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了 3238 篇文章

  4月13日,包头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卜连海到市交管支队调研指导“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卜连海详细了解了全市公安交管部门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卜连海对市交管支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要结合实际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真正把党的历史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全市交管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推动公安交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强大动力,开门搞教育、下沉到基层,广泛倾听和解决群众的所急所盼,推动更多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增加民生福祉,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记者梁彦强)

蓝冠可信吗?,蓝冠代理_哈巴格希街道:我为群众办实事 党群融合一家亲

  银发生日会文艺表演   为老年人免费理发   每个月都为70周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五点半”课堂里,志愿者为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残疾人在“温馨家园”享受康复服务……在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康巴什区哈巴格希街道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我帮你”进行时的不竭动力,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4月16日上午,哈巴格希街道为老服务中心洋溢着欢声笑语,这里正在举办2021年首场银发生日会,主题是“学习百年党史,不忘为民初心”,既是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也是对辖区老年人的祝福。早上8点,新北社区工作人员早早来到为老服务中心,把这里装饰得温馨又漂亮,红色的寿字气球桌飘,庄重的寿字门帘,精致的点心水果拼盘,飘着香气的茶水,每一个细节无不透露出社区工作人员对生日会的用心。   生日会正式开始之前,志愿者为当天过生日的老人拍了主题为“定格时光”的写真,还有志愿者现场为老人义务理发。老人们笑着说,几十年没拍过写真了,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今天拍的照片格外有意义。生日会在舞蹈《欢聚一堂》中拉开帷幕,紧接着,一曲《东方红》仿佛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解放前,一句“共产党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把最深的祝福献给党。吃着甜蜜的生日蛋糕,许下心中最美的愿望,一碗碗热气腾腾,饱含情义的长寿面端上桌,老人们吃在嘴里,暖在心上。寿星伲春花激动地说:“好久没有这样隆重地过生日了,今天的生日会不仅有蛋糕、长寿面,还有志愿者为我们服务,这个集体生日会让我终生难忘,感谢党感谢政府!”   银发生日会的举办,营造了浓厚的孝老爱老氛围,为提升街道的为老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下一步,哈巴格希街道将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因地制宜,联合包联单位和驻地单位常态化开展银发生日会,携手各方力量同下为民服务“一盘棋”,为幸福康巴什建设贡献哈巴格希力量。   事实上,举办银发生日会只是哈巴格希街道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明实践、精神激励、服务群众、人文关怀的一个缩影。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该街道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建立三级体系,把各种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有序、有效、持久地配送到“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2020年1月8日,哈巴格希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正式揭牌,构建起“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三级组织体系,建成1所、3站、9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群。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搭建七大服务平台统筹使用、协同运行。依托党员政治生活馆、学习讲堂、道德讲堂等阵地资源建立理论宣讲平台。链接辖区高校、中小学校等资源建立教育服务平台。整合室内外运动场馆、百姓大舞台、社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资源建立文化体育服务平台。整合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温馨家园、儿童之家等阵地资源建立关爱帮扶平台。链接市中心医院、辖区慢性病医院等力量建立卫生健康平台。联合康巴什区科协等力量建立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联合司法所、哈巴格希法庭、派出所等力量建立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创新,针对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培育十大志愿服务项目,即银发生日会志愿服务项目、五点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社区书画公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人民调解+普法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创业就业帮扶志愿服务项目、残疾人温馨家园志愿服务项目、关爱孕产妇志愿服务项目、博爱超市志愿服务项目、保护河川公益环保志愿服务项目、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项目,涵盖了老弱残孕弱势群体,通过“项目化”运作、“常态化”开展、“便利化”服务、“品牌化”引领、“专业化”队伍,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常态发展。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该街道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达尔罕社区为老年人上门开展养老保险、高龄补贴认证服务;哈巴格希社区举办消防演练,提高安全意识;新北社区为困难居民办理公租房申请,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街道各地为民办实事的热潮已经掀起。下一步,该街道还将下大力气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实践成果,更好地服务群众、普惠民生。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兴安盟突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集中精力念好“学、特、实”三字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学”字当先,提升思想认识,推动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兴安盟各地各部门以“学”为基点,抓好党史学习这门“必修课”,对标学、创新学、拓展学、结合学、转化学,把党史作为最好的营养剂,强化理论武装,自上而下,全方位、多层次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与此同时,兴安盟进一步充实兴安盟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力量,利用讲、唱、传、演、考等多种形式开展基层宣讲,把牢政治关、理论关。   “特”字搞活。兴安盟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等红色资源作为全盟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掀起了走进“一馆三址”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洗礼的热潮,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了和平时代来之不易、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与此同时,兴安盟创新启动兴安红色故事征集活动、“从红船到红城”红色故事讲解大赛、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党史宣讲大赛等自选动作,营造了“处处有课堂、时时被熏陶、人人受教育”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实”字托底,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兴安盟各地各部门扎扎实实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你有困难,我帮你!”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兴安盟把学党史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全面开展了“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推进嘎查村(社区)代办帮办服务点建设,全盟919个嘎查村(社区)建设代办帮办服务点955个,组织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结对社区报到,党员到居住社区报到。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效破解了群众“办事难、办事繁、办事慢”的难题,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际成效,笃定心志为群众排忧解难。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盟级领导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上率下引领全盟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要确保学习实效,真正学出坚强党性、学出信仰担当。要紧扣专题推进,扎实有序开展各项学习教育工作。要力戒形式主义,保持良好学风,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说,兴安盟将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充分运用兴安盟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蓝冠登陆地址,蓝冠1956代理_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党员“双报到” 内蒙古日报社召开“三问”调研座谈会

