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柴思源)当地时间2月18日,2022—2023赛季速度滑冰世界杯总决赛在波兰进行。在女子短距离团体追逐的比赛中,由内蒙古运动员韩梅与国家队队友张丽娜和金京珠3人组成的中国队发挥出色,以1分29秒51的成绩斩获铜牌,这也是中国队在此项赛事中获得的首枚奖牌。 据了解,韩梅1998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年幼接触轮滑项目并进入呼和浩特轮滑队。2009年,韩梅进入沈阳体育学院开启速滑人生。在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冬季项目运动会上,韩梅在青年女子1500米比赛中以1分59秒04的成绩一举打破了由宋丽保持了16年之久的全国青年纪录。2017年第八届亚冬会上,韩梅夺得女子5000米银牌。-下转第6版-上接第2版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韩梅为中国队夺得女子速滑3000米入场券,并在女子团体追逐项目上获得第5名。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韩梅已成为中国女子速度滑冰队的重点选手。赛场上她化身“全能型战士”参加了女子1500米、3000米、5000米、女子团体追逐赛,成为国家队参赛项目最多的队员之一。其中在速度滑冰女子团体追逐决赛中,韩梅与队友获得第5名。 韩梅此次与队友获得速度滑冰世界杯总决赛团体项目铜牌,不仅实现了登上世界大赛领奖台的梦想,也创造了中国队在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编辑:石尧
日期 : 2023 › 02 › 8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近日,银保监会向各保险机构下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普惠保险的范畴,并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发展面向各类风险群体的商业医疗保险。征求意见稿倡导保险机构加大对妇女“两癌”、儿童先天性疾病、罕见病等的保险保障,适应人口政策调整带来的变化,积极发展生育、儿童等保险,满足家庭风险保障需求。 近年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群众切身需求,多元化开展普惠保险项目和服务,用心用情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截至2022年11月底,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普惠金融业务(不含政保业务)承保老年客户1.33亿人次,提供风险保障7.53万亿元;承保乡村人口2.93亿人次,提供风险保障27.54万亿元;承保残疾人1045万人次,提供风险保障4074亿元。该公司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了多项普惠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了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保障作用。 大力开展计生保险普惠业务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为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怀孕妇女、正常分娩的婴幼儿等群体提供保险保障,有力推动计生保险业务向着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联合促进,推动计生保险深入开展。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举办多次“计生保险工作促进会”。各地以全国计生保险工作促进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开展了联合推动、联合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推动活动,有效推进计生保险工作深入开展。 强化项目合作,推进生育关怀公益事业。长期以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积极参与生育关怀行动,捐赠资金用于支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关爱计生家庭”以及开展“计生保险文化宣传活动”等公益事业。 创新服务手段,进一步提升计生保险服务水平。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计生家庭,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大力推广“计生保险服务卡”,提升计生保险的服务效率,并通过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制作计生宣传材料,完善计生投保单证等,进一步提高计生保险的服务时效。 持续开展关爱女性生殖健康活动 有效推进女性保险普惠业务。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开展关爱女性生殖健康保险业务,为适龄女性提供特定疾病保障,大力推进女性安康保险事业发展。 2010年开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积极参与“关爱女性生殖健康保险保障计划”。捐赠专项费用用于“两癌”医疗费用资助项目,赢得了政府单位的赞誉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积极开展特定女性群体保险捐赠工作。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各级机构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支持当地女性发展,加强对妇女工作的支持,为困难妇女、低收入适龄妇女、妇联干部等女性群体捐赠保险,提升妇女健康风险防范意识和保险保障水平,促进妇女群体保险保障体系建设。 做好服务支持,扩大民生保障辐射力。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各级机构开展各类宣传、咨询、培训、服务等关爱女性健康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支持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为扎实推进保险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创新开发了“e企投”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授权、在线自助缴费等,让中小微企业能享受快速便捷的全链条线上投保服务,实现小团单一日可保。 2022年,为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上线面向中小微企业客户的定制化产品“员福保”意外险组合产品,并积极配套推出全流程线上化出单新模式,打造快捷、完善、高效的团单投保体验。一方面简化投保操作,支持自动带入历史投保信息、OCR自动识别采集;另一方面支持PC端和移动端无缝切换,同时支持两端授权申请、批量导入被保险人清单,满足不同场景业务需求。 未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行业政策号召,不断完善普惠保险产品体系,丰富公司多层次产品体系建设,满足客户差异化的保险保障需求,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切实守护好人民美好生活。 编辑:张彬
