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1783个相关结果 3次浏览

  任俊是一位热爱拍摄野生动物的自由摄影人,曾经他为了拍摄前往世界各地,而如今他选择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马鹿、岩羊、天鹅、草原狐……任俊用16年时间拍下60多万张照片,屡获国内外大奖。他的镜头记录着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野生动物们繁衍生息的图景,也反映出包头不断变好的生态环境。   就像任俊所说的那样:“城市与动物和谐相处,包头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是我们与动物越来越近了。”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路兴 蔡冬梅 马芳 马嫣然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李玥 李强   青山区融媒体中心:孙岩 张弼然 编辑:宝华

蓝冠网址,蓝冠总代平台_总编辑宁夏行丨探秘兴庆区完整社区“样板间”

  今年3月,宁夏全面启动完整社区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何谓“完整社区”?顾名思义,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核心,集成民生服务,推动共建共享,着力持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   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崇安社区作为“完整社区”的“样板间”,他们是如何做的?又如何成为居民幸福的港湾?10月13日,“2023全国都市报+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调研采访团来到崇安社区一探究竟。   调研采访团走访了解崇安社区。   走进崇安社区党群活动服务站,站内功能齐全、秩序井然。在一楼负责民生保障服务的“安心区”,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社区党校、青年文明实践站、居民议事室、残疾人辅助器具室、便民服务站等功能区域,随时随地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另一侧是负责居民卫生服务的“安康区”,内设接种室、全科诊室、妇儿保健室、中医理疗室等功能区,老少居民不出小区即可实现常见病症的治疗。二楼是居民精神文化乐园“安乐区”,舞蹈室、阅览室、棋牌室、四点半课堂、爱乐坊、丹青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社区引进老年大学,开设朗诵班、模特班、唱歌班等20多项课程,居民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时间自由安排。   舞蹈老师指导居民练习跳舞。   从党群活动服务站出来,步行5分钟就来到了社区康养餐厅,在康养餐厅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凭身份证办理老年优享卡,一日三餐应有尽有。下午5时许,餐厅的饭菜香味已溢满街道。   “营养厨房的设立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价格实惠的健康饭菜,除了对老年人的优惠外,还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上门配送服务。”工作人员说。   同时,崇安社区在营养厨房周边开设“托老所”,以“托老所”为主体,居家养老为辅,推广“呼叫救助、健康检测、健康档案管理、居家照料、出行陪护、助餐助洁”等服务,打造“康养十五分钟生活圈”,为出行不便的老人提供便利。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崇安社区利用闲置空地打造了2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和休闲广场,设有滑梯、跷跷板等儿童娱乐设施,还铺设了橡胶地面,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亲子互动、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崇安社区还引入企业投资300万元,打造了650平方米养托教于一体化的“红石榴”托育早教机构,有效解决婴幼儿照护问题,缓解家庭育儿压力。   社区党委书记陈爱梅介绍社区建设情况。   据崇安社区党委书记陈爱梅介绍,崇安社区服务6个居民小区,约7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0余人。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区组建“暖万家助老服务队”,由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组成,通过建立“一对一”帮助机制,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病弱老人服务,帮助社区孤寡、空巢、独居老人和重度残障人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此外,崇安社区还以“唤醒唐徕记忆”为主题,通过慢行绿道将兴仁巷“唐徕老街坊”、唐徕小区、红色展馆、廉政文化长廊连接起来,形成“一街一区一馆一长廊”,为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便捷。社区深入挖掘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内涵,大力培育孵化社会组织16家,形成助餐、助医、助学、助洁、助急、助乐等“六助”服务模式,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推动社区基层治理“精细化”。   兴庆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老城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居民需求多、治理难度大。今年以来,兴庆区聚焦“一老一小”,推动完整社区建设,构建5—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小区有变化、服务上水平、居民得实惠、群众真满意。   ​记录社区改造历程。   “这个社区周边的居民区大都是老旧小区,但小区改造后外观亮丽、环境整洁、焕然一新,看得出居民之间、居民和社区之间都很和谐;‘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社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阵地非常健全,很好地解决了居民在医疗、教育、康养、文化、健身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自然而然就得到很大提升。”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孙璇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高晓刚/文 韩胜利 季正 高晓刚/图) 编辑:温慧娟

