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8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王雅静 程英军)记者从10月22日召开的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59场)了解到,目前呼和浩特市现有高风险区289个,中风险区241个。同10月21日相比,高风险区减少18个,中风险区增加2个。 编辑:张彬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近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获悉,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呼和浩特市充分调动、发挥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以及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力量,广泛动员各个行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60余支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队伍,19.6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和社会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自治区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厅级领导干部累计373人次、党员干部累计40936人次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捐赠各类物资价值合计500余万元。蓝天救援队、天使公益协会等28个社会公益组织,蓝哈达公益、志趣公益和内蒙古芸公益协会等15家青联社会组织,内蒙古巾帼志愿服务协会等10家会员单位,组织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呼和浩特市文明办成立“青城‘心’爱”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和“北疆网络卫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为市民提供线上心理疏导和网课、居家办公问题咨询服务。近600台出租车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累计运送核酸检测样本17000趟次。 编辑:章颖慧

  ​10月23日0~24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7例、包头市4例(青山区2例、九原区2例)、赤峰市6例(红山区1例、阿鲁科尔沁旗5例)、锡林郭勒盟11例(锡林浩特市10例、西乌珠穆沁旗1例)、鄂尔多斯市4例(均在杭锦旗);无症状感染者66例,其中呼和浩特市46例、包头市3例(青山区1例、稀土高新区2例)、赤峰市10例(红山区3例、阿鲁科尔沁旗7例)、锡林郭勒盟4例(锡林浩特市3例、正蓝旗1例)、乌兰察布市1例(在丰镇市)、乌海市1例(在海勃湾区)、阿拉善盟1例(在高新区)。本土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9例,其中呼和浩特市6例、包头市7例(昆都仑区2例、青山区3例、稀土高新区2例)、呼伦贝尔市11例(海拉尔区2例、鄂温克族自治旗6例、新巴尔虎右旗3例)、兴安盟2例(均在乌兰浩特市)、通辽市1例(在科尔沁区)、赤峰市1例(在松山区)、鄂尔多斯市1例(在东胜区);解除医学观察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08例,其中呼和浩特市40例、包头市50例(昆都仑区16例、青山区7例、东河区9例、九原区17例、稀土高新区1例)、呼伦贝尔市5例(海拉尔区1例、鄂温克族自治旗2例、新巴尔虎右旗2例)、兴安盟8例(乌兰浩特市7例、突泉县1例)、锡林郭勒盟1例(在正蓝旗)、乌兰察布市1例(在集宁区)、巴彦淖尔市3例(临河区2例、五原县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均由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至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截至10月23日24时,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本土确诊病例461例,其中呼和浩特市260例、包头市66例(昆都仑区13例、青山区24例、东河区4例、九原区20例、土默特右旗3例、稀土高新区2例)、呼伦贝尔市14例(海拉尔区3例、鄂伦春自治旗2例、鄂温克族自治旗8例、新巴尔虎右旗1例)、兴安盟16例(乌兰浩特市15例、科尔沁右翼前旗1例)、通辽市1例(在科尔沁区)、赤峰市48例(红山区16例、松山区1例、林西县1例、阿鲁科尔沁旗28例、巴林左旗1例、克什克腾旗1例)、锡林郭勒盟27例(锡林浩特市23例、阿巴嘎旗1例、西乌珠穆沁旗2例、正镶白旗1例)、鄂尔多斯市16例(东胜区2例、达拉特旗7例、准格尔旗2例、杭锦旗5例)、乌海市13例(海勃湾区8例、海南区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268例,其中呼和浩特市1878例、包头市149例(昆都仑区40例、青山区41例、东河区13例、九原区48例、稀土高新区7例)、呼伦贝尔市26例(海拉尔区8例、阿荣旗1例、鄂温克族自治旗13例、满洲里市4例)、兴安盟52例(乌兰浩特市49例、科尔沁右翼前旗3例)、赤峰市81例(红山区30例、松山区11例、林西县1例、阿鲁科尔沁旗35例、巴林左旗4例)、锡林郭勒盟17例(锡林浩特市9例、阿巴嘎旗5例、正蓝旗3例)、乌兰察布市9例(集宁区6例、丰镇市1例、卓资县2例)、巴彦淖尔市29例(临河区23例、五原县5例、杭锦后旗1例)、乌海市23例(海勃湾区11例、海南区11例、乌达区1例)、阿拉善盟4例(额济纳旗1例、高新区3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3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均由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至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以上人员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所有密切接触者都在指定场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皇利华) 编辑:章颖慧

