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8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奋力开创内蒙古“三农三牧”工作新局面   ——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公开发布之际,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实施意见》的制定印发和贯彻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社会发出鲜明信号:新征程上“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1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党中央关于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结合内蒙古实际,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五年内蒙古“三农三牧”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问:《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文件包括6个部分、33条,明确了5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实施意见》既立足当前,突出年度性、时效性,规划了2021年的目标任务,是管今年的“任务书”;又兼顾长远,着眼“十四五”开局,突出战略性、方向性,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是管5年的“施工图”。   文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坚决”、“两个加快”和“一个全面加强”。“两个坚决”,就是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强调设立衔接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明确要求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十四五”时期各盟市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粮食产量稳定。“两个加快”,就是加快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部署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强化现代农牧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农村牧区现代化方面,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围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牧区消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创业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点工程、重大行动。“一个全面加强”,就是加强党对“三农三牧”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健全党的农村牧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健全乡村振兴考核机制。   问:《实施意见》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实施意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面体现中央精神。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全面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对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逐项细化分解,做到不漏项、不缺项。另一方面是推出创新举措。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统筹衔接《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建设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农牧业产业集群,支持玉米、肉牛、设施蔬菜、草、马铃薯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推进牧区现代化和农区现代化试点等,这些都是加快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同时,文件还针对当前“三农三牧”领域的突出短版和薄弱环节,在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高的支持举措。   问: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答: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巩固当前脱贫成果,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可以说,巩固脱贫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水平。我们要抓紧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体制机制衔接、脱贫地区乡村振兴4项重点任务,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对摆脱贫困的旗县,自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工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给予重点支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要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三牧”各项工作,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问: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区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内蒙古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的现实需要。要聚焦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种业、耕地、构建产业体系、绿色发展等重点环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向优质高效转型。