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3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希望以签署此次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强化政银合作,整合资源力量,加快建设一批政策性租赁住房项目,推动不断建立与内蒙古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2月24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冯任飞如是说。当日上午,为切实发挥国有金融机构资源配置优势,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举行了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双方将结合地方住房保障工作实际,探索研究政策性租赁住房的规范标准、支持政策和运行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政策性租赁住房标杆项目,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其中,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将充分发挥在住房金融领域优势,为参与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市场主体匹配信贷资源支持,包括住房租赁支持贷款、住房租赁购买贷款、住房租赁抵押贷款、住房租赁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住房租赁经营贷款等5个对公信贷产品,满足政策性租赁住房项目在项目建设、支付购房款、改造装修、日常运营等全方位融资需求。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深入挖掘可改造为政策性租赁住房的自有闲置资产或不良贷款抵债资产,积极推动各城市将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存量闲置土地和闲置商业、办公工业物业等房源,建设改造为政策性租赁住房;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将符合条件、尚未出售的存量房源,改造为政策性租赁住房。通过筹集存量市场化房源,补充政策性租赁住房供给。(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张巧珍)

  为扎实开展2020年度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夯实理论根基、提供思想保证,按照公司党委工作要求,2月19日,国网赤峰红山供电服务中心党支部组织开展2020年度组织生活会会前集中学习研讨。   会上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党章党规开展了集中理论学习,并通过党员自学形式进行了学习巩固。   会上还对支部重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地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切实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做表率。二是必须坚持服务安全生产、售电经营稳定大局,积极谋划“十四五”开局工作。三是全体党员要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示范引领,用理论来武装头脑,用实践去加强修养,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内生动力,确保组织生活会取得预期效果,确保今年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该支部书记强调,党员要充分运用好组织生活会这一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深化会前学习、做好谈心谈话、对照查摆问题,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实际制定整改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整改,扎实抓好组织生活会全过程落实,确保组织生活会开出新气象,不断激发基层支部党员干事创业敢担当的热情,助力中心提质增效。(董海花)

  1月28日上午,虽是寒冬腊月,但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图书馆和厂汉板社区却热闹非凡。由回民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区文联联合开展的2021年回民区“三下乡”活动——送文化下乡暨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志愿服务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金牛耕出丰收景、喜鹊衔来幸福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活动现场,来自回民区美术家协会文艺志愿者们现场挥毫,不一会儿,一副副散发着墨香和年味的大红对联、一幅幅精巧生动的剪纸和“福”字就摆满了院落。   接过红彤彤的对联和“福”字,村民们笑逐颜开,连声道谢。“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到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就业政策,还能收到由书法家书写的春联‘福’字,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举办。”辖区群众纷纷表示。   连日来,回民区一年一度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相继展开,活动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回民区乌兰牧骑、回民区科协、区文联等单位分别通过文艺演出、艺术辅导、法律政策宣传、疫情防控、赠写春联、艺术剪纸、赠送新春挂历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即将来临的新春佳节“热身”,并为辖区群众送去贴心服务和新春祝福。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回民区2021年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志愿服务活动将“化整为零”,与“三下乡”活动紧密结合,由各责任单位自行调配服务资源和队伍。   回民区乌兰牧骑还通过“线下”“线上”方式为辖区群众送去文艺为民服务。“线下”以“小分队”形式“进社区(村)入户”分散开展服务,“线上”则在各自的“抖音”公众号及“融媒体”平台上传服务群众的活动视频,进行集中展示,建立“网格化”惠民服务体系,以丰富“春节”“元宵节”期间群众的文化生活。   据了解,回民区将“三下乡”工作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相结合,与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聚焦群众需求,通过送文化、送辅导、送培训,把“送文化、种文化”落到了实处,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促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文化滋润群众心田,用科技带动群众致富,将健康送入千家万户,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李珍)

