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9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内蒙古首家新闻发布研究机构在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成立!

  5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新闻发布研究机构——内蒙古新闻发布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在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挂牌成立。   出席仪式的领导有内蒙古社科联原一级巡视员、内蒙古学研究会会长胡益华,北方新报原总编辑、资深媒体人李德斌,学院领导周玉树、刘兴旺、王新刚、张雪玉,人文系主任张文生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等。内蒙古新媒体研究中心负责人、人文系新闻教研室主任江鸿主持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周玉树院长为胡益华教授颁发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内蒙古新闻发布与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聘书,并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   针对研究中心的定位,未来发展规划等事宜,胡益华教授做了主题发言。他讲到,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和新媒体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突出特征。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新闻发布和新媒体工作高度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普遍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创办了新媒体,这对新闻发布和新媒体人才及新闻发布、新媒体的研究提出了现实需求。但目前新闻发布和新媒体的研究在我区刚刚起步,急需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体现高校作为。建立新闻发布和新媒体研究中心,既体现了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服务社会的主动作为,也有助于学院在服务社会中吸纳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实现借势、借力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雪玉讲话。   人文系主任张文生讲话。   据悉,内蒙古新闻发布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将立足“科研性、实用性、创新性”三大原则,坚持产学研协同运作,邀请区内媒体及研究机构共同参与,还将从校内外吸纳热心新闻发布与新媒体研究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担任研究员,在课题申报与立项、研究团队建设、相关培训等诸多方面展开工作。   接下来,该研究中心将对新闻发布理论体系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展开深入持久的研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努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挖掘新媒体的应用服务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做好党和政府新闻发布与新媒体治理与应用的思想库、智囊团。 编辑:贾小燕

蓝冠总代理,蓝冠网址_莫旗人民法院“组合拳”整治养老诈骗

  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守好老年人的“养老钱”,近日,莫旗人民法院开展“坚决打击养老诈骗犯罪守护人民财产安全”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中,莫旗人民法院干警通过进社区、进广场、进商场张贴标语、派发宣传单,面对面讲解针对老年人容易被骗的保健品骗局、中奖骗局、“温情”骗局、缴纳养老保险骗局、非法集资骗局等常见“套路”,引导老年人远离养老诈骗陷阱。“法院这小伙子讲的挺好,我都听懂了,以前听说有人被骗,总是觉得离我很远,现在来看,我也得时刻保持警惕,这点养老的钱我得看好了。”莫旗居民张海涛说。   自“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莫旗人民法院以队伍建设工作为载体,以宣传教育为抓手,精打”组合拳”。莫旗人民法院内部召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题研讨会,学习当前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文件材料,展开研讨,对诈骗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举办书记员、法警岗位技能竞赛,全面提高书记员、法警队伍岗位素质和业务能力,狠抓书记员、司法警察基础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莫旗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对内严格要求自身,强化队伍建设,将干警锻造成新形势下审判工作有生力量;对外以宣传教育为抓手,主动开展普法宣传,做好预防养老诈骗的宣传员,切实帮助老年人有效识骗防骗;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让不法分子“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为莫旗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郑明 李宇生) 编辑:郭伟伟

  5月19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出席“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繁荣发展理论研讨会”。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杨小伟主持会议,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朱咏雷、孟冬出席。   会议指出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文艺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历史文献,一直指引着党的文化建设事业和文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思想理论,举旗定向、立柱架梁、把舵领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先后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方针原则、目标方向、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工作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升到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会议强调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一是与党同心同德,坚持党对广电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广电文艺工作的正确方向。把胸怀“两个大局”贯穿始终,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把锻造“跟党走的队伍”贯穿始终,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学习教育,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与人民同向同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伟大人民为主角抓创作,始终牢记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出精品,努力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以让人民满意为标准提质量,在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品质、制作水平上精雕细琢。   三是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立足伟大时代之变,深化拓展“新时代精品工程”,用情用功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彰显文艺价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注于文艺创作之中,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紧扣党的二十大主线,深入开展“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打造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四是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在提升讲好故事的能力上下功夫,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上下功夫,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提升实效,努力用高质量的广电文艺完成“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知名文艺理论专家、党史研究专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负责人、制片人、导演、编剧和青年学者作交流发言。中宣部文艺局、广电总局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编辑:贾小燕

