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包头4月16日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格日勒图 通讯员 苏欢)4月16日,在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瞬间,作为任务中指挥调度用车和工程运输车的两台北奔重卡,按照指挥部下达的指令,与空中、地面搜救装备协同联动迅速前往指定区域接应处置,为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圆满完成发挥了作用。 今年3月下旬,两台北奔重卡作为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中的指挥调度车和工程运输车,被征调至东风着陆场编入地面搜救分队,成为地面搜救分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力量。 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着陆地点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部的东风着陆场,面积2万平方公里,主要为戈壁、沙漠、山地等复杂地形且昼夜温差巨大,在多样地形与不利气候的双重考验下高标准完成任务,对车辆的机动性、越野性、高低温环境作业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前期军方与北奔重汽多轮技术交流、沟通对接和车辆实地验证,最终选定两台北奔重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编入地面搜救分队执行此次搜索回收任务。 两台北奔重卡均采用高机动越野底盘,在任何气候环境和复杂地形可搭载重要装备安全快速通过,满足任务车辆快速机动接应、强大的过壕过障越野能力、高低温环境作业安全稳定等使用要求,还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可完全应对执行任务途中的沙石冲击,保障驾乘人员和设备安全,实现搜救队伍“舱落人到”的任务目标。 编辑:章颖慧
日期 : 2022 › 04 › 9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种力量创造奇迹、彪炳史册。 一瓶酸奶的背后是近百项技术的支撑,这是研发的力量;一方“欢迎踩踏”的走路草坪最长可达到十多年使用寿命,这是创新的足音;一头世界首创的基因编辑双肌黄牛比传统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提高20%,这是科技的见证。 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之路底气更硬、成色更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科技领域一件件振奋人心的“里程碑式”大谋划、大动作,彰显攻坚克难的坚守与追求,见证大刀阔斧求变求新的生动实践。 拉近时间轴线,2019年12月9日,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站在新起点。在自治区与科技部部区会商、高位推动下,以“科技兴蒙”为统领的创新发展总基调确立,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按下“启动键”。 2年来,从自治区创新驱动的统领性举措,到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兴蒙”行动蹄疾步稳、纵深发展、全面开花,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强劲引擎; 2年来,从基础研究能力大力提升到关键技术攻关多点突破,从助力乡村振兴到支撑民生改善,创新创造的活力潜能充分迸发,北疆大地春潮涌动,一幅创新驱动发展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开。 开放合作,在求变中谋发展 “关键技术一旦突破,我们发展的天地就宽了!”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鹏说。 长安永磁曾一度面临“如何在高推力密度永磁同步直线电机这一领域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和行业领跑”的发展瓶颈。 让张继鹏兴奋的是,公司通过“揭榜挂帅”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寇宝泉教授团队取得对接。这次合作,对企业在高推力密度永磁体同步直线电机领域提升研发水平、加快产品研发意义重大。 “揭榜挂帅”,目标是将自治区产业发展所需用“科技悬赏”的形式面向全国张榜,借智创新、借梯登高,激发创新活力。首批“揭榜挂帅”签约项目中,区内外20余家科研单位“揭榜”自治区12家榜单企业难题攻关,这其中,由区外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超过八成。 求新者胜,思变者通。 通过“揭榜挂帅”这个切口,我区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开放的怀抱集聚各方创新资源与力量,锻造优势领域的创新“长板”,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不止是长安永磁。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从实验室、研发中心到乡村牧野、厂矿车间,一派紧张忙碌。这里,是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的“主战场”,一批批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的关键技术成果加速走向“应用场”,孕育着美好愿景—— 从MW级先进飞轮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到电力冶金行业二氧化碳减排集成技术开发;从玉米智慧生产模式创新与无人农场示范到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与生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21年,自治区瞄准优势特色产业领域,以“科技兴蒙”为统领,加快布局创新链,全年共安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48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445项,科技重大专项全部采取产学研合作形式承担,企业牵头承担比例接近80%,区外科研单位参与合作的比例达到了56%以上。 在“科技兴蒙”磁石效应吸引下,2021年,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技术成果在内蒙古找到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世界首创氢基熔融冶炼技术在乌海实现产业化应用,全球首个极寒地区无人驾驶卡车在呼伦贝尔稳定运行,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落地鄂尔多斯,内蒙古首台套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在包头下线……先进技术成果全区遍地开花,在能源、工业、农牧业等各领域迅速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内蒙古走出技术派、秀出产业化“范儿”,为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在“科技兴蒙30条”、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等硬核配套举措有力加持下,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建立,2021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35亿元,同口径增长20.7%。