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7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10月1日上午,在内蒙古第四医院,以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塔娜为组长的第十九应急治疗梯队进入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接棒第十八应急治疗梯队。   这也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塔娜第5次带队进入隔离病区,按照全程闭环管理措施,在接下来的1个月时间里,她和其他30名队员将在隔离病区度过。   “你好!希望你早日康复,咱们一起加油好吗?”交接班后,塔娜带着主治医师昂格丽玛等队员走进病室,查房、诊察患者。   “辛苦你们了,中秋、国庆也不能和家人团聚,还得在这里照顾我们,也祝你们中秋快乐!”患者也纷纷送上祝福,致敬全体医务工作者。   “目前疫情还在,我们就必须坚守阵地。中秋团圆日,虽然不能与家人在一起,想起来多少有点遗憾,但每当看到患者高高兴兴地痊愈出院,我们觉得这个付出是值得的。”塔娜告诉记者,就在国庆节当天,又有一名患者痊愈出院了。   今年35岁的昂格丽玛,是我区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之一,此次也是她从武汉回到医院后第4次进入隔离病区。   “国庆假期休息不休息无所谓,孩子有老人看着,我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昂格丽玛有两个女儿,大女儿5岁,小的只有3岁,她的爱人在边防部队工作,孩子由公婆帮忙照看。   “平时,孩子、老人我都顾不上照料,心里总感觉有些愧疚。”昂格丽玛有时也很纠结,但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医院的主力,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昂格丽玛说:“没有国家的安宁,就没有小家的幸福。当前,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做好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就是最大的责任,也是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做贡献。”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文强)   

蓝冠登陆,蓝冠代理_“快闪”迎国庆共致爱国情!内蒙古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祝福祖国赛音拜努

点击图片看视频   中秋国庆佳节,在内蒙古包头市城中草原赛罕塔拉,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以快闪的方式献礼祖国。独特的长调,悠扬的马头琴,火红的安代舞,动感的城市活力,在这生态的家园,北疆儿女心向党,站在草原望北京,守望相助、继往开来,一起唱起心中《我的祖国》,祝福国泰民安,礼赞伟大时代。   熟悉的旋律流淌心田,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幸福的笑脸真情绽放,美好的心愿感动倾诉,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草原儿女一家亲,各族兄弟姐妹心连心,感恩伟大祖国怀抱的呵护,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节日欢歌在这片草原唱响,为我们的小康生活踏歌起舞,为奋进的中国日益强大欢欣鼓舞,让我们弘扬蒙古马精神,共建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石向军)记者从自治区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第二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名单日前正式公布,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农牧厅联合申报的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位列其中。   内蒙古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是气象与农牧部门的联合服务平台,主要依托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和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而成。目前,我区建立马铃薯观测站11个,建成面向马铃薯生产全过程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构建了全区马铃薯智慧农业气象应用数据库,并在马铃薯长势监测及气象灾害对马铃薯影响精细化评估、马铃薯产量动态预报、马铃薯气象智慧型服务等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作为全国马铃薯5大主产省区之一,马铃薯产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马铃薯产量达131.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20亿元。创建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旨在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满足内蒙古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保障需求。   据悉,下一步,内蒙气象局与内蒙古农牧厅将携手推进该中心在开展马铃薯气象科学技术研究与服务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不断提升马铃薯农业气象观测试验能力和气象服务的标准化能力,将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建成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力并服务全国马铃薯产业平台。