蓝冠代理,蓝冠测速网址_亿元重奖优秀员工和合作伙伴 伊利开启“后千亿时代”新征程

  岁末年初,又到年会季。2021年1月22日,伊利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了“Sensing Tomorrow预见·未来”2020年年会,共有海内外的10余万伊利人及家属、合作伙伴相聚云端观看年会。据悉,在本次年会及刚刚闭幕的客户大会上,伊利共斥资亿元重奖优秀员工和合作伙伴,携手以昂扬的斗志率先开启“后千亿时代”。 海内外10余万伊利人及家属、合作伙伴相聚“云年会”   面对不平凡的2020年,伊利在年初率先升级企业文化,重磅推出伊利文化5.0,营造“卓越、担当、创新、共赢、尊重”的文化氛围,引领员工与企业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疫情期间,伊利全力保障员工健康,逆势为员工涨薪,推进“春雨计划”关爱员工生活,所有心怀梦想、拼搏进取、无所畏惧的伊利人团结在一起,用最坚定的脚步,走过了最泥泞的道路,点亮了属于伊利人的高光时刻。   “在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险阻的过程中,我们感恩身边一直有真挚的伙伴携手前行,身后一直有强大的平台安心依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让我们即使在风雨飘摇中也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正如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所说,正是对健康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对伊利文化的践行与传承、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让全体伊利人汇聚起了磅礴的力量,推动着伊利不断向前。     伊利文化5.0在2020年1月10日率先升级   作贡献,奖!   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伊利为合作伙伴颁发了涵盖团队管理、营销创新、终端建设、渠道开拓、客户服务等领域的1000余个奖项,感谢他们在特殊时期为全球消费者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本次年会上,伊利对贡献突出、锐意创新、敬业实干的员工及团队也予以了奖励,100多个奖项重点聚焦人才发展、业务协同、流程建设、安全生产、品质管理、创新建设等领域。据统计,伊利给优秀员工和合作伙伴的奖励金额合计达亿元。 伊利年会上重奖优秀员工及团队 伊利向合作伙伴颁发奖项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激励,更是企业关爱员工、重视员工发展的最好诠释。”回首2020年,获评年度星级员工的伊利酸奶事业部张晓清,对于企业的肯定感慨颇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伊利这个大家庭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关爱。”   新冠疫情暴发后,伊利第一时间启动“员工关怀计划”,包括每日为员工发放一包牛奶,持续增强员工免疫力和抵抗力;为全体伊利人投保“新冠肺炎意外伤害保险”,为员工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在抗击疫情期间,各级管理人员主动了解员工困难,必要时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   伊利的关爱如涓涓细流,激励全体伊利人凝心聚力,逆势创造了属于伊利人的非凡2020:前三季度业绩呈现逆势增长,提前跻身“全球乳业五强”,品牌价值跃居“全球乳业第一”,率先开启“后千亿时代”,与亿万消费者共享健康未来。   看薪资,涨!   年会奖励只是伊利员工关爱体系的一部分。伊利不空谈关爱,致力于将关爱落到实处,让员工切身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正如潘刚所说:“员工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根基,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将疫情防控和员工关爱工作落实到位,全方位地保护好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020年年初,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伊利仍然于2月26日就宣布给员工涨薪,让企业与员工心“薪”相连,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伊利为员工逆势涨薪,承担起更加沉重的企业运营压力,正是对广大员工最深切的关怀,让员工充分体会到在伊利工作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2020年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不平凡的,相比之下,伊利人却无比幸福,董事长宣布涨薪时那句‘省什么都不能省员工的钱’,像一股暖流涌入心田,我为自己身在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而骄傲和自豪。”伊利液态奶事业部邬媛加入伊利已6年有余,在她的眼中,伊利是一家即使负重前行也要守护好每一位伊利人的企业。 多才多艺的伊利人歌唱美好、放飞梦想   有困难,帮!   伊利关爱员工的行动并不是疫情期间的特色,而是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在上一年度的年会,伊利举行了文化5.0全球发布仪式,“卓越、担当、创新、共赢、尊重”的伊利核心价值观迭代升华,为公司注入新的思想动力,凝聚全体员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舞组织士气,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成为更加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企业聚势前行。   事实上,伊利面对疫情突袭能表现得如此稳健,与积极践行伊利文化5.0密不可分,通过为员工营造尊重、共赢、关怀的文化氛围,激励员工与企业携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目前,伊利福利待遇达40余项,其中法定福利项目占15%,非法定福利项目占85%。比如实行已有8个年头的“春雨计划”,致力于帮助解决员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其中,“春雨贷”利用公司资源平台,对员工提供个人贷款,解决员工在购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尽最大可能为员工提供支持与帮助。截止到2020年12月末,“春雨贷”已累计发放贷款27809.95万元,累计支持员工1504户,取得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集团还出台了《伊利集团爱心基金实施办法》,对员工因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人身伤亡事故、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造成的家庭生活困难,公司会在第一时间启动员工关爱程序,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员工渡过难关。确保在第一时间为员工送去温暖。截止到目前,伊利爱心基金共救助282人次,发放爱心救助款1219.5万元。 伊利开启2021年全新征程   勇者无畏,进者无疆。正如潘刚所说:   “面对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开拓新业务、布局新市场、创造新机会的征途中,我们要做无畏的‘勇者’,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不负使命和众望,勇于挑战、勇于担当、勇于胜利!   面对复杂多变的消费需求和快速迭代的商业格局,在加速数字化转型,打造敏捷型组织,构建企业级生态圈的进程中,我们要做执着的‘进者’,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不负时代和机遇,持续突破、持续超越、持续成功!”   未来,伊利将坚定不移地朝着2030年“全球乳业第一,健康食品五强”全力进发,打造一个更加多元化、国际化、智能化的伊利,携手合作伙伴为全球更多的消费者带去营养健康,为全体伊利人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美好的生活,实现“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