燃动“新”引擎 开启“新”未来

  燃动“新”引擎开启“新”未来——鄂尔多斯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胜日寻芳黄河滨,无边光景处处“新”。   沿着黄河“几”字弯,每时每刻都有气象万千。这个“新”,是新发展理念的落地有力,是新动能激发出的无限活力,是新经济迸发出的磅礴动力,是因“新”而兴的热度、力度和速度。   当新创意、新思路、新举措,挥毫泼墨于新蓝图,鄂尔多斯打开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向着新时代奔腾而来。   赴而为奔,跃起为腾。   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15.7亿元,增长13.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89.4亿元,同比增长8%。2022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持续恢复,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   数据,既是奔跑的显证,又是腾跃的方向。   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全行业发展更趋多元……鄂尔多斯始终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大力发展服务业置于高质量发展的“大盘”之中,与一二产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铸就业态创新的“动力泵”,跑出深化改革的“加速度”,延伸产业融合的“新里程”,助推服务业全面扩容提质增效,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动能转换内力的强大引擎。   打通“梗阻”,减小“电阻”   推动传统服务业“并联”升级   到过鄂尔多斯的人都会感叹,这座地处西北的城市居然交通便捷、景色怡人,转角便成为许多人的诗与远方。   鄂尔多斯机场共运营航线51条,通航城市43个,参与航线运营航司11家。鄂托克前旗通用机场运行良好,鄂托克旗、乌审旗2个通用机场开工建设;2700多公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15条货运干线铁路横跨东西、纵贯南北,开行鄂尔多斯至西安动车,包茂高速“四改八”主线全线通车,境内国道242线全线贯通。中心城区和旗府所在地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往来无“阻”,是鄂尔多斯给远方客人的一份“伴手礼”。   受疫情影响,许多地方的服务业都进入“渐冻模式”,但鄂尔多斯的服务业同步壮大,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向好,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邮政电信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更成为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市服务业表现出的坚强韧性,来自于对“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是调结构、惠民生、稳投资的重要力量,是认真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的重要载体,也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的深刻认识,还源于在顶层设计的用心和政策红利的暖心,两“心”相逢,其利断金。   2021年,我市放大政策支持的杠杆效应,出台《鄂尔多斯市现代服务业升级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通过实施消费升级三年行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服务业水平提升三年行动等措施,减小服务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转型升级的“电阻”,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并联”发展,以更多新招、实招、硬招,激发消费潜力活力,从而全面催生新动能,推动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梗阻”打通,商贸服务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驶入“快车道”。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3亿元,同比增长7.6%,总量同比增长7.6%,首次增速居全区第1位。传统消费模式不断数字化升级,电子商务向智能、在线、数字化发展。全市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2%,较上年同期上升25.8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推广和旧车换新车给予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汽车消费势头火热。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62.8亿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6.1%,同比增长10.0%;首次开行了“鄂尔多斯—莫斯科”中欧班列,打通我市直通欧洲铁路运输通道,2021年发运集装箱400箱,货值9600万元。完善国际航线网络,支持国际航空货运发展,逐步开通主要贸易国航线,畅通对外贸易空中通道。建成了全区首家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和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   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市服务业十大行业门类中的七成行业保持增长态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四大门类收入呈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2.2%、15.8%、13.7%和11.3%。尤其运输行业持续发力。1—2月,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均表现不俗,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20.7亿元、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8.7%、22.2%,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78.2%,贡献率高达115.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5个百分点。   时间不语,是最好的见证者。不难看出,还在升级进行时的服务业动力更加强劲,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指数正在不断攀升。   多元“驱动”,多级“耦合”   构建现代服务业“集成”格局   4月6日,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我市设分会场,共有26个服务业项目进行集中签约,合作投资总金额217亿元。   5月18日,鄂尔多斯市在全区首次举办服务业集中开工仪式,我市服务业集中开工项目共计89项,总投资326.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61项,投资额313.4亿元,占总投资额96%。   在开工的“项目群”中,现代服务业的项目成为“重头戏”。   躬逢盛事,虽有大智,不如乘势。现代服务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鄂尔多斯坚持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提档、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其志弥坚,其行必笃。鄂尔多斯依托优势产业,打出多元“驱动”、多级“耦合”的“组合拳”,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加快推进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带动支撑集群发展,培育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围绕产业链布局服务业链,大力发展能源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意设计、中介等服务业,形成与工业体量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构建立足蒙陕宁、辐射全国、链接欧亚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质效,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绿色低碳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等服务,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发展体验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和社区综合体;打造全国旅游休闲城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步一印,皆从其实。