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7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近日,内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户陆续领到脱贫告知书,标志着内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别贫困,脱贫“摘帽”。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聚居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是人口较少的三个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约8万人、鄂温克族2万余人、鄂伦春族仅2000多人,被惯称为“三少民族”。“三少民族”聚居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发展相对落后。2014年,被精准识别的“三少民族”贫困总人口高达10281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多年来,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团结奋战,同荣辱、共进退,在奋进全面小康的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和成效努力践行着“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   有一个地方贫困,就不是“小康”;有一个民族苦厄,就不算“全面”。内蒙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少民族”地区脱贫工作,将最后一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帮扶力量和财政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民族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不因其少而轻视,不因其苦而放弃,不因其难而退缩。   “三少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不怕山高,不畏路险,用辛劳和汗水向贫困宣战,用信心和决心啃下脱贫“硬骨头”,在“三少民族”地区谱写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最终,通过生态移民、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扶贫举措,使整个“三少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上实现历史性跨越:鄂温克族猎民等原始部落迁下山定居,融入现代社会;鄂伦春族大力发展传统民俗旅游,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达斡尔族人发挥过去以物易物的经商传统,勇闯商海拥抱未来。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脱贫之后还能有发展的后劲,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正谋划民族服饰、民俗旅游、手工艺品加工、中草药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让那些靠兜底保障的群众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三少民族”脱贫“摘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路标,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鼓点,更是各民族团结携手前行、战胜贫困的缩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就在眼下,脱贫,只是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正如刚刚脱贫的达斡尔族老人熬珍花站在牛棚前说的那样:“3只母牛怀犊,就等明年产犊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哈丽琴)

  友谊、康居等11个社区建成为老服务餐厅,建华北社区启动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鸿雁图书悦读”“书香玉泉”“少儿公益读书会”营造出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战疫情线上公益课堂”“行走的少年宫”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五个一百进党群”活动吸引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这一件件事关民生的实事儿,都是以项目的形式由玉泉区融合党建联席会议理事会设立的7个专业委员会来承接,通过项目化运作,合力解决各类群众需求,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建红说。   今年,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迈上新台阶的过程中,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探索走出了一条“融合党建”之路,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全局、用系统方法聚合力。   他们率先成立了1个区级融合党建联席会议理事会,设立医疗健康、文化艺术、宣传宣教、社会服务、政法综合、经济发展、教育科技7个专业委员会和9个街镇分会,形成“泉民行动”的“1+7+9”的融合党建新体制。   通过多部门“大合唱”,不断扩大城市基层党建“朋友圈”。整合行业资源,下沉服务力量,全域协同共治,形成横纵相连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体系,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基层集中。   “以前,想帮居民解决点事儿,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好了,遇到难题我们第一时间找党建专业委员会协商,能给居民解决的事儿越来越多了!”玉泉区鄂尔多斯路街道康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瑞荣深有感触地说。   “中心的工作人员很热情,项目也挺多,我现在每天来体验20分钟的养生桶,感觉很好,谢谢社区对我们老年人的关爱!”建华北街社区老年居民包民权高兴地说。   城市基层党建“朋友圈”大了起来,如何利用好这个“朋友圈”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玉泉区下足了功夫。   玉泉区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以“为民服务3项清单”制度为抓手,聚焦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各级党组织通过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入户走访、开设留言专栏等多种方式,广泛向群众征求需求,汇总形成“居民需求清单”,解决群众真正“要什么”的问题。   通过走基层、摸实情、召开党建联席会和座谈交流等形式,明确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物业等各类主体能为居民提供的服务资源等,汇总形成“辖区资源清单”,真正做到摸清辖区资源“有什么”。   然后,将居民需求清单和辖区资源清单进行有机衔接、精准对接,通过召开民生实事项目会商会议,经各街镇、社区党组织集体研究后,形成“服务项目清单”,把群众诉求项目化及时加以解决,真正明确为民服务“做什么”。   今年以来,玉泉区梳理整合政策、人才、技术、服务、场地等5方面502项资源,以项目的形式由7个专业委员会承接社区居民群众养老、儿童照料、医疗健康等方面332个事关民生的“重要实事”,解决居民需求771件。   前不久,呼和浩特市首家“心理茶馆”正式在玉泉区三里营东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落户安家。社区党支部通过前期问需于民,后期党建专业委员会协商合力,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现在工作压力大,感觉总是情绪失控,自从有了心理茶馆,我经常过来和心理老师喝茶聊天、参与团体活动,我的状态有了很大改善。”三里营东社区居民田女士说。   小区的路通了、家里的暖气热了、社区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了、解决老人吃饭难的为老餐厅开业了、社区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也建起来了……一件件“问需于民、解民所困”的事儿在“朋友圈”的合力下都有了着落。(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王然 黄金星)

蓝冠安全吗?,蓝冠注册1956_2020年扎兰屯市今冬第一场雪 你get了吗?