一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要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围绕“国之大者”扛稳政治责任,调动各地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要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做优做强牛羊产业,加快推动奶业振兴,进一步巩固提升奶业、肉羊、绒山羊、细毛羊、肉牛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二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要加大种业创新力度,依托优势产业集中推进农作物和畜禽良种选育联合攻关,缩小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品种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肉牛、奶牛、饲草核心种源自给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耕地地力提升等重点任务,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三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乳、肉、绒、玉米、马铃薯、牧草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和农牧业产业强镇,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牧业空间布局体系,深入推进产地环境净化,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此外,要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高素质农牧民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问:自治区将如何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主要抓好哪些重点任务?   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调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乡村建设是贯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过程的长期任务,要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2021年全面完成旗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刮风搞运动。二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和绿化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好一批水、电、路、气、讯、广电、物流等方面的重点工程项目,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县域内均衡配置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创业。四是强化投入保障。健全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牧业农村牧区比例,加大金融对乡村支持振兴力度,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五是深入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巩固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嘎查村级集体经济,统筹抓好牧区现代化试点、农区现代化试点、农业水价、集体林权等改革任务。   问:如何保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三农三牧”工作重要部署落到实处?   答:加强党对“三农三牧”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三牧”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健全党领导农村牧区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完善盟市、旗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牧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旗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三牧”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要注重运用现代治理方式与发挥农村牧区传统治理资源作用相结合,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牧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化守望相助理念,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蓝冠网址,蓝冠测速官网_奖章

  编者   一枚奖章一个故事,一枚奖章一段历史。奖章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历程,是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征程。毛福从,97岁,原独立团二营五连七班战士,解放军九六九(原二五三)医院离休医生。曾参加过两淮战役、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荣获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华北解放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功勋荣誉章。 78年前,母亲哭了, 却支持他参军打鬼子。 77年前,母亲哭了, 是因为儿子光荣入党。 抗日战争枪声不断, 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 铮铮铁骨战沙场, 器宇轩昂斗志扬。 一顶军帽, 顶的是责任; 一身戎装, 穿的是庄严; 一双军鞋, 走的是神圣。 离休不离“岗”, 97岁依然“作战”, 走进校园您是毛爷爷, 走进军营您是毛老兵。 奖章, 依旧熠熠生辉, 浴血奋战的历史难忘, 爱国爱党的精神永存。 华东野战军奔赴孟良崮战场。 (资料图片来源人民网) 淮海战场一角。 (资料图片来源人民网) 离休后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 (资料图片来源内蒙古军区) 毛福从离休后走进军营讲述战争年代军旅生活。 毛福从忆述峥嵘岁月。 万分激动 。 家庭幸福。 参观革命纪念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独立自由奖章 毛福从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功勋卓著。 特意把自己不同时代的军装照合成在一起。

蓝冠招商,蓝冠测速网址_春风拂面——“我帮你”

  春风拂面,桃花摇曳。连日来,乌海市“我帮你”学雷锋志愿服务集中示范活动掀起热潮,万名机关干部放弃休息时间,纷纷下街道社区、进公园广场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市民的欢迎。其中,文艺志愿服务、法律服务、医疗义诊、扶贫帮困捐书送书等“8+N”志愿服务队特色服务活动成为亮点。(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于海东摄)