近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承办的“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政银企对接会”举行,8家银行与我区14家文旅企业签订融资贷款协议,意向金额35亿元。 本次对接会旨在通过政银企对接,破解文旅企业融资难题,持续加大对文旅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推动内蒙古打造自驾游的首选地、露营游的佳选地、度假游的必选地、康养游的优选地,助力我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本次对接会是今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首场政银企对接会,接下来,还将在其他盟市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记者 冯雪玉) 编辑:张彬
2月18日,内蒙古大学举办纪检监察学科和重大科研平台基础建设、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科研平台基础建设等2个项目奠基仪式。据了解,2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方米,总投资10.5亿元。 这2个项目的建设是该校紧扣服务自治区“五大任务”战略定位和“科技兴蒙”战略,加快推进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举措。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科研平台建设将立足国情、区情,瞄准国际前沿,致力于破解草原家畜优质种源领域“卡脖子”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打造我国首家草原家畜大动物种质创新研究平台。 据悉,该校去年在全国首设纪检监察本科专业,并与复旦大学共同打造“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等2个重大科研创新平台,聚焦新能源材料、生物医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开展科研攻关。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和目标,按照“建设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促进前沿、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思路,内蒙古大学将通过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投入,培育建设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力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形成高峰凸显、综合交叉的优良学科生态体系。纪检监察学科和重大科研平台基础建设项目对自治区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统筹整合创新资源,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区域布局,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基地建设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劲引擎和重要载体,该校将集中优势资源,强化特色学科,培育重大科研平台,汇聚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建设自治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记者 白莲) 编辑:张彬
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新能源汽车以清洁环保、能耗成本低、科技感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过去3年,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的逐年新增数量为1201辆、2653辆、6285辆。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新能源汽车(不含城市公交车)保有量达到5.6万余辆,其中呼和浩特市1.45万辆,位居全区首位。然而“买车容易充电难”这一问题,让不少消费者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态度犹豫。 如何破解这一痛点?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小区安“桩”难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不仅环保、能耗费用低,而且经销商还给免费安装充电桩,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水语青城小区的李女士2022年底打算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可是当她询问物业才得知,小区禁止安装充电桩,只好改买了一辆燃油汽车。 去年4月,家住呼和浩特市金宇星城的张先生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由于小区不能安装充电桩,他只好选择在家或单位附近的公共充电站充电。“我的车型是油电混动版,充满一次电冬天的续航里程为100公里,夏天的续航里程为120公里,两天就得充一次电。”2月11日,张先生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什么都好,唯一不方便的就是充电,充满一次电耗时50分钟,遇上车多还需要排队。 如果在小区停车位安装私人充电桩,无疑更方便,且充电成本非常低。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老旧小区没有固定停车位,无法安装充电桩。还有一些小区物业公司以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配电容量不够等为由,不允许安装充电桩,这让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叫苦不迭。 对于车主在小区内安“桩”难的问题,呼和浩特市住建局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文件支持,只能由业主与小区物业协调解决。 记者了解到,从2022年开始,呼和浩特青城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免费为有需求的小区安装充电桩。