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68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蓝冠安全吗?,蓝冠测速_伊利密集启动重大投资项目,助力内蒙古奶业率先振兴

    一辆辆吊车、挖掘机挥动铁臂,阵阵轰鸣;一群群建设工人热火朝天,挥洒着汗水……2019年以来,为助力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大业,伊利在自治区投建乳产业集群项目,东起呼伦贝尔,西至巴彦淖尔,以横贯东西之势,挑起自治区奶业振兴的大梁。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从奶源建设、乳品加工等各方面大力推动“奶业振兴”,内蒙古自治区正是推动我国“奶业振兴”的重要战略区域。     勇担龙头责任,助力奶业振兴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黄金奶源带”,是全国奶业主产大区和全国最大的奶源生产输出加工基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蒙古奶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内蒙古在推动农牧业优化升级中涌现出千亿级的乳产业,要沿着这个路子继续走下去,打造出更多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也就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奶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伊利在阿荣旗投建的有机奶工厂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   近年来,内蒙古围绕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奶业振兴,做出不懈努力。当前,全区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奶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进一步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奶业在全国率先振兴,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和《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奋斗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区奶畜存栏达到350万头只,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将内蒙古建成一流种源、一流饲草料、一流奶源基地,打造一流加工企业,创建一流品牌,形成一流品质,引领全国奶业发展,实现奶业率先振兴。   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奶业在全国率先振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需要全区上下共同的努力,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积极担当。“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伊利作为从内蒙古草原崛起的龙头乳企,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把推动自治区奶业振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挑在肩上。2019年以来,伊利先后在巴彦淖尔、通辽、呼伦贝尔、呼和浩特等地先后启动六个重大投资项目,发展规模牧场,打造产业基地,建设产业集群,为自治区奶业振兴加装“强力引擎”。     克服重重困难,回馈草原恩情   事实上,在内蒙古地区规划牧场、进行产业布局并不具备优势。内蒙古及周边地区的乳品消费规模有限,未来在内蒙古生产的产品必然要大量输送到需求更旺的南方市场。但内蒙古地处我国正北方,距离我国最南端数千公里,从供应链运营成本来说,实行“北奶南运”要付出高昂的物流成本。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物流招标价格,如果将产品运输至江苏南京,布局中原地区相较布局内蒙古地区的物流成本平均下降约0.44元/公斤。尽管内蒙古自治区和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但长远来看,持续、高昂的物流成本,依然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负担。   如果单从运营成本来看,这的确是一笔很清晰的账,但伊利还是放弃了区外其他省市给予的优厚条件,义无返顾地把一个个重大项目转移到区内来,只因草原是伊利的根,只为回馈草原的恩情。于是,数个投资项目迅速落地启动。   1月17日,“通辽市•伊利集团高端乳、肉双产业集群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通过标准化奶牛养殖牧场建设和肉牛养殖牧场建设、智能乳品加工厂和肉牛加工厂建设,打造国家级种养加一体化乳、肉项目,新增优质奶牛、肉牛存栏达到36万头,最终实现日均收奶量达到5000吨的目标。未来,全国唯一的奶牛和肉牛双产业集群一体化现代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将在通辽的大地上结出硕果。   4月15日,呼伦贝尔市•伊利集团绿色智能高端有机乳制品二期升级示范项目签约仪式在呼伦贝尔市举行。同时于4月16日,绿色智能高端有机乳制品示范项目一期在阿荣旗开工建设。两期项目投产后,可带动至少千亿元的全产业链经济贡献值,直接带动6万人就业,间接带动全产业链40万人就业,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4月18日,巴彦淖尔市•伊利集团高端有机乳产业集群样板项目——杭锦后旗10万头奶牛生态乳业园区正式开工。杭锦后旗生态乳业园区项目总投资41.3亿元,规划占地面积1.5万亩,规划奶牛养殖规模10万头,共设18个标准化奶牛场。建成后年牛奶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正常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5.2亿元,平均年利润5.05亿元,可实现就业1000多人,为稳定当地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5月1日,兴安盟•伊利集团绿色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暨有机高端乳品智能示范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可实现新增优质奶牛存栏36万头,日均收奶量达到4000吨,带动全产业链就业40万人,带动饲草料种植100万亩、年粪污资源化利用400万吨,将为当地创造全产业链经济贡献值1800亿元。   5月8日,“乌兰察布市•伊利集团草原生态乳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项目暨凉城县10万头奶牛生态养殖示范园区”正式开工,该项目将打造国家级种养加一体化项目,建设世界级高端牛奶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带动达千亿元的全产业链经济贡献值,直接带动6万人就业,间接带动全产业链40万人就业。   