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2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岁末,国家统计局传出好消息:2022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80.1亿斤,内蒙古迎来第十九个丰收年!   地为粮之本。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对耕地的保护和建设。近年来,我区凝聚保护黑土地合力,让“累瘦”的黑土地“加油”“增肥”,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政策发力,为黑土地“减压”   寒冬时节,呼伦贝尔市的千里沃野步入休耕时间。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瓦尔图镇龙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里,农机穿梭、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操控抛肥机,把腐熟发酵的优质固态粪肥加工处理后均匀抛洒到田间地头,给黑土地吃上“营养餐”。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面对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人们发出了“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赞叹。   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保护黑土地,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项目提升现有东北黑土耕地质量,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   为黑土地“减压”,全力以赴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作为“三农三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成立了自治区黑土地工作领导小组、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黑土地保护工程厅际协调机制,重新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建立内蒙古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高质量标准体系,集成了内蒙古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系列技术规程,在全国首创东北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展示平台。   2021年,我区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要保护东北黑土地1500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900万亩,增施有机肥900万亩,建设东北黑土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0个。   多管齐下,让好地产好粮   端牢“中国饭碗”,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   2022年,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5个盟市抢抓施工窗口期,完成年度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904万亩,有机肥还田189万亩,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80万亩,侵蚀沟治理723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进基地建设、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和装备支撑……近年来,我区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盟市接连“上新”保护黑土地的“组合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我区各级农牧部门针对东北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等问题,着重实施了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围绕“两防、三提”技术路径,着力建设“一个体系”、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持续改善我区东北黑土耕地质量,遏制东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循序渐进地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范围,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为使东北黑土地资源得到有序利用,切实提升东北黑土地耕地地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加大开展全程机械化以及秸秆还田、离田等关键技术创新,夯实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保供的科技基础。”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林利龙说。   粮安需良田。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各项技术措施,项目区旱地耕层平均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8.2%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进一步守好我区“黑土粮仓”。   科技赋能,在保护中利用   初冬,在位于扎兰屯市的中科院“黑土粮仓”先导专项大河湾示范区内,造型“酷炫”的无人化智能农机来回穿梭,它们正对秋收后的土地进行耙地等整地作业。   “与传统农机相比,新一代智能农机更像计算机、手机、农机结合的综合体,6至8个人就能完成10000亩地的耕种。”坐在1公里外的指挥中心操作台前,中科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陈海华观察着智能农机的一举一动。   据介绍,智能农机装备通过与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土壤能谱分析仪等设备联动,将采集的数据及时汇总到指挥中心,后台通过分析建模作出智能决策,为黑土地建立电子档案,实施保护性耕作。   2021年7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深度合作,将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融合,开展东北黑土地智能化农机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研究现代农业新模式。   “黑科技”带来“硬核”生产力,让黑土地迸发出了新活力。我区各级农牧部门联合科研教育等单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攻关,围绕东北黑土地保育、土壤侵蚀、耕层建设、土壤养分平衡、水土流失治理、绿色低碳等问题开展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总结推广了符合内蒙古实际、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一系列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着力构建东北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深化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以提升粮食产能、促进东北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进一步夯实我区粮食安全基础,为“中国碗”添好“塞外粮”。 编辑:宝华

