏木常住人口的39%,志愿服务时长达500余小时。   二是实现党的理论政策传播无盲区。相比较于传统入户宣讲方式而言,“有话对你说”栏目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长久保存的特色优势,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更方便了牧民群众随时观看理解。这项举措让理论课堂从“纸面”走向“云端”,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真正实现了理论宣讲无盲区。 编辑:宝华

蓝冠待遇,蓝冠登录地址_【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这个社区刮起“最炫民族风”

  8月21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走进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排练厅中传来乌兰牧骑小分队的歌声;民族融合小课桌上,粘贴着社区儿童制作的民族一家亲剪纸作品;传统手工技艺课堂中,各族妇女共同学习刺绣、编织等手艺……   乌兰牧骑队员在排练厅练习舞蹈   临潢家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等十三个民族12622位居民。为更好地服务各族居民群众,促进辖区内居民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全力构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社区环境,多年来,临潢家园社区以“民族融合之家”为载体,以文化为桥梁,同心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为社区凝聚和谐发展的力量。   社区居民在练习书法   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了松山区首个“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以“家”的服务理念,服务于辖区各民族居民,在服务中心内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理论政策宣传平台,民族团结握手平台等6个特色服务平台,竭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社区里的各族妇女共同学习刺绣、编织等手艺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社区在服务内容上不断地丰富,增加了包括帮办代办这样的服务举措,同时加强社区网络化治理工作。另外像我们的乌兰牧骑小分队也从原来的二十几人增加到了九十多人,民族融合小课桌增加了‘同唱一首歌’等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防教育、爱国教育这些内容。”该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   监制:李中锋   文字:许敬   摄影:王晓博   剪辑:王丽红 编辑:宝华

蓝冠网址,蓝冠总代理_【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共建“民族团结之家”让社区居民俱欢颜

  赤峰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这里,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守望相助,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画面。8月21日上午,“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记者一行,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   临潢家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群众聚居的社区,近年来率先打造“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以“家”的理念,服务社区各民族居民,进一步拓宽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路径,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金洪花摄   “我们社区居民有1262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29%。社区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1354户,占总户数31%。”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介绍说,结合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多的实际,临潢家园社区以“民族融合之家”为载体,以文化为桥梁,同心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为社区凝聚和谐发展的力量。   临潢家园社区居民在乌兰牧骑排练厅编排舞蹈。人民网记者 金洪花摄   走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可以看到社区对活动室进行了功能分区,乌兰牧骑排练厅、民族融合小课桌、蒙古族刺绣室、书法练习室……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相互学习,不断丰富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临潢家园社区居民在书法练习室练习书法。人民网记者 金洪花摄   临潢家园社区居民在社区少数民族文体活动中心进行刺绣编织创作。人民网记者 金洪花摄   记者在社区的照片墙上看到,图片和文字详细展示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等,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社区服务中心内民族风俗文化墙。人民网记者 金洪花摄   社区党委直管党员190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59名。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主动联系融合共建的单位党组织、党员和居民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来,组建了政策理论讲习员队伍和草原学习轻骑兵宣传小分队,明确了社区民族工作职责,建立民族工作例会制度等机制,使社区民族工作有了制度保障。   在社区党委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临潢家园社区先后荣获松山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百强社区、赤峰市文明社区、赤峰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接下来,我们将采取更加扎实的措施,以更加精细的服务,把各族居民群众团结在社区这个大家庭当中,让各族居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吴晓华说。(人民网记者 金洪花)) 编辑:宝华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从文物里读懂赤峰!赤峰博物馆“拍了拍”你