6月17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敕勒川30万头奶牛生态牧场示范项目暨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基地”开工仪式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举行。该项目不仅将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智能”规模化牧场集群,还将诞生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奶牛育种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奶牛存栏量将达到30万头,将满足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6500吨的产能需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新的支撑点。   除此之外,伊利在包头、鄂尔多斯的投资项目也将相继启动。伊利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密集启动,像朵朵鲜花绽开在青青草原,迎风招展在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的春天。   同时,伊利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也成为自治区实施产业扶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点。多年来,伊利逐步摸索出了“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以产业带动助力精准扶贫。此次,伊利推进的重大项目,将发挥产业扶贫效应,全面拉动各地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乳品加工和物流、包装等上下游辅助产业,创造数千亿经济贡献值,直接和间接带动上百万人就业,为更多人致富奔小康开辟了宽阔道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之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在伊利这样有担当的龙头乳企助力下,“奶业振兴”在内蒙古草原展开了更壮阔的画面,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点。弥漫着幽幽奶香的内蒙古,必将成为祖国北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

  ——访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彭万臻   2020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而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发挥内蒙古自然和生态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7月21日,内蒙古召开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代表着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正式提上议程。而在此之前,2019年8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一系列的政策表明,代表内蒙古的民族奶制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民族奶制品产业到底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如何发力,记者就此采访了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彭万臻。   奶制品将成   奶业发展新增长点   记者:目前内蒙古是否制定了民族传统奶制品地方标准,对推进我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将带来哪些利好?   彭万臻:2019年8月9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区奶畜存栏达到350万头只,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的发展目标。随着消费能力提升,健康优质的奶制品越来越被人们看重,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是自治区奶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区地处北纬黄金纬度,独特的自然与现代文化相融,造就了天然绿色的农畜产品,品质优良的特色产业。而民族传统奶制品是以传统原料、传统工艺、传统生产加工方式加工制作的奶食品,统称为民族传统奶制品或民族传统乳制品或奶食品。目前,我区已经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民族传统奶制品有7个品种,分别是:奶豆腐、奶皮子、策格、楚拉、毕希拉格、酸酪蛋和嚼克。全区有16家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746户注册登记的加工坊。每天加工鲜奶能力9560.73吨,日均实际加工鲜奶量393.3吨,年产值6.07亿元,就业人数在2000人左右。推进我区民族传统制品产业发展,对助力牧区稳定脱贫、牧民增收致富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有利于形成奶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客观要求。   多举措“赋能”   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   记者: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由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推动各地开展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作为牵头部门,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发展?   彭万臻:从年初开始,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出台了市场监管系统《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制定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这其中包含了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提供技术、智力支撑;以试点带动全区奶制品企业发展及品牌包装等支持。   以技术支撑和智慧支持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6月13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签订了“民族传统奶制品培训研发项目合作协议书”,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传统奶制品培训研发基地”设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依托学院师资、科技人才、蒙汉双语教学等方面优势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创新技术、提升价值“赋能”。   