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4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记者从内蒙古气象局了解到,8月30日~9月1日,内蒙古仍是雨水连连,在阴雨天气的影响下,30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温低迷,最高气温大都处于20摄氏度及以下。   8月30日,内蒙古大部仍有分布不均的降水天气,西部偏南、中东部大部地区有小雨或雷阵雨,其中,鄂尔多斯市东部局部地区、呼和浩特市中部和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和东部、赤峰市北部、通辽市西北部、兴安盟大部、呼伦贝尔市大部地区有中雨,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南部部分地区有大雨。   预计8月31日~9月1日,内蒙古西部及中部偏西地区天气逐渐放晴,而中部偏东及东部地区降水持续不断。31日,锡林郭勒盟南部和东北部、赤峰市南部、通辽市南部和东部、兴安盟西北部、呼伦贝尔市有小雨或雷阵雨,其中,呼伦贝尔市东北部有中雨,上述地区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余地区晴间多云。   9月1日,中部偏东和东北部地区多云,锡林郭勒盟东部、兴安盟北部、呼伦贝尔市有小雨或雷阵雨,其中,呼伦贝尔市东北部有中雨,上述地区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余地区晴间多云。(记者 马丽侠)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文强 巴依斯古楞 王磊)8月1日上午,以“蒙古马与世界马业”为主题的2020内蒙古马赛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中国马都核心区文化生态旅游景区赛马场开赛,第七届内蒙古国际马术节同期举行。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开赛仪式。   2020内蒙古马赛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网信办、自治区文旅厅主办,各盟市委宣传部、体育局及自治区马术协会、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承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我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当天的马赛开赛仪式场面宏大,新颖别致,以“千鼓雷鸣、一箭开赛、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形式开赛,中国马业协会会长贾幼陵、著名演员巴森扎布、哈斯高娃、武利平,以及蒙古族女歌手哈琳等众多嘉宾应约到场。   此次马赛各项赛事将在8个盟市、10个旗县区举行,历时约3个月。赛事期间,安排直播赛事25场左右,其中重点赛事活动有场地速度赛5场、场地障碍赛4场、民族传统赛9场、驯马大赛和马术大赛2场,还有7场特色马文化活动。根据各大赛事举办地的地域风情,主办方还将推出10条主题旅游线路。   期间,主办方联合快手平台,通过官方注册账号“网上内蒙古马赛”,向社会全程直播开赛仪式和每场赛事。同时,还将组织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文体娱乐频道、腾格里网,内蒙古日报社所属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腾讯、新浪、网易、抖音、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对马赛活动进行多平台高清直播,实现内蒙古马赛全新的观赛体验和有机的交互融合。

  7月16日,记者从内蒙古交通运输厅了解到,近三年来,内蒙古公路建设投入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计划建设贫困地区公路2.3万公里,完成投资1155亿元。如今,内蒙古贫困地区乡镇均已通水泥路,提前3年实现了100%通畅的目标。到今年年底,内蒙古将实现所有贫困旗县通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牧区交通运输网络。   据了解,2016年,内蒙古交通运输厅积极协调交通运输部和自治区政府签署了《部区交通扶贫共建协议》,并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交通扶贫“十三五”规划》,在国家支持的47个国贫旗县、少数民族旗和边境旗县基础上,将19个区贫旗县纳入交通扶贫范围,实现了贫困地区交通扶贫全覆盖;在国家支持交通干线通道建设、农村牧区公路通畅、“交通+特色产业”扶贫等“八大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嘎查村街巷硬化和边防公路建设两大工程。   近年来,内蒙古交通运输厅加大扶贫力度,建设了扎(兰屯)新(林北)乌(兰浩特)高速公路、302国道乌(兰浩特)阿(尔山)一级公路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牧区公路。贫困地区交通条件改善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今年,兴安盟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等20个国家级贫困旗县退出序列,内蒙古所有贫困旗县全部脱贫“摘帽”。   今年,内蒙古将推进贫困地区对外通道建设,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推进镶黄旗、东乌珠穆沁旗通一级公路建设;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水平,年内实施防护工程188公里,完成危桥改造30座;推进“十三五”交通扶贫“双百”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牧区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目前,二连浩特至秦皇岛高速公路苏(尼特右旗)化(德)段、草(高吐)乌(兰浩特)高速公路等贫困地区对外通道,以及“十三五”交通扶贫“双百”工程建设项目公主埂至经棚高速公路等正在紧张建设中。(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郑慧英)