蓝冠可信吗?,蓝冠1956代理_安徽省内蒙古商会成立

  10月11日下午,安徽省内蒙古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市瑶海区隆重举行,300余位安徽和内蒙古社会各界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   据了解,安徽省内蒙古商会成立,旨在凝聚团结安徽、内蒙古各界有识之士,促进两地经济交流合作,为两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目前商会拥有会员企业共计121家,经营范围涉及建筑、餐饮、教育、制造、零售、服务等多个行业。   记者从现场获悉,通过现场投票的方式,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内蒙古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及会长、副会长、监事和秘书长。亿丰集团董事长孙毅担任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同时举办安徽省内蒙古商会揭牌仪式,现场嘉宾为商会第一届成员理事、副会长、执行会长、会长授牌。   “商会将秉承办会宗旨,依靠商会全体成员的智慧与力量,积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心全意为在皖蒙商服务,脚踏实地为安徽、内蒙古的繁荣富强多做贡献。”孙毅表示。下一步,安徽省内蒙古商会将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做好服务工作和平台建设,加强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安徽、内蒙古民营企业发展,拓展两地经济技术合作及文化交流,为地方社会发展贡献商会力量。   此外,记者了解到,为深化两地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安徽省内蒙古商会将组织成员企业及与会嘉宾在安徽合肥考察交流。近年来,合肥市瑶海区抢抓全国老工业搬迁改造试点区、长三角一体化、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环境提升“三大行动”,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不仅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落户,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也接连落地。此次,新成立的安徽内蒙古商会考察团将前往瑶海区商协会大厦、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展示馆、瑶海区青年创意田园,实地感受瑶海发展潜力,探索交流合作方式。 编辑:孙丽荣

“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第203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赤峰市翁牛特旗         编辑:段丽萍