发挥试点示范创建引领带动民族传统奶制品稳步发展。6月28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启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首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内市监办字〔2020〕107号)精神,经过自愿申请,盟市、旗县(市、区)两级市场监督管理局遴选、两级政府复核的申报程序,公布了首批160个试点示范名单。试点示范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按照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验收通过后,“以奖代补”,支持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各盟市、旗县在建设试点示范时,实施点对点服务,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民族传统奶制品包装设计,帮助指导商标注册打造区域品牌形象。7月6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完成民族传统奶制品包装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从476件应征作品中通过专家评审入围作品、市场满意度调查甄选出包装设计式样,全部免费提供给奶制品加工户选择使用。这将有效改变当前多数传统奶制品无包装、裸卖、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的尴尬局面。   3年行动   民族奶制品产业将提档升级   记者:《内蒙古自治区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由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并提出了计划利用三年左右时间促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将如何利用这3年时间,推动整个产业提档升级?   彭万臻: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涉及11个相关部门以及各盟市、旗县政府。总的思路是,以打造试点示范为切入点,从行政许可入手,按照原料把关、生产加工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产品销售、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产品质量追溯等环节,进行全链接、闭环式监管,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专项行动计划分三年推进。2020年为试点推动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完成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设计、任务部署、责任落实、试点启动等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全面铺开。2021年为深入实施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全面落实各项举措,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2022年为全面提升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对此前采取的措施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提高,实现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记者张鹰)

  近日,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盟市进一步做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期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当前防汛救灾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增强责任意识,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坚决扛起安民护民的职责使命,落细落实防汛抗洪救灾各项措施。各级相关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现场督办,在防汛救灾第一线体现责任担当,在抢险救援关键时解决突出问题。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要设置24小时防汛专线值班电话。要靠前部署救援队伍,特别是涉水救援力量,加强与消防救援队伍、森林消防队伍、驻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地方专业队伍、驻地央企抢险力量协同配合,进一步动员、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安全有序参加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做到与当地各支力量的互联互通,形成畅通有序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命令及时下达、调动高效快速,形成通力协作的应急救援、防汛救灾格局,做到统一调度、提前预置、高效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真正打好防汛救灾的人民战争。各地要认真梳理物资储备情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继续采取增加购置储备、生产企业留置仓储储备、社会号料储备等多种措施,备足各类防汛抢险物料,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协同、形式多样的储备格局。要充分发挥原防汛系统储备物资作用,建立调拨机制,确保紧急情况下调得出、顶得上。   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已设置专线电话,并实行24小时专班值守。自治区防汛值班专线电话:0471—4820010。   据了解,市应急管理局已设置防汛抗旱专线电话,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市防汛抗旱值班专线电话:3672800。(记者段磊)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实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补贴性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措施,强化部门联动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截至6月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2%,低于年度目标0.68个百分点,就业形势趋稳向好。   呼和浩特市一家石材企业的电工郝荣刚这段时间有点忙,工作日上班,休息时间参加技能提升培训,日子充实忙碌,也让人到中年的他找到了生活的奔头。   呼和浩特市某石材厂电工郝荣刚:自己真的学到了很多技能,职业技术、专业能力有很大提高,可以说老了老了还有奔头有梦想了。   