  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黄河流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黄河流域要发挥区位战略优势,进一步做好对内对外开放,对内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对外加强面向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以及东北亚的开放与合作。   东西双向互动耦合、陆海内外联动共赢共进都需要载体承载合作。而近年来,青岛啤酒就成为了这种载体之一。因啤酒“联姻”,青岛啤酒节已“燃”遍全国50城,仅黄河流域就有24城。啤酒节承载的不只是第三产业的合作发展,更有文化交流、城市推介方面的意义,是积极推进“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新格局的鲜活实践。   高质量发展是沿黄九省区共同的声音。青岛是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在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开放格局下,与黄河沿线其他省市的关系更加密切。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承载着青岛的啤酒文化,一直沿着黄河溯流而上,与开放的沿岸城市干杯,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青岛啤酒为媒,推动着城市的交流,慢慢融入到黄河两岸。多年深耕沿黄市场的过程中,青岛啤酒打通全产业链,以啤酒为媒,与城市同频共振。   夜晚的呼和浩特市霓虹闪烁、万家灯火。美食文化与草原文化积聚在夜幕下这座现代化的城市。   新城区,一家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餐馆里传来马头琴的乐曲,十多名食客正在蒙古包内就餐。记者在这里发现,这些食客当夜饮用的酒类同样是“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喝着清爽,味道纯正。”一名食客说,“我去过青岛,不但被青岛辽阔的大海吸引,还被青岛啤酒吸引。”   推杯换盏中,伴随蒙古族姑娘的舞蹈、蒙古族小伙的歌声以及悠扬的马头琴声,当一条条蓝色哈达献上,这个不眠之夜,众食客被歌舞陶醉、因青啤陶醉。   华灯初上,在霓虹灯照射下,太原这座古老的城市越发有魅力,在山西太原的酒吧内人声鼎沸,酒吧内高朋满座,年轻人在酒吧内喝酒聊天,谈天说地。   在沿黄城市经济带上,青岛啤酒作为企业力量,以品牌文化的软实力,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与城市的文化交融更密切,经济互动更加频繁,书写着与城市与荣俱荣的故事,成为沿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一路浩瀚东流,纵横九省区,哺育了黄河流域的亿万华夏儿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变迁,缔造了黄河文化的灿烂辉煌。   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携手共同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黄河流域九省区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九省区的联动自上而下,由里而外,慢慢渗透到各行各业,大家已成为了亲如一家人的兄弟。(徐新东)

呼和浩特给共享单车停放立规矩 多次违规用户将被取消用车资格

  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发布会现场进行政策解读   部分共享单车停放在绿化带里   部分共享单车乱停乱放   原则上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12月8日上午,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会议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对12月6日正式实施的《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试行)》)进行了政策解读。   共享单车企业:乱停乱放将被限制投放   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了解到,根据《实施意见(试行)》规定,互联网自行车发展规模实施总量调控,与市民短距离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承受能力、道路资源与停放设施承载能力相匹配,科学把握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防止盲目扩张,保持动态平衡,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道路通行条件、交通安全状况等因素,原则上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其中,企业拟投放的车辆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规定,无广告设置,不影响市容,车辆运营期间,应建立车辆维护档案,定期维修维护,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对目前已投放但不符合车辆要求的,应当从本意见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完善。   此外,企业应当创新保险机制,为承租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并积极协助办理承租人的保险理赔。企业在投放车辆前应向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投放规模和方案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计划合理有序投放车辆,未经批准不允许擅自投放车辆。对乱停乱放维护管理不力、线下运营服务不力、经提醒仍不采取有效措施的运营企业,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公开通报相关问题,限制其投放。   《实施意见(试行)》中还要求引导用户规范用车,鼓励企业推进电子围栏等智能停车设施建设,利用电子围栏、电子地图等技术手段,执行和落实“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车辆停放管理要求,采取在手机APP端标注可停放区和禁停区,设立用户用车奖惩制度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用户文明骑行、规范停放;同时建立用户行为规范和信用评价管理制度,对用户随意停放、恶意损坏车辆等不良行为,采取扣除诚信积分、提高车辆使用收费标准和建立管理“黑名单”制度等措施,对多次违规用户取消用车资格。   