  4月23日下午,内蒙古日报社邀请呼和浩特市艺术厅北街社区、阿拉坦社区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之“三问”调研座谈会。座谈会上,内蒙古日报社与两个共建社区就开展“双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日前,内蒙古日报社向两个共建社区发放了“三问”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社区共建、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等方面。问卷回收后,两个社区分别在党的建设、社区共建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白喜辉表示,内蒙古日报社与两个社区有着良好的共建关系,在“双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以及“首府是我家创建靠大家”同城联创共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走在前做表率,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真抓实干,真帮真做,不能流于形式。同时,社区与驻区单位要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共联共治共建。   为此,内蒙古日报社专门制定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双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工作方案》,提出了“五进社区”的工作任务。艺术厅北街社区书记岳攀峰说,报社提出的“五进社区”活动贴合社区实际,社区也将有针对性的做出计划,与活动对接。阿拉坦社区副书记范凤莲表示,社区要与内蒙古日报社在党建引领、共联共治共建方面紧密合作,并于近期联合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将垃圾分类深入每位居民心中。(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杜磊)

  奋力开创内蒙古“三农三牧”工作新局面   ——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公开发布之际,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实施意见》的制定印发和贯彻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社会发出鲜明信号:新征程上“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1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党中央关于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结合内蒙古实际,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五年内蒙古“三农三牧”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问:《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文件包括6个部分、33条,明确了5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实施意见》既立足当前,突出年度性、时效性,规划了2021年的目标任务,是管今年的“任务书”;又兼顾长远,着眼“十四五”开局,突出战略性、方向性,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是管5年的“施工图”。   文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坚决”、“两个加快”和“一个全面加强”。“两个坚决”,就是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强调设立衔接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明确要求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十四五”时期各盟市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粮食产量稳定。“两个加快”,就是加快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部署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强化现代农牧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农村牧区现代化方面,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围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牧区消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创业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点工程、重大行动。“一个全面加强”,就是加强党对“三农三牧”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健全党的农村牧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健全乡村振兴考核机制。   问:《实施意见》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实施意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面体现中央精神。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全面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对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逐项细化分解,做到不漏项、不缺项。另一方面是推出创新举措。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统筹衔接《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建设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农牧业产业集群,支持玉米、肉牛、设施蔬菜、草、马铃薯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推进牧区现代化和农区现代化试点等,这些都是加快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同时,文件还针对当前“三农三牧”领域的突出短版和薄弱环节,在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高的支持举措。   问: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答: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巩固当前脱贫成果,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可以说,巩固脱贫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水平。我们要抓紧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体制机制衔接、脱贫地区乡村振兴4项重点任务,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对摆脱贫困的旗县,自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工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给予重点支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要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三牧”各项工作,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问: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区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内蒙古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的现实需要。要聚焦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种业、耕地、构建产业体系、绿色发展等重点环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向优质高效转型。一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要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围绕“国之大者”扛稳政治责任,调动各地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要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做优做强牛羊产业,加快推动奶业振兴,进一步巩固提升奶业、肉羊、绒山羊、细毛羊、肉牛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二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要加大种业创新力度,依托优势产业集中推进农作物和畜禽良种选育联合攻关,缩小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品种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肉牛、奶牛、饲草核心种源自给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耕地地力提升等重点任务,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三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乳、肉、绒、玉米、马铃薯、牧草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和农牧业产业强镇,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四是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牧业空间布局体系,深入推进产地环境净化,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此外,要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高素质农牧民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问:自治区将如何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主要抓好哪些重点任务?   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调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乡村建设是贯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过程的长期任务,要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2021年全面完成旗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刮风搞运动。二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和绿化等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好一批水、电、路、气、讯、广电、物流等方面的重点工程项目,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县域内均衡配置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创业。四是强化投入保障。健全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牧业农村牧区比例,加大金融对乡村支持振兴力度,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五是深入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巩固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嘎查村级集体经济,统筹抓好牧区现代化试点、农区现代化试点、农业水价、集体林权等改革任务。   问:如何保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关于“三农三牧”工作重要部署落到实处?   答:加强党对“三农三牧”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三牧”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健全党领导农村牧区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完善盟市、旗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牧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旗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三牧”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要注重运用现代治理方式与发挥农村牧区传统治理资源作用相结合,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牧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化守望相助理念,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蓝冠网址,蓝冠测速官网_奖章

