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48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阿妮尔)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我区已提前完成2022年度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区批而未供土地消化面积13.2303万亩,完成年度消化任务(10.2万亩)的129.71%。全区闲置土地处置面积5.76万亩,已超额完成年度处置任务。   全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对土地市场监测与监管系统填报内容、具体操作等进行详细培训,切实提高各地处置能力。对各盟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要求进行督促,确保各盟市大起底工作取得实际成效。各盟市锚定目标、紧锣密鼓、稳步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消化处置工作,目前,全区大部分盟市已完成2022年度目标任务。   其中,呼和浩特市始终把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和处置闲置土地作为本年度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一号工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截至12月9日,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185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02.15%,已处置闲置土地0.6248万亩,任务完成率260.35%。   乌兰察布市周密部署,多措并举扎实推动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工作,截至12月18日,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4041亩,完成率143%;处置闲置土地5937亩,完成率270%。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有一处2012年获批的47.2949公顷建设用地,一直未完成供地,属于批而未供土地。自治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行动开展以后,商都县采用“先存量后新增”思路,通过查找对比近几年的批而未供“一张图”台账等,优先使用存量土地,解决项目落地问题。今年12月1日,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对商都县农牧和科技局拟选址建设商都县国家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园区项目予以批准,核发《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沉睡”多年的47.2949公顷批而未供土地最终被“唤醒”。据悉,该项目拟投资1.44亿元。   兴安盟大力创新,自主研发实景三维平台,搭建全盟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一张图”数据库,全面摸清底数,建立项目分类清单,为大起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批而未供土地已消化13512.6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68.9%;闲置土地已处置3260.4亩,完成率366.44%。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原兴安盟湘蒙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闲置的157亩土地,通过引进内蒙古华阳牛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屠宰及熟食制品生产加工项目,也“活”了起来。据了解,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5亿元。   “通过全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行动,进一步盘活了土地资源,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对未完成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年度任务的盟市进行督导,持续发力,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真正让‘沉睡’的土地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坚决打赢大起底专项行动这场攻坚战。”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姜飞月介绍说。 编辑:杨旭英

  该公司党委始终牢记国企姓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服从自治区党委和集团公司党委工作安排,坚持做到高位引领,将党委督办作为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指示批示、工作任务的重要抓手,坚持围绕中心,聚焦重点,以“三抓促三化”做细做实党委督办各个环节,确保各项重点大决策部署落细落实。   抓住关键,实现督办事项精准化。一是围绕上级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督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集团公司党委就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一些列重要安排部署,为该公司以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针对上级党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编制印发《阿拉善供电公司党委2022年度重点工作事项清单》,并严格进行督办,确保重点工作安排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围绕重要会议部署开展督办。时刻关注上级党委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并根据会议部署进行督办,充分发挥了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同时,聚焦党的二十大,自治区党代会,集团公司“两会”等重要会议精神,第一时间进行学习贯彻落实,确保会议精神落实到位,各项工作开展到位。三是围绕专项工作开展督办。聚焦国企改革、党委巡察、“两化治理”等专项工作,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并列入党委重点工作进行督办,有力保证了专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全年共督办党委重点工作127项,均按时间节点高效完成。   抓住过程,督办检查精益化。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公司党委坚持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把贯彻落实作为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举措,脚踏实地解决重点工作推进难、推进慢的实际问题。