蓝冠总代理,蓝冠注册1956_〖黄河文化系列报道(下)〗灿若星河 亘古流今

  黄河,经天亘地,奔腾咆哮,大气磅礴。   至内蒙古,蜿蜒逶迤、千回百转。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造就了黄河内蒙古流域农牧交错带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也成就了这片土地文化多元、共融共生的地域特色。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率先对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开展全面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灿若星河。   多元一体 共融共生   塞上四月,春深绿浓。   在呼和浩特市南郊,有一处恢弘的园林,便是著名的青冢所在——昭君博物院。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镌刻着董必武同志《谒昭君墓》的诗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站在王昭君的雕像前,不由得思绪纷飞,急欲追寻这位传奇女子的出塞之路。   关于那个时代的汉匈关系,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有这样的讲述:“汉宣帝时,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严重的纷争,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最后呼韩邪与郅支两个单于据地对抗,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降汉,愿为汉防守阴山,前36年,汉西域副都护陈汤在康居击杀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复得匈奴全部土地。”   在这一背景下,王昭君出场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请求和亲,汉元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年本是汉元帝建昭六年,但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大事,汉元帝下诏改元“竟宁”。“竟”与“境”同,取“边境安宁”之意。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一次因和亲而改元的事件,可见汉元帝对这次和亲的重视,以及对和亲寄予的殷殷期望。”《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主持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康建国说。   昭君不负众望,从出塞到去世,她与匈奴人民共同生活了13年,这13年时间为汉与匈奴此后60年的和平铸就了坚实基础。史载,汉与匈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在包头召湾墓葬,曾出土“单于和亲”字样的瓦当,反映了昭君出塞的史实和人民对昭君出塞的颂扬。   “和亲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合,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在召湾汉墓中我们发现的这枚‘单于和亲’瓦当意义很大,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见证。”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说。   “一般来说,促进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政府行为。如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西汉‘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都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一个是民间自发行为,走西口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翟禹说。   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都可以称得上是“走西口”走出来的城市。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的土地上也有“走西口”移民的足迹。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长时期、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融合、发展等等曾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河套地区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过大量的民族迁徙、移民、外来人口补充等事例记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春子说,“河套地区在历史上又长期是多个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边市贸易、杂居通婚等等方式,使河套地区长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最集中、交流最频繁、融合最广泛的地区之一,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是很有典型性的。”   正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曹永年所言,内蒙古地区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发展史。   古迹遗存 灿若繁星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造就了闻名遐迩的黄河冲积平原——河套平原。阴山与河套平原相邻的地区,便是著名文化遗存阴山岩画的主要分布区。   在巴彦淖尔市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有一个巨大的岩画主题展厅,除了陈列一些从野外移入馆内和民间征集的岩画外,还通过图片、拓片、复制品、影像等系统展示了阴山岩画全貌。   徜徉于此,惊叹,震撼。   为岩画的丰富内容而惊叹——狩猎图、战争图、人面图、舞蹈图、祭祀图,日月星辰、穹庐毡帐、虎豹狼鹿、驼马牛羊……   为岩画的艺术魅力而震撼——看,一只猛虎,怒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像是在嘶吼。它的身体是由长短不一且粗细不一的曲线组成,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极尽写实,突出强化了老虎的鲜明特征,给人以极强的心理冲击。   早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记录了阴山岩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河套文化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占魁介绍,在巴彦淖尔境内东西340公里、南北40至70公里的阴山山脉广阔区域里,共发现了156个岩画分布群,约5万余幅画面。