  2020年11月17日,农历10月初三,今天扎兰屯市迎来了今冬的首场降雪。此次降雪是受地面倒槽影响,预计过程累计降雪量2.5~5.0毫米。   在扎兰屯市吊桥公园,飞舞的雪花在树枝上凝结着厚厚的雾凇,毛茸茸的,亮晶晶的,就像珊瑚一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虽然天气很冷,路面因降雪变得湿滑,但这并不影响市民们对初雪的期待,三三俩俩结伴在吊桥公园内欣赏雪景。   市民马飞是山东人,来到扎兰屯已经两年了,每天早上都会和朋友一起在公园里逛逛,锻炼一下,今天又迎来了初雪,她兴奋地和朋友在一起拍照留念。   滑冰爱好者张志广告诉记者,滑冰已经几年了,特别喜欢在冰上驰骋的感觉,在第一场雪下滑冰,让他享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   市民们穿着各色服装,在茫茫雪地中行走,就像一幅流动的斑斓画卷。   看过雪景,也要关注出行问题,此次降雪会造成道路结冰和积雪,对交通运输有较大影响,公众出行请注意交通安全,注意防寒保暖。   记者:佟诗颖李 冰(见习)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存霞)11月17日,自治区直属机关职工普惠制服务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现场,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推进自治区直属机关职工普惠制服务。   据介绍,推进职工普惠制服务,是新时代工会组织联系职工、贴近职工的有效手段,也是服务职工、凝聚职工的有效载体。按照自治区总工会扎实推进工会普惠性服务工作要求,以工会组织强服务、会员职工得实惠为宗旨,经过精心筹备,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决定在区直机关范围内推行职工普惠制服务工作,并联合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以“职工普惠卡”为载体,制作发行一卡多能、应用广泛、便民利民的直属机关职工普惠卡,切实争取更多普惠资源,提高职工获得感、幸福感,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自治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将联合合作银行,整合社会资源,为持卡会员职工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日常生活消费方面提供线上线下普惠服务,使区直机关广大职工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蓝冠登陆,蓝冠官网注册_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新雪季 记者体验“开板”第一摔

  经过半个多月的造雪准备,扎兰屯市金龙山滑雪场于11月15日正式对外营业,广大滑雪爱好者顺利“开板”,拉开了扎兰屯市冬季滑雪的帷幕。   戳视频领取今日份的欢乐和优惠信息↓↓↓   15日上午,记者来到滑雪场,看到许多雪友早早到场排队,经过扫码、测温后有序进场后,就迫不及待地涌向了雪具间和雪道,随后兴奋地在久违的雪地上“撒野”。   目前场内已开放初级雪道和魔毯。据滑雪场负责人介绍,“开板”后,滑雪场的其他雪道及运载设备也将陆续开放,极具特色滑雪和娱雪项目会为更多游客提供享受冰雪运动的机会。消息都已经给你们打探好了,各路雪板、雪圈选手们,都做好准备,摩拳擦掌来滑雪吧!   记 者:于 爽 刘 琨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5日电(记者于长洪、丁铭)说起牛仔裤,人们太熟悉了:无论市民、村民,无论国内、国外,其已成为生活中穿衣的“标配”,破洞、阔腿、流苏的一抹蓝更是引领着时尚圈。可很少有人知道,全世界每生产10条经典“蓝”牛仔裤,其中9条就是由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产的靛蓝染制而成——在“苍天般的阿拉善”,世界离你是如此之近。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黄河之滨、乌兰布沙漠边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每年吸引数十万计的游客。然而,也有一些人不为景而为色——他们仅仅是为靛蓝而来,在大额染剂购货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靛蓝是一种还原染料,主要用于棉、麻织物的染色,是牛仔布的专用染料。2006年春天,54岁的江苏泰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西,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机遇,看准当时阿拉善煤化工和盐化工资源聚集优势,带着企业从青山绿水的南方来到大西北,注册成立了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主攻靛蓝染剂生产。   凭借着苯胺基乙腈工艺国家发明专利以及10多个生产专利,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专注靛蓝、一蓝独大,14年努力打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靛蓝产销基地,年生产能力从创业之初的5000吨增长到4万吨。如今,随着江苏省兄弟化工与河南省五新化工两家靛蓝生产企业相继入驻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阿拉善盟生产的靛蓝产品已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90%。   阿拉善靛蓝的质量更是一直领跑全球。德国巴斯夫公司的比尔先生、印度德士达公司的克里希纳先生都是多次往返采购的“老阿拉善”了。在他们口中,阿拉善生产的“泰丰”牌靛蓝还原充分、染液透明、清亮无沉淀、上色稳定、染液无泡沫、色牢度高,没有色差、色花,染出的产品颜色鲜亮。一位来自广东的代工厂总裁表示,阿拉善地处欠发达边缘地区,国内外客户能将“泰丰”牌靛蓝作为首选用品,说明质量确实过硬。   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士平介绍,目前“泰丰”牌靛蓝产品除内销外,已外销到中(南)美、欧盟、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及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与美国著名牛仔裤品牌LEE和Levi’s等世界高端知名品牌配套协作。2019年,“泰丰”牌靛蓝出口1924吨,货值1298万美元。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销售收入预计仍将突破9亿元。