  编者   一枚奖章一个故事,一枚奖章一段历史。奖章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历程,是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征程。毛福从,97岁,原独立团二营五连七班战士,解放军九六九(原二五三)医院离休医生。曾参加过两淮战役、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荣获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华北解放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功勋荣誉章。 78年前,母亲哭了, 却支持他参军打鬼子。 77年前,母亲哭了, 是因为儿子光荣入党。 抗日战争枪声不断, 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 铮铮铁骨战沙场, 器宇轩昂斗志扬。 一顶军帽, 顶的是责任; 一身戎装, 穿的是庄严; 一双军鞋, 走的是神圣。 离休不离“岗”, 97岁依然“作战”, 走进校园您是毛爷爷, 走进军营您是毛老兵。 奖章, 依旧熠熠生辉, 浴血奋战的历史难忘, 爱国爱党的精神永存。 华东野战军奔赴孟良崮战场。 (资料图片来源人民网) 淮海战场一角。 (资料图片来源人民网) 离休后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 (资料图片来源内蒙古军区) 毛福从离休后走进军营讲述战争年代军旅生活。 毛福从忆述峥嵘岁月。 万分激动 。 家庭幸福。 参观革命纪念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独立自由奖章 毛福从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功勋卓著。 特意把自己不同时代的军装照合成在一起。

蓝冠招商,蓝冠测速网址_春风拂面——“我帮你”

  春风拂面,桃花摇曳。连日来,乌海市“我帮你”学雷锋志愿服务集中示范活动掀起热潮,万名机关干部放弃休息时间,纷纷下街道社区、进公园广场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市民的欢迎。其中,文艺志愿服务、法律服务、医疗义诊、扶贫帮困捐书送书等“8+N”志愿服务队特色服务活动成为亮点。(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于海东摄)