与严寒抢时间,温暖如期而至

                 11月28日22点   内蒙古自治区团委   机关党员干部   团员、青年志愿者   共12人   临时组成物资转运服务队   在呼和浩特郭家营高速口   紧急转运防寒物资   11月29日清晨6点   物资转运服务队队员们   核对名单、规划线路   物资消杀、拆分装车   迎着晨光,冒着严寒   开始了调运和配送工作   截止30日   物资转运服务队   完成了近10吨   防寒保暖物资的配送任务   ……   严寒来袭   很多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   坚持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内蒙古自治区团委   紧急联系动员   整合多方资源从区外调运   暖宝贴、暖膝贴、暖脚贴   以及棉大衣等御寒物资   物资转运服务队队员   从早6点到晚12点   奔波在青城市区的大街小巷   第一时间   将“温暖”传递给   138个小区的296名下沉干部   2800名基层一线工作人员                  疫情防控一线,暖宝贴成为“暖心贴”      总有一些人,在不断付出   因为这一股股坚强的力量   与严寒抢时间   温暖如期而至   监制:赵静   记者:贺嘉琦 编辑:段丽萍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王雅静)在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79场)上,呼和浩特市发改委副主任石文昌就呼和浩特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回答了记者提问。   石文昌说,本轮疫情以来,针对项目建设中用工短缺、交通受限、原材料涨价等问题,呼和浩特市通过畅通道、保要素、抓谋划,从供应链和资金链上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着力降低疫情影响,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有503个重大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4%。   一是畅通道。建立人员返岗绿色通道、“马上办”快速响应机制,高效做好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申领发放工作,畅通能源物资、重点企业生产物资运输通道,确保疫情期间运输不间断、材料不断供,实现新机场、机场快速路、呼凉高速、大唐新能源、金山电厂、久泰、华耀、旭阳中燃等一批重大项目不停工、快建设。   二是保要素。抢抓国家最新政策机遇和资金投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政策性基金,支持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近期通过再细化、再谋划、再储备,组织上报了争取2023年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152个、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178个,积极对接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推进实施存量资产盘活贷项目129个。   三是增后劲。组织各旗县区和市相关部门单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支持投向,积极谋划一批补短板、惠民生、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目前全市已储备2023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25个,年度计划投资1243亿元,同时我们结合“五个大起底”专项行动,通过网上受理、联审联办、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为明年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打好基础。   石文昌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落实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做好307个冬季施工项目的服务保障,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动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彬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霍晓庆)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2022年国家下达我区造林任务304.39万亩,种草任务1300万亩,防沙治沙任务557.68万亩,截至目前,全区完成造林436.82万亩、种草1714.5万亩、防沙治沙717.61万亩,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43.5%、131.8%和128.7%。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林草部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以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项目为抓手,以水定绿、量水而行,科学划定和合理安排国土绿化用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建设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实行精细化管理,国土绿化正由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   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的基础上,今年我区还完成黄河流域林草生态建设(任务)800.8万亩,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建设任务28.44万亩;完成森林抚育34.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50.9万亩、退化草原改良625.5万亩,森林草原质量进一步提升。 编辑:孙丽荣

                    10月15日,快递小哥郭伟,接到了一个求助信息。对方说自己妹妹的抗癌药断供了,这种药只能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买到,可现在谁也不敢去医院,问他能不能跑一趟。   说实话,郭伟本不想接这单,去医院的风险有多高,大家都知道。买药的流程又特别繁杂,弄不好就白跑一趟。可是电话那头的大姐苦苦哀求着,仿佛抓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郭伟把心一横:去就去吧,豁出去了!   或许是当过兵的缘故,郭伟当年那股雷厉风行的劲儿又上来了,他骑上电车直奔医院。当药顺利地送到了病人手中时,听着对方一连串的道谢声,郭伟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随后几天,大家像约好了一样,轮番打电话找他。通过抖音加他、通过微信联系他,或买药,或为家人送紧急物资,有的甚至还让他帮着转运宠物。   不论是通过公司,还是私信找他,郭伟都没有拒绝。有一天,他一连工作了将近10个小时,累得实在不行了,把电车停在路边,匆匆吃上一口,继续前行。那一刻,他就一个念头,在最短时间内把大家急需的物品送达!   夜深人静的时候,送完快递的郭伟,经常会到自己家小区大门口转一圈,给家里的母亲和妻子打电话报个平安,再回到闭环居住的小宾馆。   回顾这段时间的感受,郭伟感慨不已。去医院给病人开处方买药,是他没有想到的,这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然而,疫情防控期间,这反而成了他的主业。40多天,他为紧急病患送药70多单,累计骑行8000公里,回头盘点业绩,郭伟自豪不已。   “把无奈化作一种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微信朋友圈,郭伟写下了这样的话。(记者|张璐)       编辑:段丽萍