  11月7日一大早,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民生村村民柴成群就开始忙碌起来,在为自家的羊饮水喂料、整理圈舍以后,他又赶紧来到村里的街道上打扫卫生。   “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今年我在村里的设施农业园打工收入7000多元,卖羊收入6000多元,为村里打扫卫生能收入17520元,地里能收入1万多元。在党的政策帮扶下,我家已经稳定脱贫了!”柴成群一五一十介绍起今年的收成情况,脸上露出了脱贫出列后的欣慰笑容。   几年前,柴成群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患病身体不好,全家靠12亩土地生活,日子过得特别艰难。扶贫好政策激发了柴成群的内生动力,他通过镇里产业扶贫资金帮助购买基础母羊,村里提供公益岗位,再加上自己的辛勤劳动,逐渐摆脱了贫困。   民生村位于蛮会镇东北9公里,共有589户1606人,耕地面积8900亩,曾经是全镇最穷的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50人。近几年在杭锦后旗推行的议事民主化、主体多元化、规定标准化、责任网格化、服务订单化、诚信契约化、手段智慧化、评定星级化“一村八化”乡村治理模式的推动下,民生村发生了从里到外的美丽嬗变。   民生村产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很多,最朴实的一个原因是老百姓流传的一句话:“村里来了好书记,大事小事变了样。”   老百姓说的这个村书记,就是耿军。耿军是民生村走出去的致富能人,有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在团结镇种植了900多亩钢架大棚,依托现代农业种植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为了改变民生村现状,蛮会镇党委、政府多次邀请耿军回村创业带领村民致富。担任村书记后,耿军与村两委班子一道,制定了种植大棚——发展果园——打造月亮湖等一系列产业发展3年规划。   “带领村民走致富路,产业一定要实。”耿军认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就是唤醒村民的内生动力,改变过去传统的种养模式,在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上做文章找突破。   翻过了习惯种大田走老路的一页,今年民生村通过议事民主化,建成了450平方米的光伏产业项目,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将贫困户纳入光伏产业链条。由耿军牵头,建起了200栋大棚,种植甜瓜和西红柿,开辟了在盐碱滩上大棚种植的先河。实施旅游兴村措施,栽种120亩果园,在村里的月亮湖投放3000斤鱼苗,为前来观光的游客提供休闲垂钓场地。走种养结合之路,在全村形成“10亩地+15只羊,脱贫致富有保障”“10亩地+25只羊,轻轻松松奔小康”的浓厚氛围,以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领全村人致富增收。目前,全村28户50名贫困人员已全部脱贫摘帽,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以规定标准化为抓手,民生村组织实施“村庄五化+庭院三区+垃圾三级”处理机制,大刀阔斧改变落后的村容村貌,打造“荷花香溢月亮湖,路灯点燃乡村美”的大美村庄,确保村里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如今的民生村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一排排新居青砖黛瓦,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特别是夏日,村中的月亮湖波光粼粼、荷花飘香,湖畔草木苍翠,鲜花点点,村里的老人聊天散步,其乐融融,慕名而来的游客则三五成群,移步观景。民生村村长郝凤英说:“我们打造民生村人居环境,出发点在乡村名片或者乡村印象上,着力点却是浓浓的乡愁。”   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村里通过组织实施责任网格化管理,协调化解村民间的矛盾;实施服务订单化,倡导村民勇做乡村振兴追梦人;通过手段智慧化,开展乡村综治平安创建;实施诚信契约化,打造乡村旅游新篇章;实施主体多元化,为游子回乡创业创建平台;实施评定星级化,引领爱的奉献新潮流。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一次村里组织爱心捐款救助贫困户樊永志,结果10天收到8000多元捐款。村第一书记苗虎说:“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过程中,我们特别感谢民生村有这样一种浓浓的爱心氛围。”   随着“一村八化”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深入推进,民生村内外兼修实现美丽嬗变。村民们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增收致富的精气神明显提振,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开……(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继旺)