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为美佳花园、富邦小区、新村家园一期、新村家园二期等十多个小区安装了192个充电桩,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充电。 2月10日,记者在美佳花园小区看到,小区的部分停车位上已经安装了充电桩。“如今在小区就能给汽车充电,既方便又实惠。”王女士开心地对记者说。 “如果所有小区都可以配套一部分充电桩,那就能极大缓解充电难的窘境。”采访中,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道出了心声。 “目前一些小区因物业不配合、持观望态度,导致小区安装充电桩进度滞后。”呼和浩特青城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丽敏建议,推动小区充电桩建设,还需要各方助力,让百姓绿色出行之路更加畅通。 充电站分布不均 随着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不断增多,公共充电站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月10日,记者对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银河南街与阿尔山路交会处高架桥下北侧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看到这里共设置了6个充电桩,可同时满足12辆新能源汽车充电。正在给爱车充电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我就买了这辆新能源汽车,但那几年市区的公共充电桩比较少,充电不太方便。不过从去年开始,问题有所缓解,因为这座新建的公共充电站离我家不远,方便了不少。”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主要由呼和浩特市燃气热力有限公司、呼和浩特青城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建设,也有个别商家及加油站建设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 “目前,我们公司已建成投运水岸小镇充电站、格尔图充电站等17座新能源充电站,可满足240辆车同时充电。今年计划新建的10座公共充电站均已完成电力报装及现场踏勘,目前正在施工中。”2月13日,呼和浩特市燃气热力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经理席雪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之前建设公共充电站55座。 “虽然市区也新建了不少公共充电站,但是我家周围没有,每次充电四处‘打游击’。”家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冀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充电时偶尔会遇上车多排队及燃油车肆意占位导致充电桩不够用的情况,所以他常常选择夜晚充电。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住建局了解到,截至2023年1月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共充电桩2233个,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商圈和二环路沿线附近,可以满足一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但是充电桩数量少、分布不均匀,且时常存在燃油车占位及充满电不挪车的现象,令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主饱受困扰。 多数车主不敢跑长途 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赵女士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夏天充满电续航里程约为400公里,冬天续航里程约为280公里。今年春节前,准备回老家乌海过年的赵女士犯了难:如果开车走高速会面临充电不方便、充电时间长的问题,走到半路没电了咋办?思来想去,赵女士做了充足的准备决定尝试一下。她怀着忐忑的心情从呼和浩特市给车充满电出发了,中途在包头和临河服务区先后充了两次电。幸运的是,赵女士中途没有出现排队等桩的情况,50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8个多小时,比燃油车多花了2个多小时。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赵女士的大胆相比,许多新能源车主买车以市内代步为主,很少跑长途。燃油车花几分钟加满一箱油可以跑500公里,而纯电动汽车跑500公里,其充电时间成本太高,而且中途充电桩少、充电拥堵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许多人不敢驾驶新能源车跑长途。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坚持稳中快进稳中优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要求,内蒙古将加快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除高寒高海拔以外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能够提供基本充电服务。 2月16日,记者从内蒙古交通运输厅了解到,为破解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内蒙古高路公司先后完成呼和浩特西、兴和、卓资山、哈素海、包头、苏木山、十八台、响沙湾、临河、乌海10对服务区20座公共充电站的建设,共设充电桩84个,开通运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为34.8%。 政策出台按下快进键 内蒙古地域辽阔,冬季寒冷,公路里程较远,如果充电桩布局距离较远,冬季能不能跑下来,将是一个问题。34.8%的覆盖率是否满足需求,尚需探讨。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多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目前内蒙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充电桩8200余个。 日前,呼和浩特市住建局确定的今年工作目标中,包括全市计划建设7000个公共充电桩,主要分布在市区内的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和开发区。 “根据相关政策,我们规定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车位占总车位的比例达到10%以上,新建居民小区配套机动车停车位100%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对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改造时要增加停车位、建设充电桩。”