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除了挖掘现有稻田的“产量潜力”,袁隆平院士还致力于开拓新的“土地”。 袁隆平院士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可进行稻作改良。为此,他将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当成自己生前的第三个梦想。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念念不忘的是与水稻相关的3个梦想。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他的第一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是他的第二个梦想。他的第三个梦想,就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温暖的话语、坚定的承诺,必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记者:丁铭、张晟、恩浩、朱文哲 编辑:林涵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日期 : 2021 › 11 › 3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5日电题:更智能、更团结、更现代——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5月草原,绿草萌发,生机盎然。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达来苏木(乡)蒙古族牧民钢照日格的房前屋后,竖着几根颇具现代感的“天线”,在茫茫碧野、成群牛羊的衬托下,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这些设备是我家牧场的‘中枢神经’,有了它们,坐在家里就能放牧。”钢照日格说,6年前,苏木通了光纤宽带,政府支持牧民智能放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从一个重要侧面折射出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 生产生活更智能 草原上的羊喜欢成群活动,钢照日格给领头羊佩戴了GPS定位器,家里500多只羊在哪吃草、在哪休息,都实时呈现在手机屏幕上。 他的牧场还装了太阳能高清摄像头,坐在家里便能看见方圆几公里的景象;牛羊走近饮水槽,通过红外感应,就会自动放水;棚圈、院落的自动门可用手机控制……整套设备2万余元,在政府补贴下,钢照日格只花了3000多元。 “以前真是想不到,只要手机能上网,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照顾自家牧场。”钢照日格说。 近年来,苏尼特左旗政府为千余户牧民安装了牧场影像采集、羊群定位跟踪、羊群饮水远程监控等设备,让牧民的生产生活更加智能。 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用水用电更加便利,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卫生厕所越来越多,宽带网络日益普及…… 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也给草原带来电子商务等新经济业态。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五六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墙壁上装饰着蒙古包布景,网络“主播”可以在手机前直播“带货”。这家电商主要销售特色手工奶制品。 当地居民白丽丽每天早上都会送来新鲜的奶皮子和奶豆腐。虽经营着一家奶制品实体店,但她把越来越多的产品直接送到电商公司。 “这两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挣得比实体店多。”她说,2020年通过电商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生活条件改善了,日子越来越幸福。 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前不久,赤峰市巴林右旗牧民布仁与村民发生纠纷,当地派出所使用专门的软件全程做蒙古文记录。布仁说:“一点障碍都没有。” “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体现。”派出所所长陈永栓说,旗公安部门还开通蒙汉双语公安网站,推行网上双语公开、双语办事模式。 专家表示,内蒙古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并得到系统的法律保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竞红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为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制度平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哈日根图嘎查,年过八旬的蒙古族牧民斯仁塔日瓦5年前脱贫后,开始帮助同村汉族贫困户黄文祥,送给黄文祥几十只母畜,还帮他垫资买了拖拉机。 如今,黄文祥过上了好日子。他说:“邻里之间的真情相助,远远超越了民族的差异。” 共同迈向现代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蒙古族数学家阿拉坦仓在多个场合介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好处。 阿拉坦仓说,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会给少数民族提供更多发展机遇,这与保护本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 为使蒙古族人民自由顺畅地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内蒙古研发多项蒙古文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成果,让蒙古文在互联网世界畅通无阻,也让机器人、AI主播开口说蒙古语。 汉族党员郝金龙到兴安盟扎赉特旗金山嘎查驻村工作。这是一个蒙古族人口占99%的嘎查,在这里,他成了“少数民族”。 他初来乍到,村民们对不会说蒙古语的郝金龙将信将疑。仅2年后,62名村民将一封摁满红手印的申请书寄到他的工作单位,盛情挽留他。 