蓝冠总代理,蓝冠注册1956_〖黄河文化系列报道(下)〗灿若星河 亘古流今

  黄河,经天亘地,奔腾咆哮,大气磅礴。   至内蒙古,蜿蜒逶迤、千回百转。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造就了黄河内蒙古流域农牧交错带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也成就了这片土地文化多元、共融共生的地域特色。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率先对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开展全面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灿若星河。   多元一体 共融共生   塞上四月,春深绿浓。   在呼和浩特市南郊,有一处恢弘的园林,便是著名的青冢所在——昭君博物院。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镌刻着董必武同志《谒昭君墓》的诗句: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站在王昭君的雕像前,不由得思绪纷飞,急欲追寻这位传奇女子的出塞之路。   关于那个时代的汉匈关系,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有这样的讲述:“汉宣帝时,匈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严重的纷争,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最后呼韩邪与郅支两个单于据地对抗,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降汉,愿为汉防守阴山,前36年,汉西域副都护陈汤在康居击杀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复得匈奴全部土地。”   在这一背景下,王昭君出场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请求和亲,汉元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年本是汉元帝建昭六年,但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大事,汉元帝下诏改元“竟宁”。“竟”与“境”同,取“边境安宁”之意。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一次因和亲而改元的事件,可见汉元帝对这次和亲的重视,以及对和亲寄予的殷殷期望。”《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主持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康建国说。   昭君不负众望,从出塞到去世,她与匈奴人民共同生活了13年,这13年时间为汉与匈奴此后60年的和平铸就了坚实基础。史载,汉与匈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在包头召湾墓葬,曾出土“单于和亲”字样的瓦当,反映了昭君出塞的史实和人民对昭君出塞的颂扬。   “和亲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合,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在召湾汉墓中我们发现的这枚‘单于和亲’瓦当意义很大,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见证。”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说。   “一般来说,促进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政府行为。如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西汉‘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都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一个是民间自发行为,走西口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翟禹说。   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都可以称得上是“走西口”走出来的城市。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的土地上也有“走西口”移民的足迹。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长时期、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融合、发展等等曾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河套地区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过大量的民族迁徙、移民、外来人口补充等事例记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春子说,“河套地区在历史上又长期是多个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边市贸易、杂居通婚等等方式,使河套地区长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最集中、交流最频繁、融合最广泛的地区之一,这在中华文化史上是很有典型性的。”   正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曹永年所言,内蒙古地区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发展史。   古迹遗存 灿若繁星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造就了闻名遐迩的黄河冲积平原——河套平原。阴山与河套平原相邻的地区,便是著名文化遗存阴山岩画的主要分布区。   在巴彦淖尔市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有一个巨大的岩画主题展厅,除了陈列一些从野外移入馆内和民间征集的岩画外,还通过图片、拓片、复制品、影像等系统展示了阴山岩画全貌。   徜徉于此,惊叹,震撼。   为岩画的丰富内容而惊叹——狩猎图、战争图、人面图、舞蹈图、祭祀图,日月星辰、穹庐毡帐、虎豹狼鹿、驼马牛羊……   为岩画的艺术魅力而震撼——看,一只猛虎,怒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像是在嘶吼。它的身体是由长短不一且粗细不一的曲线组成,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极尽写实,突出强化了老虎的鲜明特征,给人以极强的心理冲击。   早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记录了阴山岩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河套文化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占魁介绍,在巴彦淖尔境内东西340公里、南北40至70公里的阴山山脉广阔区域里,共发现了156个岩画分布群,约5万余幅画面。阴山岩画被公认为世界内容最丰富的岩画之一,是中国七大岩画宝库之一。   “阴山岩画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阿拉善左旗等地分布最为密集。比如磴口县托林沟地区,每隔2至3米就有一幅岩画。”康建国说,“这些刻有岩画的山谷大多有泉水流出,历史上是阴山南北交往的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蹬口,便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黄河古渡之一。   “这条是从草原上通行的丝绸之路,始终在今天漠南地区呈东西走向延伸,从东部地区的辽中京城、上京城以及元代的大都、上都城向西,经过集宁、黄河北岸的河套地区,再向西进入居延地区后,向西、向北走进戈壁、草原,通往中西亚、欧洲。”康建国指着地图说。   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包头、呼和浩特,这些城镇均是黄河“几字弯”地区与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阿拉善的居延遗址、黑城遗址,乌海的桌子山岩画群、海勃湾遗址,巴彦淖尔的鸡鹿塞遗址、长城遗址,鄂尔多斯的阿尔寨石窟、纳林城址、十二连城古城址,乌兰察布的集宁路古城遗址、呼和浩特的白塔遗址等等。   “黄河沿岸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繁衍生息的沃土,这里有山有水,有足够的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调查和了解到的古代文化遗存,包括了史前时期、战国、秦汉、北魏、隋唐、辽夏金元、明清乃至近现代,都有相关遗存和民俗民间文化留存至今。”康建国说。   据统计,黄河“几字弯”地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占全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近50%,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2处(占全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的53.2%)。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华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核心载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水运畅通 经贸繁荣   走在包头市东河区的乔家金街,清代晋式建筑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形态各异的拉骆驼群雕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万里茶道”的传奇之中。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一句俗语,道出了包头建城的历史。   康建国介绍,200多年前黄河的一次改道,造就了包头这个新的黄河码头,成为清朝时期国际商贸通道——万里茶道上的南北货商云聚之地。   “说到黄河的河运,是以往容易忽略的一个历史事实,或者说是没有将其与近现代商业贸易联系起来。”刘春子说,“一般在人们的印象中,茶叶之路从萌芽到兴盛,其所依靠的运输主要是靠驼运等陆路的运输方式,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古黄河河运在沟通中原地区、江南、西北和北方草原等区域经济共同体中发挥着的重要通道作用,这恰恰是万里茶道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在黄河内蒙古区域段中,基本上都是水流徐缓、适宜航行,因而形成了繁盛的水运贸易路线。包头是其中的中转点,黄河河运从宁夏贺兰山到包头、再到到呼和浩特,不仅要运输木材,而且茶叶之路上的主打商品几乎全都囊括了,简直就是百货云集,应有尽有。   “黄河水道可谓是近现代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沟通了北疆与中原内地的经济、移民和贸易往来。”刘春子说。   “那时的商号有很多,‘大盛魁’‘复盛公’‘元盛魁’等大大小小商号的建立以及繁盛的贸易往来,有力推动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康建国说。   城市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盛而发展起来。一些商品集散地、商贸中心逐渐城镇化,并最终发展成为大城市。比如呼和浩特、包头。   