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二级巡视员谭林在内蒙古推动工业调整优化升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内蒙古正在协调推动区内各盟市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各地加快编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加强与能源、电力部门沟通协调,加快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工作。 谭林表示,自治区住建厅制定了《推动呼和浩特市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试点行动方案(2022—2023年)》,指导呼和浩特市开展试点行动,研究采取统建统管、自建统管、自建自管的建设经营管理模式,重点在居住社区、城市公共停车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产业(物流)园区等4类场所先行试点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相关布局规划和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项目选址全面展开,具备电力保障条件的项目大部分已完成,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已同步推进。 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给新能源汽车车主带来了利好消息。 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尤其是快充充电桩布局速度;其次要扩大充电设施布局范围,让充电设施走向乡村与国省道;还要加强充电设施管理,杜绝燃油车占位等现象。 通过调研采访,我们认为,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高速路上跑车,对充电桩覆盖率的需求是刚性而迫切的,这个症结,需要有效破解。(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慧英) 编辑:张彬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2022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2023年又有哪些新部署、新举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自治区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豹。 王金豹说,近年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定工业大盘、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发展效益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有解思维”,聚焦制约工业企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精准施策、靶向用力,有效解决了一批工业企业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推进清欠工作方面,把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当头炮”,通过建立省级领导同志包联清欠工作机制、欠款集中企业账款挂牌督办、实施台账管理分类推进、开展已清偿账款“回头看”等措施,推动2022年无分歧账款全部完成清偿。 在开展区域评估方面,在全区56个工业园区组织开展区域评估,从节能评价、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10个方面完成664个评估事项,实现了入园项目评估信息互认共享、免费使用,为企业节省前期费用约1.3亿元。 在推动产融合作方面,2022年共向合作金融机构推荐融资企业需求清单6批次,560户企业成功办理贷款318.4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2380.85亿元,同比增长19.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72.57亿元,同比增长35%。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与此同时,全力抓好“两优”任务落实。通过实行“减证便民”、落实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机制、优化初审流程、整合内部系统、共享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优化15项外部行政事项和14项内部管理事项,实现了政务服务和内部管理再规范、再精减、再提速,企业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王金豹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按照全区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最优服务意识”,努力当好“店小二”,重点从六个方面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各方面工作提速提效。 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工业调整优化升级45条政策,给予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促进工业调整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持续优化工作职能和流程。深化巩固“两优”专项行动成果,对照行政事项清单逐项在政务服务平台落地实施,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事项清单制度,使办事流程、办事环节、办理时限更优、更少、更短,切实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机关效能和企业满意度。 三是不断强化要素保障。继续实行电价改革,落实调峰电价政策,完善利益共享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巩固我区电力成本优势。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起“四线四平台”制造业产融合作新模式,充分释放金融惠企纾困政策红利。开展企业用工需求对接,搭建工业园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向园区企业开展用工推荐,有效缓解工业企业用工难问题。 四是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工业园区供水、供热、供气、消防、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智慧园区,切实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争取让企业实现“拎包入住”。 