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7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五督查组发现的不动产登记问题高度重视,9月5日至7日,自治区督办核查组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察右前旗、丰镇市、卓资县进行实地督办核查。   6日9时许,在集宁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新体路办事大厅,前来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居民络绎不绝,现场秩序井然。办事大厅内张贴着一次性告知书,群众扫描二维码即可现场查询不动产登记所需材料、流程、收费标准等。“9号我就能来领房产证了!”9时56分,集宁区居民郝志功拿着不动产登记受理凭证单开心地说。集宁区居民姚专围对大厅门口的引导人员赞不绝口:“不论问啥,他们都认真答复,省得我自己瞎跑了。”在集宁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国融办事大厅,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也真切感受到了变化。   自治区督办核查组实地了解发现,集宁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4个办事大厅均改进了便民服务措施,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全社会监督。对积压的912本房产证,工作人员已经陆续送到群众手中。“昨天,工作人员把房产证给送到了家里,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集宁区雅江小区居民刘云计说。   6日下午,察右前旗政务服务中心,志愿者耐心引导,各窗口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工作。对于来往不方便的外地群众,工作人员实行特事特办、当场受理、当场出证。“有些人从北京、山东等地回来,还有老头老太太,跑一趟不容易。我让他们等半个小时,当场就可以拿上房产证了。”工作人员贾勇说。   最近两三个月办证业务骤增,察右前旗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早晨8点上班、晚上6点半下班,周六日不休息,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两三个月。“热情服务态度好,尽职尽责效率高”“加班加点为群众,延时服务获民心”……群众送来的一面面锦旗,就是最大的认可。   在丰镇市、卓资县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受理登记、验收材料……“速度很快”,这是丰镇市居民高志亮的切身感受,也是广大办证群众的共同体会。   根据乌兰察布市委、政府办公室印发的不动产登记问题专项整改工作方案,各旗县(市、区)把不动产登记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深入查找窗口存在的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低下、监管缺失等问题,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整治群众“办证难”问题,确保业务当日申请当日受理,3个工作日办结。   乌兰察布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邬浩宇说:“我们协调集宁区政府抽调24名退伍大学生充实到窗口,同时,规范办事流程,增加服务设施。另外,全市自然资源系统积极配合市纪委和相关部门开展排查,立行立改,对工作人员超期发证和收取好处费行为严肃处理,坚决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广使用‘一窗受理’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和警示教育,建立内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办证效率。”   据了解,2019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全面彻底解决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83.3万户群众告别了有房无证的历史。(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春艳)

蓝冠安全吗?,蓝冠测速网址_办实事·地方策|内蒙古:有温度、有速度,用情用力为民解忧

  在内蒙古开一家50平方米以下的小餐馆,过去需要跑7个部门、交30多份材料,现在整合成“一件事”之后,只需到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一次就能办好。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内蒙古聚焦群众和企业普遍关注、需求集中的领域,从线上线下两端发力,线上重点推动“一网办、掌上办”,线下着力开展“一次办、帮您办”,积极提供有温度、有速度的政务服务,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内蒙古政务服务大厅。岳帅琪摄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组织广大党员结合各行业各单位实际,立足本职工作用情用力为民解忧,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全区务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突出民生大事要事,分层分类制定工作计划和项目清单。党委常委认领重点民生实事31项,全区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确定民生事实24.4万余件,实施直接造福于民生项目7672个,在解民忧、纾民困、增民利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为民办事“加速度”:上午申请,下午开张!   “现在办事效率真高,坐那里等一会儿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公章,下午公司就开张!”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固腊卜塞汗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前要注册一家公司,营业执照、公章、税务发票、员工社保登记、缴存公积金、银行账户开户,跑完所有部门全办下来,怎么也得一周左右。”该负责人介绍说,上午10点多她来到政务服务大厅,发现有个“六合一”套餐,要办的事只需一个窗口受理。交上材料没多久,工作人员告诉她,所有手续都办完了,连公章都给刻好了。   乌拉盖管理区内新开办市场主体免费刻制印章,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人民网富丽娟摄   “费用是多少?”   “一分钱不花。”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乌拉盖管理区内新开办市场主体实现免费刻制印章,在全程帮办跟办免费的基础上,由政府买单为企业免费发放税控设备、免费刻制印章、免费邮寄,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   乌拉盖管理区固腊卜塞汗商贸有限公司是第一个领取免费印章的企业,该企业负责人说,很开心赶上了好政策,为自己节省了650元的刻章费用。   据了解,今年以来,在加快建设全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平台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力求做到“五打破、五建立”,即:打破“层层审批传统”,建立“集中审批”机制;打破“依机构设窗”,建立“综合受理”机制;打破以往窗口按部门“摆摊设窗”的传统,建立“窗口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衔接机制;打破“不规范受理”,建立“标准化受理”机制;打破“人员归属壁垒”,建立“审管分离”机制。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工作以“四办”(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为抓手,全力打造“服务有温度、办事有速度”的“蒙速办”政务服务品牌,通过建设全区统一政务服务网和“蒙速办”移动端,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通过网上可查、可办,让数据替群众跑腿。   多伦县政务服务,将“只进一扇窗,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落到实处。人民网富丽娟摄   据自治区政务服务局局长鲍建中介绍,“四办”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具体来看,“一网办”方面,推动“一网通办”改革不断深化,自治区、盟市、旗县纵向三级网络覆盖率已实现100%,乡镇接入率达到96%,自治区、盟市、旗县的3800多个部门,以及1600多个苏木乡镇、嘎查村的事项已全部入驻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突出实践特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内蒙古充分发挥窗口服务单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用,深入开展“戴党徽、亮身份、办实事、树形象”活动,持续推进窗口单位办实事、转作风,优化服务流程2.4万项、推出3.8万项“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评选“岗位建功先锋”1928人,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推进办事事项和数据归集共享,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开门纳谏”:解决实际问题,回应基层群众关切   鼻子堵、眼睛痒、打不完的喷嚏、擦不完的清水鼻涕、外出只能戴鼻腔过滤器……对于许多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市民来说,又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8月份。呼和浩特市民崔女士告诉记者:“因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这些年我已经6次被送到医院抢救,每次都是惊心动魄,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通过我们3年获得的数据来看,对过敏性鼻炎确诊患者做过敏原的检测,经统计分析,目前从高往低排,排在阳性率最高的前4位的花粉,是夏秋季节的花粉,蒿属植物是排第一位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晓玲介绍。   “拔蒿草防过敏”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一开办就吸引了广大市民的注意力。7月上旬,呼和浩特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响应,五万余名干部群众利用双休日在市民生活区域内拔蒿草、办实事。   五万余名干部群众利用双休日在市民生活区域内拔蒿草、办实事。人民网富丽娟摄   呼和浩特市要求相关部门及广大专业人士要大力普及专业知识,把拔掉哪里的蒿草、拔掉什么蒿草、拔掉身边蒿草起到的效果等广而告之,号召广大市民及时拔掉人居和工作环境周边的蒿草,在人力所及范围内,尽量减少蒿草数量,努力降低人居生活环境内蒿草花粉浓度,减轻个体过敏程度和过敏反应。   在呼和浩特市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前期调研、“开门纳谏”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已制定重点民生项目或为民办实事事项1593个,这些事项向社会公布,并由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认领,积极推动落实。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点开展调研1400余次,征求到各方面意见建议5100多条。   呼和浩特充分利用书记信箱、市长信箱、“12345”热线电话等渠道“开门纳谏”。自4月1日发布市本级“开门纳谏”公告以来,“12345”接诉即办等平台累计受理市民诉求19.8万件,直接答复13.1万件,生成工单6.7万件,已办结4.4万件。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切实为民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区各地各单位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群众之事无小事。“今年夏季的雨来得又早又多。小区东门路面的积水很严重,我只能蹚水回家。”家住通辽市科尔沁区的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表示。   通辽市委督查室工作人员看到留言后,立即将留言转到了通辽市住建局。市住建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派专人到现场调查,发现情况与网友所说一致,确实存在雨水排泄不顺畅的事实后,根据技术人员编制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人员进场施工,在该路段新建雨水管道241米,增设雨水检查井及收水井21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友反映的雨水排水不畅问题得以解决。   