阴山岩画被公认为世界内容最丰富的岩画之一,是中国七大岩画宝库之一。   “阴山岩画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阿拉善左旗等地分布最为密集。比如磴口县托林沟地区,每隔2至3米就有一幅岩画。”康建国说,“这些刻有岩画的山谷大多有泉水流出,历史上是阴山南北交往的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蹬口,便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黄河古渡之一。   “这条是从草原上通行的丝绸之路,始终在今天漠南地区呈东西走向延伸,从东部地区的辽中京城、上京城以及元代的大都、上都城向西,经过集宁、黄河北岸的河套地区,再向西进入居延地区后,向西、向北走进戈壁、草原,通往中西亚、欧洲。”康建国指着地图说。   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包头、呼和浩特,这些城镇均是黄河“几字弯”地区与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阿拉善的居延遗址、黑城遗址,乌海的桌子山岩画群、海勃湾遗址,巴彦淖尔的鸡鹿塞遗址、长城遗址,鄂尔多斯的阿尔寨石窟、纳林城址、十二连城古城址,乌兰察布的集宁路古城遗址、呼和浩特的白塔遗址等等。   “黄河沿岸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繁衍生息的沃土,这里有山有水,有足够的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调查和了解到的古代文化遗存,包括了史前时期、战国、秦汉、北魏、隋唐、辽夏金元、明清乃至近现代,都有相关遗存和民俗民间文化留存至今。”康建国说。   据统计,黄河“几字弯”地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占全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近50%,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2处(占全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的53.2%)。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华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核心载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水运畅通 经贸繁荣   走在包头市东河区的乔家金街,清代晋式建筑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形态各异的拉骆驼群雕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万里茶道”的传奇之中。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一句俗语,道出了包头建城的历史。   康建国介绍,200多年前黄河的一次改道,造就了包头这个新的黄河码头,成为清朝时期国际商贸通道——万里茶道上的南北货商云聚之地。   “说到黄河的河运,是以往容易忽略的一个历史事实,或者说是没有将其与近现代商业贸易联系起来。”刘春子说,“一般在人们的印象中,茶叶之路从萌芽到兴盛,其所依靠的运输主要是靠驼运等陆路的运输方式,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古黄河河运在沟通中原地区、江南、西北和北方草原等区域经济共同体中发挥着的重要通道作用,这恰恰是万里茶道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在黄河内蒙古区域段中,基本上都是水流徐缓、适宜航行,因而形成了繁盛的水运贸易路线。包头是其中的中转点,黄河河运从宁夏贺兰山到包头、再到到呼和浩特,不仅要运输木材,而且茶叶之路上的主打商品几乎全都囊括了,简直就是百货云集,应有尽有。   “黄河水道可谓是近现代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沟通了北疆与中原内地的经济、移民和贸易往来。”刘春子说。   “那时的商号有很多,‘大盛魁’‘复盛公’‘元盛魁’等大大小小商号的建立以及繁盛的贸易往来,有力推动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康建国说。   城市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盛而发展起来。一些商品集散地、商贸中心逐渐城镇化,并最终发展成为大城市。比如呼和浩特、包头。   与此同时,移民的到来,也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   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阴山脚下以及黄河沿岸的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黄河南岸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有丰富的灌溉水源,适宜发展农牧业。   走西口移民为内蒙古地区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草原上逐渐出现了村落、集镇和城市。据了解,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到清中叶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而且可以大量向长城以南即山西、天津等地供应。   民风民俗 依河而兴   一把辣椒,一撮茴香,成就了“托县炖鱼”的独特香气。   “托县炖鱼”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道名菜。今年3月举办的“第三届黄河开河鱼品尝活动”,吸引了上万人来到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小镇,共享美食开河鱼。   在托克托县当地,有“先有河口镇,后有托县城”的说法。在黄河航运史上,河口古渡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口这一地带地势平缓,河水流速缓慢,非常适于渡河与航运。据史料记载,河口经营河渡的船舶一度超过200只,河路船工有1000多人,商号90多家,号伙达2800多人。商号下面还建立有各业行会、商会数十个。清朝初年,河口作为黄河上的水旱码头,繁忙而耀眼。”康建国说。   码头的工作是忙碌的,来来往往搬运货物的人很多,现场做饭肯定是来不及的,像“托县炖鱼”“酸米饭”这些食物凉着吃也很美味,还有清凉解暑的特点,适合在码头食用。   河口码头的兴盛,也带动了各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莜面、炸糕、腌菜等典型的山西饮食,在内蒙古西部早已经成为特色的家常食品。饸饹面、焙子等面食既是山西面食的传统,也是商路上的特色,方便快捷,特别是焙子能长期存放,成为远行客商的干粮。烧麦、羊杂则是当地食材特殊加工的典型,如羊杂是商户从牧民手里买来羊下水加工而成的美食,这种热量高、价格低的肉食,最受劳动民众的青睐。   水旱两路,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不仅使沿岸一带各种风味的美食兼容并存,而且也成就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共生。