蓝冠1956代理,蓝冠安全吗?_呼和浩特方舱医院:发放连花清瘟胶囊 合理调配水果和饮品 每餐不重样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王雅静 程英军)在10月22日召开的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59场)上,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二级调研员刘院君通报了方舱医院诊疗和出舱情况。   刘院君介绍,目前,呼和浩特市共启用了4个方舱医院。方舱医院的收治对象均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按照国家第九版诊疗方案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积极的健康管理、随访观察以及对症治疗,让患者尽快康复出舱。舱内给所有适龄患者发放连花清瘟胶囊,并提供中药汤剂,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康复治疗中的独特优势。我们还在方舱医院里配备了常见的155种常用药品和26种急救抢救药品,涵盖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和慢性病用药。舱内医务人员根据诊查情况,为患者提供24小时常见处方药的配药服务。因基础疾病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我们都按照流程及时将其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古人云:“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医食同源,药食同根”。针对患者在发病期间身体抵抗力比较低的实际情况,方舱医院非常重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早上会配送牛奶、鸡蛋、面包等丰富的营养早餐;中午、晚上会搭配荤菜及新鲜蔬菜3道,主食也是3种,既有精米精面也有部分粗粮(包括玉米、红枣、南瓜、全麦馒头等),同时合理调配水果和饮品,做到每餐不重样。   目前,治愈出舱和解除隔离医学观察的患者越来越多,许多患者和家属希望了解出舱的标准,以及出舱后如何回到社区居家健康监测。下面我作个解答。   第一是出院(出舱)标准问题。新冠肺炎感染者满足出院(出舱)条件即可出院(出舱),即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大于等于35,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经专家组研判符合出院标准后,即可办理出院(出舱)手续。感染者出院(出舱)前要签署《知情告知书》,一式三份,一份留医院存档,一份交患者居住地社区,一份由患者携带。出院(出舱)时由属地旗县区派车统一接回,然后“手递手”送回所居住的社区,由社区工作人员护送回家。   另一个是关于居家健康监测问题。患者出舱后目前实行的是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出舱后第7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其他时间不参与社区组织的抗原检测和核酸筛查。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有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须外出时,需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或KN95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舱患者健康码一律赋黄码,核酸检测阴性后转绿码。   刘院君说,当前,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锚定社会面“动态清零”目标不动摇,咬紧牙关决战到底,全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编辑:张彬

  兴安盟扎赉特旗瑞秋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和平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刚刚采摘完今年最后一茬黑木耳,他又开始为明年的生产做准备了。“今年的150万棒黑木耳,赚了450万元。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储存合作社肉牛养殖需要的草料,还在和外地联系陆续购进柞树粉碎料,入冬后又要制作加工木耳菌棒了。”虽然忙碌,但喜悦始终洋溢在他脸上。   作为扎赉特旗“晓景”式产业带头人的典型代表,多年来,扎根农村的马和平,将黑木耳产业发展成为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的名片、村民的增收法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让马和平振奋不已,“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的高度重视,让更多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农村和农业,让大家更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2016年,在扎赉特旗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导下,马和平带领部分群众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投资建起了黑木耳菌棒生产加工基地。   几年里,合作社逐渐扩大规模,种植大棚由原来的16栋增加到如今的50栋,菌棒也由原来的120万棒增加到150万棒。2019年,合作社成功注册了“瑞秋耳”绿色品牌。多年来,马和平经过不断探索,让黑木耳产业从天然种植、传统采摘步入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目前,合作社已被确定为国家级就业示范基地和京蒙协作扶贫车间,合作社的黑木耳菌棒已经推广到周边旗县,生产的干木耳和深加工产品黑木耳面远销北京、广州、呼和浩特等地。“优质黑木耳市场需求很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很高,群众对产业的认识已经到位,接下来我们将会逐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这项产业中来。”马和平说。   在黑木耳产业获得成功后,马和平又在拓宽致富渠道,投资170万元买了80头母牛,目前已发展到300头繁育母牛,每年净收入可达到40万元左右。今年初,他又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可养基础母牛300多头的标准化养殖销售基地。   对未来,马和平也充满信心,“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做好产业发展探路者,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本报记者高敏娜) 编辑:石尧

