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把学史力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让便民办税春风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形成了党史学习教育和税收宣传同频同向、互融互促、贴近群众、能见实效的良好氛围。 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正值自然人社保缴费逐渐进入高峰期,自然人缴费人员平日忙于务工、缴费不便,而且缴费人员众多,高峰期办税力量相对不足,人流在办税服务厅汇集也会陡增防疫压力。为此,高新局提前分析研判,把社保缴费的便民惠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近日,高新局第一税务分局党支部联合纳税服务、收入核算、税政管理等多个部门党支部,利用双休日联合开展了多场"政策宣传进社区、缴费服务送上门"活动,活动期间,党员们在社区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发放优惠政策宣传单、手把手辅导自然人手机缴费、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服务、制作手机缴费短视频在社区业主群推送,截止发稿前已宣传或辅导缴费7300多人次,把优恵政策及时送到了缴费人身边,让广大缴费人足不出户便能实现缴费,确保了社保费征缴工作高效平稳有序,同时也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的潜在风险。
日期 : 2021 › 08 › 8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清水河县国有南壕赖林场 开栏的话 黄河,绵延万里、奔流不息。她自巴颜喀拉山脉走来,汇千流,纳百川,从宁蒙界都思兔河口流入内蒙古,在阴山之南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7个盟市簇拥在黄河“几”字弯沿线,是内蒙古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为此,本报特别策划并陆续推出“我在黄河岸边走”系列报道,以我区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聚焦点,以黄河流经区域为行进路线,通过体验式采访、行进式报道,讲述黄河岸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全媒体展示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今日刊发首篇报道:《清水河,河水清》,后续报道,敬请关注。 一夜大风过后,房屋几乎被黄沙掩埋,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人们不得不举家迁徙、远走他乡…… 一场大雨过后,洪水裹挟着泥沙滚滚而下,黄河变“天河”,河水肆虐泛滥,淹没两岸的村庄和农田…… 曾几何时,沙暴肆虐,祸患无穷,成为清水河县老一辈人的黑色记忆。 而今,这里沙海变林海,荒山变绿岭,黄河岸边的“清水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清水河。 森林覆盖率从0.1%到31.01%,大地由“黄”变“绿”,每一棵树木的年轮里都清楚地记录着清水河的山乡巨变。 “清水河,听名字还以为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可一路只见荒山秃岭、沟壑纵横……” 57年过去了,南壕赖林场老技术员李桐生依然忘不了,他从扎兰屯林业学校毕业后初到清水河县时看到的景象:“清水河,听名字还以为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可一路走来,却只见荒山秃岭、沟壑纵横,不见树木,人烟稀少,越走心越凉。” 清水河县西濒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数百年来,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不断向东侵蚀,曾一度“穿越”黄河蔓延到清水河县。被大风裹挟而来的滚滚黄沙埋压了村庄,堵塞了道路,掩埋了数万亩良田,形成百余里风沙带。 与此同时,全县2859平方公里土地被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面积曾占到96%,风蚀沙化面积达28%。600多条大沟、3万余条支沟和不计其数的细小沟壑,通过支流将大量泥沙带入黄河,清水河县成为黄河中上游的主要输沙源之一。 “山上光秃秃的,一刮大风,沙子打得脸生疼,一下大雨就发洪水。”“早晨走的时候有路,晚上返回的时候就找不到路了。白天刮风家里点灯,一夜风沙后,院墙有多高,沙子就堆多高。”“庄稼、蔬菜种不活,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羊,连羊也是土黄色的。”植被稀少,生态恶化,粮食产量低,牧业发展难,人民生活贫困……老一辈人的回忆里,满是哀叹。 再不种树,连家都没了。 1964年,国家批准建立国有南壕赖林场。李桐生和一批技术员、职工被派往林场,轰轰烈烈的植树行动在清水河县沙地之最的南壕赖沙坝上拉开帷幕。 在沙窝里造林,比想象中更艰难。刚种下的树苗,一阵风过后,或被连根拔起,或被黄沙掩埋。第一年栽的树苗九成被毁;又干了一个春天,八成树苗被风沙毁掉。 “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面对一次次失败,李桐生不信邪。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试验,终于总结出一套在沙地里把树种活的办法。“深挖一尺半,湿土把坑垫,苗正根舒展,反复踩三遍,看正线、对准点,取土放在迎风面……”今年已经86岁的李桐生老人,背起他当年编写的植树造林“顺口溜”,张口就来。“顺口溜”朗朗上口且易操作,很快成了林场职工种树的技术指南,再加上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思路——固定沙地采用整地造林,流动沙地采取乔灌结合,一排排高杆杨树挡住了流沙,吹来的沙落在了灌木林,流动的沙子终于被固定住了。 渐渐的,清水河县在李桐生眼里变了模样:一点一点的绿连成一片一片的绿,一片一片的绿蔓延成无边无际的绿。到1987年,南壕赖林场造林保存面积达到5万亩,阻断了喇嘛湾、宏河镇、五良太三个乡百余里风沙带的沙源,阻止了黄沙向东南侵蚀。 “早晨太阳还没升起就背着树苗出发了,晚上天黑洞洞才回去。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树种活。” “听老辈人讲,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一夜风沙过后,一户人家的房子被沙子掩埋,不得不搬迁出去。2002年我来的时候,这一带还到处能看见流动半流动沙丘。”在南壕赖林场深处,乔福成指着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说。 绿树成荫,青嫩滴翠,习习清风扑面而来,早已捕捉不到当年故事中的影子。乔福成告诉记者,往西再走几公里便是母亲河黄河,这无边的绿色早已延伸到了黄河岸边。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明显好转,曾经越过黄河不断向东侵蚀的库布其沙漠逐渐退去。 “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清水河人既是见证者,也是奇迹的创造者。 绿色奇迹的造就,离不开政策春风的接踵而至——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相继实施,清水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奏响接续奋进的最强音。 绿色奇迹的造就,也离不开像乔福成一样的一代代造林人的艰苦奋斗。2002年,南壕赖林场第八任场长乔福成走马上任,他一头扎进沙窝,一干就是17年。30公里外的家半年才能回一次,5万亩林场巡一圈要步行走4天。职工们生活困难,他带领大家一起通过育苗提高收入。他与毁林偷猎者据理力争,精心守护每一抹绿色,即使后来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他仍然拄着双拐坚持巡山。 