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7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6月17日,记者从自治区政务服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自治区政务服务工作以“四办”(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为抓手,全力打造“服务有温度、办事有速度”的“蒙速办”政务服务品牌,通过建设全区统一政务服务网和“蒙速办”移动端,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可以通过网上可查、可办,让数据替群众跑腿。   记者了解到,自治区政务服务工作坚持理念创新引领制度创新,以数字化转型倒逼服务方式重塑,着力通网络、统事项、搭平台、连系统,推动“一网通办”改革不断深化。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是“一网通办”的重要支撑,目前,自治区、盟市、旗县纵向三级网络覆盖率已实现100%,乡镇接入率达到96%。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已建设完成,推动自治区、盟市、旗县的3800多个部门,以及1600多个苏木乡镇、嘎查村的事项入驻。推进自治区本级14个部门41个垂建业务审批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目前已完成23个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了数据通、业务通。从今年3月开始,自治区本级和11个盟市全面启用“综合一窗受理”系统,不断提升全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水平。   “蒙速办”APP是全区统一的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为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区统一开设了移动端“服务窗口”。通过加快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公安、人社、社保、水电气暖等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应用,实现在“蒙速办”APP的查询和办理。目前,全区累计接入特色应用803个,支持健康卡、社保卡、驾驶证等200多类电子证照的查询申领,实名注册的个人用户达1471万,累计访问次数突破8700万,已实现社保费缴纳、公积金查询、不动产登记等功能。(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 实习生 刘思嘉)

蓝冠网址,蓝冠招商_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   之后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据了解,将会有两次出舱活动。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运行在约390km的近圆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本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规划是,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这11次任务紧密关联、环环相扣。   目前,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载人环境控制方面,相比前期载人飞行任务,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能够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霞 王磊

蓝冠网址,蓝冠首页_传承文化强体魄 乌海学生练上了三才翻子拳

  2021年6月12日是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乌海市举办了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暨乌海市节假日“六进”景区“端午节”文化惠民活动;海勃湾区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中,赵海滨表演的三才翻子拳让观众大饱眼福。   三才翻子拳于2015年被命名为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7年进入乌海市第四中学   为引导学生以武习礼,修身律己   第四代传承人赵海滨   特为此设计了课程纲要   优化了课程内容   撰写了课本《三才翻子拳》   乌海市第四中学每学期设计了15课时   在每周四下午固定70分钟的时间   用于学生习练三才翻子拳   提高学生基本动作的规范度   武术套路的标准度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   各类武术比赛和展演活动   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知   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增强和提升   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我刚开始学三才翻子拳,是因为看到电视、电影上那些武打明星特别帅气,后来在学习拳法的过程中,我不仅强壮了身体,还磨练了意志。”   乌海市第四中学初二4班的秦福泽说,三才翻子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会坚持学下去的。   初二10班的王晏哲学习三才翻子拳两个年头,他说当初学拳时,就是想着多练些功夫,强身健体,丰富课余时间,慢慢地却悟出了“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任何事情,能够有坚持下去的毅力才是最主要的”这一道理。   三才翻子拳有着时间验证上的   防身、强身和修身功能   不仅能培养习练者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更是一种修身养性   益人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拳法   但是真正学习武术   需要吃大苦、流大汗   现在能够做到这些的人不多   为了让乌海的学生们练好拳   赵海滨提炼了三才翻子拳中的“套路”   习练的孩子们通过套路的训练   可化去身体中的拙气、拙力   生出活气、活力   使得四肢灵活自然   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   是三才翻子拳倡导的武德基本原则   三才翻子拳进入乌海市聚英慧文学校后   校长雷成强表示   三才翻子拳进入学校课堂   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与爱好   还能强健学生们的体魄   弘扬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对培养学生健康身心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现在的孩子需要习练一下武术,因为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依赖家长,家长过度宠爱,导致孩子们缺乏自理、自立能力。”   聚英慧文学校的王老师说,三才翻子拳进校园、入课堂,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会好好学习三才翻子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把中华武术的精髓发扬光大。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赵海滨于2011年赴香港   参加第六届国际武术比赛   获得三才翻子拳和三才剑金牌   同时获得全球武术贡献奖   1992年   自幼随父习武的赵海滨   拜张建国为师   与三才翻子拳结缘   从此   赵海滨苦练、研习   三才翻子拳近30年   从2003年起,赵海滨开始了对三才翻子拳的传承与教学,他到乌海市青少年宫、职业技术学校、第四中学、狮城幼儿园、海勃湾区师范小学、慧文中学、海馨社区,还到市民聚集的人民公园、葡萄公园、植物园,教授习武爱好者三才翻子拳,累计教课4000余人次。   2008年,赵海滨开始收徒弟,至今累计收门内弟子16人,门外练习弟子100余人。最老的徒弟白鹏峰已经72岁,和赵海滨练习三才翻子拳十多年,师徒俩整理出了三才翻子拳的理论和内容初稿。这些年,赵海滨也将自己所有的心得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乌海的学子们。   三才翻子拳的基本内容   三才翻子拳的基本内容涵盖有武德、拳理、拳法、功法、器械等。   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是三才翻子拳倡导的武德基本原则。通过崇德尚武,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三才翻子拳的套路   三才翻子拳的套路不多,共计四趟,每趟由二十几个动作组成,以一步三拳开始习练至一步七拳,步法轻灵自如,拳法舒展大方。   “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是对三才翻子拳最好的诠释。三才翻子拳除拳法之外,还有盘龙大枪、开山棍、三才剑、三才刀。   赵海滨的徒弟大多是慕名而来   三才翻子拳是乌海人的骄傲   那么它是怎么来到乌海的呢   清末民初,天津南开大学武术教师吴彩云创建了三才翻子拳,武林前辈们曾以“赛牡丹”之句赞美此拳:开下武术如花园,三才翻子赛牡丹。艳花虽有千万种,怎能比我三才翻。   三才翻子拳是被河北的李玉良带到了乌海。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及包兰铁路的开通,全国各地的支边建设者来到了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区建设乌海,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民族文化,李主良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乌海。1975年,自幼习武的张建国拜李玉良为师。从此,三才翻子拳在大漠湖城乌海生根发芽。乌海的学生们也有幸练上了三才翻子拳。   记者:高玉璞   图片由乌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蓝冠测速官网,蓝冠官网注册_追“船”日记(第一期)