多次召开党委会、季度党建工作例会、书记办公会,对重要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党委领导班子定期前往联系点开展实地调研检查,大力协调解决基层工作推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进工作落实。二是聚焦责任落实。严肃整治机关工作作风,强化机关部门“运转枢纽”作用,大力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面向基层单位开展2次问卷调查,总结提炼16项典型问题,并对反馈问题较多的部门领导进行提醒谈话。定期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检查,实地查验工作开展情况,并在公司内网发布检查结果通报和整改要求,责令定期完成整改落实。三是强化统筹协调。用好年度、季度、月度三本工作台账,持续加大督办推进力度,不断完善落实责任体系。年度工作做到持续监督,一抓到底;季度工作统筹推进,务实管用;月度工作真抓实干,行动高效;通过三层工作台账机制,有力推动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高质量推进,助力公司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抓住结果,督办成果精品化。一是引入领导评价机制。要求公司各部门、单位认真对照督办事项清单,按时间节点、工作要求认真完成相关工作。工作完成后,按照领导班子分工,将督办事项办理情况提交各级分管领导进行审核,分管领导根据实际成效对督办事项进行优、良、差评分,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促进决策落实。二是强化结果考核运用。将党委督办纳入公司业绩考核细则,充分调动各部门、单位的积极性,对思想不重视,推进不发力、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在月度业绩考核进行考核预警或相应扣分;对积极配合公司党委,举措得力,工作推进质量较高的部门,给予一定加分奖励。三是按期下发督办通报。按照督办事项清单确定的各个时间节点,向牵头部门问询工作完成情况,将已完成工作的相关印证材料和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梳理,对未完成的工作问询原因并再次确定完成时限,列入下期督办清单重点跟踪。最后,对督办事项整体落实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党委督办事项通报。   下一步该公司党委将着手建立常态化、动态化党委督办工作机制,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在“督”上下心思,在“办”上下功夫,用实际行动将上级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新举措应对新挑战,走好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阿拉善供电公司党委办公室 张泰银)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柴思源)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2022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在湖北黄石收官,我区运动员敖日格勒夺得1金。据了解,本次比赛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武术散打赛事,共设19个级别,参赛运动员为本年度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各级别男子前16名和女子前12名。比赛为期5天,共有来自国内30支代表队的330名运动员参赛。内蒙古伊金霍洛武术散打队共派去6名运动员分别参加48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80公斤级、85公斤级别的争夺。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我区运动员敖日格勒获得85公斤级冠军,刘锦方、钟泽华、马胤3名小将分别获得48公斤级、60公斤级、85公斤级第5名的好成绩。 编辑:石尧

  乌海市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持续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文明行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文明新风尚。   聚焦建机制、强引领,凝聚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多部门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等机制,统筹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卫健委、教育等部门,在各行业、各领域深入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系列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健全完善专题会议、定期调度等机制,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同时将“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系列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文明创建测评内容,通过正向引导、反向约束,推动勤俭节约理念根植于心。累计组织开展各项活动300余场次,参与群众1万余人次,下发工作提示函8份。   聚焦抓教育、重实践,涵养文明素养。坚持将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列为各级道德讲堂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宣讲35次,受众1800人次。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社区家庭深入开展倡导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村镇主题实践活动、“喜迎二十大·文明健康行”等活动450余场次。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将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融入日常、融入平常。   聚焦创形式、活载体,营造浓厚氛围。统筹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开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健康生活行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等专栏专题,深入宣传报道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工作举措、经验做法,累计刊发稿件1300余条次。加大新媒体刊播力度,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为载体,制作推送“文明健康过春节”“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倡议书等新媒体产品1500余条次,大力营造全社会崇尚节约、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 编辑:张彬