  凌晨5点,天色还是漆黑一片,志愿者左建鑫已经从家里出发来到高新区富强南路社区,换上防护服,开始核酸检测的准备工作。   临近中午,看到有居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一名志愿者走上前:“大爷大妈,咱别聚在一起,回家吧。大家都坚持坚持,咱们就能早点恢复正常生活了。”耐心地语气让人听着舒服,居民也都各自回了家。   到了晚上,手机视频里,两个小朋友嚷嚷:“爸爸什么时候来接我们”?视频这边的志愿者回答:“等爸爸和同事们打败病毒,就去接你们。”   此轮疫情以来,这便是志愿者左建鑫的一天的生活。左建鑫是市合作交流中心的一名党员。几年来,我市与很多城市一样,不止一次遭遇新冠疫情的侵袭。而每一次单位号召参加疫情防控,左建鑫都是报名最积极的那一个。   市合作交流中心是我市推进对外合作的重要单位。与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们沟通,让对接与合作更加顺畅,便是左建鑫的工作日常。在抗疫一线,他在另外一个场合,做着沟通衔接、凝聚力量的事情。   “富强南路社区现代城小区,有700户居民、1200多人,每个家庭不一样,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左建鑫说,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更好地大家沟通,及时反映解决居民们的实际问题,增强居民对抗疫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也是我们志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疫情来了,大家都不容易。所以告知、劝导居民的时候,必须注意态度语气和方式方法。”左建鑫说,只有这样,才能从细微处增强居民们对抗疫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如今,我市疫情防控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也是左建鑫最忙碌的时候。从参与核酸检测的大白到小区门前的“守夜人”,从天黑忙到天黑的他,不但从没喊过一声辛苦,反而总是在说,这座城市里比我们忙碌,比我们辛苦的人还有很多。   昨天,左建鑫在微信里看到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致全市市民朋友们的一封信”,信中的很多话说道了他的心坎:“您的足不出户、安稳在家、耐心坚守是战胜疫情的坚实屏障。”“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更好地动员大家团结起来,自觉遵守防控要求,共同筑就更加牢固的疫情防控屏障,全面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歼灭战。”左建鑫说。(边集) 编辑:贾小燕

【看非凡十年·内蒙古张力】登“高”望远 向“新”而行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马建荃摄)   历经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矢志复兴伟业的中华民族,再次迎来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环看神州大地,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守望相助、感恩奋进,为把内蒙古打造得更加亮丽而不懈奋斗。   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   内蒙古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的政治高度,在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展现出了厚积薄发的发展张力。   非凡十年,内蒙古张力,看担当——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包头稀土钢轨为全国近四成的高铁铺上了优质“跑道”。   党的二十大代表,内蒙古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雨春在谈到企业未来发展时说,内蒙古能源集团作为内蒙古唯一一家区属能源企业要闻令而动,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在发挥煤电“顶梁柱”作用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内蒙古能源集团打造成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企业,开辟发展的新赛道、创造发展的新优势。   “准格尔旗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煤炭、煤化工、煤电铝、陶瓷‘四大产业集群’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全旗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氢能产业链全业态、全体系发展。”准格尔旗能源局副局长乔杰华介绍道。   张力蕴含潜力和昂扬奋进的动力。   非凡十年,内蒙古张力,看作为——   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粮上,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养畜上,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   “兴安盟作为自治区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们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党的二十大代表、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说道:“一是坚守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二是实施科技赋能,加强玉米、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   磴口县绿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杨瑞充满信心:“今后我们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天赋河套’品牌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透过内蒙古的发展张力,我们感受着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温度。   “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我们必将会拥抱更加光明的未来。   (产品团队:江新辉吉莉孙一帆于涛戴宏袁永红王皓任佳韩晓宇怀特乌勒斯陈冉) 编辑:宝华