五是推进产供需一体化发展。围绕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坚持以市场换项目,建立对接机制、搭建对接平台,常态化推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尽快形成上下游产业实物量,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六是持续深化京蒙区域产业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协调有关盟市加强与北京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推介、考察和对接活动,促进京蒙产业区域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2023年力争引进京蒙合作项目20个以上,引进投资额300亿元以上。(记者 康丽娜) 编辑:张彬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向平 实习生 贾婷婷)在追高逐新、勇攀高峰的“科技”赶考路上,如何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区域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包头稀土高新区创新运用“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主动”的培育发展模式,科学建立“宣传普及、重点培育、精细管理、政策兑现”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加速形成了158家各级各类研发平台,其中自治区级以上研发平台占比达54%以上。158家研发平台正在加速推进1235项科研项目集中攻关,目前已有5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签订技术合同46项,成交额达2.06亿元。 记者不久前走进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钕铁硼生产车间,企业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董义指着一块儿稀土永磁体介绍说,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重稀土元素,可使这块儿磁体耐温等级达到150℃,用这样的100片稀土永磁体,2至4公斤,即可组成一台新能源汽车用永磁电机。 天和磁材通过重稀土扩散技术和独特的产品原料配比,使生产稀土永磁体过程中的重稀土用量从原有占比4%以上降低到约1%。而该项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正是源于企业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谈起“磁性材料重点实验室”,董义自豪无比,他告诉记者:“我们的实验室主要从事烧结钕铁硼和烧结钐钴两种材料的技术研发,现有技术人员150余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0%以上,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4%以上,研发规模十分庞大。我们依托重点实验室,已经在重稀土扩散技术和无重稀土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并走在了同类技术前沿。” 无独有偶。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全国矿用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型非公路矿用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专项40余项,累计申请专利367项、授权专利233项,掌握了无人驾驶线控化底盘、双能源架线等多项行业首创技术。该企业无论是研发规模、创新能力、创新手段,还是掌握的核心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稀土高新区以“研发平台”为支撑,用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护航,持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连月来,稀土高新区把引育各级各类研发平台作为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核心力量,组织天工电机、韵升强磁等企业开展座谈,对企业研发中心的创新现状、人才培养计划、新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交流探讨;到一机宏远、中铁轨枕等近百家企业开展50余次的实地走访调研,在进行需求解答、跟踪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宣传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并向企业普及国家级、自治区级研发中心申报条件,做好企业研发中心提档升级培育工作。 “企业引进的包头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稀土磁性材料应用院士工作站’,去年9月成功获批升级为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这都得益于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的一对一上门辅导和鼎力推荐。院士工作站提档升级后,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企业在全国细分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包头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曹彩娥说。 英思特稀磁是专业生产稀土磁性材料的稀土终端应用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等3C电子产品。外籍院士工作站的引进,将重点研发稀土钕铁硼镀层新技术、无重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着力解决制约企业高端产品生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难题。 唯创新以致远。包头威丰稀土电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刘宝志告诉记者,在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的积极引导下,企业研发中心成功升级为“自治区级研发中心”,并成功引育20名技术创新人才。目前,研发中心30余人的研发团队接连在“取向硅钢隧道式高温退火设备关键技术与工艺优化”“新能源汽车用高强高效稀土取向硅钢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了1800万元的创新资金支持。 “研发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不仅可以让企业开展科研项目时少走弯路,在面向市场进行产品推广时也是一种硬实力的体现。