  记者从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防火指挥部获悉,7月1日至3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陆续发生8起森林雷电火灾。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快速反应,地空配合,有效应对,及时发现扑灭已发生的所有雷电火灾,平均每起火灾扑灭时间仅为6小时。   6月底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持续出现高温、干旱、干雷暴活动频繁天气,6月30日至7月3日共监测雷电地闪5936次,最高气温达3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30.4%,部分区域达到中旱至重旱,致使北部原始林区和莫尔道嘎、满归、吉文等林业局相继发生多起森林雷电火灾,防范扑救夏季雷电火形势极为严峻。   面对多点集中爆发的雷电火灾,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及时调动林业扑火队伍871人、森林消防队伍70人,快速处置火灾。靠前驻防的森林消防、异地驻防的专业扑火队行动迅速、积极扑救。   雷电森林火多发生在高山、陡坡、林密的地方,扑救队伍开进异常艰难。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充分发挥空中优势,高效统筹5架直升机第一时间就近侦察火场,科学实施吊桶、滑降、机降作业。据统计,截至7月4日12点,累计飞行近68小时、34架次。   据了解,6月15日春防结束后,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随即启动了夏季雷电火联防联动,根据林火发生规律,把处于北纬52°附近雷电带的根河、金河、阿龙山、满归、得耳布尔、莫尔道嘎、克一河、甘河、吉文、阿里河等林业局和北部原始林区及汗马、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雷电火联防重点区域,尤其是把偏远无路、没有人烟、扑火力量相对薄弱的北部原始林区、汗马、额尔古纳自然保护区确定为防范夏季雷击火的重中之重,实施林区扑火队伍内部异地购买服务、南兵北调,加强靠前驻防力量,商请森林消防队伍靠前驻防,总计部署兵力1115人。其中,森林消防队伍670人,林业扑火队伍445人。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指挥体系前移至北部原始林区乌玛零公里前指基地,派出移动航站,部署夏航飞机5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玉荣)6月23日上午,蓝冠注册1956由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毕拉河森林公安局(禁毒办)组织毕拉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林业局所属单位在辖区内开展了禁毒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健康人生、绿色无毒、坚决打赢新时代林区禁毒人民战争”。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横幅、设立禁毒讲台、禁毒板报展示、散发禁毒宣传品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在“6·26”国际禁毒宣传日前夕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本网讯 6月22日,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分局王桂窑站派出所组织民警在辖区内开展了消防培训活动。活动中,民警对办公楼、员工宿舍、库房等场所中容易被忽视的火灾隐患进行了分析,蓝冠1956代理并通过播放视频,讲解了消防法律法规、火灾预防、消防常识教育、如何报警、火场逃生自救、火灾预防处置措施等内容。实地为职工群众讲解了各种消防器材装备的性能和用途,并现场为职工群众们开展了灭火实战演练。通过此次消防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和处突防变、应急救援能力。(薛彦江)   本网讯 由伊旗公安局自主研发的治安防控自助登记系统近日在全旗范围内推广使用。该系统可与“平安伊金霍洛”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为全旗治安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蓝冠招商能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6月的夏夜微风习习,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大召区块,红灯笼映衬着这里的古朴,市民在这里流连,蓝冠注册1956音乐在空气中弥漫,构成了韵味独特的塞上青城之夜。   在通顺大巷吃天南地北美食,在塞外老街逛古今中外民俗小店,在大召广场看人来人往市井人情,是夏日里市民和游人必到玉泉区“打卡”的理由。   蒙镶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李忠强的工作室就设在大召广场边,这里闹中取静,吸引了众多喜爱蒙镶工艺的游客。   “蒙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蒙镶作品,来我这里学习蒙镶制作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忠强说,“如今玉泉区文旅经济发展起来了,对我们来说有了强有力的依托,蓝冠1956代理让我们更有信心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呼市非遗,了解草原文化。”   复苏的烟火气,点亮的红灯笼,悦动的广场舞……灯火阑珊处,大召区块总是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城市夜色点亮人们的心情,也照亮人们的生活。   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阿拉坦汗广场上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活动吸引了众人眼球。牧勒剪纸、土默特皮画、玉泉面塑、三空李氏正骨、青城德顺源烧麦、晋三元糕点、陈记茶汤……各展示台前游人络绎不绝,大家在这里酣畅淋漓地体验了一把传统文化大餐。   “本次非遗展示活动有手工制作技艺项目、传统医药项目、特色非遗美食项目、文创产品项目等共计51项,我们还广泛利用现场云、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的形式宣传推荐非遗产品,增强群众的参与效果。”玉泉区文旅广电局工作人员蔡武杰说。   如果说,大召区块承载着玉泉老城的记忆,那么,深度挖掘大召区块历史文化内涵,就是对呼和浩特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为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呼和浩特市全面落实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   事实上,呼和浩特市早就确定了2020年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目标: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完备,各类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全面发展,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景区,构建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宣传平台。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每年增幅达20%以上,蓝冠招商成为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6月19日,呼和浩特市“国际草原文化创意设计之都”座谈会在蒙西大厦举行,6位业内专家、6家知名文创企业、7家4A级旅游景区相关负责人围绕“文创+”融合发展、创意驱动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升级等主题,针对如何盘活国有闲置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让国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活起来火起来,文化创意产品如何进入国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服务市民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发展首府文化创意产业把脉问诊、进言献策。   “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一定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创意’为核心动力建设文化首府,为广大市民及游客提供更为丰富、更为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样式,将呼和浩特市独特文化魅力与内涵融入文化旅游生活的全过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府经济支柱产业,为促进首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广局党组书记兰毅说。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24日电题:内蒙古:沙海绽绿又生金   新华社记者张晟   “我们这里的肉苁蓉吃了可治病,蓝冠注册1956种了能治穷。”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扎格图嘎查党支部书记乌兰巴图,指着刚刚冒尖的肉苁蓉对记者说。   阿拉善盟素有“肉苁蓉之乡”的美誉。穿行在一行行梭梭林间,俯身便能发现露出头角的肉苁蓉。一大早,种植户王春林打包晒好的肉苁蓉准备出售。“旗里专门派的科技特派员来给我们指导肉苁蓉种植技术,今年苁蓉市场价格不错,我家的苁蓉质量又好,肯定能卖不少钱。”王春林笑着说。   “我们四口人以前主要靠放牧挣钱,那时候收入很少。2012年我丈夫生了一场大病,家里更穷了,我日思夜想致富的办法,嘎查长就建议我种梭梭,通过林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几年以后又嫁接了肉苁蓉。”王春林说。   如今,王春林家种植的梭梭林已经有1800亩,其中肉苁蓉、锁阳接种地也有千余亩。种植梭梭有补贴,肉苁蓉、锁阳收益高,王春林家一年收入有十多万元。“这两年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蓝冠1956代理之前的债务也还得差不多了。”王春林说。   