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4倍。12个盟市量身出台政策措施,全区上下抓科技创新的氛围愈加浓厚。 2021年底,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了全区50%的科研机构、57.4%的高新技术企业。114个区外高校、科研单位参与内蒙古科技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劲风吹遍北疆大地,将转型发展的潜力培厚植深,开放合作势如破竹! 创新引领,在突破中促转型 春日暖阳下,在中为能源鄂尔多斯唐家会矿区,总投资1.4亿元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正在稳定运行。 项目采用我国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无需开挖采煤,无需人员进入,就能生产工业燃气和化工合成原料气,实现了“采煤不见煤”的技术革命。 一滴水里观沧海。这是“科技兴蒙”蓬勃发展、区内外科技与资源有效对接、成功握手的鲜活见证。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以“科技兴蒙”为统领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内蒙古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紧扣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供给为我区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强劲支撑—— 深入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编制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积极稳妥支撑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发展的务实举措;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自治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落户鄂尔多斯,源网荷储、二氧化碳矿化、第四代循环流化床燃烧高效制取铝硅粉等低碳绿色技术加快转化应用……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内蒙古能源资源转型,绿色内蒙古涌动无限活力。 加入黄河科创联盟,联合东西部沿黄省区筹备启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综合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一湖两海”生态保护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大兴安岭森林碳汇、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退化草原修复等技术集成示范,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科技创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发力,有力支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深入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打响种业翻身仗,形成“5+N”产业创新链布局,以“揭榜挂帅”方式率先启动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提升马铃薯、向日葵、玉米、牛羊等内蒙古特色农牧业产业技术水平,打造内蒙古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品牌;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组建19个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支持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培育耐寒水稻新品种9个,兴安盟粳稻亩产测产增收100公斤。 在严峻疫情形势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变量因素影响下,内蒙古凝心聚力、披荆斩棘,迈出了极其不平凡的脚步。2021年,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6.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47%,大中矿业、大唐药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科技成果登记数量首次突破1000项,登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712.7亿元,创新驱动带给转型发展坚实的底气。 通过“科技兴蒙”搭建的开放合作平台,我们看到一个英才集聚、生机勃发、潜能无限的内蒙古;通过“科技兴蒙”铿锵的足音,我们看到一个奋力敢追、一往无前、动能迸发的内蒙古;补短板,塑优势,加快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已然形成,通过“科技兴蒙”,我们看到一个更加从容自信、满怀激情的创新型内蒙古! 在2022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上,内蒙古提出将以“稳”的基础、“进”的方向、“高”的目标为全区科技创新发展谋篇布局,积极引导更多优质创新要素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兴蒙”引领下,创新的能量尽情释放,这片辽阔的北疆大地,必将精彩无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莲) 编辑:章颖慧
四月的北方村寨,春光明媚,鹿鸣呦呦。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红彦镇欧富的鹿场里,传出了阵阵鹿鸣声,上午十点多钟一阵铜锣声响过之后一群活蹦乱跳的梅花鹿回到圈舍,鹿场销售部负责人贾庆红抚摸着活泼可爱的小鹿向大家介绍鹿园的成长历程。 不要说这里远离城市,就连离得最近的镇里也是百里之外,就在2017年9月11日一阵啪啪啪啪的鞭炮声打破山谷的宁静呼伦贝尔蒙达红鹿业有限公司成立,经过5年的磨砺现已建成占地120亩的基地、拥有60栋标准化鹿舍的大型现代化梅花鹿人工驯养、繁殖企业。现存栏梅花鹿2500头,总养殖规模预计5000头梅花鹿,年产值5000万元,带动员工100人;产品通过网络、代理及实体店等销售方式,销往北京、呼伦贝尔等城市。 背靠大树好乘凉,村里企业办的好乡里乡亲自然沾光,公司坚持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结合扶贫攻坚,与农户合作共赢。公司探索出了“公司+农户”、“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红彦镇及周边乡镇农户发展梅花鹿人工驯养繁育、产品开发及深加工特色产业,与农户签订梅花鹿回收合同,保障农户利益。