此外,《实施意见(试行)》还对确保用户资金安全做出了规定,鼓励企业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用户押金、预付金退还制度,加快实现“即租即押、即还即退”。   运管局:加快建立数字化监管平台   “自2017年第一批共享单车投放市场,经过近三年的发展,目前首府市区运营的共享单车及电单车企业主要有5家:哈啰、青桔、美团、小遛、喵走。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乱投乱放现象突出、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线下运维管理不到位、缺乏统一的经营规范等。”呼和浩特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副局长杜有晟表示,《实施意见(试行)》中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规范市民使用行为、构建保障机制,为首府共享单车规范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将会同城管执法、公安交管等有关部门做好首府共享单车监督管理工作,共同研究建立与首府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出行需求特征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合理控制投放总量,有效控制投放节奏,综合各企业运营维护管理水平、规范停车情况、数字化管理效果等因素,建立运营企业综合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合理调控各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同时,由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加快建立首府互联网自行车数字化监管平台,组织信息采集和共享,接入企业相关运营数据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数据,将平台账户、权限分配给交通运输、城管执法、公安等职能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体系,对企业经营能力和行为进行预测预警。   城管:已摆放无序停放共享单车8.6万辆   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了解到,《实施意见(试行)》中还强调加强自行车道规划建设,将其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相衔接,保障非机动车路权,规划设置相对独立的自行车道,推进慢行系统建设,增加自行车通行空间,改善骑行环境,同时优化停放点设置。   其中,由市城管执法部门指导、督促区级城市管理部门落实本行政区域内自行车停放点的规范施划工作,积极与交通枢纽、公交场站、大型商业区、办公区、医院、学校、公园、旅游景区、居住区等场所的管理单位协调对接,指导其施划自行车停车点位或者通过电子围栏等设定停车区域,相关部门在新建公交场站、轨道交通车站、商业区、居住区等规划预留自行车停放点设置空间。   “在新的《实施意见(试行)》实施后,城管执法部门主要突出以‘服务为主,处罚为辅’的管理方式,采取规范摆放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措施,持续规范管理共享单车停放秩序。”呼和浩特市城管行政执法监察一支队支队长包良表示,城管执法部门近期组织专业施划队伍强力推进地铁1号线和2号线各站点周边,以及其他重点区域非机动车停车泊位增设和维护工作。截至目前,共计施划、增设和维护非机动车停车泊位1014个。执法人员还在查处违法占压行车道、盲道、绿地停放共享单车行为的同时,对巡查中发现的大量聚集或无序停放的共享单车进行规范摆放,今年以来,城管执法部门累计规范摆放无序停放共享单车8.6万余辆。   “下一步,我们会鼓励督促共享单车企业与市四区、开发区基层网格管理机构建立共管共治机制,引导共享单车企业按网格配备运营管理和维护人员,与网格管理专业队伍开展合作,同时持续推进非机动车停车泊位设置施划工作,在总结借鉴地铁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泊位施划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全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覆盖,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停放需求,以解决停车泊位不足的问题,”包良告诉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部分电动助力车无踏板交管部门建议完善   针对《实施意见(试行)》中建议企业为承租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的规定,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交管科道路设施股股长张向东表示赞成。   “目前,呼和浩特市市区投放的共享电动助力车车速较快,也曾发生过交通事故,由于尚属于新鲜事物,事故发生后产生较多纠纷。”张向东表示,如果企业为骑行的用户购买相关保险,事故处理赔付就更为规范,为双方都提供了一份保障。此外,根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车都必须设有脚踏板,这在首府部分共享电动助力车上还未看到,需改进完善。   “如今首府自用电动车的戴头盔率已达到85%以上,但是对共享电动助力车的骑行者还很难规范,建议相关企业参考其他地区经验,进一步进行完善,同时,不少还车点位于高高的路牙子上,最好和相关部门协调修建缓坡,以方便市民规范停放。”张向东表示,希望相关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肩负起社会责任,共同为首府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绿色出行。(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郝儒冰实习生王迎雪)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召开的全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获悉:内蒙古将按照3个时间段,分步骤、分领域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据悉,内蒙古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第一阶段是2020年,在部分盟市、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第二阶段是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第三阶段是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记者 张枨)