如今,威丰电磁已获得授权专利52项,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0项,攻克了0.08mm极薄取向电工钢全工艺流程技术,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今年,企业年产能将突破9万吨,产值可达11亿元。”刘宝志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稀土高新区深入开展调研,搜集驻区企业急需的技术需求及相关科技信息,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和企业间的对接、交流、洽谈,进一步挖掘合作发展潜力;完善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相关政策,拓宽科技创新多元化合作渠道,打通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技术壁垒。 当前,活力四射的百余家研发平台,有了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正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价值”反哺企业。目前,稀土高新区企业研发中心集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228人、企业形成有效发明专利1057项,入库人才达1821人,累计5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 编辑:杨旭英
塞外江南,天赋河套。 黄河水滚滚东流,孕育了八百里河套这片长河沃土。这里因逐渐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引黄灌溉体系,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循迹西口”采访组走进巴彦淖尔市,探寻这方丰饶秀美土地创造的农业发展传奇。 兴修水利开发农业 “河套灌区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形成于清末,发展于新中国。”走进位于临河区的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记者聆听讲解员讲述巴彦淖尔2000多年来的水利开发史。 多个民族在此兴修水利,开发农业,这里曾民族和合,人民炽盛,牛羊布野。然而,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自然地理变迁,曾经初步开发的河套平原一度变成了荒滩草地。 彼时,大批躲避饥荒的山西、陕西、河北等地走西口移民到此“找饭吃”。他们带来了充足的人力、先进的农耕技术、敢闯敢干的精神,促进了河套地区新的农业开发。 博物馆墙上,展陈着从明代到近现代我国众多治理黄河名人的照片,清代走西口的杰出代表王同春、杨满仓、杨米仓赫然在列。 “河神”王同春,河北邢台人,12岁随父来到河套。他参与开挖的八条干渠构成了河套灌区最早的八大干渠的基本骨架,开垦和灌溉农田近400万亩。 杨满仓、杨米仓两兄弟,陕西府谷人,最早在王同春手下当渠头,后在杭锦后旗开挖杨家河,灌溉面积30多万亩。 “这些渠道构成了河套灌区灌溉体系的雏形,开发了大面积的土地,解决了当时本地百姓和外来移民的吃饭问题,也吸引来了更多的‘口里’人,给河套农业再次带来新的开发。”杨家河管理所副所长白剑锋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治理,河套灌区建设了包括三盛公水利枢纽、总干渠、总排干等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一首制”七级灌排配套工程体系,彻底解决了有史以来的引水难、土壤盐碱化等难题,伏秋大汛岁岁安澜,河套人民旱涝保丰收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目前,巴彦淖尔引黄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粮食年产量50多亿斤。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的巴彦淖尔,成了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2019年,内蒙古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塞外粮仓天下厨房 三盛公水利枢纽是河套千万亩灌区的源头,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闸”。黄河在此一分为二,一边流向包头等下游地区,一边浩浩荡荡激涌着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进水闸,奔腾流向河套灌区,浇灌千万亩平畴沃野。 杭锦后旗,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几百年过去了,黄河水依然通过杨家河,流经杭锦后旗9个镇当中的8个镇,滋润着这里65万亩的良田。 “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杭锦后旗最大的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流转土地近2万亩,主要种植辣椒、番茄、青贮玉米以及葵花等作物。”合作社理事长李博说。 李博介绍,他最早的构想是回山西老家种地,后经多方实地考察,发现老家的土地没有整理改造,水资源也比较匮乏,而巴彦淖尔水利发达、土地肥沃且成块连片,最适宜发展现代农业。 从2019年至2022年,隆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仅靠销售青贮玉米一项,交易额就达505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600多户农户走上了富裕路。 “2022年,杭锦后旗重点打造了陕坝现代农业公园、头道桥‘四级联创’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蒙海镇红建村万亩小麦等特色精品示范园区,建成10个设施农业产业园,以点带面构建起‘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游’全产业链。”杭锦后旗宣传部新闻外宣室主任汪巧枝说。 杭锦后旗构建起的全产业链模式是巴彦淖尔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如今的巴彦淖尔培育形成粮油、乳肉绒、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天赋河套世界共享 “好吃好吃。”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总部基地,杭州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俞宝泉一边品尝着焦香的羊排,一边对我们说:“内蒙古的羊肉没有膻味儿,清水一煮、调料一蘸就可以吃,非常美味。” 记者采访期间,正值内蒙古黄河流域绿色农畜产品订货会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四周年主题活动举行,草原恒通食品有限公司的两款“天赋河套”羊排让俞宝泉赞不绝口,他试吃后当即表达了订货意向。 