  万众瞩目的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6月13日一早,我们从呼和浩特出发,驱车1100多公里,当晚抵达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当时还并不知晓具体发射日期。14日一早,我们继续驱车150多公里,抵达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就是东风航天城。 全体记者会   6月16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东风航天城举行,据发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16日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情况介绍会   神舟十二号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实施期间恰逢党的百年华诞。此次载人飞行世界瞩目,我们的追“船”之旅正在继续。(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霞 王磊)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霞 王磊)据6月16日上午神十二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已按计划完成了9类42项测试,主要包括平台基本功能、交会对接、航天员驻留、机械臂爬行与在轨辨识、出舱功能以及科学实验柜等测试内容。   截至今天,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已在轨运行17天,目前状态良好,平台设备工作正常。组合体已调整到高度约390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起交会对接姿态和载人环境。经分析确认,组合体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以及航天员进驻的条件。   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载人环境控制方面,相比前期载人飞行任务,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能够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蓝冠登陆,蓝冠测速官网_闷热!内蒙古开启“高温+降水”模式

  暴雨蓝色预警!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2021年06月14日16时24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12小时内通辽市东北部、兴安盟东部、呼伦贝尔市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请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范准备。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6月14日起未来三天,内蒙古大部以阴雨天气为主,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局地有暴雨,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网络配图   6月13日,内蒙古出现大范围降水,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兴安盟局地雨量较强。监测显示,6月13日08时至14日08时,全区12个盟市的105个旗县的1767个站点出现降雨。其中,最大降雨出现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呼吉尔特,最大降雨量为79.7毫米,达暴雨量级。   6月14日起未来三天,内蒙古大部降水频繁上线。   6月14日,全区大部地区多云,阿拉善盟南部、鄂尔多斯市中部、南部和东部、包头市南部、呼和浩特市大部、乌兰察布市中部和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和东部及其以东地区有分布不均的小雨或雷阵雨,其中,锡林郭勒盟东部偏东、赤峰市西北部和东部偏东、通辽市大部、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大部地区有中雨,通辽市东部、兴安盟大部、呼伦贝尔市东部和南部地区有大雨,通辽市东南部、兴安盟北部、呼伦贝尔市南部部分地区有暴雨,上述地区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6月15日,西中部和东部偏北地区多云,阿拉善盟大部至锡林郭勒盟西部、兴安盟北部、呼伦贝尔市有小雨或雷阵雨,其中,阿拉善盟东部、鄂尔多斯市东部、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地区有中雨,上述地区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余地区晴间多云。   6月16日,全区大部地区多云,阿拉善盟东南部、鄂尔多斯市南部和东部、呼和浩特市大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及其以东地区有小雨或雷阵雨,其中,鄂尔多斯市东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东南部、锡林郭勒盟东部偏东、兴安盟北部、呼伦贝尔市有中雨,兴安盟北部偏北、呼伦贝尔市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大雨,呼伦贝尔市北部和东部偏西地区有暴雨,上述地区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气温方面,6月13日内蒙古最高气温出现在通辽市奈曼旗,最高气温为35.9℃。6月13日至14日,全区大部最高气温均维持在30℃左右,乌海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等地最高气温可达32℃左右。   近日内蒙古阴雨天气频繁,局地雨量较大,并伴有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提醒公众朋友们关注实时天气,出行注意携带雨具。强降水可能会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提醒公众及有关部门注意防范。   呼和浩特天气预报

