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8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这几日,在呼和浩特市体育场西侧,有市民发现这里的一处青城驿站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发热诊疗站。日前,附近工作的一名环卫工人李女士从这里购买到了自己需要的药品,工作人员还将两本新冠防治手册递到她的手里。   走进小屋一看,发热诊疗站里药品充足,药柜里陈列有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下火药、速效救心丸等几十种常用药品和中成药。诊疗室还有三名医护人员接诊。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东路卫生服务中心在这里设立的发热诊疗站,站点设有医师一名、药师一名、护士一名,三名医务人员正常上班,周六日也不休息。周一到周日8:00至17:30,市民可随时前来问诊、咨询购药。   “每天咨询买药的也有20人左右,大家对我们的服务也很满意。”海东路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孙水军说,“我们这个发热诊疗小屋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个是宣传方面,通过发放一些健康手册,让居民拿回去看,对新冠病毒有个新的认识;第二方面就是咨询功能,如有市民发热,可以通过咱们的健康医师告诉大家怎样居家隔离,生活起居饮食注意,怎么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以及心理健康疏导;第三是卫生服务方面,老百姓需要的解热镇痛止咳药品,我们这个便民点都可以提供。症状重的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就可以转到咱们医联体单位。”   据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这样的发热诊疗试点小屋有两处,除了呼和浩特市体育场西侧青城驿站,还有呼和浩特呼伦路青城驿站,后续会根据市民需求继续增加。(记者 王坤) 编辑:张彬

  12月27日晚8时,内蒙古新年音乐周首场演出在线上进行,演出曲目为民族管弦乐组曲《蒙古马》。   新年音乐周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携手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奔腾融媒共同呈现,将于12月27日、12月28日、12月30日、12月31日与观众相约线上,用美妙音乐开启崭新的2023年。12月27日和12月28日演出曲目为《蒙古马》;12月30日和12月31日,内蒙古艺术剧院交响乐团为您带来交响音诗《千里江山》。(记者 冯雪玉) 编辑:张彬

  中国人喝的牛奶,每5杯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奶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风吹草低,奶业兴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奶业振兴行动,积极推广羊草、苜蓿、柠条等饲草和饲用灌木种植,大力推进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建设,开展奶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35年全区奶类产量超过1000万吨”,为推进内蒙古奶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自治区2022年度政协协商计划》,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学军率农牧委员会调研组围绕“提高奶牛和优质牧草自给率,推进全区乳业全链条发展”议题,深入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及部分厅局开展调研。在深入分析全区奶业发展现状、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省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组织政协委员和智库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12月14日,自治区政协召开对口协商会,围绕“提高奶牛和优质牧草自给率,推进全区乳业全链条发展”凝心聚智。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傅永文出席会议,农牧委员会主任张殿生主持会议,农牧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贾付喜汇报调研成果。   “由于优质饲草匮乏、国内乳制品菌种研发欠缺、生产设备智能化程度不足等方面困难,我们希望国家和自治区可以在高产优质饲草料研发上加大投入,在创新研发方面增强扶持力度,多建设一些标准化奶业园区,允许企业轻资产入住,减轻投资压力。”内蒙古兰格格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继平代表乳链企业发言。   基于高产奶牛种质资源缺乏、奶牛群体改良进程缓慢、繁殖效率低等“卡脖子”问题,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于潍分享“破题”方法:“推进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重点布局奶牛、草种业、肉牛、肉羊、马铃薯5个优势产业和N个其他产业,形成第一批种业振兴‘揭榜挂帅’专项行动12项榜单。创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开展高新技术研发和重大课题攻关。”   “在饲草方面,着力提高优质饲草供给,坚持为养而种、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发展思路;在种源方面,持续强化奶牛育种能力,全力支持繁育技术研发应用。”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建议推进饲草、种源“双轮驱动”。   今年年初,自治区发改委牵头围绕“推进三个建设,提供两个支撑,壮大龙头企业”的基本框架,研究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通过补贴政策,加大奶牛种业支持力度,增强育种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扩大苜蓿草种植面积,加强饲草收储能力建设,汇集各种资金全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自治区发改委二级巡视员黄坤表态:按照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的意见建议,将对“奶九条”的政策措施、进展情况、实施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估、动态调整。   在资金扶持方面,自治区财政厅农牧处副处长敖根哈斯回应关切:“之前财政厅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育种攻关、拓宽牛源渠道、饲草产业发展、地方特色奶制品发展等,接下来更会立足自身职能职责,为奶业振兴提供资金保障。”   “建议国家、自治区对检验合格销售到乳企的鲜奶进行统计备案,年底通过成本核算和鲜奶实际销售价格进行对比,测算出鲜奶销售的利润率,并据此提出是否需要补贴及补贴的额度。”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四级调研员特日格乐着眼“市场”,提倡建立奶价协调机制。   围绕“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工作思路,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梅花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牛源欠缺,多次向自治区层面汇报,进一步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协调,积极拓展优质奶牛进口渠道;加强奶牛自主育种能力培养,逐步推进奶牛自主联合育种攻关模式。针对草业无法满足奶业发展需求,加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和成果推进,强化草种繁育体系建设。针对奶源不足,科学布局谋划新建牧场,持续推进规模化奶牛牧场建设,提高本地鲜奶供应能力;积极兑现自治区出台的奶源基地协同发展政策。”   “要转变观念,立草为业,改变一直重粮轻草、重畜轻草、重猪鸡轻牛羊的情况,像重视基本农田一样重视人工牧草种植,将草业发展成为重要的保障性基础产业。配套变革农业种植政策,鼓励将优质农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大力推行草畜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行‘引草入田’‘藏粮于草’‘藏粮于奶、肉’等措施。”智库专家梁存柱为“草”发声。   “内蒙古水资源匮乏,各方面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限制,要在发展雨养旱作多年生人工草地、倡导滴灌技术解决保苗立苗上多下功夫。发挥黄河流域水热光等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黄河流域草产业核心示范区,利用一般耕地和撂荒弃耕地,建设耐旱牧草优良品种种子繁育田,为全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种草和生态修复提供草种资源。”智库专家孙海莲认为,加快完善牧草生产机制、补齐乳业饲草短板是保障乳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一环。   对标国家奶业振兴政策中“乳品质量安全”这个“关键词”,智库专家姚一萍剖析症结所在:“一是监管技术能力与奶业大省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力度不够,三是对生鲜乳中质量安全风险因子和营养品质家底不清,四是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较低。”   2022年度国家启动“奶牛种源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专项,智库专家李喜和作为参与者,从“优质高产牛羊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家畜精液与胚胎性控制新技术开发应用,家畜干细胞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新技术创新,低碳排放奶牛选育关键技术研究与核心群组建,蒙古高原特有家畜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等方面展示了科技赋能的魅力与可能。   从牧场到餐桌,从草原到世界,政协人勠力同心为守好“中国奶罐”凝聚共识。   推进奶业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内蒙古寄予厚望的战略任务,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关键支撑。张殿生在对口协商时说:“要充分发挥内蒙古奶业在全国重要战略地位和突出优势,拓宽优质牛源渠道,加强奶牛育种攻关,加快推进饲草产业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发展,打造‘中国奶罐’品牌,全力推进内蒙古乳业全链条发展,全力做优做强奶业,为推动国家奶业振兴作出更大贡献,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内蒙古味道’。” (李睿琦)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坤)日前,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医疗防控组发出《关于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的通知》,指导各盟市进一步优化医疗机构就医流程,科学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统筹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者分级分类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   《通知》指出,要建立协同参与机制,减轻医疗机构诊疗负担。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群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引导群众做好防护、合理就医,储备适量解热镇痛日常药物和抗原试剂,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对于高龄老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呼吸困难等情况,及时引导就诊。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分流新冠轻症和慢病患者。通过推广互联网诊疗及咨询服务,扩大医疗服务供给。   要优化诊疗流程,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按照防重症、降死亡的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树立“不再关注阳性与否,更加关注生命救治”理念,科学预测发病人群数据,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救治流程,将工作重心转到影响群众生命的疾病诊治工作中来。通过统筹医疗资源,为重症救治工作提供保障。各地要统筹调度辖区内医疗救治专家资源,组建重症医疗救治专家队伍;二级以上医院按要求做好急危重症病房和重症床位的改造准备工作,加快完成重症救治医护人员培训;合理扩充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急诊接诊诊室资源;强化120急救资源统筹,重点保障急危重症和老年患者急救转运。推进急危重症预警机制建设,加强老年重症患者管理与救治。   要强化综合保障,确保医疗机构正常运行。加强药品储备,分级分类保障供给。快速处置疫情,确保涉疫区域快速恢复服务。统筹医护资源,保护医疗机构救治力量。各地要建立医护人员减员返岗台账,做好医护人员身体恢复摸排和科室人员返岗预测工作,动态优化和调整医务人员编组、医疗力量配备与工作班次安排;通过招聘、返聘医护人员,招募退役军队医护人员等方式,多渠道扩充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加强对病毒变异毒株致病性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海军 通讯员 邓旭)近日,一批重达198吨的进口蒙古产洗净未梳绵羊毛在集宁海关的监管下顺利通关,最终将运往河北用于纺织生产。这是自1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食糖、羊毛等货物签发关税配额电子证书以来,集宁海关首票凭关税配额电子证书通关的进口货物。   进口关税配额证明,是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授权发证机构,按职责分工对进口适用关税配额税率的农产品及化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签发进口货物适用配额税率的证明文件。今年海关总署出台十条措施促进外贸保稳提质,推进进口关税配额通关无纸化,降低企业成本,纾解企业困难。   为做好关税配额证书电子化及货物通关工作,集宁海关第一时间通过企业政策宣传群开展政策宣传,介绍关税配额电子证书填制规范,帮助企业熟悉关税配额电子证书通关流程,覆盖100余家辖区进出口企业。   负责该批货物通关事宜的内蒙古润恒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薛渊说:“在关税配额电子证书上线后,我们企业报关效率大幅提高,无需到海关现场窗口人工办理关税配额核销业务,只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就能实现关税配额线上申请、自动核查核销和无纸化通关。”   据统计,今年1-11月,集宁海关共进口关税配额证书管理货物8300吨、货值5810万元。 编辑:贾小燕