一是实施特色产业助贫计划,带动400余户农户增收,12户贫困户脱贫。村民赵国强是公司的老员工,从喂鹿工人干起,现在成了技术员,一年收入达到6万元。 莫旗是连续多年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产粮大县,红彦镇是当地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过去玉米大豆秸秆都是废弃物,如今可是点石成金变废为宝,企业收购周边农户的豆皮、玉米秸秆按市场价上浮50-120元/吨,实施保护价收购;组织400农户签订玉米青储回收、燕麦草回收、墨西哥玉米草回收、苜蓿草回收、干玉米收购订单等,为其定向生产、签订农业订单。拉动订单农户多收入45万元。打造了企业专属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一套完善“定向投入机制、价格保护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利润分配机制”的利益联结模式。采取让贫困户参与“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实现自主创业的脱贫目的。在红彦镇水磨沟村、新多金村、南阳村、山口村、新立村、欧富村等村实施,农户自行建设、自行饲养、企业六统一支持原则(统一鹿苗、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销售)。建设梅花鹿养殖小区,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共同发展。带动22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创业,每户增收6000元以上。 酒香不怕巷子深,取经的,谈合作的,旅游观赏的,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蒙达红鹿业有限公司正在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鹿产品品牌,使产品在品质、工艺升级的过程当中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加大投入产品研发,开发新产品,发展鹿产品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蒋希武) 编辑:陈玲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帅政)4月15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内蒙古自治区交办第21批涉及环境领域群众举报案件共96件。按数量排序分,呼和浩特16件,呼伦贝尔15件,鄂尔多斯12件,乌兰察布10件,兴安盟、通辽、赤峰各9件,包头、巴彦淖尔各5件,锡林郭勒盟3件,阿拉善盟2件,乌海1件。 按污染类型分(部分案件涉及多类污染),涉及生态破坏56件,大气污染23件,土壤污染15件,水污染11件,噪声污染8件,其他污染10件。 以上案件,均转有关盟市和自治区相关部门办理。 编辑:张彬
3月24日夜间至25日,一场大雪连夜突降,让莫旗到处银装素裹,变成银白色的世界,也让莫旗气温骤降,仿佛又将刚刚挂上枝头的春意拉回到寒冷的冬季。然而莫旗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警察们依然在寒风中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让广大居民安心、放心,为莫旗百姓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莫旗江桥、汉古尔河镇、宝山镇以及其他卡点,一线警察们克服严寒天气,坚守岗位,全天在岗,全力以赴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扎实做好车辆人员检测等工作,保障道路安全的同时对经过车辆逐一检查登记,对群众逐一测量体温,确保疫情“不输入”,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切实守住安全“底线”。 改变的是温度,不变的是坚守。虽是漫天雪地,但一线防疫“雪警”本着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筑牢抗击疫情防线,在风雪中,用真情和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敢担当、善作为的赞歌。(郑 明) 编辑:郭伟伟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国萍)4月13日,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发布了2021年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今年,我区从加强保护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运用促进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形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保护新格局。 据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吕金华介绍,今年我区将加快完善内蒙古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保护)平台及其站点建设,构建全区上下贯通、相互融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运营“一张网”。打通知识产权业务窗口“绿色通道”,全力推进“一窗通办”,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继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通过开展银企对接、线上线下一体受理、“一站式全链条”综合服务等措施,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1年,全区共办理商标专利质押登记103件,质押金额达到15.8亿元。各业务服务窗口共计受理商标专利申请业务1.26万件。 今年,全区各级知识产权部门还将深入发掘社会各方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充分调动各类协会学会、代理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力量,逐步形成地方政府主导、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主抓、社会各类组织相互协作共同推进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新格局。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薛来)为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村庄建设统计调查等工作,4月12日,全区村镇建设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会议强调,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深刻认识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性、严肃性、重要性,对群众信访举报案件,要抓紧核查办理,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依法依规、实事求是、不折不扣整改到位;对我区自查发现的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完善问题,尽快制定有效整改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设施建设,并推进自治区补助资金项目尽快落地见效;要全面掌握村庄情况,做好数据审核和报送工作,确保村庄建设统计调查如期高质量完成,为制定推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会议要求,要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抓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稳步实施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满足农牧民群众对住房安全和良好人居环境的需求。