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赤峰市·巴林右旗 编辑:张彬
日期 : 2023 › 06 › 8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如果精神有颜色 那“三北”工程绵亘千里的绿 一定是其中的一种 1978年 为了扭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带来的生态危机 中国启动实施“三北”工程 至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 最大规模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 工程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 跨越13个省份 东西纵横4480公里 45年风雨兼程 一代代三北人民 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在荒芜中播撒绿色 于沙海里种下希望 铸就了以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为核心的“三北精神” 防沙治沙植绿护绿 三北人民义无反顾 平原着绿荒山披锦 茫茫黄沙变绿洲 …… 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 正不断延伸和扩展 肥沃的黑土 广袤的平原 温润的气候 来到东北 才会明白为什么这里 被称作“北大仓” 但很多人不知道 这个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也曾遇到过生态破坏 大量减产的危机 而走过45年历程的 “三北”工程 已成为捍卫“北大仓”的绿色卫士 根深扎沙地叶望向苍穹 翻开三北地区的治沙手册 写满了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智慧 01 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一个高生产力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的思想。 02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形成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发展模式。 03 第一次将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带动我国林业建设和生态治理走上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 45年来 三北人民创新探索了 宁夏中卫沙坡头模式 内蒙古磴口模式 内蒙古库布其模式 新疆柯柯牙模式等 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绘出美丽中国新画卷 荒漠黄沙中 深深浅浅的只此青绿 是黄河“几字弯”顶部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的绿叶婆娑 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 “万里蓝天白云游 绿野繁花无尽头” 是毛乌素沙漠南缘 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 在防沙治沙道路上 有无数个人 也有无数棵树 从“十山九秃头黄沙遍地流” 到满目苍翠绿树葱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 每一棵树的年轮里 都记录了一代代三北人民的 坚守与付出 “塞上愚公”董鸿儒 42年种树3000多万棵 为阻挡风沙肆虐京津冀 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李志远 30多年“跪”着植树造林700多亩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 三代接力种出万亩郁郁葱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50团 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后退了60公里 塞罕坝林场望海楼的护林员夫妇 用寂寞与单调 换来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平安 …… 他们的身影 汇入三北大地 平凡而坚毅 肩扛手挖 在防沙治沙 这个世界级难题面前 不服输不屈服的治沙人 向荒凉宣战与风沙鏖战 从一期工程到六期工程 从单纯的营造林 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一代又一代三北人民 继往开来攻坚克难 构筑起绵延万里的 “绿色长城”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北精神” 正是中国建成“绿色长城” 背后的“秘密” “三北”工程实施以来 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 3174.29万公顷 补齐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短板 改善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加快了三北区域林业产业发展的步伐 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曾经的沙海瀚海无边 …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玉琢 实习生 曹晗)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发布消息称,6月20日,满洲里铁路口岸站接运进口货物列车20列,准轨出口7列,宽轨出口1列,单日实现完成进出口列车28列的历史佳绩,接发车数量、进出口运量均创历史新高。今年截至目前,经满洲里站进出口运量达938.29万吨,同比增加279.37万吨,增长42.4%。 年初以来,满洲里铁路口岸站积极发挥中欧班列东通道的区位运输优势和铁路跨境物流通道的骨干作用,全面组织敞口接车,充分释放口岸运输能力,接发进出口货物列车实现最大化。 满洲里铁路口岸站与海关、边检、货代公司等联检联运部门密切配合,发挥95306“数字口岸”作用,做到金属矿石列车在俄方开车后,口岸站就可以获取到列车、货物、发运人、收货人等重要信息,提前做好通关业务办理工作,缩短业务办理时间。口岸站通过双方运输副站长、国境站长间定时通话,商定当日交接计划,通报双方后续车流,研究解决存在的交接车问题,避免货物在通关过程中出现影响效率的问题。 “我们每天与俄铁后贝加尔站进行工作交流,合作解决两国列车在通关过程中影响效率的问题。我们通过规范票据办理流程,全程跟踪海关查验,强化对进出口货物列车及中欧班列的运输组织,为跨境货物开辟24小时全天候办理通道,实现到、解、换、编、发全过程畅通,为快速接发车创造条件。”满洲里站副站长刘会超介绍。 满洲里铁路口岸站科学分析,精准研判,进一步优化人员作业班制,保证装卸作业人员充足。“针对近期运量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及时调整人员班制,由原来的18名吊车司机增加至24名,作业效率提升近3成。”满洲里站货运车间吊车司机长杨亮说。 满洲里铁路口岸站严格执行班列优先取送、优先换装、优先发车的运输组织原则,打造7×24小时业务办理窗口,使企业货主能够随时办理通关业务,提升了班列通关效率,开启了班列“加速跑”模式。 编辑:贾小燕