  1   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开发布。   在这份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公报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七个摒弃”——   要摒弃“我不如人”的念头、“发展不用太急了”的想法、“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意识、“没有成方不敢开药”的做法、“看眼前不看长远”的思维、“不讲细节、差不多就行”的心态、“重生产轻经营”的观念。   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内蒙古党委对干部作风、干部状态开出的又一剂“猛药”。   2   笔者注意到,《公报》里,用了“不合时宜”这个词,来形容这些需要摒弃的现象——   “要坚决丢掉头脑里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树牢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   这些现象究竟有多“不合时宜”?举个例子。   眼下的内蒙古正在全力做好的一件大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说白了,内蒙古的发展路子已经定了,需要内蒙古做的就一个字——   干!   这时候的内蒙古,就应该有雄心壮志,就应该赶超争先!   这时候的内蒙古干部,就应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但是,当前的情况是,现实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放不开思想,迈不开步子,干不出成效。   很显然,前述的各种观念、各种现象,就跟不上节奏了,就不合时宜了!   3   “不合时宜”的观念和现象是什么表现?简单列举几个:   “我不如人”:内蒙古各方面条件不如南方,发展经济怎么也比不过南方;   “发展不用太急了”:咱有资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等一等,慢一点,不是问题;   “重过程不重结果”: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虎头蛇尾。协议没少签,落地没几个,“半拉子”工程没少留;   “没有成方不敢开药”:一事当前,先翻箱倒柜找干不成、不能办的理由,找出一堆困难、列出一堆原因;   “看眼前不看长远”: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只想着眼前借债,不想着以后还钱,甚至“赔本赚吆喝”;   “不讲细节,差不多就行”:“粗枝大叶”搞经济,凡事“大呼隆”,差不多就行;   “重生产轻经营”: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利润全被别人赚;缺乏经营土地的理念,不会用土地指标搞创收……   4   说到底,这是发展观念问题,也是干部作风问题。   笔者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内蒙古党委在干部作风建设上接连“开良方”“下猛药”。   简单举几个例子:   要突出一个“实”字,察实情、出实招、重实干、务实功;   增强报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   奖罚要旗帜鲜明,容错要见人见事,关爱要实实在在,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导广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把内蒙古干部队伍的好形象立起来;   要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解决会议多、活动多、外出多,调研报告少、工作思路少、解决实际问题少,决策慢、行动慢、结果慢“三多、三少、三慢”问题;   让干得好的上是导向,让干得差的下也是导向,让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腾位子”;   认真做事,敢于定事,全力成事;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很显然,内蒙古党委的决心坚定:祛除积弊,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5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时刻,   内蒙古在党委全会公报中提出“七个摒弃”,针对问题再下“猛药”,用意很明显: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的“抓手”就是完成好“五大任务”,   完成好“五大任务”,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分量就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会更美好,   而要完成好“五大任务”,干部就得担当作为,就得敢想敢拼,就得只争朝夕,就得冲锋陷阵,就得奋勇争先……   摒弃“不合时宜”,拿出“满格状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多内蒙古贡献,为2400万内蒙古各族人民谋下更多福祉,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七个摒弃”的深意所在。 编辑:孙丽荣

lg蓝冠,蓝冠安全吗?_第九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内蒙古站)启动

   点燃冬日激情(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晓博 摄)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柴思源) 12月24日上午,第九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内蒙古站)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市太伟滑雪场举行。   启动仪式吸引了200余名冰雪运动爱好者参与。现场设置了雪上自行车、雪地拔河、雪合战、雪地球、冰雪知识趣味问答等冰雪休闲娱乐项目。在雪合战区域,人们利用仿制的雪球玩起了打雪仗,欢声笑语不断,大家你追我赶,刺激的比赛夺人眼球。   本次活动由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体育总会主办,自治区社会体育服务中心、体育彩票销售管理中心承办,旨在持续引导全民参与冰雪活动,持续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活动期间,自治区体育局将举办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冰雪主题品牌活动和群众性冰雪赛事,推出更多优惠便民措施,提供更好的冰雪服务。 编辑:孙丽荣

  行走在内蒙古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了,一户户脱贫户踏上了致富路,美丽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指导全区各地乡村振兴部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千里沃野谱写新篇章。   动态监测,筑牢防贫保障网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筑牢“防贫坝”,密织保障网络,脱贫群众幸福感倍增。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修大义,去年因车祸造成脑溢血,住院期间的费用不符合医保报销规定,加上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家庭支出严重超出收入水平,被判定为突发严重困难户。   “大义虽然出院了,但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修大义的妻子刘来梅泪眼汪汪地说,“嘎查村委会给我安排了保洁岗,每年6000元工资,又给大义和两个孩子办理了低保。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一家人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走访入户、动态监测、发现响应、核查评估、精准帮扶……全区各地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日益完善,对确定的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根据风险大小、类别、轻重缓急等情况,建立精准帮扶台账、跟踪落实帮扶举措,确保在乡村振兴路上无一人掉队。截至11月底,全区累计排查各类农牧户306.31万户次788.18万人次,共有监测对象4.56万户、9.67万人,落实针对性帮扶占比98.8%。