在郝金龙带领下,2020年嘎查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如期完成脱贫目标,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至1.4万元。充满感激的村民创作了一段蒙古族传统说唱好来宝《党的恩德和我们的生活》,成为嘎查节庆时的保留曲目。 少数民族地区正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新格局。内蒙古明确定位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先富起来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省区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帮扶机制。北京市对口帮扶内蒙古25年,仅近三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就达45亿元,从中受益的贫困群众达30万余人次。该机制将会持续深化,以推进乡村振兴。(记者张云龙、张雨阳、勿日汗、王春燕、贺书琛、于嘉)
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关信息 5月25日,为进一步推进“团圆”行动深入开展,找回更多失踪被拐儿童,切实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对历年来全区在册的84名失踪被拐儿童公开悬赏征集线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失踪被拐儿童信息所属盟市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失踪被拐时最小的还没有满月,最大的也只有13岁,大部分失踪被拐儿童的年龄都在10岁以下,失踪被拐最早年份为1960年。失踪被拐儿童详细信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安内蒙古”了解。 自治区公安厅希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或检举揭发,对提供重要线索查破案件或协助找回失踪被拐儿童的,公安机关将予以人民币5万元的奖励,公安机关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同时,公安机关正告犯罪嫌疑人及隐瞒、包庇犯罪的人员,认清形势,珍惜机会,尽早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刘晓君) 联系人: 滕警官(19847853103) 刘警官(19847853106) 王警官(15648120626) 线索邮寄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拉尔大街15号公安厅刑侦总队(邮编010051)
真正关注草原的水,是在大兴安岭。早些年,我们到莫尔道嘎去参观,汽车从海拉尔向林区进发,走过无际的草原,慢慢地进入林区。沿路,樟子松、白桦林、河柳不断地闯入视线,越走,森林越茂密,后来,车子就完全穿行在森林中了。路边,总能看到不知名的小河在缓缓地流淌,曲曲弯弯,清澈见底。 钻进老林,脚下是松软的腐殖物,踩上去绵绵的。高大挺拔的落叶松,遮天蔽日,粗者直径尺余,20米以下绝无旁杈,细的也有碗口粗,穿梭其间,仿佛人在一片大伞下穿行。原以为,大兴安岭原始林区的树能活几百或上千年,粗大得要几人合围。到了那里才知道,因气候原因,大兴安岭的树最多活100到150年,之后就自动倒下,慢慢腐化,变成腐殖土,为新的同类提供养分。树根扎得也不深,不足两尺,因为下面是永久的冻土层。除了树,各色花草密密麻麻,难以找到裸露之地。这高纬度的大兴安岭和温湿的南方比起来,从植被上看,一点都不逊色。 山岭的下端,是流淌着的河水。在一处河谷,我停下来观察:一条小河宽不过1米,从茂密的丛林中流出,两岸生长着成撮的茅草,高出水面不足半尺,形成茅草堤岸。岸边长满苔藓,毛茸茸、湿漉漉的。周围是各种植物,只见河水从植物的根部渗出,看不到源头。我不免惊讶:在这样高纬度地带,何以能生长如此茂密的植物呢?哪里来的丰沛水源呢? 第二次被水感动是在达赉湖(也称呼伦湖)。达赉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北方第一大湖,面积为2339平方公里,盛产鱼虾,是珍稀鸟类的乐园。我们来到湖边时是上午时分,抬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远处的成吉思汗拴马桩依稀可见。此时,太阳光正从南面照射过来,湖水折射反光。我们乘坐的快艇如同离弦之箭,拍打着湖面,水花四溅,波光粼粼。那一次,我真的被湖水感动了。 还有一处呼伦贝尔的水也让我牵挂,那便是额尔古纳河。那不是一般的河流,是一条母亲河,它滋润了整个呼伦贝尔大草原。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多年前,我到过额尔古纳河的黑山头口岸,额尔古纳河平缓的河水径直向北流去,两岸的地貌几乎相同,很像一只巨手在草地上轻轻地划了一道沟,沟里填满了河水。对岸可以瞭望到俄罗斯村庄。 额尔古纳河就像一部史书,我仅仅触摸过它的扉页。直到今年我再次来到额尔古纳河岸边的室韦,来感受这部史书的华美篇章。在河岸,我看到它从一个山脚处流淌过来,迂了一个大弯,又向北流去。一种沧桑和神圣感油然而生。 人们常常赞美呼伦贝尔的草原、森林,却很少关注那里的水。有一组数字让人惊讶,呼伦贝尔境内有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处,水资源总量为316.1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那里人均占有水资源1.14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5.4倍,也高于世界的水资源占有水平。 在全球都在为饮用水发愁的当今,呼伦贝尔地处北方的北方,高纬度地区,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呢?我想,无外乎有这样几点:每年大兴安岭历时半年多的降雪,蓄积了丰富的水源;草原、山林间泉眼不间断地涌出泉水;森林草场,繁茂植被,吸纳降雨和所富含的水源。 一个大兴安岭,就是一座水资源宝库,它很像一个大鲫鱼背,纵卧在呼伦贝尔的土地上,迎接着漫长冬季的漫天飞雪和其他季节丰沛的雨量。每到春暖花开时,积雪开始融化,流淌成无数条河流。最后形成向西流淌的河流有千余条,流向海拉尔河,再至额尔古纳河;向东流淌的河流有千余条,流入嫩江。鲫鱼背下面的两条河流,收集着众兄弟河流的水,一个向北流去,一个向南涌来。 江南水乡多属小家碧玉型,而水乡呼伦贝尔大气天成,散淡中透着和美幽静,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特殊潜质。它把自己悠久的历史隐藏在身后,以水为流动形态,默默地展示给人们。 众多的河流、湖泊,滋养着世界上最美的草原、举世闻名的大兴安岭林区以及大片的农田。很少有如此形态丰富的地理资源落到一个地区,让呼伦贝尔人有足够的理由来称道自己的家乡美。 有水的地方,草原就茂盛,牛羊就肥壮。自古,草原上的牧民便懂得了适应自然、逐水草而居的规律。每到夏季,他们总会赶着勒勒车,在一处河边或湖畔停下来,那地方准保是绿草茵茵之地,夏季牧人的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也正因为有了那些老天赐予的水,达赉湖的鱼虾才会鲜美,大兴安岭的蘑菇、野果才会让人垂涎。 额尔古纳河是我国和俄罗斯的界河,贝尔湖是我国同蒙古国的界湖。这一河一湖,承担着国与国的疆界划分,水在其中既是阻隔,又是友好的桥梁。 额尔古纳河水孕育了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鲜卑旧墟石室”“黑山头古城”“金边壕”等都是在富含水源的河湖边诞生的古代文化。呼伦湖和贝尔湖的传说如歌如泣。鄂伦春人的捕鱼文化也是水造就的。水孕育了不同的文化,文化又因水而生生不息。(李广华)