  国庆中秋两节期间,准能集团煤炭生产不放假。截至10月6日18时,累计生产商品煤96万吨,超计划4.5万吨,平均日产量16万吨,保障了节日期间煤炭能源供应。   两节期间,准能集团根据保供任务针对性调整黑岱沟露天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生产方案,优化作业位置,集中力量加大原煤生产;公司、厂矿、车间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制度,24小时值守;各单位加强巡检维修提升采煤设备出动率,稳“铲”稳量;提前着手落实资源,确保节日期间外购煤稳定“上站”;协调新朔铁路提升装运效率,合理安排装车流向,兼顾管内区域电厂电煤保供的同时,全力保障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出区资源的稳定供给。   今年以来,准能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国家能源集团“一防三保”工作部署,立足一体化运营大局,持续优化两矿生产方案,统筹协调自营剥离与外委剥离的作业关系,生产组织运营持续稳定。   在生产组织方面,面对存在的黑岱沟露天煤矿面煤层出现间断、吊斗铲5万小时大修、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内排空间不足等多重困难,准能集团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应对,持续优化断陷带专项生产方案,重点加强缓帮剥离,发挥两矿协同优势,实现产能互补,确保煤炭生产正常推进。同时,加大外购煤收购力度,合理调配自产、外购煤装车计划,保证外购煤的优先发运;即时掌握各装车站点库存以及车流信息,进一步优化购、储、装各环节,缩短站停时间,避免重车积压,实现装车效率最大化。在煤炭资源紧张、采销价格不匹配的困难情况下,超额完成外购煤计划任务。   截至10月6日,准能集团完成自产商品煤4029万吨、外购煤394万吨,累计4423万吨,完成年计划5580万吨的79.3%,超进度计划145万吨,有力保障了煤炭能源供应,切实发挥了国有企业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永桃 实习生 高飞 褚福南)

  金秋的草原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9月29日,在包头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装公司,汽车产业企地融合推进会召开,“内蒙古智能网联创新平台”与“包头市汽车电子元器件性能实验检测平台”双双揭牌,北奔新能源重卡采购签约。   9月19日,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数据中心(一期)正式投运。这一我国目前位置最北、能源利用最高效的大数据中心总投资10.5亿元。其一期项目采用PPP模式实施,建有10个国家A级标准机房、2060个标准机柜,所有机房均采用间接新风制冷技术。未来,这个大数据中心将立足呼伦贝尔,辐射俄、蒙及东北亚区域,通过基地建设、平台建设、系统建设、通道建设,打造运营成本最低、全国最重要的数据灾备基地、超算基地。   循着“十三五”的时光坐标,无论是河套平原还是草原钢城,无论是大漠阿拉善还是风情满洲里,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足音令人动容。   据自治区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经济同全国一道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区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长实现了筑底回升。2016年到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2.6:40.7:46.7调整为2019年的10.8:39.6:49.6,形成了以农牧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拼搏奋进。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关键之举。“十三五”时期,内蒙古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部分领域审批手续繁琐、办理时间过长、效率偏低等问题。   今年8月28日下午3点半,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在自治区政务服务大厅同时按下鼠标。大屏幕上一张白边蓝底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跳跃而出,我区建筑领域第一张电子证书当即生成。我区建筑领域全流程无纸化的高效便捷审批时代也由此开启。   自治区住建厅副厅长王根小告诉记者,此次推行的企业资质、人员资格注册证书电子化管理是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集中审批权限、一枚印章管审批、科学再造审批系统”改革后,推出的又一项便民利企改革举措。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一项项改革破冰而出,成为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千斤顶”。   系列政策红利释放市场活力。国庆、中秋双节,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分公司传来捷报:8、9月份,该公司生产MTO级甲醇78.7万吨、聚烯烃产品25.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4%、12.23%。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还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逐步提升。   内蒙古不断提升产业层次,着力促进产业延伸,重点培育新型化工、钢铁、有色、现代装备制造、乳品加工、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医药、羊绒加工等9个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并配套打造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氟化工、特种钢、新能源汽车制造、电解铝—铝后加工、铜—铜后加工、稀土功能材料、光伏材料、大数据产业、生物医药和蒙中医药等一批高端制造业基地。逐步形成了新型化、规模化、多元化的现代工业体系。201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551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较2012年提高9.1个和6.