道路积水问题解决后,该网友告诉记者:“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蹚水回家了。排水通畅了,咱老百姓的心气也顺了!”   通辽市委督查室主任张鸿生表示,“每天上班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会打开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网页,浏览最新的留言情况,将网民留言第一时间转交到相关部门,并督促处理解决。我们对网民留言工作的要求是逢‘留’必办,并且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包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包头市各级政务服务部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焦群众办事的难题,设立了一个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一独特的办事窗口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是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典型,获得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有了这个窗口,就等于有了‘兜底’服务,我们来办事的老百姓很感动,也吃了个‘定心丸’!”   一位市民在九原区政务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咨询“4050”补贴未发放事宜,得到了工作人员细致的解释。“咱们大厅的这个反映窗口设置得太好了,可以让我们这些接受能力慢的群众慢慢坐下咨询,而且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特别好!”   回应群众关切,集中实施重点民生项目。内蒙古研究制定《自治区省级层面“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提出共性任务3项,“五个着力”相关任务49项,统筹指导分管领域、所在部门、基层联系点、包案化解信访事项责任地区和部门全力落实重点民生项目。自治区直属机关单位坚持走在前、作表率,在认真汇总梳理征求意见建议基础上,紧扣职能职责提出自治区厅局办实事事项清单,面向基层群众、面向一线职工、面向服务对象全部公开公示。   群众无小事:一条路、一座桥,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这座桥在我家和耕地中间,以前每到雨季都很怕走这条路,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拐进坑里。现在桥建好了,从这儿经过再也不担心了。”村民顾世君说。兴安盟科右前旗金山村画家窑屯,村子中的一条凹进去近1米深的过水路面,曾经是百姓出行的“拦路虎”。尤其是雨季来临,这段路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安全。修建一座板梁桥成了当地村民的迫切心愿。   为解决百姓出行问题,金山村“两委”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联系前旗发改委筹措资金36万元,新建了一座长10米宽7.5米的板梁桥。目前,该桥已正式通车。这座桥不仅造福了金山村百姓,也让附近几个村的百姓出行更加方便了。   一座新桥在金山村画家窑屯架起,连接起党群、干群关系。解俊奎摄   在通辽市,乌珠穆沁社区第五党支部组织委员赵德兴在走访征集“我为群众办实事”意见建议时,发现了社区西侧老平房区的李云胡同内存在路面损坏问题。在道路下方,此前一条自来水管道破损,由于气温转暖冻土融化及往来车辆不断碾压,修复管道后回填好的路面形成了一个长4米、宽3米、深约50厘米的大坑。每逢降雨,道路变水沟,泥泞不堪,给往来车辆及附近居民出行造成极大不便。   赵德兴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通过社区党委向党员们发出“为居民义务修路”的倡议。“我是党员,我帮你!”社区党委委员、各支部党员积极响应,分工协作,投身道路修缮工作。党员们或运送砂石,或平整路面,破损道路得以迅速平整修复。   道路的修缮,不仅保障了百姓的安全也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的感谢他们。这下好了,我们居民往来出行安全了!”居民张大娘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赞誉,赵德兴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学党史办实事是我们践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为居民解决点儿实际困难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为群众办实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是党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根本目标。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细化、优化,着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落细落实落地。   内蒙古各级党组织通过实地走访、民意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一线、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励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展现新作为,书写新篇章。(富丽娟)

蓝冠网址,蓝冠测速官网_办实事·地方策|内蒙古:有温度、有速度,用情用力为民解忧

  在内蒙古开一家50平方米以下的小餐馆,过去需要跑7个部门、交30多份材料,现在整合成“一件事”之后,只需到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一次就能办好。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内蒙古聚焦群众和企业普遍关注、需求集中的领域,从线上线下两端发力,线上重点推动“一网办、掌上办”,线下着力开展“一次办、帮您办”,积极提供有温度、有速度的政务服务,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内蒙古政务服务大厅。岳帅琪摄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组织广大党员结合各行业各单位实际,立足本职工作用情用力为民解忧,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全区务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突出民生大事要事,分层分类制定工作计划和项目清单。