蓝冠招商,蓝冠内部_总编辑宁夏行丨吃早茶 到吴忠!探访吴忠“硬核”早茶俘获食客的秘密

  对于居住在黄河之滨的吴忠人来说,新的一天往往是在面香、茶香、肉香交织的“硬核”早茶中开始的,他们在早茶桌上大快朵颐、联络感情、洽谈业务、相亲议事。早茶,已成为吴忠人生活的一部分。   吴忠早茶吃什么?怎么吃?为何火?10月11日上午,在吴忠市调研采访的“2023全国都市报+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媒体大咖们化身美食体验官,亲身体验、品鉴吴忠早茶文化。   调研采访团来到位于吴忠市区的苏子拉面早茶羊杂碎体验中心钻石城店。落座不久,服务员端上了五颜六色的菜品拼盘,热的牛腩肉、牛肋条肉,凉的牛腱肉、手抓肉,本地传统面点、各式糕点,还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凉菜,热腾腾的牛肉拉面,再配上一壶八宝茶,独具吴忠特色的早茶就开始了。   早茶店老板(左)介绍吴忠早茶特色。   看着满桌子的菜品,大家争相拿出手机、相机拍个不停。“菜式很丰富,食材也很新鲜,看着就让人非常有食欲。”大家一边品尝早茶,一边了解吴忠早茶文化。   吴忠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有“水旱码头,天下大集”之称,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带动各地饮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近年来,吴忠市将旅游与美食相融合,打造“游在宁夏吃在吴忠”品牌,吴忠早茶业蓬勃发展,形成了集纳养生文化、美食文化与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早茶文化,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体验。   目前,吴忠市拥有早茶餐饮门店787家,吸纳就业近万人,年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成为拉动当地餐饮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吃前先拍个照。   苏子拉面早茶羊杂碎体验中心老板赵金荣见证了吴忠早茶文化的发展历程。1997年,赵金荣在利通区民生街开了一家拉面馆,那时的牛肉面有两个标准“伴侣”:鸡蛋+小菜,茶水都是免费的,食客们吃完就走,自然不具备早茶氛围;十年前,拉面馆开始在吴忠大规模兴起,拉面与八宝茶悄然组合;五年前,吴忠早茶模式逐渐形成;在2021年左右,吴忠早茶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面点和小菜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挑选……如今,在苏子拉面早茶羊杂碎体验中心,50余种面点、小菜由食客随意挑选组合。   早茶原本是南方地区的传统社交饮食习俗,为何短短几年才兴起的吴忠早茶,却俘获了越来越多各地食客的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忠是优质天然农副产品生产地,所辖青铜峡市依黄河水种植水稻,出产贡米;盐池县被誉为“中国滩羊之乡”;利通区是“中国黄金奶源生产基地”;同心县成为圆枣、有机枸杞富产地;红寺堡区有“中国葡萄酒第一镇”之称。吴忠还是“塞上硒都”,这里种植的有机果蔬绿色环保,生态食材天然纯鲜,为吴忠餐饮味美质优奠定了食材基础。   在赵金荣看来,吴忠早茶文化还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喝八宝茶是宁夏人的传统,牛肉面则来源于兰州,各色面点既有本地传统美食,又有外地美食的影子。”苏子拉面早茶羊杂碎体验中心经常对面点、小菜推陈出新,根据食客的要求,不断研究、推出新的菜品。同时,吴忠早茶价格亲民,社会各阶层人士皆可乐享吴忠早茶的韵味。   吴忠早茶名不虚传。   品鉴了风味独特的“硬核”吴忠早茶,聆听了早茶见证者讲述的故事,吴忠早茶火出圈的秘密迎刃而解。五湖四海的媒体大咖们表示,吴忠早茶,比江浙早茶豪爽,较广式早茶粗犷,浓烈的风味是西北人、宁夏人豪迈、热情的另一种注解。(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高晓刚/文韩胜利季正/图) 编辑:段丽萍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比孝顺”餐厅成为老年人的幸福港湾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镇安民村案例   一、基本情况   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善岱镇安民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东6公里处,现有户籍人口452户共1103人,常住人口188户共322人。由于年青人大多外出求学和务工,村内常住人口多是老年人。一些留守老人、残疾老人,还有孤寡老人长期以方便面、馒头充饥,老人“吃饭难”成为一个大问题。为了让村里老人吃上物美价廉的热乎饭菜,解决“老有所乐”活动场所,营造“比孝顺”的家风民风,安民村“两委”将原来的供销社进行了翻新改造,购置餐具和娱乐设施,打造了“比孝顺”餐厅。   二、主要做法   (一)多措并举降低就餐成本。“比孝顺”餐厅由村支部书记张平平带头,动员村内老党员、乡贤、巾帼妇女、志愿者共25人一起参与餐厅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支持、社会人士捐赠和就餐储值。村里巾帼妇女义务帮厨,有效降低了餐厅的运营成本。餐厅规定凡本村65周岁以上居民,5元钱就餐一次,其他村民和周边群众10元钱就餐一次。   (二)餐厅服务人员为老人帮办代办。一直以来,很多外出务工、求学的老人儿孙,常常给村“两委”打来电话,委托帮助家里老人购买生活用品和药品。“比孝顺”餐厅开业后,免费承揽了帮办代办“业务”,有需要购买生活用品等事项,都可委托“比孝顺”餐厅的服务人员帮办代办,营造了全村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三)倡导儿孙为自家老人储值彰显“孝心”。“比孝顺”餐厅提倡在外儿孙为老人在餐厅吃饭储值,让敬老爱老的“比孝顺”餐厅成了名副其实的“比孝顺”之地。   (四)提倡通过有力出力彰显“爱心”。“比孝顺”餐厅倡导村里人有力出力,奉献爱心。在村的年青人纷纷出马,有人帮厨、有人帮忙,有人送菜、有人送米,好村风让村里充满人情味的同时,也解决了运营资金不足、人手不足的困难。   (五)餐厅一厅多用,让“文明上墙”,“老有所乐”。“比孝顺”餐厅的每一面墙都成为了“文化墙”,文明行为规范、移风易俗、孝老敬老等都成为“墙上风景”,时时提醒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孝顺”餐厅还增设了娱乐设施,不在吃饭的时间,老人们也可以在这里聊天、打扑克、下象棋;重大节日时,村民还可以在这里看演出或自娱自乐;有重要事项商议时,餐厅也能变身“议事厅”;村民有婚丧嫁娶时,可以自己购买食材免费使用餐厅场地设施,减轻村民经济负担。   三、主要成效   在村“两委”和群众群策群力合力运作下,“比孝顺”餐厅在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问题的同时,还常态化收集群众需求,解决困境老人的“急难愁盼”。接到老人的帮办“点单”后,村“两委”班子带领巾帼妇女、热心村民,纷纷对村里老人进行帮助,已累计为村里200多位老人开展“送饭送药、代购物资、生存认证、帮助秋收”等帮办代办服务700余次。村民可以购买新鲜食材免费在餐厅举办婚丧嫁娶等活动,村里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婚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孝敬老人等文明观念潜移默化地浸润到群众心田。   安民村进一步完善了硬件设施,增强了资源配置,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推出更有力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的举措,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四、推广理由   安民村“比孝顺”餐厅的建立和运营,使村里“孝老敬亲、互帮互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加盛行,这里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群众安居乐业,孝老爱亲蔚然成风,形成了“人人参与、互帮互助”的好村风。好村风带动了好家风,让摒弃陋习、新事新办、杜绝铺张浪费等移风易俗活动得以深入开展,对乡村文明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编辑:贾小燕