与此同时,移民的到来,也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   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阴山脚下以及黄河沿岸的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黄河南岸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有丰富的灌溉水源,适宜发展农牧业。   走西口移民为内蒙古地区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草原上逐渐出现了村落、集镇和城市。据了解,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到清中叶不仅满足了本地需要,而且可以大量向长城以南即山西、天津等地供应。   民风民俗 依河而兴   一把辣椒,一撮茴香,成就了“托县炖鱼”的独特香气。   “托县炖鱼”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道名菜。今年3月举办的“第三届黄河开河鱼品尝活动”,吸引了上万人来到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小镇,共享美食开河鱼。   在托克托县当地,有“先有河口镇,后有托县城”的说法。在黄河航运史上,河口古渡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口这一地带地势平缓,河水流速缓慢,非常适于渡河与航运。据史料记载,河口经营河渡的船舶一度超过200只,河路船工有1000多人,商号90多家,号伙达2800多人。商号下面还建立有各业行会、商会数十个。清朝初年,河口作为黄河上的水旱码头,繁忙而耀眼。”康建国说。   码头的工作是忙碌的,来来往往搬运货物的人很多,现场做饭肯定是来不及的,像“托县炖鱼”“酸米饭”这些食物凉着吃也很美味,还有清凉解暑的特点,适合在码头食用。   河口码头的兴盛,也带动了各地区饮食文化的交流。莜面、炸糕、腌菜等典型的山西饮食,在内蒙古西部早已经成为特色的家常食品。饸饹面、焙子等面食既是山西面食的传统,也是商路上的特色,方便快捷,特别是焙子能长期存放,成为远行客商的干粮。烧麦、羊杂则是当地食材特殊加工的典型,如羊杂是商户从牧民手里买来羊下水加工而成的美食,这种热量高、价格低的肉食,最受劳动民众的青睐。   水旱两路,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不仅使沿岸一带各种风味的美食兼容并存,而且也成就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共生。托克托地区产生了双墙秧歌、漫瀚调、二人台、晋剧等民间文艺班子,每逢节庆之日,各商会都要举办庙会、河神会和社火活动,丰富了百姓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些民俗活动见证着“走西口”的历史,也见证着贸易通商、人群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随着黄河改道,河口渡口被河水淹没,包头的南海子开始兴盛起来,成为黄河的又一重要渡口和水运码头。民俗文化的种子,随着黄河的流向在新地点开了花。由于频繁的商贸往来,使这里聚集了大量人口,形成了许多村落,民俗文化得到发展,南海子的老船工们还传承着“跑旱船”“龙灯舞”等民间艺术。   在《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中,研究对象是以“内蒙古黄河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各种文化总和,既有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与民俗就属于后者,是黄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康建国所说,“这些地方的每一抔泥土、每一口空气,都是属于黄河文化的。”   黄河流到哪里,就把黄河文化带到哪里。黄河哺育下的各族人民,在相互欣赏、理解、包容和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中,催生了对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久而久之,这些极富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便深深根植在了这片富饶的黄土地上,在母亲河水的滋养下,逐步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   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壮阔百年 星火燎原   百年光阴,家国梦澜。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母亲河发出的怒吼,在崇山峻岭间回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在东渡黄河时,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受到高亢激越的船工号子启发而创作,冼星海在延安用6天时间完成谱曲。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被瓦解的危险。这首歌曲热情讴歌了不屈不挠、浴血奋战、誓死保卫祖国的勇敢战士,向全体中华儿女吹响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战斗号角。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顽强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把抗战精神和红色火种传遍中华大地。   1945年,延安的革命之光照亮了城川的夜空,延安民族学院迁址绥远省鄂托克旗城川,从此,这里成为了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在近8年的办学过程中,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培养了数百名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流不息,村干部张三恩说:“这里是万里长城和黄河握手的地方,也是与陕甘宁、太行山红色旅游区域交汇的地带,红色旅游现已成为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不仅在这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旧址、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年参观量达数万人。   黄河流域是内蒙古革命运动的发源地,黄河文化孕育下的红色文化,在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深深扎根——几乎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同一时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了,革命的烽火在这里熊熊燃烧,从点点星火逐渐成为燎原之势。“八路军采购”张润喜、地下党员张二虎、抗战英烈闫氏三兄弟……每一张面孔都是鲜活的。从1938年到1945年,大青山抗日游击队与日寇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有1000多名英雄儿女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巍巍青山之中。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企图,像一把尖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左小青说。   五原誓师、集宁战役、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共产国际秘密通道……不仅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在黄河流经的内蒙古各地,到处流传着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养育了黄皮肤的中华儿女,也给予了他们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黄河品格。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这种品格都将深深铭刻着母亲的烙印,世代传承,生生不息,永立于天地间。   伴河而盛 物阜民丰   大河浩荡,大浪逐新。   因河而兴的城市蓬勃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黄河内蒙古段沿岸发生了巨大变化,干流上新建起一座座大型水利枢纽。其中,几代人为之奋斗过的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于2013年12月建成蓄水,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乌海湖,面积是杭州西湖的18.5倍。由此,乌海拥有了集黄河、沙漠、湿地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这座因煤而生的城市也由此开始了一场全新的革命——由资源依赖型向生态绿洲山水园林型整体转型。   乌海湖,将惊涛骇浪化成一汪碧水,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以库区和城市水系建设为重点,近年来乌海市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来沙漠看海”已经成为乌海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地标。   因河而兴的城市,还有包头。   包头地处东西交通要道,九原区麻池镇燕家梁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核心地带,是沿黄河交通要道上一处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一地区在元代以前就是四通八达、人流汇集、物资聚散、文化交汇的繁华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包头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迅速崛起。“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6个落在包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口号的感召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包钢”,铸就了包钢人守望相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改革开放以后,包头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不断提升。新时代,奋斗的号角再次吹响。“十四五”的到来让包头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为努力建设成为富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创新创业城市、美丽宜居城市、幸福平安城市而不懈拼搏。   黄河浩荡化作大地的筋骨,流淌之处绵延出万间广厦。黄河文化孕育下的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砥砺奋进!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具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的重要性毋需多言,其影响广泛、深远的程度早已为学界和社会所公认,因此,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绝不应仅限于其流经的地区,也与周边相关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文化渊源。”康建国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看我今日之中华,各族儿女正在民族复兴的逐梦路上奋力奔跑——牢记初心、勇担使命,携手并肩、拼搏奉献,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记者 李倩 徐跃)