党委常委认领重点民生实事31项,全区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确定民生事实24.4万余件,实施直接造福于民生项目7672个,在解民忧、纾民困、增民利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为民办事“加速度”:上午申请,下午开张!   “现在办事效率真高,坐那里等一会儿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公章,下午公司就开张!”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固腊卜塞汗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前要注册一家公司,营业执照、公章、税务发票、员工社保登记、缴存公积金、银行账户开户,跑完所有部门全办下来,怎么也得一周左右。”该负责人介绍说,上午10点多她来到政务服务大厅,发现有个“六合一”套餐,要办的事只需一个窗口受理。交上材料没多久,工作人员告诉她,所有手续都办完了,连公章都给刻好了。   乌拉盖管理区内新开办市场主体免费刻制印章,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人民网富丽娟摄   “费用是多少?”   “一分钱不花。”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乌拉盖管理区内新开办市场主体实现免费刻制印章,在全程帮办跟办免费的基础上,由政府买单为企业免费发放税控设备、免费刻制印章、免费邮寄,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   乌拉盖管理区固腊卜塞汗商贸有限公司是第一个领取免费印章的企业,该企业负责人说,很开心赶上了好政策,为自己节省了650元的刻章费用。   据了解,今年以来,在加快建设全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平台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力求做到“五打破、五建立”,即:打破“层层审批传统”,建立“集中审批”机制;打破“依机构设窗”,建立“综合受理”机制;打破以往窗口按部门“摆摊设窗”的传统,建立“窗口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衔接机制;打破“不规范受理”,建立“标准化受理”机制;打破“人员归属壁垒”,建立“审管分离”机制。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工作以“四办”(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为抓手,全力打造“服务有温度、办事有速度”的“蒙速办”政务服务品牌,通过建设全区统一政务服务网和“蒙速办”移动端,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通过网上可查、可办,让数据替群众跑腿。   多伦县政务服务,将“只进一扇窗,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落到实处。人民网富丽娟摄   据自治区政务服务局局长鲍建中介绍,“四办”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具体来看,“一网办”方面,推动“一网通办”改革不断深化,自治区、盟市、旗县纵向三级网络覆盖率已实现100%,乡镇接入率达到96%,自治区、盟市、旗县的3800多个部门,以及1600多个苏木乡镇、嘎查村的事项已全部入驻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突出实践特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内蒙古充分发挥窗口服务单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用,深入开展“戴党徽、亮身份、办实事、树形象”活动,持续推进窗口单位办实事、转作风,优化服务流程2.4万项、推出3.8万项“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评选“岗位建功先锋”1928人,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推进办事事项和数据归集共享,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开门纳谏”:解决实际问题,回应基层群众关切   鼻子堵、眼睛痒、打不完的喷嚏、擦不完的清水鼻涕、外出只能戴鼻腔过滤器……对于许多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市民来说,又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8月份。呼和浩特市民崔女士告诉记者:“因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这些年我已经6次被送到医院抢救,每次都是惊心动魄,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通过我们3年获得的数据来看,对过敏性鼻炎确诊患者做过敏原的检测,经统计分析,目前从高往低排,排在阳性率最高的前4位的花粉,是夏秋季节的花粉,蒿属植物是排第一位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晓玲介绍。   “拔蒿草防过敏”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一开办就吸引了广大市民的注意力。7月上旬,呼和浩特市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响应,五万余名干部群众利用双休日在市民生活区域内拔蒿草、办实事。   五万余名干部群众利用双休日在市民生活区域内拔蒿草、办实事。人民网富丽娟摄   呼和浩特市要求相关部门及广大专业人士要大力普及专业知识,把拔掉哪里的蒿草、拔掉什么蒿草、拔掉身边蒿草起到的效果等广而告之,号召广大市民及时拔掉人居和工作环境周边的蒿草,在人力所及范围内,尽量减少蒿草数量,努力降低人居生活环境内蒿草花粉浓度,减轻个体过敏程度和过敏反应。   在呼和浩特市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前期调研、“开门纳谏”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已制定重点民生项目或为民办实事事项1593个,这些事项向社会公布,并由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认领,积极推动落实。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点开展调研1400余次,征求到各方面意见建议5100多条。   呼和浩特充分利用书记信箱、市长信箱、“12345”热线电话等渠道“开门纳谏”。自4月1日发布市本级“开门纳谏”公告以来,“12345”接诉即办等平台累计受理市民诉求19.8万件,直接答复13.1万件,生成工单6.7万件,已办结4.4万件。