  鄂尔多斯市鹰骏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坚持把党建品牌建设作为推动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品牌理念谋划、凝炼、塑造,树立了“有高度”、“有温度”、“有速度”、“有信度”、“有深度”的“五有”新时代品质鹰骏人发展理念;打造了勇担使命、不畏艰险、久久为功的“奋进鹰骏”党建品牌,实现了品牌创建与理念创新同步同向、品牌培育与品质提升同频共振。   奋进鹰骏”党建品牌凝聚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推进了党组织、党员“两个作用”发挥,公司工作全面发展进步,党建品牌效应得以实践和彰显。一年来,鹰骏建设投资公司先后新建换热站1座、储煤棚配套工程消防水池及泵房1处,新建420m2材料库1处;推进了3号渣场1期工程建设;建成投用了马兰商务酒店;争取到了自治区级园区发展资金2000万元(渣场建设)、环保资金910万元(用于80万吨锅炉),争取到了市级环保资金150万元(储煤棚)、脱硫塔建设资金192万元(基建)以及二次管网改造89万元等多项专项资金。(罗浩) 编辑:贾小燕

奔跑的乌海——跑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赛道新天地

  北纬39度,北京、纽约、罗马、波尔多、马德里……寒暑交界,神秘富饶,云瞰中国,与东经106度相交定位,是踏着时代节拍,一路奔跑而来的乌海。   滔滔黄河万里向东,在中国北方画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几”字,提笔点顿之处,就是黄河入蒙首站,一路奔跑而来的乌海。   乌海,从遥远的“史前天书”太阳神岩画中奔跑而来,从“植物大熊猫”四合木的历史延绵中奔跑而来,从万人夺煤的火光和激情中奔跑而来,从滔滔黄河水的滋养中奔跑而来,从浓浓的墨色文脉中奔跑而来!   照着古老文明深邃的时光,携着历史绵延幽深的记忆,乌海一路奔跑,一路追逐,向阳而生。奔跑是这座城市的雄姿,发展是这座城市的韵律,幸福是这座城市的核心,蜕变是这座城市永恒的主题。   从“一煤独大”跑出“绿色之城”   “乌海,乌海,乌金之海嘛!”   1976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新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名字——“乌海”。这个名字,是周恩来总理为这座城市亲定的。   在贺兰山北部余脉桌子山,有近300余幅新石器时代留下的太阳神岩画,仿佛是天意的安排,岩画之下,就是乌金“太阳石”富集的存在。乌海市含煤面积约占城市总面积的1/4,煤炭地质总储量44亿吨,其中,“煤中贵族”焦煤的储量占内蒙古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以上。   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包钢遇到了焦炭等辅料不足的问题。当时乌海地区的煤炭发热量高、品种多、结焦性能好,是钢铁冶炼的上好原料。于是,煤炭部和自治区党委把乌海地区定为包钢的焦煤生产基地,进行重点开发。   1958年10月,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在乌海地区展开。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在乌海地区的戈壁荒野中艰苦创业,将优质的焦煤源源不断地运到包钢,为新中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为乌海这座城市带来了第一批常住人口,锻造了这里第一代产业工人队伍,也开启了乌海因煤而兴的历史篇章。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乌海走过了一段辉煌历程。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日益枯竭、增长方式缺乏多元支撑、环境问题突出等资源型城市的通病,成为乌海奔跑进程中必须跨过去的栏架。   这“栏”怎么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爬坡过坎的乌海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遵循。   转型之路,乌海将目光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推动传统能源“老树发新芽”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全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把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的燃料,将矿井流出的废水变成能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被制成了优质防火保温材料和生态修复功能材料……在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煤炭被“吃干榨净”,循环经济产业链清洁又高效。   立足煤、延伸煤、跨越煤,这里的乌金开启了奇妙的变幻之旅。   在乌海,无论是君正的PVC、京运通的单晶硅,还是恒业成的混炼胶、青石的高牢度分散染料,甚至是源宏、佳瑞米等公司的农药医药中间体,无不与“煤”有关。立足“煤头”优势,催动“化尾”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不断向高处攀升。   进入新阶段、融入新格局,乌海市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巩固煤焦、提升化工、培育战新、拓展装备、优化传统”的发展思路,以打造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超百亿级产业链群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全力打造具有乌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一块石灰石到一根氨纶丝。”站在公司调度室智慧屏幕前,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忠波生动地向记者描述着产业链条的延伸。   “氨纶在服装织物上应用很广,它的弹性很大,也被称为弹性纤维。乌海工厂生产的氨纶直接发到浙江总部,被作为西装、袜子等服装织物的原材料使用。在我们老家浙江诸暨有个大唐袜业,袜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氨纶供不应求。”俞忠波自豪地说。   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乌海市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引进的重点项目。“项目充分运用乌海市富集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填补了内蒙古此类高端新材料生产加工产业空白。”俞忠波说。