蓝冠登陆,lg蓝冠_“智慧边检”通关提速

在国门下巡逻。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仲春的满洲里铁路货运口岸,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有序、快速地出入国门。   “现在,通关可以提前预约,司乘人员备案免盖验讫章,查验速度更快了。”满洲里市金凯泰果蔬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玉格为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通关效率点赞。 对俄方司机进行人证对照。 民警在值班室通过视频监控仔细观察限定区域。   满洲里是中俄边境线上货运量最大的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担负着3个国际口岸6 个执勤现场的边防检查任务,其中公路客运、铁路货运2 个国家一类口岸全年365天 24小时通关。近年来,该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智慧边检”建设,协调推进关检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简化特种能源、果蔬生鲜跨境通关手续、中欧班列专勤查验等一系列新举措。为全力支持外贸企业复工复产,防疫、通关两不误,该站开通网上办证平台、车体查验信息化等10项“硬核”举措,推行“甩挂”查验、设立专用通道、“封条免查”等服务,实现不见面办理,降低人工干预度,进一步压缩货物口岸通关时间及通关成本。 民警在对公路口岸边境网围进行巡逻勘察 。 公路口岸实施甩挂作业, 货车正在通关。   “采取对出入境列车车体综合运用铅封免查、人工重点查、监控上盖查和海关“钴-60”透视查等查验手段,现在,单次查验列车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站长葛彦昌介绍。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坚决筑牢国门安全防线,全力护航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在疫情“大考”中交上一份过硬答卷。2020年累计验放出入境货运列车1.2万列次,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保障12批超宽超限物资和1600万吨货物顺利入出境,实现逆势反弹;今年前2个月,经满洲里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近497列,同比增长75.62%,运送标准集装箱4.03万,同比增长77.74%。(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新军 通讯员 卢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