内蒙古台记者崔奕:这里是呼和浩特市一家技工职业学校,也是郝荣刚“学手艺”的地方。区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不仅让高职高专的学生有了进厂实习、对接就业的机会;更让郝荣刚这样的老技工能够“回炉再造”,得以提升职业技能。   以工代训,这是今年自治区稳就业、防失业的重要举措,政府提供培训补贴,支持企业以训稳岗保岗,积极吸纳就业。   内蒙古某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陶春成:通过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各种类型的培训,让我们的从业者可以尽快达到企业用工需求,同时国家补贴费用,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多吸纳困难人员解决相关就业问题。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减税降费稳住市场主体;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强化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等就业困难人员兜底保障,使“稳就业”成效逐步显现,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148.2万人,同比下降0.2%,但降幅比一季度疫情期间收窄了0.5个百分点。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张志栋: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就业形势正在好转,与一季度相比,很多行业就业正在加快回升。特别是吸纳就业大户的服务业,用工需求增长较快,如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业都有较大幅度提升。   稳住市场主体就是稳住就业机会。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新增169个市场主体,在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较去年同期不降反增。   内蒙古国龙嘉壹新材料公司负责人连满诚:我们从4月底到现在才三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就是拎包入住,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快速投产和迅速做大做强。   今年上半年,自治区还实施了社会保险费率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措施,共减免单位缴费52.8亿元,纾解企业困难,稳定就业岗位。与一季度相比,各主要行业用工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工业用工需求稳定的企业占90.9%,比一季度提高7.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用工需求稳定的企业占87%,比一季度提高10.9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用工需求稳定的企业占75.4%,比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重点服务业用工稳定的企业占84%,比一季度提高9.7个百分点。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张志栋:下半年,我区各行业(就业)恢复性增长的形势比较乐观,对就业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应对疫情对就业民生的影响也会更加有效。   记者:崔奕 段伟晨 王红伟 杨立峰 袁晓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自治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一批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指导,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内蒙古分中心主办的“蒙古马杯”2020年全区网络安全竞赛正式启动。   本次竞赛为团队赛,分线上资格赛和线下决赛两个阶段。线上资格赛采用线上“夺旗赛”(CTF)赛制,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网络安全基础能力。线下决赛采用攻防兼备(AWD)赛制,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网络安全攻防实操能力、脆弱性发现以及风险评估能力和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本次竞赛报名范围为自治区各级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在自治区注册并运营的企业,参赛队员为上述单位正式职工。参赛队伍分两组,一组为机关组,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另一组为企业组,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赛按照组别评奖,每组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参赛队的队员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审核后可纳入自治区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库。   竞赛报名网址:(http://ctf.venustudy.com.cn/)。报名时间为:8月1日16:30至8月15日16:30。参赛选手在网上进行报名的同时需在指定日期前提交纸质版资格审查材料。   赛事咨询电话   南丁 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0471-4826740   达楞 安全中心内蒙古分中心 0471-6684149

  各盟市委及满洲里、二连浩特市委宣传部,内蒙古电影集团:   按照自治区文明委《关于印发<新时代文明实践内蒙古十大行动“方案”>的通知》(内文明委〔2020〕3号)要求,自治区电影局将通过扎实抓好公益电影放映“五个一”具体工作,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助力文明内蒙古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五个一”工作具体内容   1.创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公益电影放映人员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电影放映设施、设备机动灵活、声光影兼容的优势,在为群众提供观影服务的基础上,各地要以放映队员为主,各自组建一支“文明光影志愿服务队”,也可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总人数不低于10人。要结合当地实际和队员的特长,开展各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群众。   2.开展一项暖心行动。在全区开展“20个小马扎”行动,每个公益电影放映队都要自带至少20个小马扎,在电影放映前将小马扎放置到适合观影的位置,为群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暖心服务。