瓶装液化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在给广大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用户一旦违规使用,极易发生燃气安全事故,给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那么瓶装液化气安全使用规则有哪些?一旦发生泄漏,用户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记者就此采访了内蒙古燃气与供热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杜雄勇。 杜雄勇认为,液化石油气的经营者首先要扛起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必须做到为用户配送质量合格的液化石油气,严禁使用超期超检钢瓶为用户配送,还要对用户进行安全用气指导,对用气环境和燃气燃烧器具进行安全检查。对于燃气燃烧器具超期、无熄火保护;用气房间存在其他火源;用气房间住人,堆放易燃易爆物品等不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的用户,严禁为其配送液化石油气。 对于餐饮业经营者来说,液化石油气的使用频率更高。杜雄勇说,餐饮业经营者必须遵守液化石油气相关安全使用规则,不仅为消费者营造安全的就餐环境,也为自身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首先,灶间必须规范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储存的液化石油气重量超过100千克时,必须设置专用气瓶储存间并加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其次,无气化装置的用户禁止使用气液两相气瓶,且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安全培训,掌握燃气安全使用常识,严格按照安全用气规则使用燃气;最后,需要制定燃气安全操作程序、检查程序、应急处置措施和安全责任制度等保证用气安全。 居民用户是液化石油气的最大使用群体,杜雄勇表示,居民用户在使用液化石油气过程中应当做到:做完饭菜后,燃气灶一定要关好,特别要关好气瓶角阀;移动气瓶或灶具后要检查连接软管是否松动、漏气;平时也要经常用肥皂水检查气瓶角阀、减压阀、连接软管的连接处是否漏气;移动气瓶时要轻拿轻放,严禁碰撞、倒置和烈日暴晒,切不可将气瓶靠近火源、热源等。 安全,重于泰山。杜雄勇说,用户在使用液化石油气的过程中,一旦闻到异味,发现液化石油气发生泄漏,首先要及时关闭气瓶角阀,切不可使用打火机、触动电器开关、打手机等,同时及时打开门窗,但要避免产生碰撞。一旦自己无法处理,应立即疏散家人,到室外(楼外)打报警电话。(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 编辑:贾小燕
佳节至,全区各地节日气氛浓郁,各种民俗活动、时尚活动让我区端午假期活力四射,人气旺盛,假期首日接待国内游客242.3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02亿元。 6月20日,赤峰市红山区图书馆在迎宾路社区、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等4处玉龙书屋及基层分馆开展主题为“家国情长·‘粽’情端午”的有奖猜谜活动,让大家品味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外观独特巧玲珑,美味珍馐起赤峰。搓玉揉金工艺妙,酥皮嫩里透香浓。(打一赤峰名吃)”,活动现场,一条条谜语随风飘扬,引来了人们围观。谜语涵盖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文学常识、天文地理、清廉文化等多类内容,谜面妙趣横生,大家边看边猜,兴趣盎然,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着谜面认真思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一条条传统文化谜语被相继撕下,一份份生活用品被猜中者领走,现场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我们通过开展有奖猜谜活动、做香囊、编花绳,让居民共同感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精神力量,让大家共同欢度端午佳节。”红山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米东华说。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端午期间,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百康桥旁的草坪上,鄂尔多斯市文化馆在这里组织了“粽”意你心情暖康城——2023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体验,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现场有亲子包粽子体验、亲子手绘风车、编织五彩绳、少儿端午主题画展、亲子读书会、亲子游艺、趣味龙舟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清香的粽叶包裹着饱满的糯米,再用细绳缠绕,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新鲜“出炉”;趣味龙舟赛现场,大人和孩子们同心协力“划”龙舟,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华灯初上,草坪音乐会浪漫开启,伴随着多种曲风的音乐,草坪集市也围满购物的人群,不远处还散落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帐篷,市民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在夏日傍晚享受着惬意美好的时光,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6月21日,乌兰察市旅游打卡新地标——“乌兰察布之夜”开启端午节假期新玩法,精心准备了各类文化体验、互动游戏等系列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观光。在“乌兰察布之夜”街区,游客们可以跟随乐队歌手喊的节拍、节奏感强烈的DJ音乐尽情摇摆,可以体验泼水狂欢,也可以围绕篝火与亲友载歌载舞,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端午香囊赠与爱人。假日期间“乌兰察布之夜”举办36场国潮盛宴,丰腴而灵动的唐装小姐姐演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国风舞蹈,再现敦煌壁画的鼓乐舞蹈展演,浪漫灯光及绝代国风秀供游客欣赏。 端午佳节,兴安大地一派欢乐祥和氛围。6月22日,兴安盟突泉县明星田园综合体正式开园,一波又一波的游客纷至沓来。“加油加油”“稳住稳住”,沙滩空地上,两队旱地龙舟的选手们正在进行激烈比拼,加油声、呐喊声,还有整齐划一的口令声,仿佛一场在大江大海上的龙舟大赛正在进行。游客李洋参加的红队在比赛中略输一筹,临到终点时全队人员摔得前仰后翻,伴着阵阵笑声,下一场次比赛的游客们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胡世豪是一名高三毕业生,奔着鱼跃龙门喷水活动,他和同学们一早便来到了这里。“我们撒欢地玩了一上午,把鱼跃龙门活动放在游玩的最后一项,希望能图个好兆头,考上理想的大学。”开园当天,游乐项目接连上演,胡世豪和同学们打卡诸多娱乐项目,在欢笑中流连忘返。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给明星田园综合体的旅游体验加点码,让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尽兴而归。”突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颖慧表示。 据了解,开园当天,突泉县明星田园综合体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实现了人气和经济双丰收!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冯雪玉 皇甫美鲜 海军 高敏娜 郝雪莲 刘宏章 见习记者 李雪瑶) 编辑:贾小燕