“两不愁三保障”成效持续巩固,全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因疫因贫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符合条件的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符合政策的5526户农村低收入农牧户危房改造全部完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产业兴旺,群众增收更稳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农牧民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虽已进入冬季,但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建设村的绿色农产品综合种植园却是春意盎然。一排排蔬菜大棚首尾相接,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地头。进入大棚,一股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小西红柿长势正好,茄子已经坐果,育苗区的黄瓜苗、香菜苗从土壤里呼之欲出……   “我家曾经是贫困户,自从村委会建设了蔬菜大棚,我和丈夫就在这儿打工,现在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刘三女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据介绍,建设村绿色农产品综合种植园为扶贫产业项目,总占地面积32亩,有温室大棚16栋,一年可种植三季,年纯收入15万元,带动12户脱贫户增收致富。   今年,中央及自治区衔接资金的66.5%用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围绕自治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91个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蔬菜瓜果大棚2757座、种养殖基地414处,发展3.8万头牛、6.2万只羊、164万羽禽类,配套792座圈舍、3996座饲草料库。支持延链补链强链,建设162个保鲜仓储库、527个农畜产品加工项目、16处牲畜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直补到户、以奖代补、务工就业、订单收购、资产收益、入股分红等机制,直接带动46.61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   环境改造,农村牧区更宜居   农村牧区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顺应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   每天早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和胜乡建丰村村民方改桃便将垃圾分类装袋后,送到村里的环保产业园,工作人员进行二次分类,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给予相应积分,方改桃凭积分兑换了2袋洗衣粉。   “以前家里的垃圾都是乱扔乱放,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后,环境变好了,还可以凭积分兑换日用品,大家的生活习惯被彻底改变了!”方改桃高兴地说。   今年,自治区印发《乡村建设行动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将国家关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的“183”重点任务及各项工作要求细化为24类87项具体目标任务并逐一明确牵头单位。同时,建立乡村建设行动厅际协调机制,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6768个村庄规划编制。出台户厕改建工作规范和管理办法,下达1.28亿元支持户厕改造,今年底将完成5万户水厕改造。全区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21年底的19.54%提升至21.45%,农村牧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从2021年底的43.14%提升至58.5%。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共清理河塘沟渠18654处、整治断壁残垣7523千米、清运农村生活垃圾30多万吨。开展人畜分离试点村717个,持续增进农牧民福祉。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振兴此其时。放眼北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徐徐铺开。(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薛来) 编辑:孙丽荣

  教育是立国之本,更是兴旺发达之基。7月5日,全区职业教育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发布了《关于推动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举措,职业教育正在实现大跨步发展。目前,自治区现有高职院校37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31所,有3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特双高”建设计划。2021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个百分点,为自治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新的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但我区职业教育仍存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教培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欧阳晓晖带领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及教育界委员,赴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做了大量协商调研工作,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全区职业教育从‘扩量’到‘提质’、从‘层次’到‘类型’,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增强适应性。”12月16日,在自治区政协召开的“推动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对口协商会上,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同志介绍了我区职业教育有关情况。自治区政协委员与对口厅局部门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的视频联通形式,围绕议题展开了广泛协商,集思广益,就如何提升我区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提出了切实中肯的意见建议。   推动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机制。“从目前情况看,产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不紧密,‘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依然突出。建议自治区加大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和认证力度,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将国家出台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及相关税收政策有效落实到位,让企业切实得到实惠,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使其真正有意愿与职业院校深入校企合作。”侯晨曦委员建议。   曹红委员建议推行“政府牵头、行业指导、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政校企合作模式。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应把应用型职业院校纳入其中,就学校所能提供的人才支持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前对接,指导校企双方在订单招生、订单培养、订单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订单式”深度合作。   