“目前公司的新型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基本建成,一条‘煤/石灰石——电石——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可降解塑料/氨纶’的完整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依链布局,乌海市建设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基地也锚定了新目标——“打造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乌海市BDO在建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20%以上,随着总投资560多亿元的东源、华恒、三维等5个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和建成投产,预计到2027年,乌海市BDO产能将达到289万吨,这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目前,乌海市正积极建设以“风光氢储用”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可降解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被重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   9月20日,在乌海市2023年秋季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可降解材料等多个领域的13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达313.9亿元。   “这将为乌海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注入强劲动力、奠定坚实基础。”乌海市区域经济合作局局长郑琳琥说。   从“三沙围堵”跑至“山水沙城”   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和毛乌素三大沙漠“握手”之地,乌海建市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0.38%,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0多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难睁眼,大风埋人脸”是不少老乌海人的记忆。   如今登上乌海城市中心的最高峰甘德尔山,向西远眺,成片的树木好似绿毯般一直延伸至乌海湖边。记忆仍未飘远,沙漠已变绿洲。如今的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   “18年前,这里没有路、没有水,眼前只有一大片一大片起伏的沙漠,心里感觉有些发怵。”回想起第一天来到这里的情景,刘永胜依旧唏嘘不已。刘永胜是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草管护办主任,也是甘德尔山生态治理的亲历者。18年来,刘永胜的足迹遍布整个山区,这里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林种结构、林木生长、地下供水管道等情况,他都了然于胸。   “当时车开不到这里,我们就徒步进入勘察,为节省时间,中午晚上都不回家,就在沙漠里扎个帐篷。”刘永胜说,一次午饭时遇到大风,风把帐篷刮飞了,他和同事跑着去追帐篷,等他们再回来时,饭里都是沙子。“即便如此努力,我们也常常遇到树木第一天种下,第二天就被狂风连根拔起的情况。”为了把树种好,刘永胜带领大家转变思路,从固沙做起,压草网格、做沙障,一群人常常忙到天完全黑下来。   18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刘永胜和他的同事们仍旧终日忙碌于山中管护林草,风沙和烈日让他们一个个变得皮肤黝黑,而曾经光秃秃的甘德尔山已披绿2.8万亩,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从0到54.6%。   乌海市年均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平均蒸发量却是3000多毫米。对于干旱少雨、蒸发量惊人的乌海市来说,植绿难,护绿更难。如何解决灌溉难题,成了甘德尔山生态绿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009年开始,乌海市全面铺设节水灌溉系统,坚持植树造林推进到哪里,水利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同时引进以色列反冲洗过滤技术和设备,利用黄河水,通过二级提水,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既保证了成活率,又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爱军告诉记者,如今,甘德尔山上安装的滴灌管总长度达到了400多万米,实现了精准灌溉每一棵树、每一寸草。据多年测定,乌海市滴灌造林年均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和80%以上,与漫灌相比,每亩林地一次灌水量由60吨下降至12吨,节约用水80%。   9月,伫立在傍晚的乌海湖畔,红嘴鸥翩翩飞舞,惊起时一飞冲天,入水时轻盈飘逸,一道道飞舞的弧线重叠交错、令人目不暇接,湖畔游客络绎不绝,欢笑和鸥鸣起伏交融。随着乌海生态环境的蜕变,曾经的“沙漠握手”之地如今已变成了候鸟南迁的“加油站”。   乌海地处黄河内蒙古段上游,是黄河入蒙第一站,以前该段凌汛灾害频发,严重威胁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2010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2014年,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在兼顾防洪、防凌、防汛、发电的同时,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舒缓水面,它连接着乌兰布和沙漠,与对面的甘德尔山遥相呼应。在乌海海勃湾、乌达、海南,无论哪个区的居民,都能够在十几分钟内漫步到乌海湖畔,全市50多万人口,都能够出门就见山、见水、见绿。   “目前,枢纽电站年均向蒙西电网提供3.82亿度的清洁能源。乌海湖及周边湿地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区域的小气候,提高了自然生态的修复功能,这里已成为红嘴鸥、天鹅、黑鹳等60多种、10万余只候鸟迁徙越冬的首选之地。”乌海市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事业发展中心水资源保护处副处长聂文举说。   前50年,乌海在“乌”字上做文章,后50年,乌海在“海”字上绘新卷。随着乌海湖的形成和环山环湖发展战略的实施,乌海的文化旅游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今,乌海4A级景区增加到5个,浙江、西安等省区的旅行社也相继落地乌海。“这个地方真是神奇,既有沙漠又有湖泊,山、水、沙、城和谐共生,景色独特迷人,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从浙江第一次来乌海旅游的小蒋拿着自拍杆,跳下船后立刻兴奋地奔向沙漠,还不忘向直播间里的观众大力推介这里的美景。   金秋时节是乌海最浪漫的季节,不仅有漫天飞舞的候鸟,还有满城飘散的葡萄酒香。9月20日,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开幕,以全新视角展现葡萄酒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   登上乌海市阳光田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观景台眺望,工人们正忙着在基地采摘酿酒葡萄。公司副总经理林涛指着面前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向记者介绍,园区内除了种植7000亩优质葡萄外,还有占地300亩培育着108个品种的优质葡萄资源圃,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有机葡萄生产基地。   依托北纬39度世界葡萄种植“黄金地带”的独特优势,乌海市以现代农业标准发展葡萄产业,以工业化标准做大葡萄产业,以文化视角赋能葡萄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势势不可挡。目前,乌海市葡萄保有面积1733公顷,酿酒葡萄1000余公顷,葡萄年产量超万吨。