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非煤产业和现代煤化工分别比上年增长2.3%、3.8%、6.6%和8.2%,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结构趋于优化,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既巩固和厚植既有优势,又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内蒙古是欠发达地区,制约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瓶颈、最突出的短板都在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上,内蒙古要实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还是要靠创新。   厘清短板,奋力补齐!9月25日上午,自治区政府与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加快推动互联网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应用和融合创新,激发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根据协议,双方将聚焦在线新经济发展,促进“直播+”与文化旅游、消费扶贫、农牧业、媒体政务宣传等领域深度融合。   推陈出新,击楫勇进!9月25日,呼和浩特科创中心正式启动运行。这是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构建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大力推动“强心聚力”工程,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开展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而投资建设的。该中心位于呼和浩特市科尔沁南路,建筑面积6.78万平方米,企业孵化空间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多家企业同时入驻。主要吸纳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及创新载体及为技术、项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专业中介服务的企业。目前,该中心凭借优惠的创业政策,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势的科技创新资源,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已有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内蒙古中哈骆驼研究院、内蒙古超牌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东软集团(呼和浩特)有限公司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入驻运营。   新平台嫁接新技术,新产业催生新动能,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正不断集聚正能量。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立足数字经济多点发力。内蒙古大力扶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初步建成一批数字产业集聚区。和林格尔新区引进清华同方、显鸿科技、东方国信、百信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年产10万台服务器生产线,正在建设适配中心及国产化服务器、PC机生产线等项目。乌兰察布市引进华唐、鸿联九五、国信优易等13家数据加工、呼叫外包等企业,坐席达到2000席。建成同方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正在建设紫晶蓝光光盘制造等项目。赤峰市建成蒙东云计算、拓佳电子、恩沃科技等产业园区,引进一批智能装备研发、电子信息关键零部件等企业。鄂尔多斯市推动以源盛光电(京东方)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积极培育数据清洗、云渲染、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产业。   2019年,全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9.2%,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等升级类商品成为新增消费热点。中欧班列的开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协议的签订,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展现着对外开放的新姿态。   科技创新日渐高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正乘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动车”行稳致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永桃)

  乌海市退休教师尹战明和老伴张凤菊结婚36年,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夫妻互敬互爱。而且,这个家庭由汉、蒙、回三个民族组成,这让亲戚朋友和邻居同事都赞叹不已。   “我们家这36年,正赶上国家走向强盛的时代。”在尹战明看来,家兴离不开国强,这正是他们这个多民族家庭小康幸福的来源。   1984年,经人介绍,尹战明与张凤菊仅认识13天就领了结婚证。“在现在,这就是闪婚啊。”老尹幽默地说。他告诉记者,虽然两人是先结婚后恋爱,而且又不是一个民族,但却没有任何隔阂感。   在尹战明这个家庭里,他是汉族,岳母是蒙古族,岳父、妻子张凤菊以及两个儿子则是回族。妻子是环卫工,每天早上要4点多就起来扫马路。尹战明心疼她,也同时起床,每天帮着推车扫地,“那时工作条件艰苦,一个清早要靠人力扫几车垃圾,他帮完我再去学校上课。”老伴说起当初俩人一起奋斗,既感动又充满甜蜜。当时,两个儿子有点接受不了父亲扫马路:“爸你是老师,是上讲台的人,你扫马路,同事和学生都能看见,你不怕丢人?”“劳动最光荣,你妈累成那样,我要是不帮她才是丢人。”   尹战明一直帮着妻子干到退休,不仅夫妻感情越来越好,也赢得了孩子们的敬重,儿子儿媳都十分孝顺。两个儿子先后参军,退伍转业后也都工作努力,二儿子尹凡还获评乌海市劳动模范。   老尹居住了将近20年的平房区,政府去年进行了改造,实现了通暖、通气、通下水,他重新翻盖了自己的平房后从楼房搬了回来,还在小区管委会帮忙。老伴喜欢跳舞,他特意在院里给她装了一面镜子。小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免费按摩针灸理疗,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他,成了那里的常客。在老尹看来,家庭和谐、吃喝不愁、精神文化富足、安享退休生活,这就是他一家的小康啦。(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于海东)