  10月1日起,备受关注的《内蒙古自治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条例》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明确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事项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将为依法治区在基层全面落地、推动苏木乡镇政府实现法治政府目标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十三五”期间,我区有力推进制度建设,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科学立法不断拓展,法治政府建设强力推进,执法方式日趋规范,用制度说话、按规矩办事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制度力量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充分释放,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科学立法,为善治奠定良法根基   继2017年11月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我区乌兰牧骑队员又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2019年11月1日,全国首部关于乌兰牧骑的地方性法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正式实施。   这是我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标志着乌兰牧骑跨入依法建设发展的新时代。条例以乌兰牧骑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导向,围绕经费不足、优秀人才匮乏等问题精准制导,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为乌兰牧骑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立法,是依法治区的基础。近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努力在增强本地特色和有效管用上下功夫。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50件,废止1件;批准和批准修改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72件,批准废止9件。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在2018年制定、修改、批准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24件,“打包”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25件;2019年制定、修改、废止地方性法规24件,批准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25件。   近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媒体上公布《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条例(草案)》《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条例(草案)》及说明全文,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   这是我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缩影。“十三五”期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法规案中涉及的重点问题深入调研,并邀请立法咨询顾问和有关专家对相关法规案进行论证。坚持每件法规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发挥人大自身优势,就相关法规案向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   在立法实践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地方实际实施“小切口”立法,努力使我区立法工作实现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由“有法可依”向“良法善治”跨越。   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自治区实施药品管理法办法等涉及“先照后证”的法规进行修改,制定自治区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修改自治区农作物种子条例、自治区旅游条例等。   用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了自治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民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条例,通过了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批准了设区的市草原保护、污染防治、禁牧休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一批生态领域法规。   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及时修改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明确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并相应增加了婚假、产假、男子护理假天数;修改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精神慰藉”“对啃老说不”“独生子女陪护”等内容写入法规。   一件件法规的制定、修改,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结硕果   2019年3月28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明确2019年底前,全区各地、各部门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征用、行政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中全面推行“三项制度”。   今年,自治区政府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以政府规章形式规范“三项制度”的推进落实。我区是全国首家同时以三个方面规范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地区,彰显了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心。   “十三五”期间,我区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履职尽责,把政府全部工作纳入法治轨道。2016年至2019年,自治区政府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69件。   在依法行政中,我区突出服务便民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让群众尽享“放管服”改革的红利。   2017年5月24日,内蒙古首批“二十证合一”营业执照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工商分局发出,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办证“部门多次跑、资料重复交、办理时间长”的问题,为企业轻装上阵、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事实上,从2016年实施“五证合一”,到2017年的“二十证合一”,再到2018年以来的“三十二证合一”,我区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底,全区市场主体达到211万户,同比增长7.02%,日均新增近千户。   “十三五”时期,自治区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简政放权。2019年,自治区本级权力清单由3278项压减到947项,压减71%,取消下放行政权力事项1364项;深入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将有关部门的99项证明事项依法压减至16项并向社会公布。   强化监督制约。自治区政府加强党内监督,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2016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全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如今,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微信、新闻发布会等渠道,透明阳光的政务公开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了有效的保证。2016年至2019年,全区各级行政机关共发布政策解读稿件18630篇。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数量从2016年的106万条,增加至2019年的1100万条。   提档加速,我区全力完成“十三五”法治政府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共治共享,以制度建设提升治理效能   “十三五”期间,我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制度建设“全面开花”。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实现从严治党“长管长严”的重要保证。自治区第十届党委制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工作规则》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决策规则》,为加强自身建设立明规矩。《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的若干措施》《关于建设清廉内蒙古的意见》《关于加强政治监督的实施意见》……我区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扎紧制度“笼子”,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平安是福,这是老百姓最朴素的心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类型也日趋多样,这呼吁纠纷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对有效维护群众权益、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乌兰浩特市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派遣网格员下沉到群众中解难题,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全力化解基层治理难题,给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红城经验。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和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形成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我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这5年间,法治精神深入人心,用制度说话、按规矩办事蔚然成风。全区各地各部门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与自治区扶贫办制定《扶贫对象识别规范》等8项精准扶贫标准,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过程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   村规民约让基层民主自治更加完善。准格尔旗所有嘎査村完成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工作,让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风尚。   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各项制度释放出的强大力量,必将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效能,护航更美好的明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俊楼)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石向军)记者从自治区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第二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名单日前正式公布,自治区气象局与自治区农牧厅联合申报的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位列其中。   内蒙古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是气象与农牧部门的联合服务平台,主要依托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和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而成。目前,我区建立马铃薯观测站11个,建成面向马铃薯生产全过程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构建了全区马铃薯智慧农业气象应用数据库,并在马铃薯长势监测及气象灾害对马铃薯影响精细化评估、马铃薯产量动态预报、马铃薯气象智慧型服务等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作为全国马铃薯5大主产省区之一,马铃薯产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马铃薯产量达131.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20亿元。创建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旨在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满足内蒙古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保障需求。   据悉,下一步,内蒙气象局与内蒙古农牧厅将携手推进该中心在开展马铃薯气象科学技术研究与服务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不断提升马铃薯农业气象观测试验能力和气象服务的标准化能力,将马铃薯气象服务中心建成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力并服务全国马铃薯产业平台。