小马扎的样式不做统一规范,以重量轻、质量好、方便携带为标准。同时,鼓励群众在观影时自带小马扎、小板凳,集中、有序、文明观影。   3.打造一个新媒体平台。要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大力宣传全区各地公益电影开展情况。各地电影主管部门要改变工作方式,充分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或抖音、快手官方账号等方式,定时发布电影相关信息,把电影工作从直线的上传下达变成群发式的大众知晓。   4.发布一条放映信息。公益电影放映是电影工作中最能体现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工作。公益电影放映效果如何,直接反映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目前公益电影放映存在群众不能及时获放映信息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各地电影主管部门要在开通的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公益电影放映“每日影讯”。同时协调旗县融媒体中心在“便民”板块发布每日电影排片信息。社区、农牧区放映员应创建公益电影放映群或主动申请加入各村、各社区的联络微信群,提前在群内向村民或居民发布放映安排信息。同时,可充分利用“村村响”大喇叭向村民预告放映安排,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掌握电影放映信息。   5.培养一名网红。要注重在创作生产、宣传发行、放映管理的各个环节发现培养网络红人。各地着力培养至少1名具有网红潜力的电影人才,开展推广国产电影、宣传公益电影放映、传播优秀电影文化,打造网红电影经济,每名网红的目标粉丝数为10万—100万人。   二、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五个一”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行动,是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是抓好全区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重要举措,各地电影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内蒙古“十大行动”方案,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从实际出发,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工作内容,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持续推动“五个一”工作深入开展,把“五个一”工作打造成为我区公益电影放映的又一创新亮点。   二要加大宣传。一是开展“线下”宣传。各地电影主管部门要加大“五个一”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善于树立典型、总结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宣传报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主动宣传、深入宣传,力求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各公益电影放映队是放映队,也是宣传队,要充分发挥放映队员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特点,通过制作发放宣传材料、制作播放映前短片等多种方式,向群众传递党的声音。二是开展“线上”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线上新媒体宣传阵地,制作推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视频或文章,让群众乐于看、容易记,入眼入脑入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电影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构建浓厚的电影工作氛围。   三要加强考核。考核既是给压力也是增动力,“五个一”工作是一项常态化和持续的工作,自治区电影局将把“五个一”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和指导,各地电影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落实“五个一”工作的责任,明确任务,落实专人,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内蒙古自治区电影局   2020年7月30日

  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推荐评选工作有关要求,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现将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推荐对象予以公示。   一、公示名单   (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推荐对象   刘德江,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红十字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年近60岁的他是自治区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年龄最大的队员,“逆行出征”湖北武汉,战斗在距华南海鲜市场200米的武汉优抚医院,积极投身隔离病房改造、危重病患会诊与抢救、医护人员岗位培训考核、队员管理等工作中,以身作则,带头实干,圆满完成了抗疫任务。   云妙珍,女,蒙古族,196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医院内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她是抗击“非典”的老战士,也是自治区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员,在武汉工作期间,充分发挥31年护理工作经验,带领指导年轻护士坚守在抗疫一线,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们所在的病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圆满完成援鄂任务。   史占华,男,汉族,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包头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他是自治区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总协调,包头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肩负着医疗队各项前线指挥协调工作,在距华南海鲜市场50米的优抚医院,带领医疗队成功治愈优抚医院第一例患者,总共治愈32人,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玲玲,女,达斡尔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赛克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在抗击疫情面前,她带头坚守岗位、带头入户走访、带头值守卡口点位,自疫情防控以来一天未休息过,心中始终装着社区3035户、7742人的疫情防控,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密集入户排查、广泛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对隔离百姓悉心讲解政策,为辖区居家隔离人员购买药品、物资等,竖起基层抗疫党员的一面旗帜。   