蓝冠测速网址,蓝冠官网注册_“贫中之贫”脱贫记——精准扶贫拔了内蒙古兴安盟的“穷根”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靖   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属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兴安盟就位于这里,过去是内蒙古“最穷的地方”。近些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贫困人口接连“拔穷根”“甩穷帽”,兴安盟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5个国贫旗县市全部摘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45.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705人,贫困发生率由41%降至0.15%,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   除了茫茫绿色林海,如今林下的幸福生活成了大兴安岭南麓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是5月4日拍摄的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大片农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徐钦摄   告别饥寒苦愁:衣食住行“换新天”   因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活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兴安盟曾是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安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贫困人口吃、穿、教育、医疗、住房发生显著变化。   在内蒙古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旗科尔沁右翼中旗,一条条宽阔的黑色柏油路呈放射状,向着临近旗县和12个苏木镇延展开来,而173个嘎查间也被一条条灰色的水泥路相连接,稠密、便捷的交通网改变着旗里的发展速度,也改善着老百姓的生活面貌。   “过去的‘烦心路’全变成了‘致富路’。”巴彦呼舒镇查干敖瑞嘎查脱贫户白哈申其木格爽朗地笑出了声,“过去这路又窄又破,走在路上,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买种子、化肥、水泥得用小四轮车一趟一趟拉。现在大车一趟直接送家门口,我们出去卖粮食、牲口也方便多了。”她说,村级公路、村屯连接路、屯内公路基本应修尽修,连线成网,如今道路四通八达。   金秋十月,阿尔山市气温骤降至个位数,让人瑟瑟发冷,而一走进贫困户顾长云家却暖意融融。过去,顾长云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拉扯着儿子到处投亲靠友“借居”了几十年,吃喝犯愁。   2016年,借助易地扶贫搬迁,娘俩没花一分钱住进了幸福家园小区的房子里。“再不用担惊受怕,娘俩终于能安心过日子了!”顾长云高兴地说,自己现在靠制作树皮画、上山采蘑菇赚钱,也脱了贫。   查干敖瑞嘎查、顾长云家发生的变化,仅是兴安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兴安盟贫困人口告别饥寒苦愁,衣食住行“换新天”。2015年以来,盟里累计解决农村牧区贫困群众住房16.7万户,实现农村牧区危房全部清零,“十三五”6129户、13886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教育扶贫累计受益贫困学生2.9万人;健康扶贫覆盖全体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重病兜底保障分别实现目标人群100%覆盖;有效解决4.56万户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建设嘎查村公路4582公里。 这是4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风貌。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铆足力气增收:产业扶贫更有后劲   兴安盟近年将产业扶贫作为贫困人口“拔穷根”、防止返贫的最有效方式来大力推进,各地创造性地开展了“菜单式”“托管式”“资产收益式”等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到户产业施策全覆盖,激发了贫困人口“造血”的内生动力。   在突泉县天兴奶牛公司养殖场的挤奶大厅,7000多头奶牛摇摆着尾巴,排队走上转盘挤奶机挤奶。该公司是政府选定的扶贫龙头企业,近年注入京蒙扶贫资金6000万元,通过吸纳就业、奶牛寄养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员工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天兴奶牛公司养殖场劳作(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徐钦摄   58岁的李井华患有乳腺癌,老伴有哮喘,干不了重活,她把2头牛寄养在天兴奶牛公司,每年分红3000元,自己在公司给工人做饭,每月收入21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1万元,目前我家年收入超过35000元,稳定脱贫一点问题没有!”她信心满满地说。