白二爷沙坝树木葱郁、枝叶婆娑,万亩林海绿意盎然;乳业开发区厂房林立,机声隆隆,项目建设一派热火朝天。 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产业绿”,只此青绿间,是和林格尔县在“白二爷沙坝精神”引领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用绿色画笔描摹的壮美画卷。 昔日,白二爷沙坝育林人用青春和热血在茫茫荒漠谱写了不朽传奇。今日,和林格尔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清晨的阳光影影绰绰地洒在盛夏的林子里,护林员常太平穿梭其间。早上8点,他已经巡视了1000多亩树林,由于穿着迷彩服,似乎与树木融为了一体。 “防火,看树木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枯死的,需不需要补植,还要注意野生动物有没有生病的……”说起巡林的任务,常太平如数家珍。 常太平是白二爷沙坝第一代治沙人,1982年参与治沙工作以来,在白二爷沙坝生活了40年。从最初植树治沙,到现在守护林场,他把根也扎在了沙坝。 “一会儿不到林子里看看,心里就不踏实。”常太平说,“和这些树打了半辈子交道,我已经离不开这片林子了。” 白二爷沙坝,是20世纪80年代和林格尔县40万亩荒漠中最大的一害。 “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这是白二爷沙坝黄沙肆虐的真实写照。 这片12万亩的新生沙漠带,属于库布其沙漠的延伸带,每年以3米左右的速度扩展,周围1万多亩农田被流沙吞没,村民被迫搬迁。 1982年6月14日,时任和林格尔县县长的云福祥带领120名青年组成的治沙队集结上坝,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人沙大战”。 “一棵棵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让沙海变成绿洲。”当时的治沙队员张智回忆道。 “4点半起床,5点出工,晚上7点半收工,9点熄灯。”“女队员南坡6天,北坡4天;男队员西坡10天。”“一定要抢抓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大战100天!” …… 这一条条“云县长的指示”,记录在曾任治沙队队长乔义珍藏的工作手册上,40多年前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治沙的困难超乎想象。 大家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吃的是沙拌饭。每日清晨4点半的哨子是出发的“号角”,大伙儿从被窝里钻出来,抖落、清理被褥上、鼻子和耳朵里的沙子,推开被黄沙掩住的门,便扛起铁锹跟着县长出发。 1982年夏天,一连下了7天雨。为了抓住阴雨天点播的最佳时机,云福祥和队员们在沙坝上淋着雨苦干了7天。 7天时间,他们栽种了1500亩油松,点播柠条、沙蒿上万亩,构筑起阻挡流沙的第一道绿色屏障。 这一年,凭着“滚石上山”的劲儿,治沙队种树种草2.1万亩,8成树苗活了下来。 一个个草方格压下去,一株株草木长起来,一座座流动沙丘被遏止。 在白二爷沙坝的版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到“一丝丝”,再到“一片片”。 经过几十年治理,肆虐的风沙终于没有了往日的猖狂,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被缚住了,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种草保存面积达12万亩,植物种类多达100多种。 如今,种下的杨树、松树长高了,柠条、沙柳壮实了,野兔、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又回来了。 白二爷沙坝奋斗精神的丰碑矗立在盛乐大地上 “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不懈地把防沙治沙工作抓下去,把成果巩固好,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贡献和林力量。”和林格尔县副县长杜小光说。 当花团锦簇的芍药花撩开盛夏的面纱,欲滴的翠色沿着清澈的宝贝河两岸蔓延开来,天鹅、白鹭、鹧鸪飞到石咀子湖畔,在湿地芦苇荡中嬉戏…… 和林格尔的美,生机勃勃。 1998年9月,和林格尔县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全县生态建设进入新阶段。 2003年,10万亩生态示范区通过自治区环保局专家组审验,成为呼和浩特市第二个自治区级生态示范区。 近10年来,和林格尔县绿化通道500多公里、河渠100多公里。 40年来,白二爷沙坝的治沙精神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开来,生根发芽,感召和激励着和林人坚持一张蓝图,久久为功,构筑起一道道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和林格尔县指明了方向。 以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抓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载体,以压紧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为依托,以生态环保惠民工程为投资重点,和林格尔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一体化修复,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综合治理。累计实施40万亩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从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流域地表水水质、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 科学实施国土绿化,全县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总有林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增长了160多万亩。 现在走进和林格尔,南天门松柏苍翠,景色宜人;盛乐百亭园郁郁葱葱,游人如织;浑河滩水草丰美,鱼跃鹰飞;卧牛山环城10万亩生态工程松涛阵阵、绿浪滚滚…… “蒙”字号绿色农畜产品源源不断从这里走向全国 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求发展。 如果说白二爷沙坝艰苦卓绝的治沙历史实现了保护家园的筑绿梦想,那么从生态效益中获得长远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就是和林人的绿色发展之路。 自觉担负起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特殊使命,立足首府城市副中心定位,和林格尔县重点发展乳肉、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来蒙草考察时嘱托我们,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蒙草生态执行总裁高俊刚说。 9年来,蒙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将一粒种子、一株草做成了大事业。 以科技赋能草产业发展,用一方乡土植物恢复一方生态,让生态修复、草畜产业有种可用、有种适用。