乘客李女士 公交车内环境好,线路设计也很亲民,以前坐车不由自主就想低头看手机,现在可不了,这满车厢的党史知识,特别吸引人。 5月25日 在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经贸融城 开往一中新校区的19路公交车上 乘客李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乘客的心声 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 公交车巧妙“变身”为 市民学习党史的“移动课堂” 整条线路将市内红色教育资源 串“珠”成“链” 带领乘客开启了一场 探寻乌兰察布红色力量 感知城市荣光的“初心”之旅 百年初心 明亮整洁的车厢 干净舒适的座位 热情周到的服务 …… 除了这些“基本款” “红色专线”还有独有的红色印记 亮点 ◇装饰一新的公交车以中国红为主色调,车厢外添加庆祝建党百年标识、红色标语等元素。 ◇车厢内,车载电视循环播放红色电影,随意挑选一个座位坐下,抬头就能看见扶手上的相关党史知识,“红色专线”俨然是党史学习“流动课堂”。 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总经理崔德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集宁区以公交车为载体,相继开通“红色文化”“党史学习”等系列“红色专线”,整合党史学习知识,串联本土红色资源,打造宣传红色资源的“移动窗口”,让专线更“红”,让专线更“火”,让专线更“活”。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戴宏 皇甫美鲜 宋爽 袁宝年 王磊 海军
看着窗外树枝摇曳 想必你也猜到了 这个大家熟悉 却不一定喜欢的老朋友 又来了 刚刚,呼和浩特市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 小编友情提示: 今天风大 是胖子的天下 估计小编出门 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请大家根据体重 自行选择出门动作 今天外出 请参考下图走路方式 顺风行走 切莫摔跤~ 大风天气个人出行如何防护? 避开“狭管效应” 走路、骑车时少走高层建筑之间的狭长通道,因为狭长通道会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在通道中会加大,从而给行人带来一定的危险。 小心高空坠物 商家店铺要查看自家广告牌匾是否牢固,居民要自觉清理阳台上的物品,防止物品被风吹落,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停车时最好停在离大树、广告牌、高楼等较远的地方。出行时不要紧贴老化的大楼或摆有杂物的居民楼行走,以免发生意外。 谨慎开车 大风天气能见度降低,驾驶员开车时应集中精力,严密注意行人的动向,不要突然加速、减速、转弯,要与其他车辆保持比平时更远的距离。如果驾驶货运车辆,车上装载的物资要捆扎牢固,防止被大风吹走或散落,更要防止车上物品掉下砸伤行人。尽量把车窗玻璃关紧,防止沙尘飞进驾驶室影响行车。 尽量少骑自行车 在大风天气中,一旦侧风向骑行,便有可能被大风刮倒,造成身体损伤。同时,骑车或过马路时应保持多看、不急的原则。 外出做好防护 要注意戴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系统造成损伤。
初夏时节,草原渐渐返青。乌拉特草原上,蓝紫色的马兰花一丛一丛开得正艳,在微风的吹动下,草原俨然成了紫色的花海。 2020年5月中旬,在巴彦淖尔市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的公开招标中,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开始在乌拉特中旗项目区实施草种补播、柠条平茬复壮、原生草原施肥、马蔺(马兰花)种植繁育等工作。 “草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草原退化就意味着草场植物数量减少、质量变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畜牧业产品的质量。”乌拉特草原上的牧民呼斯楞说,“这两年,好在通过草原休牧等措施,草原上的花朵种类逐渐增多,引来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赏花。” 如今的马兰花海正是巴彦淖尔市加大草原生态自然保护力度的见证。 巴彦淖尔市现有草原面积7916.42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80.06%。“实施草原修复项目对巴彦淖尔市来说极为重要。”该市草原保护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刘永录说。 2019年,国家林草局在全国实施10个草原修复试点项目,巴彦淖尔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争取,最终使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落地实施,这是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单项投资最大的草原生态项目。 这个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范围以242国道为轴向两侧沿线地带辐射,建设任务55.64万亩,涉及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3个苏木5个嘎查、187户牧民。 