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94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蓝冠总代理,蓝冠注册1956_“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第244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赤峰市巴林左旗             编辑:贾小燕

lg蓝冠,蓝冠安全吗?_美翻了我的村——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镇巡礼(第38期)

  新时代的文明村镇精心培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在乡风文明上下功夫,在文化活动上做文章,特别是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千镇万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碧水环绕、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宜居宜业。为充分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果,特别是文明村镇创建成果,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在自治区主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设置“美翻了我的村”栏目进行常态展示。   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鲜光村   鲜光村全景   鲜光村风光   丰收的季节   “我们的节日–端午”   丰收的喜悦王常城摄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格日勒图   达茂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占包头市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二,是包头市贯彻落实“两个屏障”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该旗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春季干旱,风沙频繁,沙尘暴日数达20-25天,风力强度较大,全年降水少、蒸发量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三北”工程实施初期,达茂旗以乔木种植为主,但乔木生长耗水量大,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存活率低。经过实践与探索,该旗林业和草原局选择具有良好抗旱、保水、防风沙、降尘土、抗盐碱的灌木进行种植。通过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规划适合该旗的生态建设模式。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这是达茂旗乌克忽洞镇乌克村五大墒自然村上世纪80年代的真实写照。当时五大墒自然村长期饱受风沙之苦,几乎见不到绿色,屋里白天要点灯,屋外抬脚不见踪。该地区由于风蚀沙化严重,土地有机质含量严重流失,导致耕地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甚至严重到一年到头籽种都收不回来。   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后,一场浩浩荡荡的绿色保卫战在这里打响,一代代达茂林草人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战风沙,经过多年的努力共种植柠条5100亩,形成了“带、网、片”的风沙防护体系,五大墒自然村从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色田野,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奇迹。   达茂旗作为农牧交错地带沙化土地治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共实施了模拟飞播19.2万亩,人工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188.7万亩,草原围栏封育296万亩,项目区的林草综合覆盖度由28%提高到48%以上。该旗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荒漠化治理、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到2023年共完成草原治理面积350万亩,林业治理面积310.8万亩,至此,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记者从达茂旗2022年印发的相关通知中获悉,该旗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涉及草场面积2378.54万亩。其中,禁牧区374.905万亩,草畜平衡区2003.635万亩。全旗通过严格执行“禁牧、禁垦、禁伐”制度,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一系列保护性措施,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如今,达茂旗建立了巴音杭盖与腾格淖尔荒漠草原及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以叉子圆柏为主的各类野生保护植物8种,野生动物28种。干涸了30多年的腾格淖尔湖蓄水量恢复到1亿立方米,重现碧波荡漾。治理在期矿山地质932公顷,石宝铁矿、巴润公司建成全国绿色矿山。   全旗现有旗、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林长398名,构建了长效机制。通过借鉴“林长制”制度,共设草原管护网格员244名,建立草原网格化监督管理体系。   达茂旗腾格淖尔、赛打不苏、黄花滩水库3处湿地已列入盟市级重要湿地名录,通过“以湿治沙”,调节水分平衡、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和空气质量。达茂旗林业和草原局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实施系列重大生态修复项目,使全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自2019年建设野生动物救助站以来,累计救助各类野生动物85只。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荒漠化治理、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项目,实现了多赢发展目标。该旗农区从西到东初步建成一条长约100公里的生态林草带,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地带得到有效治理。通过领取退耕还林、公益林管护补贴等,促进了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每年发放补贴2500万元。   截至目前,全旗林地面积51.0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0.5%增加到1.87%;草原面积2378.54万亩,草原平均植被高度从2003年的9.5厘米增加到15.8厘米,平均植被盖度从18.6%增加31.2%,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双缩减”,防风固沙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达茂旗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荣誉。 编辑:宝华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可新   对于呼伦贝尔的孩子来说,冰雪是自小的玩伴。打雪仗、抽冰尜、滑爬犁那是“小儿科”。到了上学的年纪,越野滑雪、短道速滑、大道速滑、打冰球,只要有兴趣,就有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指导。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一来二去,竟然搞出了个“大名堂”。   “我们学校这次有30多名在校或输送的运动员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入场券!”说这话时,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沙云鹏的神色中难掩骄傲与激动。   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的前身是呼伦贝尔市体育运动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冰雪运动专业学校。学校开设了冬季、夏季项目在内的17个专业。其中,冬季项目中的滑雪、滑冰是面向全区乃至全国招生的重点项目。   在2014年10月,学校就成立了短道速滑队,由两位曾多次斩获全国冠军的短道速滑国家级运动健将担任教练员。以“专业人做专业事”为保障,这所学校的运动员开始在国内大小赛事中崭露头角,新挖掘培养的一批00后呼伦贝尔本土运动员表现尤其抢眼,接连摘取了多个重要赛事的冠军。   在接连举办的2023—2024赛季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呼和浩特站、呼伦贝尔站暨“十四冬”资格赛中,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选送至自治区专业队伍中的7名运动员在青年组、公开组比赛中发挥不俗,顺利获得“十四冬”正赛资格。   其中,呼伦贝尔本土运动员宋桂旭令人眼前一亮,他在这两站比赛中与武大靖、林孝埈、任子威、刘少昂等世界冠军同场竞技,斗志昂扬,丝毫不怵,获得了呼和浩特站1500米第5名、呼伦贝尔站1000米第5名的好成绩,随后还斩获了哈尔滨站公开组男子1500米冠军。同样出生于呼伦贝尔的00后年轻运动员巴雅力格,发挥十分出色,在资格赛后也入选了短道速滑国家青年队,承担了短道速滑青年世界杯的比赛任务。   “在家乡参加比赛,氛围肯定不一样,我很期待!”对于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本土小将宋桂旭来说,首次参加冬运会就享受“主场作战”的待遇,的确是件惊喜又值得兴奋的事儿。   不久之后,我们也将在“十四冬”的赛场上,看到这些“从小玩着玩着,长大玩进了全国级赛事”的呼伦贝尔孩子。玩着玩着,兴趣就有了,练习冰雪运动的好苗子也冒头了。这也许就是宋桂旭、巴雅力格脱颖而出的“冰雪基因”。   在2024年2月17日即将开幕的“十四冬”上,由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目前在校或培养输送的30多名运动员将亮相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越野滑雪、冰球、冰壶等项目的赛场,力争为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创造更多突破性的成绩。 编辑:宝华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雅静 通讯员 杨帆   初冬时节喜讯传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获得了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荣誉称号。荣誉背后正是清泉街社区在长期的基层治理中总结并深入推行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喻人”工作法。   清泉街社区建于2002年,社区具有流动人口多、老旧小区多、沿街商户多、驻区单位多等特点,是典型的老旧城镇社区。作为老旧城镇社区存在房屋陈旧引发的纷争、特殊人群的需求、潜在上访人群的诉求等主要矛盾。   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群众,把关注、关心、关怀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全过程,依靠群众自治化解矛盾,摸索出一条老旧城镇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可行之路。   四网融合推进,把握矛盾调处“总基调”   社区主动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由社区党委书记武荷香牵头,努力打造“邻里一家亲”好人社区。武荷香说:“家庭矛盾调节好了,我们的家庭才能幸福;我们的邻里之间关系调解好了,社区才能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社区将党建网格、综治网格、服务网格、自治网格进行“四网融合,一体化推进”。社区共划分1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和1名党建网格员。社区还组建了“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小三级组织架构,将党组织服务力量覆盖延伸到居民群众身边、家门口。按照党组织建设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服务供给在网格、资源投放在网格、治理精耕在网格的工作原则,做到矛盾就地化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2023年以来,在网格内解决各类纠纷1000余件,未发生1起上访事件。   面对群众心贴心,促成和谐社区“大方向”   清泉街社区有一间朴素但很聚人气的办公室,社区居民有什么烦心事,或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去“荷香唠嗑室”去和武书记聊一聊,邻里间有什么想法了,就把问题带到“好邻居议事厅”去讨论解决。社区真正做到了在和居民“唠嗑”“拉家常”的过程中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长廊、小广场、红石榴凉亭……都成为了矛盾化解的阵地。“闲”聊不“误”事,社区将居民的大事小情都入账处置,形成“了解需求、跟进落实、反馈结果、成效追踪”的主动解决问题全链条,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想群众所想的同时,社区也急群众所急,主动出击,协调各类职能部门30多个,今年以来为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病残不便等特殊人群解决无钱看病、无人照顾、水压不够、供暖不足等棘手难题200余件,从源头消除了矛盾纠纷隐患。此外,社区还邀请心理健康辅导机构通过心理辅导、交友互动、公益培训、心理援助等及时对心理失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协调红十字会、残联对社区内困难残疾人进行摸底登记,提供“一对一”帮扶;协调供热公司和供电局为生活困难居民减免费用;协调环卫局、辖区食品公司和建筑公司,优先录用社区下岗失业人员。   社区立足群众的真实需求,以服务促矛盾预防。社区辖区内的安置帮教人员史某是一名孤儿,曾7次入狱达20年之久,出狱后自暴自弃,是辖区极易引发矛盾重点人员。社区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积极帮助其就业、组建家庭、融入社会,促成其自觉成为社区志愿者。社区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为吸毒、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开展有效帮扶近100次,将可能成为矛盾纠纷对象的特殊人群转化为社区的“好居民”、群众的“好邻居”。   以法律为支撑,构建大调解“新局面”   社区2007年12月成立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也叫“说理堂”,整合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驻区律师等资源,及时化解接诉即办案件、邻里纠纷、家庭婚恋纠纷等矛盾纠纷,自成立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000余件。   社区成立了“三调联动”矛盾化解党建联合体,健全分级协商办理、限时办结答复机制,形成分类协调联动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模式。针对各类矛盾纠纷,能当时解决的社区网格员就地办、便民大厅面对面办、法务室联合办,不能当时解决的社区党委专人盯办、职能部门联动办、联席会议协商办,难以解决的上报街道由政法委员包抓办、成立专班集中办,力求做到将矛盾化解于诉讼之前。   以社区书记命名的“武荷香工作室”也是玉泉区“善治玉泉·纠纷化解实训基地”,区委定期组织矛盾纠纷化解相关人员进行轮训及实践。 编辑:宝华