lg蓝冠,蓝冠体育_呼和浩特:保供小商铺将逐步恢复营业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王雅静 程英军)在10月22日召开的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59场)上,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上官应旭就近日部分市民反映遇到买菜难、配送慢的问题予以回应。   上官应旭说,近日,一些市民反映遇到买菜难问题,一方面是买不到,另一方面送的不及时。主要原因:一是疫情期间本地线上购物大幅增长,导致线上服务平台压力骤增,不能及时处理突增的大量订单;二是受疫情影响,中高风险地区的快递外卖小哥和商超配送人员居家无法外出,配送力量严重不足。另外,在近期的风险排查中发现,一些沿街小商铺疫情防控管理体系不完善,消杀措施不到位,存在交叉感染等重大风险隐患,对这类小商铺进行了暂时关停。   为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生活物资保障,让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及时配送到家,呼和浩特市将在严格管理各类保供人员的基础上,有序恢复保供小商铺开放。具体来说,除药店持续开放外,沿街粮油批发店、蔬菜专营店、大型商超批发派送店、小区内的蔬菜店等保供经营主体,凡具备合法经营资格,严格落实“一天一检+一次抗原”,对经营场所和设备设施每日进行彻底消杀,可逐步恢复营业。经营中,要严格遵守配送人员防护规范,做到无接触配送。另一方面,要求每个小区划定快递、外卖消杀静置区。外来物资由小区值守人员进行统一消杀,静置2个小时之后,由居民错峰无接触式领取,或由社区内人员转送。   参照其他地区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保障的经验做法,上官应旭建议市民在线上下单时,尽量一次购买3天左右的生活必需品,避免一天内多次下单或一次性下单大量物品,以便提高物资配送效率。 编辑:张彬

呼和浩特:235项人社服务事项可“网上”办理 56项业务可“掌上”办理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王雅静 程英军)疫情期间,养老金发放、社保费缴纳等是否受到影响?是否出台了惠民政策?在10月22日召开的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59场)上,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樊小全予以回应。   樊小全介绍,本轮疫情期间,人社部门暂停线下业务,全面实行线上办理,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减免和缓缴社保费   在社保费减免方面:延续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4月30日。失业保险费率降低到1%,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各承担0.5%;工伤风险二类至八类行业单位,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企业工伤保险费率在2018年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的基础上下调50%;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20%调整为16%。这些措施给企业减轻了人力成本的压力。   在社保缓缴方面:所有受疫情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组织,都可以申请缓缴2022年9月至12月社会保险费,企业可在2023年底前选择分期或逐月的方式进行补缴,并且免收补缴期间滞纳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企业可通过人社网上服务大厅或向缓缴业务专用邮箱(hhhts12333@163.com)提交缓缴申请,通过审核,就可以享受这项政策。   二、及时足额落实各项社保待遇   目前,10月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全部到位,全市25.33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经于10月20日全部拨付到各个代发银行。从21日开始,企业离退休人员就可以陆续收到养老保险金了。另外,全市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或享受城乡居民养老待遇人员的养老保险基金已完成请款,预计本月底前全部发放到位。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2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人员的退休审批业务,将延后办理,重新开始办理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官网、青城人社等宣传渠道通知大家。延迟办理不会影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   三、人社业务线上办理   目前,有235项人社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56项业务实现“掌上”办理,也就是说,大约80%的社保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客户端、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发布了“疫情防控阶段人社业务不见面办理温馨提示”,告知广大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可以通过“网办大厅”、“内蒙古人社”APP、“丁香扎根”APP等渠道办理人社业务,保证全市人社业务疫情期间“不打烊”。 编辑:张彬

