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16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春分时节,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敕勒川镇只几梁村葵花种植大户赵水表家中采访。大门口一幅写有“家业兴旺步步高,日子红火年年好”红底金字的对联格外醒目。   刚刚平整完土地回家的赵水表正在用风干的向日葵盘喂羊,看到记者,连忙招呼着屋里坐。   赵水表今年63岁,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戴一副眼镜,是只几梁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过去,他的家境不好,妻子又生了重病,加上供养两个子女,日子过得恓惶。   “我家的大变化,是从村里搞‘一村一品’开始的。那时候村党支部发展葵花种植,我从那时起种植葵花,起早贪黑,当年就尝到了甜头。”得知记者的来意,不等记者发问,赵水表便打开了话匣子。   接着,老赵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去年种了100亩葵花,按5元1斤的行情计算,差一点儿的卖2000元(亩产)以上,中等的都在3000元以上,这几年从给娃娃们娶媳妇、城里买楼房,到家里盖房,都是靠着葵花种植。葵花土话叫‘朝阳阳’,真是种下‘朝阳阳’日子真红火。”   “今年又多包了100亩,面积增加了一倍。种植技术上不用愁,我们村里有年年有余公司,有什么不懂的,公司技术员会送服务到地头。”对于未来,赵水表信心满满。   记者来到赵水表口中的“土左旗年年有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见到了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张亚龙。   “我们引进最新的高产抗病品种,配套先进科学的种植技术,对农户进行全程指导技术服务,引导和帮助种植户获取高产、高收益。”张亚龙介绍,公司配套了3套流程化色选设备,将葵花籽进行精细化分级,提升附加值。脱贫户购买种子补贴优惠10%,秋季比市场价高5%进行回收。近4年,为脱贫户创造收益37万余元。针对一些新优特的品种,该公司也会针对性地推出订单种植、报价回收的政策,给种植户更多保障。   目前,土左旗敕勒川镇葵花种植户达到2500多户,占全镇人口的62%,只几梁村葵花种植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1.16%,种植面积6500亩,平均每亩收益可达到2500元左右,较玉米亩收益高30%左右。2020年,敕勒川41°葵花籽系列中的“孤臻”系列葵花籽被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去年底,农业农村部认定395个村镇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敕勒川镇只几梁村(向日葵)榜上有名。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敕勒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魏春乐对记者说,今后镇政府将积极探索葵花籽深加工项目,把敕勒川葵花品牌叫得更响、擦得更亮。(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杨鑫) 编辑:孙丽荣

蓝冠首页,蓝冠待遇_【镜鉴文明】“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2023第11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   ​ 编辑:章颖慧

  夜幕降临,呼和浩特市的大街小巷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在一家人气很旺的餐馆内,饭香扑鼻、座无虚席。几位用餐完毕的顾客,不约而同地请服务员帮忙打包剩菜。   “我们积极提倡‘光盘行动’,提示顾客适量点餐、剩菜打包,还推出小份餐、半份餐等用餐选择,多方面对消费者进行提示提醒,杜绝食物浪费。”餐馆负责人告诉记者。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节约食物、杜绝浪费”……如今,在内蒙古大大小小的餐馆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外出聚餐“光盘行动”成“食”尚,适量点餐、剩菜打包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消费习惯。   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近年来,我区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强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倡导文明用餐,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餐饮风尚。   ——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实施方案》,牢固树立节约理念,落实制止餐饮浪费各项工作任务,努力营造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   ——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专题行动,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新风尚。以“全民营养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为契机,将杜绝浪费、文明用餐宣传融入各类主题宣传活动中。   以珍惜之心面对一粥一饭,以科技力量守护一米一粟。每年秋天,机收减损都会成为沃野上“抢粮夺丰收”的重要一环。   在我区重要的小麦产区巴彦淖尔市,去年秋收期间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1030台,有效保障了机械化收获需求,机收率达到100%。小麦收获期间,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杭锦后旗三级农牧部门组成联合监测小组开展小麦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有效验证机收减损成果。   在去年秋收关键时期,呼和浩特市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召开主要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技能竞赛暨全区(西部片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机械演示观摩会,积极引导种植户和广大农机手增强机收减损意识,提高机收减损技能,全力保障粮食颗粒归仓。   兴安盟深入分析粮食生产损耗原因,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在作业季前对机具进行全面检修保养,并优先选用低损高效农机具,确保播种、植保、收获各环节损耗降到最低。同时,加强粮食作物道路运输损耗监管,确保粮食从田间到仓房少损耗、不损耗。   从加快农机具更新、减少机收损失到提供烘干服务、减少坏粮风险,再到推广智能粮仓、降低储粮损耗,节粮减损让端牢中国饭碗更有底气。   哗……一车金灿灿的玉米,在装卸工人按下按钮的一瞬间倾泻而下,进入分级振动筛选器开始进行清选,剔除原粮中的部分不完善粒和杂质。   在乌兰浩特铁西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储粮区内,自动化潮粮接收翻粮板卸车系统正在满负荷运行。接着,玉米将通过高架提升传输粮食自动控制线,经烘干塔烘干后,进入储粮库房存储待售。   这里是全区578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之一。农民收获的粮食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得到及时清理、烘干、销售,大幅减少了农民损失。   不遗余“粒”,让每一粒粮更有价值。我区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各环节使用节粮减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粮食生产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有效提高节粮减损能力,着力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   信息化建设赋能节粮减损。为加快推动粮食购销领域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变革,构建粮食购销领域全面互联互通、数据实时汇集、全程即时在线、穿透式监管的信息化动态管控体系,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力推动自治区储备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截至目前,“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均已获批,24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已经到位。建成后将实现全区地方储备粮承储数据和视频高质量稳定上传,储备粮联网监管全覆盖,进一步促进节粮减损提质增效。   着力解决“地趴粮”问题。2022年下半年,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两次调度相关盟市解决“地趴粮”问题,提出了加大收储力度以减少农户自储粮规模,宣传科学储粮方法,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等工作举措。各盟市通过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以及推广节约简洁高效储粮装具等措施有效提升农户自储粮储存质效。   促进节粮减损能力提升。2022年,自治区本级安排1800余万元支持各盟市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用于仓储设施维修、设备升级改造等项目,提高仓储设施性能,改善粮食仓储条件,进一步减少粮食损耗。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我区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阿妮尔 李国萍) 编辑:孙丽荣