何建华,男,蒙古族,196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生前系兴安盟突泉县公安局育文派出所三级警长。他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疫情发生以来,夜以继日坚守岗位,视疫情为警情,坚决守牢防控一线,用生命诠释对党的忠诚和为民服务情怀。2020年1月26日,在突泉县长途汽车客运站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突发脑出血,倒在了疫情防护的战场上,为疫情防控工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何淑花,女,蒙古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通辽市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人、主任护师。她作为内蒙古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被编入重症医疗队进驻武汉肺科医院,面对抗疫一线的战斗重任,她积极参与氢氧机的应用和新冠肺炎患者改善肺通气及对炎症的抗氧化作用的临床观察,还负责大量的行政工作和宣传党建工作,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董彩凤,女,汉族,1978年6月出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她是内蒙古第一批援鄂队员,作为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的援鄂队长,以身作则奋斗在抗疫一线。在荆门医院抗疫期间,参与护理出院患者155人,实现了科室患者清零。她不顾个人安危,尽心竭力救治患者,为抗疫工作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淑君,女,汉族,196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锡林郭勒盟医院科教科负责人、主任护师。她是自治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锡盟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带领9名医务人员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战斗了44个日日夜夜,划分隔离区域、医患通道、制定工作流程,积极治疗护理,给予患者心理辅导,即使下班了仍和患者视频,为战胜疫情鼓劲。她被长江日报称为“天使”。   宋大伟,男,汉族,198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乌兰察布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勤务大队长。他是抗疫战中的人民警察,作为G6高速蒙冀界检查站疫情防控工作负责人,疫情防控期间他没有顾上照顾临产的妻子,没有看离世的奶奶最后一眼,149天坚守在“两省三地”交通口,盘查车辆22万余辆、40余万人次,重点防控与湖北接触人员71人,在疫情防控中积极履行人民警察的责任。   苏云,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他作为自治区第五批医疗队,鄂尔多斯市第四批医疗队领队,带领29名队员战斗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危重症病区。他带领的团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共同战斗在重症医学科一线,救治护理难度大,工作十分繁重,面对着最危重的患者,随时有被感染的危险,他义无反顾圆满完成了援鄂抗击疫情任务。   王星,男,汉族,198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复兴镇庆生村主任、第一村民小组组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面对被武汉返乡人员传染的危险,他没有丝毫退缩,积极联系武汉返乡感染者,及时安置、科学处置,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被群众形象的称为“拼命三郎”。   周慧德,男,汉族,196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乌海市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作为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他负责包联公园社区,对26个小区、4824户,9650人次进行摸底排查。对该小区所有出入口实行全封闭措施,将防疫具体任务进行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就防疫驻地的抗疫物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保证不遗漏任何一处细节,使所有人迅速投入到驻地的防疫工作中。在他的部署指挥下,防疫驻地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为乌海市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彭伟,男,汉族,198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阿拉善盟阿左旗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药师。作为阿拉善盟唯一援鄂人员,在出征途中被选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吸纳2名队员火线入党。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38个日日夜夜,累计流行病学调查144例,撰写聚集性疫情分析报告8份,排查密切接触者691人,咽拭子样品采集2243份,核对样品5804份,对4家机构消毒效果进行评价。他所在的团队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陈静,女,蒙古族,198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二连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师。她主要负责样本的核酸检测工作,至今检测2000余份样本,其中检测出锡林郭勒盟的第1例新冠病毒阳性,第一时间将传染源控制在国境内,避免了新冠肺炎病例输出事件的发生,战“疫”以来,核酸检测准确率100%。   袁大森,男,汉族, 198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警务技术三级主管。他研判与疫区有密切接触的武汉、湖北入境人员和返乡人员,通过大数据及时向自治区防控指挥部、各盟市和公安机关推送重点关注人员的动态信息。