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切实为民办实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区各地各单位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群众之事无小事。“今年夏季的雨来得又早又多。小区东门路面的积水很严重,我只能蹚水回家。”家住通辽市科尔沁区的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表示。   通辽市委督查室工作人员看到留言后,立即将留言转到了通辽市住建局。市住建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派专人到现场调查,发现情况与网友所说一致,确实存在雨水排泄不顺畅的事实后,根据技术人员编制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人员进场施工,在该路段新建雨水管道241米,增设雨水检查井及收水井21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友反映的雨水排水不畅问题得以解决。   道路积水问题解决后,该网友告诉记者:“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蹚水回家了。排水通畅了,咱老百姓的心气也顺了!”   通辽市委督查室主任张鸿生表示,“每天上班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会打开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网页,浏览最新的留言情况,将网民留言第一时间转交到相关部门,并督促处理解决。我们对网民留言工作的要求是逢‘留’必办,并且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包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包头市各级政务服务部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焦群众办事的难题,设立了一个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一独特的办事窗口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是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典型,获得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有了这个窗口,就等于有了‘兜底’服务,我们来办事的老百姓很感动,也吃了个‘定心丸’!”   一位市民在九原区政务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咨询“4050”补贴未发放事宜,得到了工作人员细致的解释。“咱们大厅的这个反映窗口设置得太好了,可以让我们这些接受能力慢的群众慢慢坐下咨询,而且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特别好!”   回应群众关切,集中实施重点民生项目。内蒙古研究制定《自治区省级层面“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提出共性任务3项,“五个着力”相关任务49项,统筹指导分管领域、所在部门、基层联系点、包案化解信访事项责任地区和部门全力落实重点民生项目。自治区直属机关单位坚持走在前、作表率,在认真汇总梳理征求意见建议基础上,紧扣职能职责提出自治区厅局办实事事项清单,面向基层群众、面向一线职工、面向服务对象全部公开公示。   群众无小事:一条路、一座桥,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这座桥在我家和耕地中间,以前每到雨季都很怕走这条路,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拐进坑里。现在桥建好了,从这儿经过再也不担心了。”村民顾世君说。兴安盟科右前旗金山村画家窑屯,村子中的一条凹进去近1米深的过水路面,曾经是百姓出行的“拦路虎”。尤其是雨季来临,这段路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安全。修建一座板梁桥成了当地村民的迫切心愿。   为解决百姓出行问题,金山村“两委”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联系前旗发改委筹措资金36万元,新建了一座长10米宽7.5米的板梁桥。目前,该桥已正式通车。这座桥不仅造福了金山村百姓,也让附近几个村的百姓出行更加方便了。   一座新桥在金山村画家窑屯架起,连接起党群、干群关系。解俊奎摄   在通辽市,乌珠穆沁社区第五党支部组织委员赵德兴在走访征集“我为群众办实事”意见建议时,发现了社区西侧老平房区的李云胡同内存在路面损坏问题。在道路下方,此前一条自来水管道破损,由于气温转暖冻土融化及往来车辆不断碾压,修复管道后回填好的路面形成了一个长4米、宽3米、深约50厘米的大坑。每逢降雨,道路变水沟,泥泞不堪,给往来车辆及附近居民出行造成极大不便。   赵德兴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通过社区党委向党员们发出“为居民义务修路”的倡议。“我是党员,我帮你!”社区党委委员、各支部党员积极响应,分工协作,投身道路修缮工作。党员们或运送砂石,或平整路面,破损道路得以迅速平整修复。   道路的修缮,不仅保障了百姓的安全也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的感谢他们。这下好了,我们居民往来出行安全了!”居民张大娘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赞誉,赵德兴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学党史办实事是我们践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为居民解决点儿实际困难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为群众办实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是党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根本目标。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细化、优化,着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落细落实落地。   内蒙古各级党组织通过实地走访、民意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一线、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励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展现新作为,书写新篇章。(富丽娟)      