托克托地区产生了双墙秧歌、漫瀚调、二人台、晋剧等民间文艺班子,每逢节庆之日,各商会都要举办庙会、河神会和社火活动,丰富了百姓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些民俗活动见证着“走西口”的历史,也见证着贸易通商、人群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随着黄河改道,河口渡口被河水淹没,包头的南海子开始兴盛起来,成为黄河的又一重要渡口和水运码头。民俗文化的种子,随着黄河的流向在新地点开了花。由于频繁的商贸往来,使这里聚集了大量人口,形成了许多村落,民俗文化得到发展,南海子的老船工们还传承着“跑旱船”“龙灯舞”等民间艺术。   在《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中,研究对象是以“内蒙古黄河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各种文化总和,既有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与民俗就属于后者,是黄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康建国所说,“这些地方的每一抔泥土、每一口空气,都是属于黄河文化的。”   黄河流到哪里,就把黄河文化带到哪里。黄河哺育下的各族人民,在相互欣赏、理解、包容和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中,催生了对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久而久之,这些极富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便深深根植在了这片富饶的黄土地上,在母亲河水的滋养下,逐步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   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壮阔百年 星火燎原   百年光阴,家国梦澜。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母亲河发出的怒吼,在崇山峻岭间回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在东渡黄河时,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受到高亢激越的船工号子启发而创作,冼星海在延安用6天时间完成谱曲。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被瓦解的危险。这首歌曲热情讴歌了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誓死保卫祖国的勇敢战士,向全体中华儿女吹响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战斗号角。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顽强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把抗战精神和红色火种传遍中华大地。   1945年,延安的革命之光照亮了城川的夜空,延安民族学院迁址绥远省鄂托克旗城川,从此,这里成为了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在近8年的办学过程中,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培养了数百名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流不息,村干部张三恩说:“这里是万里长城和黄河握手的地方,也是与陕甘宁、太行山红色旅游区域交汇的地带,红色旅游现已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不仅在这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旧址、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年参观量达数万人。   黄河流域是内蒙古革命运动的发源地,黄河文化孕育下的红色文化,在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深深扎根——几乎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同一时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了,革命的烽火在这里熊熊燃烧,从点点星火逐渐成为燎原之势。“八路军采购”张润喜、地下党员张二虎、抗战英烈闫氏三兄弟……每一张面孔都是鲜活的。从1938年到1945年,大青山抗日游击队与日寇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有1000多名英雄儿女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巍巍青山之中。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企图,像一把尖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左小青说。   五原誓师、集宁战役、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共产国际秘密通道……不仅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在黄河流经的内蒙古各地,到处流传着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养育了黄皮肤的中华儿女,也给予了他们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黄河品格。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这种品格都将深深铭刻着母亲的烙印,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永立于天地间。   伴河而盛 物阜民丰   大河浩荡,大浪逐新。   因河而兴的城市蓬勃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黄河内蒙古段沿岸发生了巨大变化,干流上新建起一座座大型水利枢纽。其中,几代人为之奋斗过的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于2013年12月建成蓄水,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乌海湖,面积是杭州西湖的18.5倍。由此,乌海拥有了集黄河、沙漠、湿地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也由此开始了一场全新的革命——由资源依赖型向生态绿洲山水园林型整体转型。   乌海湖,将惊涛骇浪化成一汪碧水,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以库区和城市水系建设为重点,近年来乌海市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来沙漠看海”已经成为乌海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地标。   因河而兴的城市,还有包头。   