累计提供报告和人员信息名录共计206份,进出湖北地区252313人,涉及进出北京市472253人,涉及国际出入境27585人,以及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吉林舒兰市、沈阳市、广东省、四川雅安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2709860人,为一线核查、防控提供了坚实服务。   苏妮,女,汉族,196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作为司法部援鄂医疗队总护士长、担任内蒙古监狱系统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44名护士在方舱医院开展护理工作,52岁的她工作起来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休息时间经常夜间赶去加班,带队高效完成千余人的护理任务,静脉采血3393次,核酸采集4454次,CT检查4454次,测血糖达300多次,队员无一人感染。   刘春,男,汉族,197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新闻网副总编辑、助理编辑。在疫情最严重时刻,他主动请缨随对口支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湖北省荆门市,奋战35天,真实生动报道了内蒙古医疗队在荆门和武汉的抗疫情况,共撰写、拍摄了40篇(个)稿件和新媒体产品,共计4.5万余字。该同志撰写的16万字作品《天使出征》,讲述了20个抗疫故事,拟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孙德俊,男,汉族,196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他第一时间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选派两批队员奔赴湖北开展救治任务。作为全区抗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亲临一线,深入定点医院指导医疗救治,为全区各盟市提供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远程诊疗服务。在他的亲自指挥下,一名63岁的境外输入危重病患者成功救治,创造了内蒙古的救治奇迹。同时,他还为支援湖北医疗队提供远程帮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文瑞,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作为内蒙古疫情防控指挥部预防控制专家组组长,先后组织召开了68次疫情分析专题会议,出具了疫情报告129期。及时调整响应级别和划分地区等级,比国家方案早10天提出及早隔离重点人群的措施,提出及早扩大检验人群范围的举措,该举措发现了10例病例,为全区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和复工复产的推动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飞,女,汉族,196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她所负责的医院作为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定点医院,接收呼和浩特全部确诊病例。其中,有7例本土病例,患者全部治愈。还承接了境外航班的筛查和医疗工作,救治工作开展以来,取得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转重症、患者零病亡、出院患者零复阳的佳绩;医院还派出援鄂医疗队、为境外航班发热患者筛查和医疗任务。   (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推荐对象   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作为呼市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定点医院,担负着发热患者排查、医疗救治、支援保障,还承担国际航班新冠肺炎发热患者筛查排查和医疗救治工作;共接诊排查发热患者1171人,其中国际航班患者590人;收治住院患者590人,其中国际航班患者443人。确诊了呼市地区首例确诊患者;并承担起了呼市地区健康人群核酸检测任务。   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口岸管理办公室。坚持“外防输入、内防传播”防控策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口岸协调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积极投身口岸一线防疫工作;全流程闭合管控,切断疫情传播渠道,严把疫情闭环管理和口岸防控第一关,口岸办党员先锋队不分日夜地奋战在口岸通道协助旅客通关,共通关入境回国同胞257人,其中确诊病例77例,查验出入境货车及司机5846辆(人),疫情防控人员“零感染”;升级完善防控措施,提高海关检测效率,确保防控工作有的放矢。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青春山街道神华康城社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区以党建为统领、网格为基础,将基层“党建”与“网格”和疫情防控任务有机结合,划分8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动员党员、辖区志愿者等为兼职网格员,专兼职网格员积极深入防控疫情一线,当好防控排查的信息收集员、宣传员、战斗员、监督员。   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公司累计完成保障援鄂包机15架次,运送赴鄂医疗队员813名,行李和防疫物资67万吨,各类援助物资426吨,为自治区援鄂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特别是3月20日起承接首都机场国际技术经停航班保障任务以来,强化疫情防控保障措施,优化工作流程,保障用时由12.5小时缩至4小时以内,保障旅客人均用时由11分钟缩至1分钟。截止6月22日,共保障航班34班,运输旅客6855人,行李8878件,实现旅客全程管控无扩散。   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荆门市医疗队。为圆满完成国家部署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的任务,组建了自治区第一批161人组成的援鄂医疗队。医疗队强化党建引领,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总支,建立6个临时党支部,火线发展党员1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5名。建立领队、支部书记、驻地组长各负其职、齐抓共管的高效工作机制。强化协同作战,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截至3月20日,累计管理患者1025人,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280人,治愈出院700余人。强化感控管理,建立一支感控专家队伍,全程培训指导,累计培训医务人员2231人次,协助当地改造多家医院收治病区和规范救治流程。强化关心关爱,努力做好团队服务工作。   