阿拉善盟林业部门对享受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发放补偿资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并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当护林员。   超格图呼热苏木扎格图嘎查贫困户张兵治过去只能靠着几头牲畜维持生活,每天起早贪黑、风里雨里,辛勤劳作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被聘为了天保管护员,多了一份收入,有了这部分资金,我又购买了不少牲畜,今年新添置了农用机,生活越来越好了。”张兵治说。   据乌兰巴图介绍,通过国家公益林补贴,草原奖补和各项生态补助,全嘎查42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整个阿拉善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已涉及全盟30个苏木镇,108个嘎查,惠及6491户牧民,蓝冠招商公益林区牧民人均直接受益1.8万元以上;聘用公益林管护人员30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1人;依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脱贫635户1718人。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潘竞军表示,阿拉善盟将进一步通过林下经济项目带动群众脱贫,同时在基层苏木镇组织打造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帮助农牧户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等特色生态产业,让治沙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既要绿起来也要富起来双赢的目标。

  光秃裸露的群山,漫天飞扬的沙尘,放眼看到的都是黄土的颜色,这就是1983年之前赛罕区榆林镇东干丈村的景象。谁也想不到,30多年后的今天,东干丈村会成为“国家森林乡村”。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蓝冠注册1956东干丈村就是我区水土保持示范村。当时,东干丈村党支部书记弓俊奎成立青年突击队,孟二珍担任队长带领村里的青年们开荒植树造林。到了80年代,村妇联主任王计云不忘老书记弓俊奎的嘱托,带着村里的妇女成立了植树队,经过几十年的坚守,村里的森林面积达到1.5万亩,同时,她们种植的这片树林也被命名为“三八林”。虽然现在“巾帼妇女植树队”解散了,但她们的精神却传承至今。   如今的东干丈村早已不同于往日,新建的蓄水池周围彩旗飘扬,放眼望去,山楂树幼苗茁壮生长,苍翠欲滴的松柏像卫士一样守护山地,山路两旁的苹果树已吐出新绿,昔日荒芜的山地,终于变成了万亩绿林。正是在一代代植树人吃苦耐劳,担当在前,坚守初心的努力下,在2019年12月底东干丈村获得了“国家森林乡村”的荣誉称号。“植树造林是一件功在当代,蓝冠1956代理利在千秋的事,有了林地就可以为东干丈村的村民带来收益,以后也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绿水青山。”前来植树的志愿者李文清说。   2019年赛罕区在东干丈村原有的林地上实施万亩生态园林项目建设,以种植经济林助力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有了“国家森林乡村”的称号后,东干丈村也有了前进的新方向。“今年我们主要以种植经济林为主,抗旱耐冻的山楂树、海红果和鸡心果是种植的主要品种。目前还处于小规模的试验种植阶段,由苗木的成活率来决定后续的种植规划。”东干丈村村主任高利兵介绍。   作为脱贫攻坚整村推进村,蓝冠招商东干丈村贫困户脱贫问题也亟待解决。为此,东干丈村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贫困户们上山植树造林,按照村民种植技术的优劣发放薪酬。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提升苗木质量,真正将东干丈村的经济林变成广大贫困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林。经过技术培训后的脱贫户孟焕礼,现在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村里有名的技术能手,选苗、栽培、剪枝都不在话下。“自从开始种植经济林后,我的收入增长了不少,生活也有了保障。而且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的事情,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孟焕礼说。   下一步,东干丈村将以经济林为依托,以采摘果实为卖点,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以良好口碑吸引客流量,发展观光旅游业,促进村民增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洋实习生戴萌贾日新)