在天兴奶牛公司,像李井华一样务工的贫困户有17户,寄养奶牛获益的农户有1912户,其中贫困户246户。   产业兴旺如今是兴安盟脱贫攻坚最鲜明的特征。突泉县的肉牛产业、阿尔山市的旅游产业、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刺绣产业、扎赉特旗的大米产业……科尔沁右翼中旗是“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目前刺绣产业覆盖173个行政村,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近3000人,参与刺绣的贫困人口年均增收约2000元。阿尔山市是东北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市里通过“旅游+五小经济”的模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498.6万人次,旅游收入60.77亿元。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仅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更为乡村产业振兴及地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兴安盟,5个国贫旗县市由北京市5个区对口帮扶,仅2019年就有8家北京企业落地兴安盟,完成投资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133人。 兴安盟科右中旗刺绣扶贫车间里,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农牧民妇女们在进行刺绣创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靖摄)   创造美好明天:帮到根上扶起志气   草原深处,扎赉特旗胡尔勒镇41岁脱贫户包哈敦巴拉,顶着太阳新建猪圈。由于旧猪圈已放不下37头猪仔,他在扩建一个能养100头猪仔的大圈。   扎赉特旗脱贫户包哈敦巴拉在喂猪,经过精准扶贫,他已成了村里的养猪大户。2019年,通过勤奋养猪、护林,他的年收入超过15000元。(记者任军川摄)   前些年,由于孩子夭折、妻子离婚、自己出车祸等一系列变故,让他丧失了生活的希望,整日喝得东倒西歪。多年来,扶贫干部对他进行重点帮扶,帮他发展养殖,还想方设法帮他戒酒,让他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2019年以来,包哈敦巴拉养猪收入4万元,还当起了村里的护林员,每年增收1万元。   他的变化也赢得了村里一名单身女子的芳心,如今二人已经处上了对象,生活越过越有滋味。“最感谢的人就是扶贫干部,是他们一直没有放弃,硬是把我从消沉和贫困里拽了出来。”包哈敦巴拉感恩地说。   精准扶贫给兴安盟贫困人口带来了由内而外的变化,不仅物质生活变得丰裕,精神世界也更加充实。扶“智”又扶“志”扭转了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铆足干劲增收,信心百倍过好日子,贫困人口迎来脱胎换骨式的转变。   走进突泉县五三村脱贫户王金霞家里,墙面洁白,瓷砖光亮,衣柜崭新,找不到任何与贫困相关的线索。而就在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老伴因病去世,她孤苦无依,更无心干活,大门紧闭不与乡亲们接触,觉得生活没有一点希望。   技术员上门手把手教种紫皮蒜、土豆、白菜,成熟后帮扶单位全部回收。在扶贫干部的鼓励和带动下,王金霞恢复了生活的精神头,2019年依靠庭院经济收入5000元。另外,村里还给王金霞上了低保,如今她稳定脱贫。   “过去整个人都是蔫巴的,窝在家里不想出门、不愿见人,现在日子有着落了,也敢出去串门子了。”王金霞乐呵呵地说。   巍巍兴安岭脚下,拧成一股绳、全力甩掉穷帽的人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勾勒着明天的美好生活。   

  河口镇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线。   站在河口镇黄河观景台放眼望去,坡下不远处是静静流淌的黄河,坡上是集中连片的生态林,沿岸绿树护堤,周围已经形成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这里从前是荒坡、沙滩、碱地,现在全部种上了树,共有5000多亩。   黄河像母亲般眷顾滋养着内蒙古,出黄土高原一路向北,穿沙辟石,百折奔流,在阴山之南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几”字弯内,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流经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6个盟市,51个旗县。   作为黄河流经长度第二位的内蒙古,也以拳拳赤子之心守护着母亲河,肩负起守护黄河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按照生态保护为前提,污染防治为根本,节约用水为保障,绿色产业为基础,城市群圈为龙头的“五为”原则,内蒙古着力打造沿黄生态走廊带、沿黄绿色经济带、沿黄文化景观带,努力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建设千里沿黄生态廊道,让黄河成为清源永流的生态河   站在乌海黄河东岸,快艇劈开水面,红嘴鸥、赤麻鸭轻快掠过,乌海湖如同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沙漠之间,浑然天成。7年前,这里是侵害黄河的沙丘与荒漠。   黄河流经内蒙古有70%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大量泥沙入河威胁着黄河。黄河进入内蒙古第一站,便遇到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10年前每年300万吨的泥沙涌进黄河。   守护黄河,首要是“治沙”和“防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内蒙古特意加了“沙”。沿河6个盟市联手着力打造沿黄生态走廊带。   乌海和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联手治理黄河两岸沙丘。在磴口县,曾经有一句民谚流传甚广:“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磴口人民众志成城矢志不移,接力种树种草治沙护河,一代接着一代干。