由鲜食到酿酒,再到采摘娱乐、观光旅游,三产相融互促发展的乌海葡萄产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来沙漠看海,品红色温柔”,没有哪一句宣介语比这句更能体现这座城市的情调与品位。   寻访太阳神岩画的路上,时不时地看见碎石间散落的一丛一丛的叫不上名字的灌木,当地人介绍:“这是四合木,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我们这里不适合植物生长,但四合木是一种强旱生植物,生命力非常顽强,就和我们乌海人一样,既然结缘,就把根扎得深深的,抗得住风沙和挑战。”   从“三沙围堵”跑至“山水沙城”,当记者了解过乌海的“绿化史”后,发现用四合木来诠释乌海人的精神气质,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从“不宜居住之地”跑向“幸福之城”   乌金般燃烧的煤炭,乌金般流淌的墨韵,乌海既在“乌”中掘取能量,也从“乌”中萃取思想。   上世纪50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集乌海,开发煤炭。劳动之余,矿工们就地取材,用煤面儿当墨、拿自制的毛笔开始练习书法,当时的每年正月初八,全市的书法爱好者都会齐聚乌达矿务局五虎山矿,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书法笔会,乌海书法由此发端。   “当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矿井下往上爬时,当久在黑暗之中的眼睛看到井口透来的一点光亮时,心中对精神文化这个支撑的渴求是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年从老石旦煤矿走出来的书法家王厚孝说。   2008年9月,在第二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暨万人书写太阳神活动仪式上,乌海市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同年,乌海市两所小学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   走进乌海市实验小学,阵阵墨香从书法教室飘散出来,教室里孩子们正手握毛笔,专注临帖,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乌海市实验小学教师石敏正在一旁仔细地指导。一会儿的工夫,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楷书高古典雅,隶书浑厚遒劲,行书神采飞扬,令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培养正确书写习惯和书法特长的同时,把书法教育的重点指向学生道德、情感、品质、习惯、意志等领域,注重发挥书法特色教育的文化和美育功能,使学生真正在基础上创新,在想象中促智,在审美中怡情。”石敏说。   乌海人从骨子里热爱书法,这座城市有56万人口,其中就有数万名书法爱好者,中国书法城名不虚传。“煤海”和“墨海”同脉相连,携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气、神,以北疆文化的气韵,浸透了乌海整座城市。   在央视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上,乌海市的雷平、孙瑞芝、王松松、牛耀艇、刘媛等5位书法家,承袭晋唐神韵,浸染大河气质,以生气贯注一泻千里的书法作品,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底蕴与魅力。   在海南区黄河西行客栈附近的黄河岸边,乌海市画家鲁婷以经过黄河水千年冲刷的黄河石为画布,将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用细腻的笔触,彩绘厚重久远的黄河文化,让一块块朴实圆润的黄河石焕发出鲜活的生命色彩。   在桌子山召烧沟岩画遗址博物馆里,乌海画家陈福新用从山上捡拾回来的岩块研磨出天然颜料,将乌海“太阳神”岩画符号,巧妙融入山水岩画中,依托地域性文化,探寻出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   乌海人精神上的富足折射出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安逸与幸福。   “社区就有养老和医疗服务中心,看病走几步就能到。”在乌达区新达街道办事处新达佳苑社区居住多年的谷新红告诉记者,这些年辖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生活越来越好,工作生活越来越便利了。   立足乌海市地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小、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实际,乌海市近年来积极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满足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与生活等各类需求的基本单元,融合“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多元功能,包括生活消费圈、教育养老服务圈、文化生活圈等。   在城市转型中,乌海努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将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路网向农区和村庄延伸,提升农区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对搬迁入户的矿区、棚户区居民采取综合服务措施,确保他们过上高质量的市民生活;做好外来人员、流动人口的民生工作,让他们能够真正分享城镇化、现代化成果。   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乌海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在此扎根奋斗,汉、蒙、回、满等43个民族在此守望相助,四面礼仪、八方风俗汇聚于此,雷锋站点、志愿服务遍布城乡社区,古老文明、工业文明、移民文化在此相融交汇,这座移民之城与这里浑厚独特的自然历史气质沉淀相结合,形成了乌海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   6000年前,先民镌刻的“太阳神”岩画点亮了乌海历史的天空;半个世纪前,周总理饱含深情的命名赋予乌海光荣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深情嘱托为乌海锚定全新的发展方向。从历史深处奔跑而来,乌海已经跑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跑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跑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之列。如今,手握“乌金之海”“沙漠绿洲”“黄河明珠”“葡萄之乡”“山水沙城”“书法之城”的名片,乌海快马加鞭,进位争先,正在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进程中,跑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赛道新天地。(题图:航拍乌海风光壮美,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乌海实现了从“煤城”到“湖城”的嬗变。乌海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超摄)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婧 李霞 刘春 高慧 康丽娜 郝飚 闫晨光) 编辑:贾小燕