  “我们这里的肉苁蓉吃了可治病,种了能治穷。”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扎格图嘎查党支部书记乌兰巴图,蓝冠注册1956指着刚刚冒尖的肉苁蓉对记者说。   阿拉善盟素有“肉苁蓉之乡”的美誉。穿行在一行行梭梭林间,俯身便能发现露出头角的肉苁蓉。一大早,种植户王春林打包晒好的肉苁蓉准备出售。“旗里专门派的科技特派员来给我们指导肉苁蓉种植技术,今年苁蓉市场价格不错,我家的苁蓉质量又好,肯定能卖不少钱。”王春林笑着说。   “我们四口人以前主要靠放牧挣钱,那时候收入很少。2012年我丈夫生了一场大病,家里更穷了,我日思夜想致富的办法,蓝冠1956代理嘎查长就建议我种梭梭,通过林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几年以后又嫁接了肉苁蓉。”王春林说。   如今,王春林家种植的梭梭林已经有1800亩,其中肉苁蓉、锁阳接种地也有千余亩。种植梭梭有补贴,肉苁蓉、锁阳收益高,王春林家一年收入有十多万元。“这两年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之前的债务也还得差不多了。”王春林说。 ↑4月2日,工人在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种植花棒。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阿拉善盟林业部门对享受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发放补偿资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并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当护林员。   超格图呼热苏木扎格图嘎查贫困户张兵治过去只能靠着几头牲畜维持生活,每天起早贪黑、风里雨里,辛勤劳作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被聘为了天保管护员,多了一份收入,有了这部分资金,我又购买了不少牲畜,今年新添置了农用机,生活越来越好了。”张兵治说。 ↑4月2日,在阿拉善左旗的腾格里沙漠中,蓝冠招商工人在种植花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据乌兰巴图介绍,通过国家公益林补贴,草原奖补和各项生态补助,全嘎查42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整个阿拉善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已涉及全盟30个苏木镇,108个嘎查,惠及6491户牧民,公益林区牧民人均直接受益1.8万元以上;聘用公益林管护人员30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1人;依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脱贫635户1718人。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潘竞军表示,阿拉善盟将进一步通过林下经济项目带动群众脱贫,同时在基层苏木镇组织打造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帮助农牧户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等特色生态产业,让治沙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既要绿起来也要富起来双赢的目标。

光秃裸露的群山,漫天飞扬的沙尘,蓝冠登陆放眼看到的都是黄土的颜色,这就是1983年之前赛罕区榆林镇东干丈村的景象。谁也想不到,30多年后的今天,东干丈村会成为“国家森林乡村”。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东干丈村就是我区水土保持示范村。当时,东干丈村党支部书记弓俊奎成立青年突击队,孟二珍担任队长带领村里的青年们开荒植树造林。到了80年代,村妇联主任王计云不忘老书记弓俊奎的嘱托,带着村里的妇女成立了植树队,经过几十年的坚守,村里的森林面积达到1.5万亩,同时,她们种植的这片树林也被命名为“三八林”。虽然现在“巾帼妇女植树队”解散了,但她们的精神却传承至今。   如今的东干丈村早已不同于往日,新建的蓄水池周围彩旗飘扬,放眼望去,山楂树幼苗茁壮生长,苍翠欲滴的松柏像卫士一样守护山地,山路两旁的苹果树已吐出新绿,昔日荒芜的山地,终于变成了万亩绿林。正是在一代代植树人吃苦耐劳,担当在前,坚守初心的努力下,蓝冠测速在2019年12月底东干丈村获得了“国家森林乡村”的荣誉称号。“植树造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有了林地就可以为东干丈村的村民带来收益,以后也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绿水青山。”前来植树的志愿者李文清说。   2019年赛罕区在东干丈村原有的林地上实施万亩生态园林项目建设,以种植经济林助力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有了“国家森林乡村”的称号后,东干丈村也有了前进的新方向。“今年我们主要以种植经济林为主,抗旱耐冻的山楂树、海红果和鸡心果是种植的主要品种。目前还处于小规模的试验种植阶段,由苗木的成活率来决定后续的种植规划。”东干丈村村主任高利兵介绍。   作为脱贫攻坚整村推进村,东干丈村贫困户脱贫问题也亟待解决。为此,东干丈村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贫困户们上山植树造林,按照村民种植技术的优劣发放薪酬。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提升苗木质量,真正将东干丈村的经济林变成广大贫困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林。经过技术培训后的脱贫户孟焕礼,现在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村里有名的技术能手,选苗、栽培、剪枝都不在话下。“自从开始种植经济林后,我的收入增长了不少,蓝冠登陆地址生活也有了保障。而且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的事情,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孟焕礼说。   下一步,东干丈村将以经济林为依托,以采摘果实为卖点,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以良好口碑吸引客流量,发展观光旅游业,促进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