蒙草累计修复国土面积近3000万亩,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采种田25万亩、制种车间33万平方米。 近年来,内蒙古赛科星家畜种业与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在引进和自主培育优秀奶牛等家畜品种的基础上,开展了家畜性别控制等技术研究。 这项技术利用新型分子遗传工具,产生的冷冻精液可直接控制奶牛后代的性别,减少公牛犊数量,大量繁殖优质母牛。 以草、种产业为前端,和林格尔县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发展壮大乳、肉、草、种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的全产业格局,推动实现“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跨越。 随着蒙牛八期5G数字低温板块项目鲜奶和奶酪工厂相继投产,九期奶粉工厂项目如期开工,鲜奶、奶酪、奶油、婴配粉、功能乳品等“填空白、产值高、占前沿”的生产项目落地和林,中国乳业产业园核心项目越来越多。 “我们将结合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实施‘做强总部、产能回归’,进一步强化总部经济,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推进中国乳业产业园建设发展,构建‘双核、一带、多点支撑’的融合发展产业格局。”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 聚焦蒙牛乳业产业园,和林格尔县对标国家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养殖合理布局、科技支撑有力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在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均占全市1/4以上,奶羊存栏占近2/5,羊奶产量占7/10,肉类总产量占2/5,在内蒙古“肉库”“奶罐”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要紧紧围绕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全产业链布局,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把黄金奶源变为黄金产业,把‘肉’这个红海市场变为蓝海市场,把‘草’这个绿色产业变为绿色银行,把‘种’这个朝阳产业变为战略产业,把更多‘蒙’字号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输向全国。”和林格尔县委书记李六小说。 今年一季度,和林格尔县4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2.01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蒙牛集团等16户食品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38.18亿元,同比增长27.04%。 正是因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林格尔为自己赢得了发展新机遇,绿水青山正在一步步变成金山银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征程上启新篇,实干笃行的和林格尔大有可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张晓琴) 编辑:贾小燕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于长洪 李云平 内蒙古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功能性湿地,生态治理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自2018年以来,内蒙古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统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的一体化、系统化修复治理,让这颗“塞外明珠”更加璀璨。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生态改善 和谐共生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同时,乌梁素海流域腹地的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区域”。 盛夏时节,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芦苇摇曳,飞鸟翔集。据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马海明介绍,每年开春以后,乌梁素海都会迎来大批候鸟,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斑头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环境好不好,候鸟先知道。这是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最明显的成效之一。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说,现在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整体好转,每年在此迁徙、繁殖的鸟类达260多种,已成为候鸟重要的栖息地。 据介绍,乌梁素海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每年,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5000万立方米的淤积洪水经乌梁素海生物净化后排入黄河,水质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乌梁素海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五类。 近年来,当地采取多项措施对乌梁素海流域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质总体稳定在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重现“塞外明珠”美景。乌梁素海周边村民张海英说:“现在乌梁素海水清了,鸟多了,周边环境更美了,大家都想在这里养老了。” 据了解,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18年被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于2021年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用心治理 精心呵护 乌梁素海流域西部是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南部是奔流的黄河,东部是葱郁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连绵的阴山山脉和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巴彦淖尔市市长王志平说,为从根本上保护修复乌梁素海生态,他们改变“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传统做法,坚持“湖内的问题、功夫下在湖外”,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生态修复由“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实施一体化、综合化修复治理。 