2021年,全市现代服务业链接大数据,耦合新技术,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开启了“高光”时刻。全市休闲游、生态游、康养游、红色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鄂尔多斯海洋馆三期、益丰寨乡村旅游等重点文旅项目建成投用,引进保利剧院,游客接待量达到1750万人次,同比增长47.46%,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330.34亿元;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61.5万平方米,增长79.9%,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全市9个旗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均是正增长,康巴什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杭锦旗投资增长一倍以上;率先建成市、旗区两级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全市建成71家养老机构,87处居家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2%,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积极推动“养老+健康”产业融合,建成东胜区健康养老产业园、鄂托克前旗阿吉泰健康养生园、康巴什区仕博国际健康城、上维天启、寿康(公建民营)产业集团等一批集群式、规模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集群”……   2022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全市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社会工作及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增幅均在20%以上。   从“拐点”看“机遇”,集群式发展的服务业正在跃升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实力股”。   打出“好牌”,打响“品牌”   向着一流服务业“风标”奋进   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打开2021年鄂尔多斯服务业的成绩单,“吸粉儿”的不仅是一项项荣誉,还有光环背后富有前瞻性的谋划和具有品牌意识的实践。   辨方位而正则,秉新理而行远。面对自身短板,鄂尔多斯从“新”出发,勇于突破发展“天花板”,不断校准前行“坐标系”,紧扣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这一近期目标,在对标先进、追赶超越中打出了一副“好牌”,以一流服务业树起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风标”。   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共享、经营集约的原则,鄂尔多斯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和保险业、旅游休闲、科技创业、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通过定期调度和指导,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强化科技平台、推进会展创新,集聚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气、商气不断提升,为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2021年,全市金融和保险服务业的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共有金融机构92家,全年各项存款余额4753.8亿元,同比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3491.2亿元,同比增长2.7%,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区第二位。累计撮合融资26.5亿元,推动152家企业获得首贷4.7亿元;推动6家国有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市旗两级融资担保“联合体”,全年新增融资担保业务4.9亿元,同比增长53%;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323个优惠信贷产品,开发“纳税E贷”“小微快贷”等39个纯信用普惠产品,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9.4亿元。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77.8亿元,同比增长91%。推动10家金融机构组建鄂尔多斯绿色金融服务联盟;设立10亿元规模的绿色鄂尔多斯发展基金,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向绿色产业拓展信贷增量。全市绿色信贷余额336.7亿元,同比增长12.9%。   2021年,全市会展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召开了第十六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现场签约项目超过20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签约项目超过50个,累计签约总金额达502.18亿元。举办了第四届“你购书我补贴”活动、第四届中国(鄂尔多斯)羊绒羊毛展览会、第二十三届国际汽车展览会、第二届全国安全食品展销会等大型展览展销会。组织本地企业参加“西洽会”“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品牌日活动、内蒙古自治区与上海市文化旅游及绿色家畜产品推广活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国际国内展会等。一揽子活动成为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有力拉动经济发展的“强磁场”。   还有,科技、信息技术服务业,显出强劲势头。2021年,在全区率先出台“科技新政30条”,全市财政科技投入8.1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58.7亿元。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7项,支持项目资金3.8亿元。全市经国家、自治区认定的研发平台170家,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星创天地)45家。452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117家企业实现“三清零”,新增40家。建立科技企业库、人才库、项目库与管理平台,入库企业425家、专家140人、项目778项。推进与“4+8+N”主体开展62项科技合作,16家平台载体落地。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大(北京)共建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北大—鄂尔多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零碳产业园启动建设,发布全球首个“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   2021年,全市15个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营业收入269.6亿元,同比增长10%;入库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入驻企业10937家,同比增长20%;就业人数达到4.74万人,同比增长15%。   服务业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不仅是发展的对象,也是发展的条件。服务业的多维迭代更新,已经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铁杠杆”,助力鄂尔多斯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   莫道前路多艰辛,再闯关山万重锦。鄂尔多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新引擎”已经铸就,“新势力”正在崛起,“新活力”正在迸发,在“走好新路子、建设先行区”的征途上,必会为鄂尔多斯当好全区经济稳的“压舱石”、进的“排头兵”夯实更厚的基础、积蓄更多的力量。   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服务业照亮鄂尔多斯新未来!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艳) 编辑:孙丽荣