  9月6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从内蒙古高路公司了解到,G6、G7、G65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于9月1日在G6京藏高速公路兴和服务区启动开工建设。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快构建绿色高速路网,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在原有G6呼和浩特西服务区充电桩建成运营基础上,年内内蒙古高路公司将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路域高速公路18处服务区,建设36座电动汽车充电站72套充电桩,全线充电桩采用180KW直流快充方式,初步搭建形成内蒙古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网络,对接周边省市高速公路能源网络,提升民众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弥补各品牌电动汽车用户在内蒙古中西部区高速公路长途出行的补能需求。

  9月5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通报:2021年9月4日7时至9月5日7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均由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至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截至2021年9月5日7时,内蒙古自治区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例,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在指定场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全程实行闭环管理,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

  记者9月3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了解到,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决定从9月1日起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价格政策,将新冠病毒核酸一人一检测项目价格调整为60元/人次,收费标准包含相关耗材、提取试剂等费用。   10合1混采检测、5混1检测继续执行15元/人次和25元/人次的收费标准。其他政策仍按《关于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有关政策的通知(内医保办发[2020]13号)执行。   自治区医疗保障局明确,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规定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规范自身价格行为,及时做好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价格公示等相关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各医疗保障、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项目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管,对医疗机构网外采购、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等行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王利军)

  9月3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电动车防盗备案登记挂牌的通告》:自2021年9月7日起,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将在全市开展电动车防盗备案登记挂牌工作。   据了解,开展电动车防盗备案登记挂牌工作是一项便民利民举措,不仅有利于电动车规范管理,也有利于防范打击电动车盗抢案件,切实维护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电动车登记范围为:呼和浩特市市内四区、开发区道上行驶的两轮电动车,实行自愿免费防盗备案登记挂牌;登记地点:在市内各派出所、主要交通岗亭以及社区等场所设置电动车固定和临时登记挂牌点位。具体办理网点可登录“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网(网址:gaj.huhhot.gov.cn)、关注“呼和浩特市交管支队”微信公众号获取具体网点信息。   据介绍,集中登记时间为9月7~17日,届时,电动车所有人可就近到固定登记点和临时登记点办理防盗备案登记挂牌。9月18日起,临时登记点取消,电动车所有人可就近到固定登记点办理防盗备案登记挂牌。   通告指出,年满16周岁的电动车所有人可自愿申请登记挂牌,应当现场交验车辆,并提供以下手续:(一)所有人的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二)电动车合格证或者车辆整车出厂合格证明。(三)购车发票或者其他购车凭证。无购车凭证、电动车合格证或者车辆整车出厂合格证明的,由所有人对车辆来源合法性作出书面承诺(填写制式承诺书),也可登记挂牌。   除此之外,此次电动车防盗备案登记工作不涉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车辆属性的认定。公安机关将建设并维护电动车防盗智能管理系统,采用二维码识别等手段,提升防盗管理和案件侦办能力。公安机关将会同市场监督等部门多渠道推动电动车挂牌工作,引导电动车经销商带牌销售。电动车所有人可自愿购买车辆第三者责任险、驾乘人险、盗抢险,为车辆所有人提供人身财物安全保障。 (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刘晓君 实习生 景 媛)