总编辑宁夏行丨从远古文明到地下兵城 水洞沟多元文化带你一眼万年

  10月10日,在水洞沟景区大型实景马战史诗剧《北疆天歌》演出现场,战鼓声声、马蹄阵阵,冷兵器时代的马背英雄赢得“2023全国都市报+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调研采访团成员的阵阵喝彩。   《北疆天歌》演出。   《北疆天歌》是中国首部展现西夏的大型实景马战史诗剧,现场战马嘶鸣、铁蹄飞奔,观众不仅能看到峡谷出奇兵的战争场景,还能看到士兵在马背上的特技表演。该剧集马战、爱情及北方游牧民族的风土民情等多种元素,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夏的传奇故事。由特技演员及专业骑士组成演出阵容,精挑细选了近百匹骏马,场面宏大,高潮迭起。观看表演时,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副总编辑杨鹏用手机拍摄下了壮观的场景,他说,自己是第一次观看马术结合历史故事的演出,编排精彩、骑术精湛,令人折服。“我打算把录制的视频播放给孩子看,今后会带着他再次来了解边塞文化的多样性。”   水洞沟古长城。   考古基地。   “地上长城,地下兵城,水洞沟不但有古长城,还有明代藏兵洞,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讲解员开门见山地道出水洞沟长城文化的神奇之处。藏兵洞是明代戍守边关的将士用来防御外敌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之一,高出沟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右旋,犹如一个迷宫。洞内辟有居室、粮食储藏室、水井、灶房、兵器库、火药库、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设施。置身其中,可以领略到古地道在设计上的出人意料、功能上的灵巧隐蔽、结构上的悬妙复杂。新京报社编委肖名焰说,他惊叹于在艰苦环境下,戍边将领和战士用自己特有的智慧,因地制宜找到一条保家卫国、抵御强敌的生存之道。古人的聪明才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堪称是用高科技穿越四万年远古时代,博物院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主题博物馆。它在传统博物馆参观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高科技的创新元素。它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四万年前远古人类其乐融融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灾难场景。四万年很久远,但在水洞沟博物院,大家仿佛坐着时光机实现了四万年的穿越。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也是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   参观水洞沟出土文物。   水洞沟营销经理展世洁介绍,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水洞沟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16万人次。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此外,明长城、红山堡、大峡谷、藏兵洞共同构成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在水洞沟可以体验到史前文明、边塞文化、长城文化,水洞沟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军事探密为一体,欢迎全国各地游客来水洞沟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裴艳/文 韩胜利 季正/图) 编辑:温慧娟