  5月18日0-24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截至5月18日24时,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本土确诊病例2例,其中呼伦贝尔市1例、赤峰市1例。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在指定场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皇利华供稿)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力度,指导高职院校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效果凸显。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服务兵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工匠型人才培养特色。经过前期大量调研论证,今年,学校新增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布点。作为未来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学校适时新增此专业,正是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产教融合的范例。   在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月初的就业率已经达到90%以上,为什么?院长李文科给出了答案:“学校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优先打造一批适应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集群,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一批供给过剩、就业率低的专业,并适时调整招生计划,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就业链的有效对接。”   敏锐捕捉到当下电子商务产业的崛起,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商贸流通系重点建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群。专业群秉承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面向现代服务业,精准对接“互联网+流通”发展趋势所催生的新零售产业链,形成了以市场营销专业为核心,涵盖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核两翼一驱动”群组结构,目前,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已初步显现。   近年来,我区加大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力度,着力打造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和专业群,避免过度重复设置专业造成的同质化竞争、结构性过剩,及时撤并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自治区教育厅从院校专业设置、经费投入、科研立项、竞赛项目等方面推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以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2022年,我区扩大了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布点数量,其中涉及装备制造大类19个、农林牧渔大类13个、养老托育类17个,全区高职院校备案专业新增239个专业布点,撤销186个专业布点,精准对接服务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供稿) 编辑:孙丽荣

   本网包头5月18日电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阿男)日前,记者从包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以“包头”命名的中国海军“包头舰”已经正式下水服役。   “包头舰”是一艘052DL改进型导弹驱逐舰,舰长159米,排水量6800吨,舷号133。   “包头舰”的命名,充分彰显了包头市委、政府对双拥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国海军对包头市双拥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包头市双拥工作蓬勃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包头舰”的扬帆起航,为包头市打造了一张靓丽的流动名片,舰城同名、军民同心,是包头市的骄傲和自豪。   包头市有着悠久的双拥光荣传统,双拥工作硕果累累,自1990年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以来,已经连续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近年来,包头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领域的拓展,向中国海军参谋部申请以“包头”命名一艘海军舰艇。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审批,“包头舰”于2019年5月9日正式获得中国海军参谋部批准命名。   一直以来,包头市委、政府、包头军分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将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军地携手、军民共建戍边固防,形成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长效机制。通过全方位、多载体宣传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郁的双拥氛围,让双拥工作深入人心。驻包部队也积极参与地方发展,为地区经济建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包头舰”的下水服役,为包头市双拥工作构筑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包头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包头舰”的共建共荣,为新时代强军梦、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孙丽荣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如今,打卡博物馆渐渐成为了新风尚。   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我区各盟市博物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庆祝活动,以线上线下多元方式打造了一场文博盛宴,充分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观众通过观看裕民遗址考古发现专题片、“裕民文化”访谈节目、《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鉴赏》线上展览等感受乌兰察布市文化特色;在鄂尔多斯博物院内,流动博物馆、博物馆的力量之青铜器——古代青铜器制作解密、我在博物馆里讲文物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   “元代青花瓷是非常珍贵的,在这里能看到真是惊喜!”   “这个马具上面的花纹太精美了。”   ……   5月18日,“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该展览于去年9月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以来好评如潮,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集宁路古城出土的元代青花梨形执壶、景德镇窑云凤纹青花高足杯……一件件陈列在展柜里的珍贵展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长城的历史。本次展览汇聚了内蒙古240多件(套)精品文物,系统揭示我区几千年来长城地带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升华的历史与特色。   “我们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打造‘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主要想通过出土在内蒙古长城两边各地的经典文物展示文化内涵,揭示文物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脉络,通过展览这种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让观众认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说。   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旨在突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现如今,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必去的“打卡清单”一定有博物馆,从这里可以了解整个城市的前世今生,博物馆无疑是一个城市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找机会一定要去各地博物馆多看看,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5月18日,内蒙古博物院开展的线上活动中,一场直播,带着观众穿越内蒙古2000多公里,在120分钟“打卡”13个博物馆,一次尽赏内蒙古的“草原宝藏”。随着场景的切换和讲解员的指引,网友们被各个博物馆的“宝贝”惊艳,都想到现场去一探究竟。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一饱眼福,也让各地充分展示了博物馆的力量。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等7家博物馆在馆内、馆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包头博物馆开展了包博之声、“古老拓片记忆”研学课程等活动;呼和浩特博物院、兴安盟博物馆、科右前旗博物馆等以云游展览、学术讲座、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主题宣传。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何办好这所大学校,把博物馆蕴藏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人们感兴趣的知识、喜欢听的故事,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让人们感受博物馆的力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赵建华说:“2022年是博物馆的改革发展年,我们将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博物馆晋级计划、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类博物馆培育计划,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全面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马芳)    编辑:孙丽荣