  8月21日上午,“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采访团走进了赤峰博物院赤峰博物馆馆区。从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大、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的龙形玉器——“中华第一龙”,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嵌贝彩绘陶鬲;从西汉王莽铸钱陶范,到辽代三彩鸳鸯壶……在赤峰博物馆,八万余件(组)馆藏文物让采访团记者大饱眼福,在参观“寻宝”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赤峰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贡献,以及赤峰大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农牧交错、民族融合的“北疆文化”。   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的4个基本展厅分别以《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华韵》《和同一家》为主题,展示了赤峰灿烂的史前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辽文化及元明清时期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   在展览内容上,突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在展览形式上,结合数字大屏、VR眼镜、互动换装等最新展览科技手段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充分展示现代化博物馆带给观众参观体验和参观感受。   近年来,赤峰博物馆通过在文物与历史活态演绎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令传统文化成功“破圈”,令博物馆魅力实力“出圈”。赤峰博物院赤峰博物馆馆副馆长张小明介绍,赤峰博物馆积极构建广泛的“文化朋友圈”,开展了“大汉楚王——徐州汉代楚国精品文物展”“西夏·党项——武威西夏历史文物展”“南海人文历史陈列”“江南生活美学”等交流合作展览,同时推出了趣味互动、“夜场”模式及各类研学课程等多样服务产品,希望为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编辑:石尧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启动

  央视网消息 8月21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启动仪式在赤峰市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央视网共同主办,赤峰市委网信办、正北方网承办。活动组织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委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中央新闻网站和自治区新闻媒体代表等50余人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现场   记者了解到,开展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本次“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聚焦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新风貌,讲述各族人民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故事。   启动仪式现场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负责同志表示,内蒙古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交融交汇之地,七十六年来,内蒙古以生动实践诠释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重要政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特色。希望大家充分挖掘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生动展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参与此次主题活动的主流媒体,一要聚焦核心,解读好、阐释好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二要紧跟时代,媒体记者们要真正走下去、走进去,讲好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三要网聚正能量,通过百姓视角,创作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作品,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   央视网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边疆民族地区宣传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素材,在这次活动中,各位媒体同仁将共同探索讲好边疆民族地区故事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共同奏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宣传“大合唱”,持续有效地向全世界展示民族团结、幸福和美的边疆民族地区。   赤峰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表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代表地市,赤峰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希望媒体朋友们传播好赤峰声音、展示好赤峰形象,努力讲好赤峰各族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时代故事,全面展现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新风貌。   为媒体团授旗   据介绍,内蒙古是本次网络主题活动的第一站,之后,“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还将前往吉林省进行采访报道,并联动广西、西藏、青海、宁夏等地开展线上传播活动。 编辑:石尧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马芳)8月20日,记者从内蒙古职工互助保障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获悉,内蒙古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行动开展4年来,全区累计490万人次职工参加,18.4万人次职工领取补助、从中受益,有效帮助广大职工减轻了住院医疗产生的经济负担。   自治区总工会于2019年在全区实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行动,2022年增设女性馨康互助保障项目。4年来,坚持为参加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的会员,每人每年补助10元,目前已投入6000多万元。期间,将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项目最高补助金额由25万元提高到50万元;将3个报销段增加到6个,报销比例提高10—20个百分点;出台最低报销金额规定,住院一次最少报销200元;出台住院补贴制度,根据入会年限,分别给予每天10—30元的补贴;重点解决门诊特殊疾病长期花销的问题,将其纳入补助范围;报销有效期由原来出院结算后90天延长至本单位保障期结束后90天;将女性13种特殊疾病纳入互助保障范围,最高可领取互助保障补助金3.2万元。 编辑:石尧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柳)记者从自治区政务服务局获悉,目前,自治区本级38个部门的1577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自治区本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今年以来,自治区政务服务局聚焦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开展“知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专项活动,先后推动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临时占用体育场地设施审批等近300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同时,该局持续督促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将贴近企业和群众生活的高频事项全面纳入周末延时服务范围,截至目前,全区已公布延时服务事项超过11万项,累计为28万人次提供延时服务。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新增了办结率考核指标,今年上半年,全区12345热线平台共受理企业和群众诉求300余万件,办结率达到了85%以上,响应率达到了95%以上,解决率、满意率达到了90%以上。 编辑: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