  河口镇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线。   站在河口镇黄河观景台放眼望去,坡下不远处是静静流淌的黄河,坡上是集中连片的生态林,沿岸绿树护堤,周围已经形成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这里从前是荒坡、沙滩、碱地,现在全部种上了树,共有5000多亩。   黄河像母亲般眷顾滋养着内蒙古,出黄土高原一路向北,穿沙辟石,百折奔流,在阴山之南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几”字弯内,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流经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6个盟市,51个旗县。   作为黄河流经长度第二位的内蒙古,也以拳拳赤子之心守护着母亲河,肩负起守护黄河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按照生态保护为前提,污染防治为根本,节约用水为保障,绿色产业为基础,城市群圈为龙头的“五为”原则,内蒙古着力打造沿黄生态走廊带、沿黄绿色经济带、沿黄文化景观带,努力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建设千里沿黄生态廊道,让黄河成为清源永流的生态河   站在乌海黄河东岸,快艇劈开水面,红嘴鸥、赤麻鸭轻快掠过,乌海湖如同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沙漠之间,浑然天成。7年前,这里是侵害黄河的沙丘与荒漠。   黄河流经内蒙古有70%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大量泥沙入河威胁着黄河。黄河进入内蒙古第一站,便遇到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10年前每年300万吨的泥沙涌进黄河。   守护黄河,首要是“治沙”和“防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内蒙古特意加了“沙”。沿河6个盟市联手着力打造沿黄生态走廊带。   乌海和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联手治理黄河两岸沙丘。在磴口县,曾经有一句民谚流传甚广:“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磴口人民众志成城矢志不移,接力种树种草治沙护河,一代接着一代干。该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力生1950年上任伊始,提出“沿沙设防,植树造林,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黄河护岸林带”。“大漠愚公”谢恭德带领妻儿老小挖渠开荒,坚持植树造林40年,硬是让5000亩寸草不长的沙漠披上绿装。   目前在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154公里护河林带,林地面积4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56%。   而与乌兰布和沙漠一河之隔的工业新城乌海,实施了内蒙古最大的水利工程。2013年,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历时5年建成,集黄河生态修复与发电一体,现在库区已经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湖泊,当地人称“乌海湖”。统计显示,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进入黄河的泥沙由7%减少到2%。   乌海牢牢坚守生态底线,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先后实施黄河库区大坝绿化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形成了乌海湖西岸3000亩防护林带、东岸3万亩环湖生态绿地。   为永保黄河安澜,内蒙古规划800公里长的黄河内蒙古段两岸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各地持续接力建设,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构筑沿黄安全生态屏障,还黄河以清流。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黄河流经最长的地区,采用多方投入参与的修复建设模式,涌现出亿利、东达蒙古王等一批沙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入黄泥沙量由过去每年1亿多吨减少到5000万吨左右。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0%,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53%。   南海湿地是九曲黄河给包头的馈赠,也是我国纬度最高的黄河湿地。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资源,10年前,包头市南海湿地管理处成立了湿地保护站,综合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南海湿地管理处湿地资源管理科科长苗春林见证了这里生态保护的成果:“10年来,南海湿地水清了、鸟多了、面积大了,鸟类由过去的77种增加到229种。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变好了,更宜居了。”如今,南海湿地面积由过去的1585公顷增加至2992公顷。由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改善,该湿地被专家誉为包头市的“五库”——碳库、水库、氧库、食品库、基因库。   黄河进入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段,便是有名的走西口码头“河口镇”,这里既是沿黄一带的生态脆弱区,也是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的重点区域。托克托县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累计造林面积6.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万亩,退化林修复工程1.8万亩。   托克托县委书记李春燕经常在黄河边查看水情,他说:“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了3.3公里沿黄生态保护区,推行了河长制、湖长制,严格执行24小时入黄水质监管。在加强天然林保护的同时,我们启动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打造绿色产业带,让黄河成为负载人民生产生活的幸福河   9月20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陕西榆林沿黄城市第四次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倡议书》,携手治理工农业生产向黄河排污,建设绿色产业带。   内蒙古沿黄流域,是内蒙古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崛起了“呼包鄂”城市群。全区75%的发电量、80%的炼钢和50%的有色金属,全区绝大部分煤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大数据等产业均集中于此。   内蒙古沿黄地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遏制工业和农业排污。今年8月,黄河岸边运行了近20年的准格尔小机组电厂全部拆除。与此同时,在达拉特电厂,单机100万千瓦的节水环保机组开工建设。淘汰落后污染产能成为绿色发展的自觉行动。   