蓝冠注册1956,蓝冠登陆_河套草编:翩跹于指尖的精灵

  草编手工课   2021年1月,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的“河套芨芨草编织进校园——草编小动物”项目与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每周2节课,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由草编老师葛玉英开展河套芨芨草文化讲解和教授草编小动物活动。   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王振聪和石君慧是河套芨芨草编织忠实的小粉丝。   王振聪高兴地说:   “学习草编,提高了他的专注力,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时,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草编的乐趣。”   石君慧说:   “学习草编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也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成立于2007年,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河套草编技艺的传承。   2020年,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民生银行的资助下,建立了116平方米的芨芨草文化展馆,取名为“河套乡草非遗文旅创意空间”,每周末都邀请学生和家长来展馆进行芨芨草文化的体验学习,让学生从芨芨草产品的原料、工艺特点等方面了解河套芨芨草编织文化,学习芨芨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领悟到人的生命远比小草顽强得多,所以更要有芨芨草般乐观豁达的态度,在遇到失败与挫折时,绝不轻言放弃。   据了解   中国最早的草编工艺品   源于河姆渡时期   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   据《礼记》载   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   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   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已广泛使用   汉至唐,草编工艺非常发达   特别是分布在黄河流域的   草编艺术最具特色   葛玉英是2017年在与病魔抗争时开始学习草编小动物技能的,2018年秋天,博雅文化协会从东北请来草编老师交流,草编老师看到遍地的芨芨草随口说了句“这个草的叶子和我们那边的乌拉草相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葛玉英冒出了“试试看行不”的想法。随后,她用芨芨草试着编了一个小篓子,没想到又美观又结实。葛玉英误打误撞使用芨芨草编织,效果比原来用玉米叶编的好很多。   一路走来,当初的学员葛玉英,如今已成为小学生们的草编老师。   葛玉英说:   “芨芨草手工编织品主要有篓、筐、盒、盘、茶垫、时尚包等生活用品,色彩以白、蓝为主,图案以白云纹、曲字纹为主,以针绣法结合草编中的平编、绞编、编花、缠边、拧编等技法进行编织。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方便,我用彩带代替芨芨草,让芨芨草编织技艺在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中得到传承,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玉璞)