要坚持“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及时消除农村牧区房屋安全隐患,健全苏木乡镇农村牧区房屋建设管理机构,下沉监管力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调试、查验、校准……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项目的施工现场,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在这里,每天都有近2000名工人奋战在施工一线,开足马力冲刺投产前的建设关键节点。 “我每天的工作职责是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安全进度管控,保障液态奶项目高效运行。目前各单体建筑封闭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室内装修,牛奶预处理设备安装进度达到90%,计划今年5月底完成安装调试及投产前的准备工作。”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项目工程师白斯古冷介绍说。 据介绍,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态奶项目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依托工业互联网、5G、BIM结合技术,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工厂,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绿色环保的智能制造项目。 只争朝夕,马不停蹄。作为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就备受关注。目前,奶源基地建设、工业项目及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继启动建设,按进度稳步推进。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是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高起点规划打造的集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工业旅游、商业配套于一体的全球一流乳业高质量发展综合体。项目以生态为基底,乳及健康产业为核心,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绿色智能产业带动下的产业集群式发展与一二三产融合式发展的新格局。项目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纵向推进乳业全产业链创新,提升中国乳业市场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横向从乳业向大健康产业延伸,打造伊利全域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助力呼和浩特市从“中国乳都”迈向“世界乳都”。 下一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将同步启动包装制造、物流服务、营销服务、宠物食品、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新材料、饲草行业等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同时,重点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奶牛和奶山羊饲草料种植、育种、养殖一体化示范基地,打造世界一流、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绿色零碳五星健康谷产城基地项目。绿色零碳五星健康谷产城基地项目将与零碳产业园区、新能源装备产业和新能源基地三大区块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编辑:宝华
为了进一步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正气。近日,莫旗人民法院“我帮你”志愿服务队深入汉古尔河镇汉古尔河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活动中,莫旗人民法院“我帮你”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通过设立展板、宣传台向群众发放宣传折页,结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民法典》、关爱未成年人和文明交通等相关法律法规向群众们进行宣传,同时对老百姓关心的法律咨询问题提供现场解答,让老百姓真真正正得到实惠。 此次宣传活动旨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对莫旗人民法院积极履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责任也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活动把政策法规送到群众家门口,持续扩展巩固宣传教育成果,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莫旗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莫旗人民法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创新司法为民举措,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院的司法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要,为维护平安莫力达瓦做出最大努力。(郑 明 孟 真) 编辑:陈玲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春播任务,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机管理水平。日前,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公司对春季安全生产、农机具检修工作进行验收检查。按照农机具管理相关政策,对农机具的停放、清理、维护保养、农机安全内页材料、监控及消防设施配备等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和现场打分。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田林鑫 摄) 编辑: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