内蒙古“几”字弯内煤炭资源丰富,过去矿区星罗棋布、工厂林立,饱受工业烟尘、粉尘、扬尘污染。内蒙古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环境。关停污染企业、矿山,建设绿色矿山。   在乌海骆驼山矿区,以往散乱堆放任其自燃的渣山被重新规整,自燃已经熄灭,原本黑色的矿渣已重新覆土,并种上了植被,满山细密的青草绿意盎然。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是黄河古道留下的淡水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农药化肥大面积使用以及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入等因素,乌梁素海遭遇了严重的污染危机。近年来,巴彦淖尔强力推进一系列治理工程,累计实施37个项目,完成投资32.7亿元。   “以前,船开进水域,人都能闻到明显的臭味,现在水干净了,人坐在船上行驶在乌梁素海,仿佛回到儿时最初的记忆里那片干净美丽的海。”住在乌梁素海边上的王志强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转型升级,打造国家清洁绿色能源基地,是内蒙古沿黄河经济带建设的重头戏。沿黄地区严把项目关口,不再审批焦化、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不再规划新建常规燃煤火电项目,重点引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用有限的大气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投资一批高端项目、技改一批低端项目,严控过剩、低端产能投资,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   黄河南岸,鄂尔多斯市在煤基清洁燃料、煤基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以及风电光电火电打捆外送等领域重点突破。目前,全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产能达到1533万吨,煤炭实现了从燃料到材料、从黑色资源到绿色产业的华丽转身。   黄河北岸,包头市,以稀土新材料为突破口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呼和浩特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装机能力达到73万台,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在黄河边上兴起。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节水,自然而然地成为黄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巴彦淖尔市实施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累计完成骨干渠道衬砌1400公里,年节水量5亿~7亿立方米。节水的同时,发展现代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天赋河套”地区公共品牌家喻户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成为中国人的“厨房”。   早在2010年,内蒙古就出台了打造黄河“几”字弯经济带的规划,“十四五”新规划,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细化。目前,“呼包鄂集宁”城市群已经实现高铁1小时交通网,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并向全国重要城市集群的目标迈进。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黄河成为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文化河   金秋时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游人如织。这里是有名的黄河大峡谷。黄河从昆仑山一路奔腾,舞动着身姿来到这里。万里长城翻越崇山峻岭,蜿蜒而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难得的美景——长城与黄河交汇、握手。黄河、古村、明长城……奇险的地貌和古朴的韵味,使老牛湾成为旅游者的“天堂”。   “我从一名摆渡人变成观光游船职业船长,这是没想到的幸福。”在老牛湾旅游景区,当了20多年黄河摆渡人的吕永胜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他说,过去峡谷内水位线比现在低大约50多米,行船非常困难,而现在可以开大客轮。   几千年来,在阴山与黄河之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集聚,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两岸撞击凝聚,孕育了奔涌的大河精神与奔放的马背风格。胡服骑射、昭君出塞等历史积淀光彩夺目。内蒙古沿黄两岸地域文化各具特色,自然景观壮丽神奇,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讲好黄河故事”、发展文旅产业成为内蒙古人的向往。   巴彦淖尔市建设黄河全流域文化产业园、黄河水利博物馆、蒙元文化博物馆、世界岩刻博物馆、黄河风情特色小镇、河套非遗小镇、乌兰布和沙漠旅游区。 2018年,河套灌区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鄂尔多斯市努力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鄂尔多斯市加强黄河主题文艺创作,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的黄河文化基地和旅游带、旅游区,实施了响沙湾、黄河大峡谷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另一方面,鄂尔多斯市推动黄河文化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相结合,在黄河沿线精心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   古云中郡托克托县位于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在这里,黄河与沙漠相遇,一边是滔滔黄河水,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库布其沙漠,形成一半水、一半沙的秀美景色。托克托县按照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发展定位,传承沿黄地区文化脉络,推动沿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金秋国庆期间,呼和浩特市全力打造黄河大峡谷文旅融合品牌,推出10条以黄河为主,涵盖周边主要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在着力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加强黄河文化系统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要依托黄河湿地、准格尔黄河大峡谷、长城遗址,以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黄河“几”字弯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记者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