  本网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吕学先)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包头市重大项目仍在加速推进。   前期手续需较往年提前1个月全部办结,902个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136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6.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525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77亿元,占全部项目的72%,支撑全市1到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2%。   “用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衡量招商引资是不是抓实了,用新增规上企业衡量项目建设是不是抓成了。”突出“两新”导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增量、新动能,在包头形成共识。9月15日召开的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调度推进会,9个旗县区和稀土高新区汇报进展,抛开文稿直接说进度、讲措施,分管副市长通报情况、市长部署、市委书记讲话,全部加在一起仅用时58分钟。   9月9日早晨,包头市委、政府举行首场政商恳谈早餐会,邀请16位企业家代表共进早餐,“面对面”聆听企业需求,“零距离”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市以“包你满意”为目标,正在打造“少、好、快”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市四大班子、纪委监委、组织部和法检两院系统推进,服务窗口365天“不打烊”,“1+10+N”企业高管群随时解决问题——这些“保姆式”“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不仅让已经落地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坚定地选择包头。   此外,坚持半月调度、按月通报,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实行挂图作战,市级领导带头作表率,引导和动员各条战线、各个层面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事不隔夜的状态抓项目、干工作、促发展。面对疫情,全市各大项目企业稳扎稳打,一边严守防疫线,一边稳保生产线,确保疫情下项目不停步、生产不停单。   包头市发改委项目办主任李长青介绍,截至目前,投资88亿元的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绿色能源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一期)、投资45亿元的通威二期5万吨高纯晶硅、投资35亿元的弘元10GW单晶拉晶和20GW切片三期、投资12.6亿元的杉杉科技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161个项目已竣工,预计全年竣工项目达到300个以上。   李长青说,我们早谋划、早动手,今年6月份就启动了明年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工作。目前经过3轮的征集,已储备明年重大项目512个,总投资531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399亿元。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确保明年项目数量和投资稳步增长。同时,要充分利用今冬明春的施工空闲时间,结合待批项目大起底工作,加速推动新项目办理前期手续,确保明年项目开工前手续全部办结。 编辑:孙丽荣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静超)“这袋物资是1栋的,这一袋是3栋6楼的。”上午9时,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把采取消毒等严格防疫措施后的生活物资交给国海洋。   清点接收物资、分楼栋、楼层运送物资,将蔬菜、禽蛋、米面、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尽快送至居民手中,尤其是居家隔离人员家中,为他们做好安心居家的后勤保障服务……这些天,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毓秀国际公馆小区业主国海洋一直在忙碌着。   呼和浩特本轮疫情发生后,国海洋所居住的新城区毓秀国际公馆小区被列为高风险小区,并实施封控管理。该小区有1240户,2600多名居民,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小区9名物业工作人员任务繁重,需要联系点对点医院就医、需要联系点对点转运车、需要买慢性病的药、需要买菜送菜、运送小区两三千人的生活必需品……   当国海洋看到工作人员满脸的疲倦,他便萌生了“我要做点什么”的想法。于是他主动请缨,成为志愿者,负责小区物资转运等工作。   “我们的家园,我们来守护,更何况我不仅是一名复转军人更是一名中共党员,理应冲在最前面。”从物资中转站到各个楼栋、单元之间来回奔波,从取上物资到挨家挨户地送达,从清晨到半夜……密闭的防护衣下没有寒冷的顾虑,只有不断升腾的热气凝结成雾状附着在了隔离面罩上。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接收了数百人次成千件的物资,挨个清点后转送,中间只有短暂的午饭时间,一天下来疲惫不堪、腰酸背痛,但国海洋从来不喊累也没有退缩,反而觉得自己生活很充实。   国海洋每次送完物资,居民站在家门口由衷地说一句:“谢谢!加油!辛苦了”,都让他感动不已,都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值得。   国海洋在日记中写道:当穿上防护服才体会到那些最美“逆行者”的辛苦付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愿与所有抗疫者同舟共济,攻克艰难,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个人力量! 编辑:杨旭英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春艳)10月25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第109次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区领导干部大会部署要求。   受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绍骋委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林少春主持会议并作传达。党组成员张院忠、段志强、和彦苓、施文学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大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会议强调,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充分反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三个务必”,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会议强调,要按照“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要求,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明确的目标任务,认真谋划和推进人大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准确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人大的立法、监督、决定、代表等各项工作中。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 编辑:杨旭英