  今年以来,通辽市科尔沁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于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着力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实落地落细。   居住在莫力庙苏木金家窑嘎查的李玛莲花老人,是多民族家庭,在与老伴共同生活的47年中,彼此间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逐渐相融相通,他们互相理解、包容、相亲相爱,不仅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儿子儿媳也很孝顺,细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身体力行传承和弘扬家庭美德,成为金家窑嘎查出了名的模范家庭。   科尔沁区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儿媳”“十星家庭”等家风评比活动,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同时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有机融入村规民约,强化文明乡风培育,做实乡村振兴工作,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树立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行为准则。   科尔沁区施介小学是一所民族学生占比高达59.6%的学校,学校将民族团结思想意识工作融入教学工作中,先后建立“石榴籽”育人机制,开设“石榴籽”互动课堂,深入实施“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各个环节。   科尔沁区还通过严格落实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三科统编教材、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了教育水准,该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99.99%、巩固率达到98.81%,实现了教育资源、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王翠羽是钱家店镇高家街村村民,听说村上今天有一场招聘会,她一早就来到现场。这次送招聘会下基层活动,共有16家人力资源公司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涉及家政服务、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   为提高各族群众劳动技能,科尔沁区还深入校园,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现已开展26个班期1168人次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开展企业用工指导,协助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简单便捷的服务体验,引导各族群众跨区域就业。统筹实施扩大公务员招录、企事业单位招聘、基层服务等扩岗措施,鼓励各地区各民族群众报考科尔沁区各类编制岗位,推动各族劳动者工作在一起、创业在一起。   走进团结街道东门社区,民族团结标语随处可见。社区内非遗传承人还为辖区内的居民免费传授蒙古手工皮艺技术,书法老师教授居民们写书法,居民们创作了《民族大团结》《年年有余》《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作品,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融合,科尔沁区通过挖掘革命传统文化,依托革命烈士陵园、任明德精神传承工作室等红色资源,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元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用文艺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戏曲表演唱《郁郁葱葱奔小康》,歌曲《把我的青春给你》《中国画卷》《阳光万里》,器乐合奏《和鸣》等主题文艺作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更多地融入各族群众生活,实现文化资源交流互通,用文艺宣传凝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断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科尔沁区坚定不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心聚力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动科尔沁区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佳雨 通讯员 张智敏) 编辑:孙丽荣

  本网乌兰察布11月21日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 日前,乌兰察布市应急管理局分管领导带领执法人员,组织工贸领域安全生产专家,采取“执法+服务”模式对商都县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指导,为企业把脉问诊,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全面整改消除潜在事故隐患。截至11月,该市重点执法检查企业44家,对33家企业进行行政处罚160.5万元,下达相关文书168份。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在开展执法检查前,执法人员详细了解了各公司的工艺流程、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双重预防机制运行、安全教育培训、危险作业管理和科技兴企等情况。检查以调阅资料和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检查组对各公司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文件资料进行逐一检查,并深入到生产车间等区域对有限空间和涉煤气作业场所进行细致检查。   在执法检查的同时,执法人员主动倾听企业诉求,着力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   乌兰察布市应急管理局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执法活动,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为抓手,认真落实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推进安全生产分级分类执法指导意见(试行)》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乌兰察布市应急管理局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明确市本级执法企业,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领域,确定重点企业名单,对名单内企业按计划实施“全覆盖”执法检查。   在执法检查工作中,大力推行“执法+服务”“互联网+执法”“执法告知+现场检查+交流反馈”“执法+专家”等“执法+”模式,让安全生产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同时,强化应急管理、消防、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制定联合执法计划,增强执法合力,增强市场主体守法自觉性。 编辑:孙丽荣