据介绍,巴彦淖尔市委专门组建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乌梁素海有关政策,编制和组织实施乌梁素海流域的总体治理保护规划,组织实施各类工程项目等工作。重点从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相关专业经历背景、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中择优配强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领导班子,为加快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巴彦淖尔市将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指标,通过实地督查、线上调度、群众评议等多个维度,激励、督促各地各部门奋力赶超、争先晋位。”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部长王亚忠说。 在系统化治理思维的主导下,内蒙古于2018年启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简称乌梁素海试点工程),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中心,聚焦于提升“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障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实施沙漠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工程。 巴彦淖尔市副市长赵巍峰告诉记者,面对地质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实际困难,乌梁素海试点工程创新采用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模式,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固沙丘、林草修复改善区域土壤及气候条件巩固治沙成果;通过修复矿山环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证植被覆盖度、减少区域土壤沙化;通过海堤治理还原水体生态保障水体安全。 目前,乌梁素海试点工程已完成沙漠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10.5万亩,种植梭梭树苗等苗木1500万株;修复矿山面积70平方公里;修复周边草原生态修复面积6万亩;完成海堤路修缮123.8公里。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一以贯之 久久为功 业内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群众表示,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成效,给我国生态修复实践带来3点启示: 启示一: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表示,乌梁素海流域系统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要素之间的联系,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整体优化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牧产品供给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也是生命共同体。乌梁素海试点工程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耦合的原理进行有效联通,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对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我国乃至全球生态修复的本地化应用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启示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巴彦淖尔市自然资源调查测绘院院长李博说,全市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化保护修复,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能力,持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据了解,乌梁素海流域内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评为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乌梁素海试点工程被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列入全国唯一入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 启示三:坚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理念 赵巍峰说,巴彦淖尔市出台乌梁素海周边牧民搬迁退出、工矿企业退出补偿实施方案,协调解决了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土地使用者与受益者的相关利益,建立了跨界、互补、耦合、系统的全民参与修复保护乌梁素海综合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实施。 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既要有决心,更要有耐心、恒心。乌梁素海综合治理专家樊家豪认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久久为功,带动全民参与生态修复保护,提升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注入持久动力。“乌梁素海周边群众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生,对全球干旱区湖泊治理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巴图九村的万亩芍药基地。(摄影/王秋花) 盛夏时节,位于内蒙古扎兰屯市乡村的万亩芍药园里,蜂飞蝶绕,香气满园,已到了繁花期。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农牧业结合地带的扎兰屯市,依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全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中草药种植,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目前全市芍药种植规模已达3.2万亩,2022年,该市仅中草药产值达3.5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编辑:孙丽荣
总策划:王登华 刘婧 总监制:伊拉图 白春 王宇天 监制:娜仁呼 刘春 文案:赵明亮 斯日古楞其其格 制作:苏青虎 苏日娜 编辑:孙丽荣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 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