  ​10月23日0~24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7例、包头市4例(青山区2例、九原区2例)、赤峰市6例(红山区1例、阿鲁科尔沁旗5例)、锡林郭勒盟11例(锡林浩特市10例、西乌珠穆沁旗1例)、鄂尔多斯市4例(均在杭锦旗);无症状感染者66例,其中呼和浩特市46例、包头市3例(青山区1例、稀土高新区2例)、赤峰市10例(红山区3例、阿鲁科尔沁旗7例)、锡林郭勒盟4例(锡林浩特市3例、正蓝旗1例)、乌兰察布市1例(在丰镇市)、乌海市1例(在海勃湾区)、阿拉善盟1例(在高新区)。本土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9例,其中呼和浩特市6例、包头市7例(昆都仑区2例、青山区3例、稀土高新区2例)、呼伦贝尔市11例(海拉尔区2例、鄂温克族自治旗6例、新巴尔虎右旗3例)、兴安盟2例(均在乌兰浩特市)、通辽市1例(在科尔沁区)、赤峰市1例(在松山区)、鄂尔多斯市1例(在东胜区);解除医学观察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08例,其中呼和浩特市40例、包头市50例(昆都仑区16例、青山区7例、东河区9例、九原区17例、稀土高新区1例)、呼伦贝尔市5例(海拉尔区1例、鄂温克族自治旗2例、新巴尔虎右旗2例)、兴安盟8例(乌兰浩特市7例、突泉县1例)、锡林郭勒盟1例(在正蓝旗)、乌兰察布市1例(在集宁区)、巴彦淖尔市3例(临河区2例、五原县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均由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至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截至10月23日24时,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本土确诊病例461例,其中呼和浩特市260例、包头市66例(昆都仑区13例、青山区24例、东河区4例、九原区20例、土默特右旗3例、稀土高新区2例)、呼伦贝尔市14例(海拉尔区3例、鄂伦春自治旗2例、鄂温克族自治旗8例、新巴尔虎右旗1例)、兴安盟16例(乌兰浩特市15例、科尔沁右翼前旗1例)、通辽市1例(在科尔沁区)、赤峰市48例(红山区16例、松山区1例、林西县1例、阿鲁科尔沁旗28例、巴林左旗1例、克什克腾旗1例)、锡林郭勒盟27例(锡林浩特市23例、阿巴嘎旗1例、西乌珠穆沁旗2例、正镶白旗1例)、鄂尔多斯市16例(东胜区2例、达拉特旗7例、准格尔旗2例、杭锦旗5例)、乌海市13例(海勃湾区8例、海南区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268例,其中呼和浩特市1878例、包头市149例(昆都仑区40例、青山区41例、东河区13例、九原区48例、稀土高新区7例)、呼伦贝尔市26例(海拉尔区8例、阿荣旗1例、鄂温克族自治旗13例、满洲里市4例)、兴安盟52例(乌兰浩特市49例、科尔沁右翼前旗3例)、赤峰市81例(红山区30例、松山区11例、林西县1例、阿鲁科尔沁旗35例、巴林左旗4例)、锡林郭勒盟17例(锡林浩特市9例、阿巴嘎旗5例、正蓝旗3例)、乌兰察布市9例(集宁区6例、丰镇市1例、卓资县2例)、巴彦淖尔市29例(临河区23例、五原县5例、杭锦后旗1例)、乌海市23例(海勃湾区11例、海南区11例、乌达区1例)、阿拉善盟4例(额济纳旗1例、高新区3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3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均由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至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以上人员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所有密切接触者都在指定场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皇利华) 编辑:章颖慧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有个因种蒜闻名的村子——大营子村,这里家家户户打起增收“蒜”盘。   走进大营子村村民郑俊芳的家,她正在庭院里忙于装箱打包大蒜,准备出售。   郑俊芳种植紫皮蒜已有20个年头,说起庭院经济,郑俊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别小看我这几亩地,种植蒜薹,还有这刚起收的大蒜,再加上秋白菜,算下来能收入4万元。”   “合作社在紫皮蒜包装上也下足功夫,将收获的大蒜悬挂晾干,须、茎修剪整齐,装入印刷精美的包装箱。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实现了农产品提档升级和价格倍增。”大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艳军介绍。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大营子村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把发展壮大紫皮蒜产业作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积极申请上级项目资金50万元,按照脱贫户、监测户每亩3000元和普通户每亩2400元的标准实施庭院经济奖补,用于紫皮蒜种植庭院经济项目,带动大营子村114户种植户实现增收。   如今,品牌成为突泉县农畜产品走南闯北、进入市场的“护身符”和“通行证”,也让这里的农畜产品身价倍增。近年来,突泉县培育壮大特色农牧业优势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让众多特色农畜产品实现了向品牌化、包装化、市场化转型,将农牧业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与发展优势。   “我们地里的谷子熟了根本不愁卖,公司上门来收,价位还挺不错,省下了去卖谷子的路费和人工。”突泉县水泉镇光辉村民由甲奎提到的公司,就是突泉县太和米业有限公司。   太和村小米种植历史悠久,久负盛名。2007年成立的突泉县太和米业有限公司是突泉县最大的小米精加工企业,2008年,取得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目前在北京、长春、哈尔滨、乌兰浩特等地设有代销处。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行市场价收购。每到收获季,公司统一收购农户种植的小米,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提升了小米的知名度。   该企业年可加工成品700多吨,年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企业实现利润150万元,可带动当地农户种植有机作物1700亩以上,农户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   目前,突泉县共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74家,35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如“突泉绿豆”“突泉小米”“突泉芦花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太和小米”地理标识产品、“溪柳”紫皮蒜商标。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