绿色奇迹的造就,更是全体清水河县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多年来,政府广泛动员,农牧民、学生、机关干部职工纷纷加入拯救家园的行动中,向黄沙宣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清水河的黄土地上到处涌动着绿色的浪潮。摇铃沟、棒儿山、鹰嘴山、平顶山、大树沟、范四窑等一系列生态精品工程遍地开花。“早晨太阳还没升起就背着树苗出发了,中午干粮就着风沙吃,晚上天黑洞洞才回去。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树种活。”林场老职工刘虎维回忆。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清水河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生态魅力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近年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这其中,就有清水河人民的卓越贡献。 “过去山上到处是裸露的沙石,现在山上绿油油,清水河越来越清澈。” 站在石人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高高的瞭望塔上,南山美景尽收眼底——绿茸茸的“地毯”无限蔓延,成片的林子点缀其间,让人不由地感叹:真美! 山脚下就是汇入黄河的清水河,清水河县由此得名。河的南岸,石人背、平顶山、二路也山、木瓜沟、鹰嘴山、城关北山六大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串联成片,50万亩人工造林绿染南山,构成清水河县中部绿色屏障带。 “过去山上到处是裸露的沙石,一下雨大量泥沙进入清水河。现在山上绿油油,清水河越来越清澈,注入黄河的泥沙也少了。”护林员郭银良说。 2001年,清水河县抓住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的机遇,启动实施石人背生态治理工程。由造林专业队和当地群众组成的一支支队伍,浩浩荡荡挺进荒山秃岭,形成植树造林大会战的生动局面。仅用一年时间,3.8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清水河县森林保有量从5500亩增加到131.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1%增加到31.01%,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每年各条河流输入黄河泥沙量大幅度减少,风沙阻断公路、掩埋农田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不仅夏天绿油油,漫山遍野的油松在冬天也是绿的。以前只见沙蜥、蚂蚁到处窜,现在经常有野猪、狍子、鹿等野生动物出没。”吃够风沙之苦的郭银良,爱极了这漫山遍野的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清水河县正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南壕赖林场深处鹿鸣呦呦,宏盛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这片林子发展梅花鹿、绒山羊、笨鸡养殖,让林子生出了金子; 绿色宝库摇铃沟,山上林草丰茂、遮天蔽日,沟底泉水叮咚、溪流潺潺,成为旅游打卡地;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喇嘛湾镇贾浪沟村建起了集旅游、休闲、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泉寿湾生态旅游景区,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清水河,河水清。 这片饱经风沙磨难的土地,如今正依枕着母亲河,把绿色希望装得满满,大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晓岚 霍晓庆 高慧 包荭 听黄河岸边绿色故事,请扫码下载草原客户端。
8月10日,记者从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了解到,近期,新冠疫情在国内多地持续散发,传播链不断延伸,为切实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提示广大消费者要提高个人疫情防护意识,从官方权威发布、主流新闻媒体等正规渠道了解当地及全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和要求,在疫情反复期间外出餐饮消费和购买食品时要特别注意。 公众要注意以下事项:外出就餐时,尽量选择证照齐全、场所卫生状况良好、量化分级等级较高的餐饮单位,其次要选择有“明厨亮灶”的餐饮单位,可以查看餐饮单位加工制作食品的全过程。用餐前先洗手,使用公勺、公筷,倡导分餐制,就餐前注意检查食物感官性状是否异常、是否新鲜、是否烧熟煮透,就餐后切记索取并留存消费票据等有关凭证;网络订餐要尽量选择有“食安封签”标识的商家和“零接触”的配送方式,网上购买食品要选择有证照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并注意保存订购凭证;消费者应尽量选择储藏条件好、符合卫生要求的正规商场、超市和市场购买食品,购买时要查看标签标识,观察是否新鲜、是否在保质期内、外包装是否完整无损、真空包装有无鼓胀、是否有异味等现象;外出时要自觉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公共场所及人员聚集多的地方逗留,尽量少聚餐或不聚餐,家庭聚餐应遵守相关疫情防控要求。如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应及时拨打“12315”热线电话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网站、APP、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进行投诉举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刘 睿)
截至2021年8月1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80809.2万剂次。
8月10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今年,自治区投入产业项目补助资金3000万元,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购置传统奶制品智能售卖机、打造传统奶制品销售旗舰店、定制新模具、试点示范创建、支持牧区现代化试点旗县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和检验检测等事项。 据了解,2021年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在推进传统奶制品产业方面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大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宣传力度,定制推广新包装新模具,在盟市主要城区投放传统奶制品智能售卖机,首批打造10家传统奶制品销售旗舰店,兑现试点示范创建补助资金,开展传统奶制品检验检测并实现手工坊全覆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修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据介绍,2020年以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坚持传统奶制品的“三传(传统原料、传统工艺、传统加工制作方式)”的特点,采取政策扶持、资金补助、改善生产加工设施设备、加强检验检测等一系列措施,稳扎稳打,扶持带动手工坊由“低散弱”向“精优强”转变,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助力牧民增收,发展势头良好。 截至目前,全区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由16家增至26家,获得小作坊登记证的手工坊由746家增至1204家,从业人员由近2000人增至4000余人,产值由6.07亿元增至15亿元。2021年专项资金的投入将为内蒙古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记者 刘 睿)