包头地处东西交通要道,九原区麻池镇燕家梁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核心地带,是沿黄河交通要道上一处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一地区在元代以前就是四通八达、人流汇集、物资聚散、文化交汇的繁华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包头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迅速崛起。“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6个落在包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口号的感召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包钢”,铸就了包钢人守望相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改革开放以后,包头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不断提升。新时代,奋斗的号角再次吹响。“十四五”的到来让包头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为努力建设成为富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创新创业城市、美丽宜居城市、幸福平安城市而不懈拼搏。   黄河浩荡化作大地的筋骨,流淌之处绵延出万间广厦。黄河文化孕育下的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砥砺奋进!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具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的重要性毋需多言,其影响广泛、深远的程度早已为学界和社会所公认,因此,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绝不应仅限于其流经的地区,也与周边相关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文化渊源。”康建国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看我今日之中华,各族儿女正在民族复兴的逐梦路上奋力奔跑——牢记初心、勇担使命,携手并肩、拼搏奉献,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记者 李倩 徐跃)

蓝冠登陆,lg蓝冠_“智慧边检”通关提速

在国门下巡逻。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仲春的满洲里铁路货运口岸,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有序、快速地出入国门。   “现在,通关可以提前预约,司乘人员备案免盖验讫章,查验速度更快了。”满洲里市金凯泰果蔬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玉格为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通关效率点赞。 对俄方司机进行人证对照。 民警在值班室通过视频监控仔细观察限定区域。   满洲里是中俄边境线上货运量最大的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担负着3个国际口岸6 个执勤现场的边防检查任务,其中公路客运、铁路货运2 个国家一类口岸全年365天 24小时通关。近年来,该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智慧边检”建设,协调推进关检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简化特种能源、果蔬生鲜跨境通关手续、中欧班列专勤查验等一系列新举措。为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复工复产,防疫、通关两不误,该站开通网上办证平台、车体查验信息化等10项“硬核”举措,推行“甩挂”查验、设立专用通道、“封条免查”等服务,实现不见面办理,降低人工干预度,进一步压缩货物口岸通关时间及通关成本。 民警在对公路口岸边境网围进行巡逻勘察 。 公路口岸实施甩挂作业, 货车正在通关。   “采取对出入境列车车体综合运用铅封免查、人工重点查、监控上盖查和海关“钴-60”透视查等查验手段,现在,单次查验列车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站长葛彦昌介绍。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坚决筑牢国门安全防线,全力护航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在疫情“大考”中交上一份过硬答卷。2020年累计验放出入境货运列车1.2万列次,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保障12批超宽超限物资和1600万吨货物顺利入出境,实现逆势反弹;今年前2个月,经满洲里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近497列,同比增长75.62%,运送标准集装箱4.03万,同比增长77.74%。(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新军 通讯员 卢兵兵)

蓝冠测速网址,蓝冠测速_【“我帮你 ”进行时】全职妈妈编织美丽就业梦

  近年来,全职妈妈已成为社区内的庞大群体,她们普遍在30至40岁之间、拥有较高学历且工作经历丰富,她们原本可以拥有令人津津乐道的职业生涯,但是她们是母亲,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们主动放弃了走出去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子女的养育中。随着社区活动的不断开展,社区发现这一群体像老人、小孩一样需要给予关注,这一群体渴望在照顾子女的同时参与社区活动,尤其希望获得认同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永泰社区手工坊应运而生了,在赛罕区妇联和街道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假发编织作为第一个项目落户手工坊,3月24日至3月25日期间,社区举办了技能培训班,老师手把手教,学员上手操练,两批次共计培训30人次。4月2日,2人交付成品,验收合格后获得收益。4月12日手工坊又迎来了一批新学员,培训过程中,手工坊不时传来欢笑声、交流声,这是全职妈妈们相互倾诉、见证成长的舞台。在这里,她们闪闪发亮、熠熠生辉。截至目前,永泰手工坊假发编织项目共计组织培训4批次,吸纳学员51名,现已有3名学员累计完成了11顶假发的编织,全部验收合格, 880元收益也已结算完毕。   编织美丽就业梦,巧手构筑幸福家。姐妹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社区搭建桥梁、引进项目、提供场地,实现了全职妈妈们既能顾家又能赚钱的愿望。下一步,该社区将积极引进项目,依托手工坊,给企业和居家妇女搭建沟通桥梁,为妇女赋能,为企业服务。让全职妈妈们以更加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构筑和谐幸福家庭。