2019年6月实施,力争3年之内项目区80%以上的草原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寻找总结出一套适合退化荒漠草原生态修复的技术及管理模式,为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草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试点先行、分区施策的原则,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恢复规律,加大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刘永录说。 针对退化草原的类型与分布特点,对重度沙化草原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施肥、柠条平茬复壮等适宜修复措施进行沙化草原生态修复;针对重度退化草原,选择围封禁牧、补播、施肥等适宜的生态修复措施进行自然生态修复;针对中度退化草原,主要实施草畜平衡,减少放牧压力,使草原在轻度利用中休养生息以及针对试点区域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与示范,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监测评估等。 同时,积极邀请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科技支撑团队全程现场指导,对巴彦淖尔市实施草原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意见,确保这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重大草原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 项目实施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详细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3年间,项目区内187户牧民每年可以享受到生态补偿资金1419万元。 同时考虑到牧民长远受益因素,补植补播时选择了驼绒藜、冰草、针茅等,3年后这些植物除了具有生态效益,还可以进行科学利用,合理发展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 尤其是近两年,国道242沿线草原植被恢复明显,加之集聚“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种不同自然地貌,赋予沿线地区及边境新的发展机遇,不少牧民信心十足地发展起了草原生态旅游和牧园综合体,开辟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截至目前,国家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55.64万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试点区禁牧成效明显,草畜平衡合理,草原植被盖度增加,植被生长量显著提高,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广阔无垠的大草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马兰花开的日子,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乌拉特草原看马兰花,体验牧家游。”呼斯楞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慧玲)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张聿修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5月27日电(张聿修)5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介绍,近年来自治区全力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目前,“一湖两海”水质指标总体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稳步增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乌日娜介绍,呼伦湖综合治理遵循“稳定水量、改善水质、提高环境质量”核心治理目标,实施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开展了环湖沙化土地治理、草地退化治理、保护区生态移民等工程项目,流域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通过项目实施,环呼伦湖植被恢复明显,植被覆盖率逐步提升,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人为干扰的有效控制,2013年至今,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呈连年增加态势,鸟类由333种增加至345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Ⅱ级保护动物鹰鸮、凤头蜂鹰;呼伦湖水系鱼类种数由32种增加至35种;哺乳动物种类已由35种增加至38种。 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巴彦淖尔市统筹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修编)》和《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国家试点工程》。随着生态补水力度加大以及相关治理工程的实施,乌梁素海水质稳定在V类,局部区域优于V类,水质总体好转。据调查观测,乌梁素海区域有哺乳动物29种、两栖动物4种、爬行动物7种、鱼类资源22种、底栖动物9种、水生植物12种、浮游植物144种;迁徙经过乌梁素海和在乌梁素海繁殖的鸟类已经达260多种,总数量突破60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二级保护动物46种。 岱海方面,乌兰察布市编制实施《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岱海电厂完成水冷变空冷技改工程,鸿茅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全部回用于岱海电厂,实现“不取用岱海水,不向岱海排水”的目标;岱海应急补水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通过实施退耕还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岱海湿地保护区种养殖场清理搬迁安置等项目,切实加大流域范围内种养殖业污染防治力度。目前,岱海流域内62万亩耕地累计完成退灌改旱21万亩,封停机电井667眼,退耕还湿4万亩,62万亩耕地全部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岱海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养殖场已全部拆除搬迁,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及农业生产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由2015年的68%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鸟类种类由2015年的68种增加到91种。