同时,何建华、玲玲、史占华、刘淑君等4名同志推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荆门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党总支、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青春山街道神华康城社区党支部、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党委等4个党组织推荐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公示时间   2020年8月3日——2020年8月7日   三、受理方式   单位和个人可通过来函、来电、来访等形式反映上述公示对象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为便于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请在反映问题时提供有关线索,以及本人真实姓名、联系方式或工作单位等信息。我们将严格按照有关工作纪律,履行保密义务,及时反馈核实情况。   公示办公室设在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六号楼432房间)   受理时间:工作日9:00—17:00   电 话:0471——6611940   特此公告   自治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记者从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8月1日,搭载500多名游客的“草原之星”呼伦贝尔旅游专列,从包头火车站出发,一路向东,驶向呼伦贝尔。这是今年暑期以来,中铁呼和浩特局开行的多趟旅游专列之一。   据了解,呼伦贝尔旅游专列沿途将串联起呼伦贝尔至兴安盟的沿线草原、森林、湿地、人文景观,一路上游客可以游览阿尔山的国家森林公园、石塘林,海拉尔的莫日格勒河、列夫湿地庄园,满洲里套娃广场等景区,同时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体验各地特有的文化娱乐活动。   进入7月底,内蒙古“草原游”迎来旅游旺季,随着呼和浩特、包头和乌兰察布三地与北京间的高铁列车开行增加,京津冀、华北和华东地区体验草原游的客流快速回升,中铁呼和浩特局单日客发能力接近正常水平。   为满足旅客出行需要,铁路部门科学调配运力,采取“一日一图”、加开周末高峰线等举措,全力提供运输能力供给。针对旅游客流增多实际,铁路部门依托“铁路+旅游”服务模式,从7月31日起,分东线、西线两条线路组织开行多趟“草原之星”旅游专列,这是铁路部门连续第10年开行“草原之星”旅游专列。后续还将根据客流变化,开行去往海南、桂林、张家界等著名旅游景区的旅游专列。   针对疫情防控需要,铁路部门严格落实体温检测制度,引导旅客乘车时佩戴口罩,并增加列车和车站重点区域的消杀和通风次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站车服务运输保障工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梁亮)

  8月1日上午,记者从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160亿元/年。   评估结果显示: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160亿元,其中,“绿色水库”总价值量为1646.94亿元/年,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分别为1341.32亿元/年和302.62亿元/年,占比81.44%和18.56%;“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年,森林与湿地分别为1015.59亿元/年和56.16亿元/年,占比为94.76%和5.24%;“净化环境氧吧库”总价值量为1024.98亿元/年,森林和湿地产生的价值分别为795.87亿元/年和229.11亿元/年,占比为77.65%和22.35%;“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总价值为1246.95亿元/年,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分别为1090.34亿元/年和156.61亿元/年,占比分别为87.44%和12.56%。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以直观的货币形式呈现了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生态产品的服务价值,用详细的数据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化实现机制,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论”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好山好水寻求更多价值实现途径。(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玉荣)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9日电题: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次行程40多公里的火因调查“马拉松”   新华社记者刘懿德   40多公里的路程,与一场全程马拉松相差无几,但最后用时却将近24个小时。在这场不同寻常的“马拉松”中,“选手”们追逐的并非是最快到达终点,而是在森林火灾被扑灭后精准查明火因。   27日凌晨3点,受命调查火因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局骑警大队的8名民警,暗夜中乘车向奇干林业局珠中林场16号火场进发。这是7月3日以来,当地连续发生的21起森林火灾中,最后一处尚未进行火因调查的火场。   4点10分,民警们下车徒步前进。“前面没公路了,只能步行。”骑警大队长王志栋说,经查看位置信息,火场距徒步起点直线距离近8公里,但地形复杂,路程会成倍增加。   一路前行,东方越来越亮。临近7点30分,一条河流出现在眼前。“大家收紧队形,河对面地势低,可能有大沟塘子!一定要紧跟!”王志栋大声提醒。   所谓“沟塘子”就是沼泽地。2014年,一次火因调查中,王志栋一脚踩空,陷在了草丛覆盖的沟塘子中,淤泥很快“吞”到他腰部。幸好同事及时找到一根长树枝,才把他拖拽出来。在他带领下,大家放慢脚步,安全走过了沟塘子地带。   火场在一个海拔970多米的山头上。抵达山脚时,民警们已徒步20多公里。由于坡度很陡,大家一只手抓着树、一只手扶着腿,咬牙往上爬。   13点11分,抵达火场位置。经初步排查,未找到可能引发火灾的外来易燃物品,加之火场远离人类活动区域,排除人为引起火灾的可能。   工作仍在继续,民警们分片对火场仔细排查……   “我有发现!”民警李大军指着一棵落叶松大声说。只见这棵树中部有一条20厘米长、1厘米宽的竖条状痕迹。“痕迹深及树干,上细下粗、上浅下深,凹槽内有很多树屑。”根据多年火因调查经验,王志栋初步判断是雷击劈痕,“仔细检查,看有没有别的痕迹!”   果然,民警用手拨开树根处灰烬时,又一条痕迹露了出来。“这是‘跳雷’!闪电先击中上半部,又‘跳’到根部,点燃了附近植被。”王志栋边说边比划。经查阅火场起火时段资料,当时确有雷电预告信息。后又经反复排查,确认这起火情为雷击火导致。   快15点时,民警们饭后开始返程。由于有民警徒步中腿部旧伤复发,还有的不慎摔伤膝盖,队伍行进速度很慢。   20点时,他们距离下车时的位置仍有3.5公里。此时,林区的雾气已越来越浓……直到28日凌晨2点左右,他们才抵达停车位置。   “这次来回徒步40多公里,相当于一次全程马拉松。”王志栋边说边笑,但他们的对手不是参赛选手,而是自身的体能极限和复杂的山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