  天气转暖,很多呼和浩特市民会在假日来到班定营村,这里因水系发达而远近闻名。只见岸边游人如织,有垂钓的、有放风筝的、有戏水的,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正值繁花似锦的美好季节,“内蒙古人游内蒙古”成了旅游新风尚,全区12个盟市都推出了旅游惠民措施,有的推出优惠券,有的增加公益演出,有的景区门票打折……   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周边游、短途游十分火爆。全区共接待游客532.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2亿元,疫情当前,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为了提振旅游业,我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科学谋划、主动作为,计划推出旅游供给提质增效行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动、文旅商品传承创新行动、旅游重点项目融资行动、科技赋能旅游创新行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旅游品牌营销推广行动“七大行动”,以此促进旅游业发展,力争全年接待国内游客超1.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均超10%。   超2000亿的目标如何完成?优化旅游业供给首当其冲。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曹永萍认为,“标配性”的旅游产品供给只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落伍,“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供给才能保证在竞争性发展中脱颖而出。   我区旅游业今年就要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自治区文旅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关福财说,一是推动莫尔格勒河、七星湖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展A级旅游景区评定和复核工作,不断提升4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持续开展旅游休闲城市创建工作,支持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在旅游吸引物、城市吸引物、可进入性、内部交通、旅游标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三是推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塞上老街的提档升级,新创1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四是开展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评定工作,力争创建1家5C级、2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五是重点打造10个自治区乡村旅游精品村镇,做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荐工作。六是丰富冰雪产品供给,创新举办2022年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新创1家国家滑雪旅游度假地。   众所周知,我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加高品质旅游服务供给,让八方来客有更美好的体验、更舒心的享受、更难忘的回忆,让内蒙古的旅游从东到西都火起来,一年四季都热起来。   怎样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做文章?今年我区提出重点推动黄河“几”字湾、阿尔山、额济纳等重点旅游优势区块率先发展,推进包头市黄河湿地国家公园等3个黄河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和呼和浩特市清水河明长城小元峁段保护利用等3个长城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加强对阿尔山市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指导,不断提升城市度假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推动阿尔山市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五一”期间,内蒙古博物院通过线上线下举办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与此同时,博物院开发的文创商品也是十分吸睛,各种文创商品及文物复仿品都很受欢迎。近年来,文创商品持续走热,我区今年计划在文旅商品传承上有所创新,在4A级以上旅游区、旅游休闲街区、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三星级以上宾馆等场所开设20个以上文旅商品实体店,对重点文化和旅游创意商品店、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开发、驻场精品旅游演艺、文化产业园区、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等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场景思维。   我区今年将在科技赋能旅游创新上有所作为,建成呼包鄂乌四市“一机游平台”;开发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推进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线上演播、博物馆展览展示、智慧景区打造、新场景应用等方面广泛应用;推动5A级景区实现5G覆盖、智能导游、智能导览、智能解说、在线预定、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推动全区A级景区和文化场馆预约入园入馆全覆盖,全面提升安全旅游、便捷旅游。(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冯雪玉) 编辑:孙丽荣

莫旗招商引资大会:9个项目总投资67亿元

  5月17日,莫旗举行招商引资大会暨“政金企”项目合作签约仪式。经过莫旗委、旗人民政府与相关企业前期积极对接、洽谈,本次招商引资大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签约了9个项目,项目涉及光伏、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大豆深加工、玉米、大豆订单购销及融资担保业务、肉质品加工、高标准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等多个产业领域,总投资67亿元。在招商引资大会上,就《莫旗招商引资工作方案》、指标分解及相关招商工作情况进行了解读;“政、金、企”三方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签约企业代表纷纷表示要发挥自身优势,聚合资源、创新方式,为莫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郑明 李金梅 王伟) 编辑:郭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