该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力生1950年上任伊始,提出“沿沙设防,植树造林,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黄河护岸林带”。“大漠愚公”谢恭德带领妻儿老小挖渠开荒,坚持植树造林40年,硬是让5000亩寸草不长的沙漠披上绿装。   目前在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154公里护河林带,林地面积4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56%。   而与乌兰布和沙漠一河之隔的工业新城乌海,实施了内蒙古最大的水利工程。2013年,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历时5年建成,集黄河生态修复与发电一体,现在库区已经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湖泊,当地人称“乌海湖”。统计显示,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进入黄河的泥沙由7%减少到2%。   乌海牢牢坚守生态底线,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先后实施黄河库区大坝绿化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形成了乌海湖西岸3000亩防护林带、东岸3万亩环湖生态绿地。   为永保黄河安澜,内蒙古规划800公里长的黄河内蒙古段两岸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各地持续接力建设,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构筑沿黄安全生态屏障,还黄河以清流。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黄河流经最长的地区,采用多方投入参与的修复建设模式,涌现出亿利、东达蒙古王等一批沙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入黄泥沙量由过去每年1亿多吨减少到5000万吨左右。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0%,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53%。   南海湿地是九曲黄河给包头的馈赠,也是我国纬度最高的黄河湿地。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资源,10年前,包头市南海湿地管理处成立了湿地保护站,综合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南海湿地管理处湿地资源管理科科长苗春林见证了这里生态保护的成果:“10年来,南海湿地水清了、鸟多了、面积大了,鸟类由过去的77种增加到229种。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变好了,更宜居了。”如今,南海湿地面积由过去的1585公顷增加至2992公顷。由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改善,该湿地被专家誉为包头市的“五库”——碳库、水库、氧库、食品库、基因库。   黄河进入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段,便是有名的走西口码头“河口镇”,这里既是沿黄一带的生态脆弱区,也是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的重点区域。托克托县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累计造林面积6.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万亩,退化林修复工程1.8万亩。   托克托县委书记李春燕经常在黄河边查看水情,他说:“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了3.3公里沿黄生态保护区,推行了河长制、湖长制,严格执行24小时入黄水质监管。在加强天然林保护的同时,我们启动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打造绿色产业带,让黄河成为负载人民生产生活的幸福河   9月20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陕西榆林沿黄城市第四次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倡议书》,携手治理工农业生产向黄河排污,建设绿色产业带。   内蒙古沿黄流域,是内蒙古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崛起了“呼包鄂”城市群。全区75%的发电量、80%的炼钢和50%的有色金属,全区绝大部分煤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大数据等产业均集中于此。   内蒙古沿黄地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遏制工业和农业排污。今年8月,黄河岸边运行了近20年的准格尔小机组电厂全部拆除。与此同时,在达拉特电厂,单机100万千瓦的节水环保机组开工建设。淘汰落后污染产能成为绿色发展的自觉行动。   内蒙古“几”字弯内煤炭资源丰富,过去矿区星罗棋布、工厂林立,饱受工业烟尘、粉尘、扬尘污染。内蒙古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环境。关停污染企业、矿山,建设绿色矿山。   在乌海骆驼山矿区,以往散乱堆放任其自燃的渣山被重新规整,自燃已经熄灭,原本黑色的矿渣已重新覆土,并种上了植被,满山细密的青草绿意盎然。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是黄河古道留下的淡水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农药化肥大面积使用以及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入等因素,乌梁素海遭遇了严重的污染危机。近年来,巴彦淖尔强力推进一系列治理工程,累计实施37个项目,完成投资32.7亿元。   “以前,船开进水域,人都能闻到明显的臭味,现在水干净了,人坐在船上行驶在乌梁素海,仿佛回到儿时最初的记忆里那片干净美丽的海。”住在乌梁素海边上的王志强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转型升级,打造国家清洁绿色能源基地,是内蒙古沿黄河经济带建设的重头戏。