  本网呼伦贝尔11月21日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可新) 为持续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营造人人参与、喜迎“十四冬”良好氛围,呼伦贝尔市依托自身优势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助力冰雪运动普及推广。   在呼伦贝尔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以“点燃冰雪激情放飞中国梦想”为主题的呼伦贝尔市第三届职工篮球赛暨呼伦贝尔市第五届篮球俱乐部积分赛火热开赛。   赛场上,投篮、盖帽、强攻、远投。参赛队员动作娴熟、你攻我守,精准地远投、绝杀,引来场外阵阵呐喊欢呼。队员们以精湛的球技、饱满的精神状态,充分展现了呼伦贝尔市篮球爱好者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们结合呼伦贝尔实际,开展以篮球为主题的各类比赛项目,希望通过比赛,提升呼伦贝尔职工和群众篮球的基础水平,营造呼伦贝尔市上下喜迎‘十四冬’良好氛围。”呼伦贝尔篮球协会副秘书长吕思佳说。   在扎兰屯市实验小学,助力“十四冬”冬季“校长杯”足球赛正在进行。绿茵场上,足球在学生们脚下灵活传动,场内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   这两天,在扎兰屯市卧牛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正在带领孩子们进行拉雪橇和冰壶趣味游戏。活动中,教师还从冰雪环境保护、冬季运动知识普及、“十四冬”比赛项目等方面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冰雪运动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项运动。   呼伦贝尔市始终致力于推进全民参与体育运动,努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康发展、挖掘培养呼伦贝尔市冰雪运动潜力人才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十四冬”助力添彩。 编辑:孙丽荣

      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内蒙古自治区一支特殊的文艺团体,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被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始建于1957年6月25日,是内蒙古自治区两个首创试点单位之一,成立以来已累计演出6000多场,观众达640余万人次,曾受到国家级奖励8次、自治区级奖励50余次。 曾任翁牛特旗乌兰牧骑第五任队长的孙普,如今已过古稀之年。孙普介绍,这支队伍刚成立时仅有六名队员、一面队旗、一辆马车、一些简单的乐器和道具。 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成立后不久,队员们的足迹便踏遍了旗的乡村牧场。他们边走边演,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村屯和一个个放牧点,送到农牧民家门口和蒙古包里,受到牧民热烈欢迎。 乌兰牧骑队员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演出时往往身兼数职,既是报幕员又是歌手,既是舞蹈演员又是乐器演奏员。他们以演出为主,同时兼做宣传、辅导和服务,真正体现了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孙普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次到牧区演出时,遇到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从来没有看过歌舞表演,“当时她就问她爸爸这些大人在干什么,她看着我们在喊、在说,但不知道什么是歌曲、什么是舞蹈”。时隔近五十年,孙普仍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这件事给他的触动很大。 现任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队长吴恩是第八任队长,他入队时正是孙普任队长期间。从老队长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吴恩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新任务。 吴恩说,如今农牧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基层群众的文化消费理念也在变化,这对乌兰牧骑的表演内容和方式都提出新要求,“创作压力很大”。在乌兰牧骑工作的十几年里,他把创作和队员培训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演艺水平和质量,相继创作、编排了大型歌舞节目、好来宝、歌曲等作品100多部。 时代在变,乌兰牧骑扎根草原、服务农牧民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偏僻,就先到哪里为群众送歌献舞。”(央视网记者 彭俊 隋佳桐 王静远 邢明) 编辑:段丽萍

蓝冠首页,蓝冠登录地址_内蒙古翁牛特旗顶风冒雪插黄柳

  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受寒潮侵袭,全旗普降大雪,气温骤降二十多度。然而,在各治沙工程区,依然有100多名治沙群众顶风冒雪扦插黄柳,一场与风与沙的阻击战仍在火热进行中。     此次治沙阻击战涉及翁牛特旗的阿什罕、白音套海等12个苏木乡镇和花果营林场、鸭鸡山林场等4个国有林场。从10月初开始,将大战60天,圆满完成旗委旗政府下达的2023年沙地综合治理任务27万亩。截至目前治沙工程已进入尾声,据不完全统计,全旗已完成工程固沙9.7115万亩,人工造林10.3886万亩,退化林修复2.1972万亩,封沙育林1万亩,草原改良2.4万亩,人工种草1.3万亩,草原围栏23万米。 (端木刘忠友孙林) 编辑: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