  凌晨5点,天色还是漆黑一片,志愿者左建鑫已经从家里出发来到高新区富强南路社区,换上防护服,开始核酸检测的准备工作。   临近中午,看到有居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一名志愿者走上前:“大爷大妈,咱别聚在一起,回家吧。大家都坚持坚持,咱们就能早点恢复正常生活了。”耐心地语气让人听着舒服,居民也都各自回了家。   到了晚上,手机视频里,两个小朋友嚷嚷:“爸爸什么时候来接我们”?视频这边的志愿者回答:“等爸爸和同事们打败病毒,就去接你们。”   此轮疫情以来,这便是志愿者左建鑫的一天的生活。左建鑫是市合作交流中心的一名党员。几年来,我市与很多城市一样,不止一次遭遇新冠疫情的侵袭。而每一次单位号召参加疫情防控,左建鑫都是报名最积极的那一个。   市合作交流中心是我市推进对外合作的重要单位。与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们沟通,让对接与合作更加顺畅,便是左建鑫的工作日常。在抗疫一线,他在另外一个场合,做着沟通衔接、凝聚力量的事情。   “富强南路社区现代城小区,有700户居民、1200多人,每个家庭不一样,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左建鑫说,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更好地大家沟通,及时反映解决居民们的实际问题,增强居民对抗疫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也是我们志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疫情来了,大家都不容易。所以告知、劝导居民的时候,必须注意态度语气和方式方法。”左建鑫说,只有这样,才能从细微处增强居民们对抗疫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如今,我市疫情防控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也是左建鑫最忙碌的时候。从参与核酸检测的大白到小区门前的“守夜人”,从天黑忙到天黑的他,不但从没喊过一声辛苦,反而总是在说,这座城市里比我们忙碌,比我们辛苦的人还有很多。   昨天,左建鑫在微信里看到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致全市市民朋友们的一封信”,信中的很多话说道了他的心坎:“您的足不出户、安稳在家、耐心坚守是战胜疫情的坚实屏障。”“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更好地动员大家团结起来,自觉遵守防控要求,共同筑就更加牢固的疫情防控屏障,全面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歼灭战。”左建鑫说。(边集) 编辑:贾小燕

  致全体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朋友:   见字如晤,互道安康!   自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病毒来势汹涌,快速传播,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目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最胶着、最艰苦、最关键的时刻。我们深知,孩子们的健康、学校的抗疫形势,始终是您最大的牵挂。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呼市疫情暴发后,学校坚持以快制快、全面收紧收严校园管控,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但遗憾的是,随着疫情急速扩散,校园未能置身度外,赛罕校区出现阳性病例。学校深感痛心揪心,马上启动顶格防控,全面实施静默管理,以最快速度斩断传播链条,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目前,赛罕校区连日核酸无阳性,盛乐校区始终保持零感染。但疫情源头尚未查明、社会面仍未清零,大考仍在继续。   疫情之下,全校上下、师生员工不做局外人,没有旁观者,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倾尽所能守护着每一个学生。全体校领导第一时间驻校指挥调度,连夜抽调1000多名中层干部、学工干部、后勤保卫人员入校封闭,化身“大白”“外卖员”“服务员”,入住学生公寓,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每日开展核酸检测,昼夜不停为孩子们准备早午晚餐,及时为孩子们纾困解难,用心用情陪伴好每一个孩子。   高校疫情牵动人心,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派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现场指导。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举全区之力,集各方资源,助力学校疫情防控。社会各界、广大校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赠各类生活医疗物资。目前,学校生活防疫物资储备充足,师生的学习生活保障有力,疫情防控的信心坚定。   令人欣慰和惊喜的是,面对严峻形势,孩子们能够理性对待,坚定从容,表现出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定力与自信。在核酸检测现场,他们文明有序;在线上课堂,他们勤奋不辍;在志愿服务岗位,他们奉献青春力量;通过疫情,他们懂得了理解和感恩,为临时封闭在校的后勤员工送去被褥……可能您还会忍不住担心,甚至有一点心疼,但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您:“他们已经长大,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为了斩断病毒蔓延,学校采取了封闭静默管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秩序、限制了自由、造成了不便。但目前,封控管理仍是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保护生命健康最有效手段,仍需要全体师生继续坚持,严防死守。   家长朋友们,在这个特殊时期,守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是我们最大的目标!维护好当前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封闭下的孩子,尤其是患病的孩子,特别需要来自家人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希望您以抗疫为家庭课堂,通过各种形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态,帮助他们调整情绪、缓解压力,鼓励他们学会面对、担当作为,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疫情,严格执行学校管控要求,理解支持学校抗疫工作,指导他们做好自我防护,共同守牢校园健康安全防线,让孩子在疫情历练中变得更加自信,自律,自强!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家校携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必将守得云开见月明,共同打赢这场病毒歼灭战!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衷心祝愿您和家人幸福安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2年10月16日 编辑:贾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