总编辑宁夏行丨走进宁东 看一块煤的“七十二变”

  大到“嫦娥五号”月球着陆器上展示的国旗,民航飞机、高铁车头的阻燃内饰,小到排爆人员穿着的防火西装、防爆服,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瑜伽服、游泳衣,这些高大上和接地气的新材料,都是由一块块黑色的石头变成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能相信吗?   10月10日上午,“2023全国都市报+新媒体总编辑宁夏行”调研采访团走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聆听振聋发聩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见证宁夏“黑宝”太西煤从地下到空中、由黑到白、由粗到细,进而帮助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蝶变,感受宁夏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在宁东会客厅参观采访。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宁夏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化工园区,连续五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前十名,位列第五名。   听工作人员介绍宁东建设发展史。   2022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0.1亿元,增长8%;工业总产值1980亿元,增长23.2%;工业增加值增长10%,占全区工业经济比重近30%;全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161亿元,增长53%,其中税收收入占比达到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   观看宁东发展专题片。   调研采访团来到宁东会客厅,这里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东基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的重要现场教学基地。会客厅由1号展馆、2号展馆及连廊组成,展示面积2300平方米,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集成打造。展示内容以“宁东志·中国梦”为主题,以“壮志凌云·山河逐梦、凝心聚力·宏图筑梦、战略引领·智慧造梦、不忘初心·奋斗圆梦”四个篇章为主线,通过大量翔实的照片影像、历史资料、实物模型,浓缩展现了宁东基地自2003年开发建设以来高效高速发展的奋斗历程,完整呈现了党的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环保安全、入驻企业、园区配套、民生服务、远景规划等业绩成就,是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示宁东人“以实干成就事业、靠实干创造未来”的红色地标。   参观宁东生活区沙盘。   参观采访过程中,调研采访团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取得的业绩啧啧称赞。德州晚报社社长李长征说,没有想到,在这样一块很贫瘠的土地上,能够诞生一个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超大型化工基地,这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的生动体现。   长期以来,“贫油、缺气、富煤”的资源禀赋状况致使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国家能源安全受到威胁。而宁夏作为富煤省区,煤炭占能源比重超过90%,多年“靠煤吃煤”,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因此,建设煤制油项目,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可以把宁夏的煤炭资源变成产业优势,最大发挥宁夏本身的资源优势。   宁夏“黑宝”太西煤。   1999年,宁夏组织开展煤制油项目前期工作。   2004年,国家发改委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由神华宁煤集团承建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拉开了宁东人建设世界首套单体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的帷幕。   2011年,我国煤制油自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神华宁煤决定利用自主技术和装备独资建设。   2013年9月,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   2016年12月28日,项目全流程打通,产出合格油品。   2017年,宁东煤制油项目“神宁炉”荣获第19届中国专利金奖。   2020年,煤制油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宁夏科技奖励的重大突破,也是宁东基地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生动体现。   宁东出产的各类产品被广泛应用。   除了大力发展煤制油项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宁东基地还延长煤化工下游产业链,一部分油品经过延炼、裂解形成乙烯、丙烯、聚烯烃等产品,被加工成各种形状,应用于塑料包装、家电家具、汽车建材等诸多领域,高端产品甚至可以用于航空、防弹等特殊行业,还有大家戴的医用口罩中间的熔喷层也采用了聚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离过滤功能。   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勇毅前行的奋斗,昔日的戈壁滩上崛起一片重要的中国能源化工基地,令参观采访的媒体大咖们惊叹不已。   “参观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之后,感觉非常震撼。在西北、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从体量规模、科技含量、经济价值等各方面,都占据重要的比重,生产的一些高科技原材料产品不仅在航空、交通、科技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还在服装、医疗、日用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最终让广大老百姓受益,让人惊叹科技的力量和人的创造力,非常了不起。”三秦都市报副总编辑王宏哲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高晓刚/文 高晓刚 韩胜利 季正/图) 编辑:温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