尤俊成委员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打开视野、拓宽思路,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主动与不同教育要素开放重组、与各类产业要素和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真正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要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为“一体”、以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两翼”,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二是坚持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战略。职业教育身处生产第一线,既要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在服务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   搭建“直通车”“立交桥”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硕士”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型探索,对于搭建人才培养的“直通车”“立交桥”,提升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也是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侯晨曦委员建议借鉴区外贯通教育办学模式,结合我区已构建的多年实践,实行“5+5”模式一体化人才培养。科学定位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制订各段人才培养方案。   “一体化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议科学定位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注重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加强专业启蒙和专业认同的培养;专科教育更加注重夯实技术技能教育的基础、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继续强化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着力涵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强化理论基础支撑;研究生教育通过应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等方式,培养既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又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尹俊委员建议。   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关键   教育发展,教师为先。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基于职业教育这一特征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资格和编制管理制度,探索职业院校教职工岗位管理机制。”孙锦琰委员建议,“落实职业学校在内设机构、岗位设置、用人计划、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完善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对缺编少编的中职学校与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引进教师人才。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政策文件,鼓励职业学校自主招聘教师,给予人才引进照顾政策。完善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机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促进优秀教师合理开展流动教学。加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进培训内容,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应用,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呼和浩特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韩莉建议。   在隔屏交流中,委员与专家学者互动热情高涨。自治区人社厅、工信厅、发改委、财政厅、国资委等对口部门负责同志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在发言中既讲成绩和经验,又着眼未来,为解决我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   “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快打破瓶颈制约、补齐短板不足,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欧阳晓晖坚信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展望未来,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必将为我区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梅莉亚)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坤)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获悉,从12月23日起,我区开始调整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多家医院门急诊停止查验核酸。   12月23日,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机构核酸检测的通知》。通知指出,为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新特点,按照近期国家和自治区卫健委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落实医疗机构防重症、降死亡的总要求,全力保障患者救治,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机构核酸检测,从即日起,呼和浩特市所有医疗机构对门急诊患者,新入院患者不再查验核酸检测结果。各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严禁以任何理由推诿或延误救治。医务人员不再进行核酸检测,医务人员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严重的可带薪休假7天,假期满后及时返岗。鼓励无症状、轻症的医护人员在岗工作,并给予相应绩效。通知也指出,以下在院患者需通过核酸检测进行鉴别诊断: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3%,呼吸频率>30次/分的各类患者;肺部有炎症改变的患者;免疫力低下的特殊患者,如高龄、透析、肿瘤等临床判定有发展成重症风险的患者。   同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了解到,12月23日起,该院门诊急诊已经不再查看核酸证明。另据消息,12月23日起,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多家医院机构门急诊撤销预检分诊及预检分诊流程,门急诊诊疗患者白天从门诊正常入口进入各科室就诊,夜间到急诊科正常就诊,门急诊患者不再需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也不需要采集抗原。 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