订货会的另一边,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的销售负责人冯丽娜忙得不亦乐乎,不停地向争先恐后试吃煎牛排的客商介绍着每款牛肉的特点,几个小时下来,她的嗓子已沙哑。 旭一牧业是巴彦淖尔市第一批授权使用“天赋河套”这块金字招牌的优秀企业之一,2003年创业以来,依靠着现代化的精细管理,从当初一个只有几头牛的小养殖场,成长为如今的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优越的资源禀赋,过硬的产品质量,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赋河套”从2018年发布以来,就享誉区内外。 据了解,“天赋河套”现有15家企业76款授权产品。“天赋河套”开启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新路径,成为带动优质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的强力引擎。其中,旭一牧业生产的“沙漠有机牛肉”畅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 截至目前,“天赋河套”已荣获“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等21项大奖。 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巴彦淖尔市培育形成籽仁、番茄和脱水蔬菜3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籽仁、番茄、脱水蔬菜、枸杞、羊绒、羊肉6大类46个品种的优质农产品搭乘“一带一路”快车,便捷地走向国际大市场,远销6大洲102个国家和地区。 沃野平畴起欢歌,长卷开篇正当时。走西口先辈们治水开荒的身影虽已远去,但是他们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巴彦淖尔人民接续奋斗,铺陈出绿富同兴的锦绣画卷。(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高瑞锋 图古斯毕力格) 编辑:杨旭英
2月18日凌晨,城市还未苏醒,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T2大厅内却已人声鼎沸。百余位游客正聚集在候机厅内,与一般的团队不一样的是,他们都携带着写有“首发团”的挂牌。6点30分,他们登上南航班机飞往呼和浩特,踏上为期4天的内蒙古草原之旅。 南方+记者许舒智摄 这是由广东旅控集团旗下广东青旅、广东中旅共同组织的2023粤蒙“百万人互游”广东首发团。基于粤蒙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天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双方共同推出“百万人互游”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促发展,为今年旅游业快速恢复增添动力。 “反向旅行”首发团启程 从春暖花开的南方,前往仍处于冰天雪地的内蒙古,这一“反向旅行”,对团友李女士来说,却格外令人激动。“之前没有看见过冰雪,这次希望能去内蒙古‘大饱眼福’。”同样对内蒙古冰雪抱有期待的还有来自澳门的陈先生。他从澳门旅行社处了解到该首发团后,等不及召集伙伴、便只身从澳门前往广州参团。“希望能去内蒙体验一次滑雪。”他表示。 据了解,此次首发团中共有150名游客,除了老人、家庭外,还有年轻游客及公司团体。首发团中不少游客未曾去过内蒙古地区。谈及对目的地的期待,草原、沙漠等内蒙古自然风光是最多人的回答,同样被提及的还有其风土人情。“内蒙古离广州很远,相信它的风情也会大不相同。”团友谢女士对此充满好奇。 南方+记者许舒智摄 据了解,首发团将在银装素裹的草原上看骏马奔腾,在沙漠听悦耳驼铃、滑雪打雪仗,在黄白交映中感受冰雪草原内蒙古的独特魅力。 粤蒙“百万人互游”促两地合作 2月9日,2023粤蒙“百万人互游”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推介会上,两省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达成携手发展共识,合作启动“百万人互游”活动,两地16家旅行社签订游客互送协议,计划年度互送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其实,三年之前,两省区互访游客数量就已不低。据统计,2019年广东接待内蒙古游客达1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广东前往内蒙古的游客达238万人次,同比增长45%。 “随着疫情防控放开、旅游市场复苏,游客的热情也加速高涨。这次,我们推出2023年粤蒙‘百万人互游’首团,也是在短短三天内就组织了数百人,游客报名积极性很高。”广东青旅首席运营官李协居指出。 南方+记者许舒智摄 虽然相隔千里,但广东、内蒙古两地文化旅游领域的交流始终紧密。2021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畅游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在广州举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协会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签订了人才输送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两地双方旅行商进行了深入交流,共有18家旅行社代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互送客源。 对广东来说,粤蒙“百万人互游”行动无疑有重要意义。广东旅控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郭大杰指出,广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高质量发展代表,可以让内蒙的游客深度体会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果,同时促进两地的进一步合作。 同广东一样,内蒙古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也正在加速恢复。据统计,2023年春节假期,内蒙古全区接待国内游客477.24万人次,同比增长10.8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79%。实现旅游收入25.37亿元,同比增长9.5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4.72%。 业内人士指出,内蒙古旅游主要以夏季草原生态观光为主,旺季集中在7-9月,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现象明显。搭建粤蒙“百万人互游”平台、引导四季旅游,或能一定程度上突破这一瓶颈。 郭大杰表示,接下来,两地旅游企业将结合双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直通航线、系列主题线路等方面展开合作。(叶绮涵许舒智) 编辑: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