蓝冠可信吗?,lg蓝冠_【永远跟党走 草原云·百名记者万里行】一斤黄豆,一片林子

  6月14日,五月初五,端午节。   一大早,“永远跟党走”百名记者万里行大型传播活动东部采访组匆匆走进餐厅,准备吃完早点就赶往下一个采访地点。   餐桌上,大家发现,一盘颜色特别的菜肴已经摆放在那里。   “炒黄豆,好吃!”有人边吃边惊喜地喊了出来,显然,这道小吃勾起了人们的童年回忆。   嚼着香喷喷的黄豆,与记者随行的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宣传部主管李明打开了话匣子。   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林区人由于吃不上蔬菜,很多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全身浮肿。   1961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考察,当他看到这一现象后,当即特批每名林业职工及家属每月1斤黄豆来补充营养,同时还要求林业局办农场,种蔬菜、土豆等,解决职工群众副食品供应的问题,后来这一斤黄豆又增加为二斤。   这珍贵的黄豆救了林区很多人的命,人们都叫它“营养豆”“救命豆”,黄豆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林区人民所传颂。   驱车行驶20多公里   就进入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   高大挺拔的樟子松   屹立在山之巅   松柏绿树,雕塑群像   交相辉映   折射出刘少奇主席纪念林的宏伟与庄重   杨振起(资料图片)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图里河森工公司职工杨忠良,他告诉我们,父亲杨振起也是雕塑群像之一。1953年,父亲从部队转业来到大兴安岭林区,担任原西尼气林业局汽车队驾驶员。1958年,杨振起首创“汽车运材列车化”新模式,创造了一次拖运17节拖车运送原木361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大兴安岭林业系统“红旗标兵”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日子里,杨忠良时常来到这里,回忆当年父辈们艰苦奋斗的岁月。他凝望着纪念林前的雕塑无限感慨:“我的父亲是第一代林区人,我是林二代,如今我的孩子也扎根成为第三代林区人,我们世世代代都要把这片林子守下去!”   图里河森工公司工作人员吴雪晶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刘少奇主席纪念林’已成为我们当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打卡地。” “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 新一代的林区人 不忘老一辈国家领导人 对林区的谆谆教诲 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在保护好祖国北疆这片绿色林海的 伟大历史征程中,阔步前行 ……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蔡冬梅 王冠静 包萨茹拉 金泉 李新军 朝波

蓝冠内部,蓝冠代理_呼伦湖原来可以这么美!

萌萌觅食的小精灵 相伴而行的狼团队 还有像云团一样出没的野黄羊 …… 这是哪里的世外桃源? 6月11日上午   内蒙古日报社“永远跟党走”   草原云百名记者   万里行东部采访组   在呼伦湖小河口景区   呼伦湖畔   偶遇一群“红马甲”志愿者   烈日下   他们正在捡拾垃圾,护佑幼鸟   …… 6月的呼伦湖碧波千里 乌兰诺尔管护区内 一群出壳不久的鸿雁幼雏 排列整齐地出来觅食了 这群可爱的小精灵 凫水扎猛子那是天生的本领 谁也不掉队 团队精神那叫一个飒! 不仅是它们 豆雁、绿头鸭、赤麻鸭、白眉鸭 …… 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 各类候鸟 都聚集在夏风荡漾的丰盈湖面 捕食、嬉戏、追逐 为沉寂了一冬的呼伦湖 增添无限生机 这一切 得益于呼伦湖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 扎实推进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坚决贯彻落实 围绕稳定水量水质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河湖 核心治理目标 采取有力措施 遵循自然规律 进一步加大对入湖河流沿线 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力度 呼伦湖流域的生态环境 正在持续向好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郑鹏介绍 2013年至今 保护区内记录到的 鸟类种类和个体数量 均呈连年增长趋势 由333种增加至345种 呼伦湖水系鱼类种数 由32种增加至35种 哺乳动物种类 由35种增加至38种 前年在乌兰诺尔管护区内 出现了八匹狼成队而行 呼伦沟地区的野生黄羊种群 也由最初的8只 繁衍到60余只 自2016年起 呼伦湖面积均维持在 2025平方公里左右 2021年5月达到2104.3平方公里 呼伦湖治理前后的对比 这些“硬核” 使呼伦湖变得越来越美 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和价值 生态是呼伦贝尔的责任和潜力 从“增绿量”到“增颜值” 从“护根基”到“强保护”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呼伦贝尔逐水而行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原创 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白春 蔡冬梅 李玉琢 王冠静 包萨茹拉 朝波 金泉 李新军 通讯员 刘树泉

  近日,蒙西事业部举办党史学习教育第四期读书班。该事业部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王华主持学习。   读书班上,参加人员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学习了《集团公司党组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若干规定》等重要制度。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王华结合事业部实际,就贯彻落实学习内容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聚焦服务民生“中心点”,抓住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核心问题,切实守护职工生命安全,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全体党员要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二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从党史中汲取解决发展问题的智慧,用党史智慧指导企业改革发展建设。在项目发展攻坚克难时刻,党支部必须发挥攻坚堡垒作用,要引导党员发扬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精神,盯紧目标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务期必成。三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从学习党史中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践行二次创业使命要求。在当下特殊时期,广大党员要做到学史明责、守纪力行,确保安全生产基础,发挥先进和劳模精神,加强宣传,弘扬正能量,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发展信心、鼓足二次创业勇气,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