蓝冠招商,蓝冠登录_新华全媒+丨内蒙古三合村:稻花香里的民族情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3日电(记者侯维轶、王靖)初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田野间稻浪翻滚,微风吹过,禾香扑鼻。   三合村的稻田即将迎来收获(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侯维轶摄   阿木古郎河、归流河、洮儿河三河流经的三合村即将迎来万亩水稻的丰收,村民们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村路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特别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我们始终忘不掉三合村的苦难历史。”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许忠峰一边说,一边翻着村志。   时间回溯到1937年春,当时的大地主招募100多户朝鲜族农民种植水稻,开辟了三合农场,也就是今天的三合村。那时候,三合村的农民拼死拼活地干了一年,年终交了地租,再扣去包括口粮、种子、耕牛及各种农机具在内的实物贷款,不但分文不剩,还会欠下债务。“三合村最早的一批村民经受了巨大的苦难。”许忠峰说。   三合村稻田(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侯维轶摄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三合村脱离苦海,走向幸福,逐渐形成了朝鲜族、汉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六个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多民族村落。   “一开始村里只有朝鲜族村民种植水稻,后来其他民族群众也不断加入进来,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村里的朝鲜族群众无私地将选种、插秧等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民族村民,各族村民在一起耕耘收获。”许忠峰骄傲地说,几十年来,各民族团结与互助始终是三合村的优良传统,现在三合村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一万亩。   今年37岁的朝鲜族村民张海峰在村里经营一家大米加工厂,厂里的员工来自朝鲜族、汉族和其他民族。“厂里的各民族同事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大家一起干活,收入也不断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负责订单销售的汉族员工高大鹏说。   多年来,三合村各民族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传统代代传承。村里76岁的蒙古族独居老人李立柱无儿无女,身边没有任何亲人。今年年初,老人去世后,村委班子每人凑了200元钱,帮助老人料理后事。“告别李立柱那天,村里各族群众都来到了现场,一起送了老人最后一程。”许忠峰说。   朝鲜族村民赵永财今年59岁,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加上年龄较大,打理自家庭院中的菜地有些力不从心。看到这种情况,每年春天,蒙古族村民刘凯都会主动开着拖拉机,带着农具,来到赵永财家帮忙平整土地。赵永财说,刘凯帮助自家平整庭院土地已经有10年了,自己当年和刘凯的父亲一起种植水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我们也经常在一起吃饭、喝茶,对待刘凯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两家走得很近,经常互相帮助。”赵永财说,“现在,我不但能说汉语和朝鲜语,甚至都能听懂一部分蒙古语了。”   近年来,三合村以民族团结为根基,持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2015年以来,村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建立了民俗博物馆,发展民宿、漂流等旅游业务,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同时,这些年村里共持续开发出一万多亩水田,结合水稻观光、认养农业、鱼稻共生,形成稻米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三合村大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帮助村民的日子富起来。   “在三合村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没有一个民族掉队落伍。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传统节日、生活习俗上不断融合,相互适应,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日子越过越团结。”许忠峰自信满满地说。

蓝冠测速,蓝冠体育_新华全媒+丨12个少数民族一条心 这个社区好温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有蒙古族、壮族、回族、畲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12个少数民族,共有少数民族居民3624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3左右。   近年来,这个社区打造少数民族“家”服务特色社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结合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多的实际,临潢家园社区组织开展民族技艺传承班、民族融合小课桌等活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同时,社区还成立了一支由各族居民组成的“民族融合志愿服务队”,竭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记者:张晟、贝赫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安寅东)记者从自治区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获悉,内蒙古交管12123语音服务平台近日上线,全区广大群众只需拨打“12123”电话,即可办理业务咨询、信息查询、投诉建议、用户信息变更等5类25项交管业务。   内蒙古交管12123语音服务平台以工单的形式对业务办理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和监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工单反映的问题,保证群众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有解答,每一笔业务都会有落实,每一个建议都会有回复。同时,该平台将群众投诉作为监督执纪的线索来源,将群众建议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对逾期未办结工单跟进限时督办,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据悉,除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人工服务外,语音服务平台还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语音自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