蓝冠总代理,蓝冠待遇_【领航中国·内蒙古篇】同心同力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内蒙古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核心提示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觉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团结奋斗,交出了一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亮丽答卷。   9月的内蒙古秋色宜人、牛羊肥壮,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正值内蒙古自治区第39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全区各地各部门创新方式方法,集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民族团结事迹宣讲等活动,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各族人民心间。   “我们是国家的孩子,更是草原的孩子……”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民族团结进步事迹宣讲会上,“国家的孩子”娜仁其木格、巴图呼姐弟深情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感人故事;中秋佳节,呼和浩特市举办“花好月圆石榴红·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安盟依托覆盖盟、旗、乡、村四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年来,内蒙古自觉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舞剧《骑兵》《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原创作品屡获大奖,《长城长》等文化节目火爆“出圈”,草原文化节等艺术盛会备受关注……十年来,内蒙古着力打造一系列彰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艺作品,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各类主题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有一个由37个民族56名学生组成的“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56名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参与示范班的“互动课堂”,作为学校民族团结的标杆、表率,引领3万余名师生共同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常告诉孩子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既要了解本民族文化,更要学好中华文化,而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打开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大门的关键。”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示范班名誉班主任阿拉坦仓说。   近年来,内蒙古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大中小学持续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心灵深处。   内蒙古持续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全区各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等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丰硕。十年来,内蒙古69个地区和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8个集体和71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2021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正式施行;2022年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条例》开始施行……内蒙古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出台一系列民族领域政策法规,研究推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务实举措,织就维护民族团结的法治之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放眼北疆大地,十年来的变化,反映了各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   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   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   中央、自治区本级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超过56亿元,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成效显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一心,奋力将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十年来,内蒙古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同心同力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奋楫笃行担使命,长风万里启新程。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人民将牢记嘱托,继续踔厉奋发、团结奋斗,携手创造新的辉煌。(见习记者 李存霞) 编辑:张彬

蓝冠体育,lg蓝冠_【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巍巍兴安岭,茫茫敕勒川。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区各项事业奔腾向前,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变得更加亮丽。   近日,“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内蒙古,在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实地调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怎样“稳”、如何“进?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志栋。 呼和浩特的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岩/摄)   中国经济网记者: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怎样保证“稳”?   张志栋:“稳”是“进”的重要基础,应把牢“稳”的关键点。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十年来,内蒙古推动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2021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今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速为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4%,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9.7%。   产业经济稳步推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命脉所系、筋骨所依。内蒙古的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在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内蒙古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内蒙古工业经济稳步转型,“羊煤土气”等传统工业加快转型,效益增加;装备制造业等新型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内蒙古人民安居乐业,祖国北疆安定团结。十年来,内蒙古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全面小康生活,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居民收入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9倍,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4倍。内蒙古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深入推进,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   中国经济网记者:内蒙古是如何在“稳”的基础上实现“进”的呢?   张志栋:“进”是“稳”的持久动力,要找准“进”的切入口。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十年来,内蒙古由传统粗放发展向绿色集约高效发展转变,努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十年间,内蒙古单位GDP用能下降4.1%、用水下降40.7%、用地下降60%,创建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年产量接近1000万吨,居全国前列。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内蒙古能源结构正从过去的煤炭能源“黑色”转向风光能源的“绿色”。目前,内蒙古风、光新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外送绿电比重达到外送电量的20%;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在大国重器、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用品中广泛应用,包头稀土钢轨为全国近四成的高速铁路铺上了优质“跑道”。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十年来,内蒙古一手抓护绿、扩绿,一手抓防污、治污,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面积都是全国第一,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对抗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如今,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更加坚定了全区上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信心。   中国经济网记者:那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之路如何走?   张志栋:要继续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突出强优势、促转型、提质量,加快实现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质量发展。   牢记战略定位强优势。生态是内蒙古的突出优势,绿色是内蒙古的鲜亮底色。内蒙古要抢抓“双碳”机遇,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做强做精稀土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在做好扩大基地面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单产产量上做文章,建设好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国家肉类保障基地、打造世界级乳制品加工企业上展现更大作为。   落实双碳政策促转型。产业转型仍然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既要通过技术工艺改造及产业延链补链优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也要发展绿能产业,推动“源网荷储”、“源网氢储”等产业提速增效,尽快形成产能;还要在农业固碳、工业固碳、生态固碳及生产生活节约集约上加大力度,多想办法。   强化创新驱动提质量。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内蒙古要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乳业、稀土、碳基新材料、新能源、种业等为重点,聚焦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突出短板,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加快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健全“揭榜挂帅”、“包干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科研管理制度,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中国经济网记者 年巍 王岩) 编辑: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