  11月10日一大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风水沟镇哈拉木头村村民周玉范身穿保洁服,拿着扫把认真地打扫着村道。“做梦也没想到咱也能月月开支,干活儿离家还不远,每天打扫打扫村里的卫生,就能拿到工资,家里有‘病号’,需要我照顾,区里的干部上我们家了解情况后,让我干这个公益岗,有了这份工作,我们家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周玉范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自己真挚的感激之情。   由于丈夫患有脑出血和心脏病,常年无法劳作,家中缺乏劳动力,2017年,周玉范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元宝山区就业部门了解到她家实际情况后,为她安排了村里的公益岗,负责打扫村庄卫生。担任村里的保洁员后,周玉范每月有了968元的稳定收入,她的家庭也多了一份生活保障。   近年来,元宝山区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着力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年龄大、家庭情况特殊、无技能、无增收门路、无法外出就业等突出问题,按需设立保洁员、护林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以就业扶贫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公益性岗位安置让越来越多的“周玉范”实现家庭工作两不误,获得稳定收入,改变了生活面貌。   为真正发挥好公益性岗位救急难、托底线、助脱贫、保民生的作用,元宝山区按照“统一规章、属地管理、自愿申报、公开招聘、总量管控、动态管理”的原则,严格规范管理,促使公益性岗位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进一步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   强化制度,牢牢守住入口。制定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审核把关,加强和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加强监督指导,持续推进对公益性岗位人员日常管理,对存在空岗、挂岗、冒名顶替、不服从管理、不认真履职、不适合公益性岗位上岗的人员予以辞退,确保公益性岗位被招用人员能进能出、合理有序流动,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帮困作用。   拉网排查,确保人岗相符。拿出“较真”的劲,对全区30个村开发的建档立卡公益性岗位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一对一、面对面严格核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身份,查看在岗人员身体状况是否能胜任公益岗工作要求,并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杜绝“吃空饷”“养懒汉”现象的发生。   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公益性岗位实名制管理信息库,精准掌握用人单位需求的岗位类型、人员类型及就业人员就业意愿和就业方向等,保证了岗位开发的目的性、需求性和实用性,为确保各种政策全面落实、提高公益性岗位人员就业稳定性提供了重要支持。   如今,在元宝山区,像周玉范这样通过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凭借自身劳动实现增收的贫困户有311个,圆了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的“工薪梦”的同时,营造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良好社会风气。(陶大勇)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阿妮尔)11月13日,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0)》在北京正式发布,伊利荣登“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乳品行业第一的同时,《伊利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被评选为乳品行业最高评级的五星佳级报告,夺得社会责任“双冠王”。   据悉,多年来,伊利加大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投身精准扶贫,支持奶业振兴,用行动诠释了乳业龙头企业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伊利在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陆续投建产业基地,探索出了“产业基地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精准发力、全面脱贫”十六字方针,带动贫困群众实现“伊”起小康。   据介绍,伊利一直把切实推进奶业振兴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帮助合作牧场的奶牛日单产水平整体提升突破8公斤,带动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伊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5年,伊利将投入300亿元扶持上游奶业,给予上游奶业资金支持、技术服务支持、良种奶牛支持、饲草种植支持等多项重点扶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合力,强化与上游农牧业的利益联结,助推中国奶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