呼伦贝尔草原的5月不是残雪消融、牧草仍黄吗?当地人和这几天有“眼福”的外来客会告诉你那是“老皇历”了:以往要6月才披上的“绿装”,已在5月下旬渐次铺开。片片草原绿如茵,牛羊徜徉逐新绿,好一派夺目的北国风光!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资料显示,当地天然草原牧草返青时间比常年偏早5至9天。至5月中旬,天然草原牧草全部返青,生长高度为10至13厘米。 记者驱车走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绵绵细雨打湿衣裳,清新翠绿尽收眼底。在陈巴尔虎旗白音布日德嘎查,记者遇到正在放牧的乌日力格,她高兴地说:“近几年春旱严重,每年春天都是牲畜最难熬的日子,但今年不一样了,我们的牲畜吃上了可口的‘早点’”。 在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里,也是青山绿水,白桦婷婷。额尔古纳市恩和农牧场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宝华说:“在我的印象中,今年是15年来绿得最早的一年。” “早绿”得益于气候和降水,由于4月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大部偏多,对牧草长势极为有利。 “早绿”更得益于生态环境逐年向好的叠加效应。呼伦贝尔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牧草返青早、长势好,与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实施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密不可分。 近5年来,呼伦贝尔市共完成造林绿化任务325.3万亩,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3处,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20万亩试点工程目前已全面完成种植任务。 记者站在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看到呼伦湖水量充足,湖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烟波浩渺、芦苇繁茂。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窦华山说:“通过实施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湖泊周边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控制,湿地面积恢复扩大近300平方千米。” 位于呼伦湖周边的巴尔虎草原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主体,生活在新巴尔虎左旗吉布胡郎图苏木的牧民侯玉广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如今生态治理见效了,沙子不见了,到处都是绿绿的,我们的草原又恢复了生机。” 呼伦贝尔草原提早返青,也为草原上的生态旅游带来了机遇。一些草原上的草原旅游景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提早进入了接待游客的准备当中。一位景区负责人说:“过去看草原要等到7、8月,没想到今年5月景色就这么好了,欢迎大家来呼伦贝尔做客。”(记者于长洪、赵泽辉)
图为应急演练现场。 图为应急演练现场。 图为应急演练现场。 图为应急演练现场。 28日,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演练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记者了解到,此次演练模拟长—呼线天然气管道里程470#+500m处附近管道被施工方挖掘机挖漏,天然气泄漏、着火,内蒙古西部天然气管道运行有限责任公司启动专项应急预案通过公司应急领导小组的指挥、各现场工作组及政府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对事故点进行了现场警戒、天然气放空、火灾扑救、氮气置换、换管作业,现场处置完毕后恢复向下游供气的全过程。 活动现场,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局局长张廉正宣布演练开始,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苏云喜致开幕词,内蒙古特种设备应急处置专家、自治区特检院党委书记张东宏做了应急演练点评,西部天然气管道运行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建功作了发言交流。 经过2个小时的紧张演练,本次应急演练成功结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练从制度层面上,能够重点检验特种设备应急预案是否合理,能为下阶段改进应急预案提供更加科学的资料。从能力层面上,能够检验相关部门及人员是否能够按应急程序响应,锻炼队伍的协同反应和实战能力,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从社会影响上,通过广泛的宣传,能够有效引导其他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更加重视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 据悉,本次演练由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工业园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内蒙古西部天然气管道运行有限责任公司承办。(记者张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