沿黄地区严把项目关口,不再审批焦化、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不再规划新建常规燃煤火电项目,重点引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用有限的大气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投资一批高端项目、技改一批低端项目,严控过剩、低端产能投资,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   黄河南岸,鄂尔多斯市在煤基清洁燃料、煤基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以及风电光电火电打捆外送等领域重点突破。目前,全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产能达到1533万吨,煤炭实现了从燃料到材料、从黑色资源到绿色产业的华丽转身。   黄河北岸,包头市,以稀土新材料为突破口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呼和浩特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装机能力达到73万台,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在黄河边上兴起。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节水,自然而然地成为黄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巴彦淖尔市实施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累计完成骨干渠道衬砌1400公里,年节水量5亿~7亿立方米。节水的同时,发展现代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天赋河套”地区公共品牌家喻户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成为中国人的“厨房”。   早在2010年,内蒙古就出台了打造黄河“几”字弯经济带的规划,“十四五”新规划,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细化。目前,“呼包鄂集宁”城市群已经实现高铁1小时交通网,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并向全国重要城市集群的目标迈进。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黄河成为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文化河   金秋时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游人如织。这里是有名的黄河大峡谷。黄河从昆仑山一路奔腾,舞动着身姿来到这里。万里长城翻越崇山峻岭,蜿蜒而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难得的美景——长城与黄河交汇、握手。黄河、古村、明长城……奇险的地貌和古朴的韵味,使老牛湾成为旅游者的“天堂”。   “我从一名摆渡人变成观光游船职业船长,这是没想到的幸福。”在老牛湾旅游景区,当了20多年黄河摆渡人的吕永胜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他说,过去峡谷内水位线比现在低大约50多米,行船非常困难,而现在可以开大客轮。   几千年来,在阴山与黄河之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集聚,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两岸撞击凝聚,孕育了奔涌的大河精神与奔放的马背风格。胡服骑射、昭君出塞等历史积淀光彩夺目。内蒙古沿黄两岸地域文化各具特色,自然景观壮丽神奇,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讲好黄河故事”、发展文旅产业成为内蒙古人的向往。   巴彦淖尔市建设黄河全流域文化产业园、黄河水利博物馆、蒙元文化博物馆、世界岩刻博物馆、黄河风情特色小镇、河套非遗小镇、乌兰布和沙漠旅游区。 2018年,河套灌区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鄂尔多斯市努力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鄂尔多斯市加强黄河主题文艺创作,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的黄河文化基地和旅游带、旅游区,实施了响沙湾、黄河大峡谷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另一方面,鄂尔多斯市推动黄河文化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相结合,在黄河沿线精心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   古云中郡托克托县位于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在这里,黄河与沙漠相遇,一边是滔滔黄河水,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库布其沙漠,形成一半水、一半沙的秀美景色。托克托县按照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发展定位,传承沿黄地区文化脉络,推动沿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金秋国庆期间,呼和浩特市全力打造黄河大峡谷文旅融合品牌,推出10条以黄河为主,涵盖周边主要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在着力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加强黄河文化系统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要依托黄河湿地、准格尔黄河大峡谷、长城遗址,以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黄河“几”字弯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记者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