(记者张俊英)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连日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发挥社区工作者、网格员贴近群众、方便与群众沟通的优点,依托“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全力解决群众“小、急、难”问题,通过一件件小事给居民带来获得感、幸福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今年65岁的都林街辖区居民韩雪梅与老伴儿早在1977年就登记结婚,已经过了大半辈子的他们最近一直有个心愿——想补办结婚证。原来,二老的结婚证30几年前在一次搬家中不慎丢失,一直没有补办,随着老两口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补办结婚证成了他们未了的心愿。   都林街建兴社区网格员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社区工作者到民政部门咨询补办结婚证书相关事宜。恰巧遇到了在民政部门工作的建兴社区在职党员李勇恒,得知这一情况的李勇恒立即提出上门为二老补办结婚证手续,通过众人共同努力,老两口终于拿到了属于他们的结婚证。“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婚姻登记员,这是我的职责和义务,今后我也会更加履职尽责,靠前服务。”李勇恒说道。   近日,乌兰浩特市城郊办事处开展“我是共产党员我帮你”志愿服务活动,各包联单位的党员干部们拿起劳动工具,走进辖区各居民小区捡拾白色垃圾,共同努力使各小区及周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随后,党员干部们又深入到辖区商铺及居民家中发放市民公约宣传单,并开展“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摸底调查,了解居民真实意愿和实际需求,听取群众意见,倾听群众诉求。   据了解,此次城郊党工委“我是共产党员我帮你”志愿服务活动共组织16家包联单位、1200余名党员,为1万余户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推动了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增强了群众在生活、办事、表达诉求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月13日傍晚,乌兰浩特市万佳社区一居民在微信群反映,爱国一小区9号楼道内墙体底部有砖块和墙皮大面积脱落,严重影响出行。社区工作者得知消息后,与网格员来到实地进行查看,核实情况后将此事上报到爱国街办事处平安建设办公室,办事处工作人员立即联系维修团队,协调尽快进行维修处理。   次日,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和维修师傅从确定维修用料、搬运维修材料到协调居民和物业,经过一天的时间,终于将脱落和破损的墙体维修完毕,确保了居民的出入安全。   连日来,乌兰浩特市各社区掀起了“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热潮:该市胜利街保障所工作人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办理养老保险年检业务,还耐心讲解国家相关政策,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完成养老认证,用实际行动解民忧、暖民心;胜利街东方社区网格员耐心劝导商户将占用停车位的电瓶车移走,缓解了停车位使用紧张的问题,得到小区居民纷纷点赞。

蓝冠招商,蓝冠代理_宝音德力格尔:做牧民贴心人守护草原安宁

  4月中旬,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乌拉特草原,狂风劲吹,无边的戈壁荒漠上,一阵熟悉的警用摩托车声响起,草原上的牧民知道他们的“赛音察戈答”(蒙古语,意为“好民警”)来了。   图为宝音德力格尔骑着摩托车在戈壁上行驶。资料图片   47岁的宝音德力格尔,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教导员,负责的辖区达1672平方公里,比3个北京市朝阳区还大,入党21年的他,已在这片“春天一身沙、夏天一身泥、秋天一身蚊、冬天一脸霜”的戈壁草原上坚守了20余年。   “我们这里地广人稀,牧户之间往往相距十多公里且多为土路,出行十分不便,摩托车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这么多年我都骑坏7台了。”宝音德力格尔笑道。   图为宝音德力格尔在下牧区前往褡裢里装报纸等物品。资料图片   上午10点,交接好所里的工作,宝音德力格尔便跨上他的第8台摩托车,前往牧民家中入户走访。“刚参加工作时,下牧区不熟悉地形,很多牧户周边也没有明显参照物,常走冤枉路。”他回忆,“一年冬天,刚下过雪,风又大,翻越荒山的时候,摩托车爆胎,我连人带车栽倒山坡下,昏了过去,还好被路过的牧民发现。”   “是牧民群众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成了宝音德力格尔坚守的理由。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也没有退缩,骑着摩托车,走遍了辖区,“每一家牧户、每一片草场、每一座荒山,都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他还用手中的笔和本,绘制出牧区地图,被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录入警务平台,发挥重要作用。   图为宝音德力格尔(左)来到一户牧户家走访。新华社记者刘懿德摄   行驶了1小时,宝音德力格尔来到了64岁的牧民其其格玛家。老人正在家里干着急,原来这些天不少人到草原捡拾当地出名的“腊石”。“他们开车碾坏草场,用铲子挖石头,破坏草原生态。”其其格玛焦急地说。   宝音德力格尔骑上车,和周边的牧户,一同前往草原深处寻找,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搜寻,共发现了8辆车12人在草原上捡拾“腊石”。他一一耐心做工作、讲政策,劝说他们离开。   图为宝音德力格尔(右)走访辖区内牧户。资料图片   忙完,天已黄昏,他又来到11公里外的牧民吉仁太家,帮66岁的老人修整羊圈、搬运草料。“我这年纪大了,好多重活都干不了,还好有他常来帮我们,他可是咱牧民的贴心人啊。”老人望着宝音德力格尔,眼中满是感激。   帮老人干完活后,宝音德力格尔终于能有片刻清闲,他翻开自己的手机,30多个牧民微信群里的消息不断蹦出。“现在牧区通讯十分方便,这微信群就是我了解牧民信息、收集群众意见的重要途径。”他说道,微信的运用也方便了牧民,“昨天牧民赵兵章的儿子在外地结婚需要户口证明,以前他来所里就得两个多小时,现在微信上联系,我直接帮他办好邮寄外地就成,能省不少事。”   图为宝音德力格尔(右)走访辖区内牧户。资料图片   夜深了,与牧民们告别后,宝音德力格尔骑上摩托车迎着风往回赶。“我每年大概有200天在牧区,一年行程约6万公里,半个月回一次家,还好有家人在背后支持我的工作。”宝音德力格尔说,“牧区条件虽苦,但总需要人坚守。”   献身草原,默默无闻的奉献,为他带来了无数荣誉,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可他并没有自满,2017年他成立了“宝音志愿者协会” ,为牧民宣传党的政策、普及法律知识、提供爱心服务,如今已有300多人加入。   图为宝音德力格尔骑着摩托车在荒漠草原上行驶。资料图片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民警,能够为牧民群众服务,做好他们的贴心人,守护草原的安宁,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宝音德力格尔语气坚定。(记者张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