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获悉,从2021年8月起到12月底,我区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清除一批名存实亡的社会组织,整改一批内部混乱的社会组织,激活一批效能不高的社会组织。 此次整治对象为连续未参加2019年度、2020年度检查(年报)的社会组织;自取得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自2019年1月1日以来,未按照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对外开展业务活动的社会组织;通过登记的住所、法定代表人等方式无法取得联系的社会组织。 此次行动将通过采取依法撤销登记、吊销登记证书、注销登记、限期整改等措施,重点整治“不年检”“不活动”“失联”的三类社会组织,并研究建立“僵尸型”社会组织的预防、监管和执法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梅刚)
因疫情防控原因 近日,呼和浩特3家场馆 调整限流及入馆时间↓↓↓ 内蒙古博物院观众参观公告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近期,多地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内蒙古博物院根据上级指示,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强化“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加强景区清洁消杀,及时关注相关疫情和各项工作要求,遏制疫情扩散。为保障游客健康安全,特公告如下: 一、请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做好防疫工作。在排队入馆时请您务必佩戴口罩,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保持一米线安全距离,主动出示个人身份证(原件)、健康码、行程码,经登记核验显示绿色方可入场,对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观众请出示个人有效证件、并填写信息登记表。 二、为加强疫情防控管理,减少人群聚集,我院对参观人数实行每日4000人限流,并暂停团体预约参观和团体讲解服务,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三、14天内有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游客,需主动向我院申报,并持有48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方可入馆参观;与确诊病例有“轨迹接触”的游客,谢绝入馆。 四、熟知应急防护措施。如在参观过程中发现自己或他人高烧、咳嗽不止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向现场工作人员求助,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报告当地卫生防疫等相关部门。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疾控中心值班电话: 6901455,15848940001; 内蒙古博物院参观预约电话: 4614000,4614333 特此公告 内蒙古博物院 2021年8月2日 关于大青山野生动物园调整限流比例的温馨提示 关于调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通知 读者朋友们: 由于呼和浩特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周边正进行管道施工作业,给读者入馆造成严重不便和极大的安全隐患,加之近期呼和浩特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对公共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的严格要求,呼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定于8月4日起临时调整开放时间为上午8:30—下午18:30,原来位于图书馆楼北侧巷内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入馆通道临时关闭,统一从图书馆正门进出,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特此通知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 2021年8月3日
8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住房资金中心下发关于调整购买第二套住房贷款利率的通知,为坚决贯彻“房住不炒”的定位,重点支持缴存职工购买首套住房的刚性需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和落实自治区审计厅审计工作整改要求,中心将对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的缴存职工,在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时,贷款利率按照同期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1.1倍执行。家庭房屋套数的认定以中心房产信息查询系统为准,职工对查询结果有异议的也可向购房所在地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房屋套数查询。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郑慧英)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为庆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事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记述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突出反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近日,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在重庆举办。内蒙古组织15家企业、2个人力资源服务项目、4名国赛选手参会。 本次大会以“新时代、新动能、新发展”为主题,集中展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成果,加强供需对接、促进行业交流,推动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大会设置“会、赛、展、论”四大板块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业成果产品展示会、全国人力资源服务大赛、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洽谈会、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多项活动。 内蒙古通过内蒙古发展成果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展等9个现场展位,利用“线上+线下”方式,宣讲、路演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内蒙古发展成就,分享运营经验、展示合作愿景。 据了解,近年来,内蒙古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截至2020年底,我区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76家,从业人员1.1万人,全年营业收入160亿元。(见习记者 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