  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新能源汽车以清洁环保、能耗成本低、科技感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过去3年,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的逐年新增数量为1201辆、2653辆、6285辆。截至2022年底,内蒙古新能源汽车(不含城市公交车)保有量达到5.6万余辆,其中呼和浩特市1.45万辆,位居全区首位。然而“买车容易充电难”这一问题,让不少消费者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态度犹豫。   如何破解这一痛点?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小区安“桩”难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不仅环保、能耗费用低,而且经销商还给免费安装充电桩,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水语青城小区的李女士2022年底打算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可是当她询问物业才得知,小区禁止安装充电桩,只好改买了一辆燃油汽车。   去年4月,家住呼和浩特市金宇星城的张先生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由于小区不能安装充电桩,他只好选择在家或单位附近的公共充电站充电。“我的车型是油电混动版,充满一次电冬天的续航里程为100公里,夏天的续航里程为120公里,两天就得充一次电。”2月11日,张先生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什么都好,唯一不方便的就是充电,充满一次电耗时50分钟,遇上车多还需要排队。   如果在小区停车位安装私人充电桩,无疑更方便,且充电成本非常低。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老旧小区没有固定停车位,无法安装充电桩。还有一些小区物业公司以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配电容量不够等为由,不允许安装充电桩,这让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叫苦不迭。   对于车主在小区内安“桩”难的问题,呼和浩特市住建局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文件支持,只能由业主与小区物业协调解决。   记者了解到,从2022年开始,呼和浩特青城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免费为有需求的小区安装充电桩。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为美佳花园、富邦小区、新村家园一期、新村家园二期等十多个小区安装了192个充电桩,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充电。   2月10日,记者在美佳花园小区看到,小区的部分停车位上已经安装了充电桩。“如今在小区就能给汽车充电,既方便又实惠。”王女士开心地对记者说。   “如果所有小区都可以配套一部分充电桩,那就能极大缓解充电难的窘境。”采访中,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道出了心声。   “目前一些小区因物业不配合、持观望态度,导致小区安装充电桩进度滞后。”呼和浩特青城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丽敏建议,推动小区充电桩建设,还需要各方助力,让百姓绿色出行之路更加畅通。   充电站分布不均   随着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不断增多,公共充电站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月10日,记者对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银河南街与阿尔山路交会处高架桥下北侧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看到这里共设置了6个充电桩,可同时满足12辆新能源汽车充电。正在给爱车充电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我就买了这辆新能源汽车,但那几年市区的公共充电桩比较少,充电不太方便。不过从去年开始,问题有所缓解,因为这座新建的公共充电站离我家不远,方便了不少。”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主要由呼和浩特市燃气热力有限公司、呼和浩特青城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建设,也有个别商家及加油站建设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   “目前,我们公司已建成投运水岸小镇充电站、格尔图充电站等17座新能源充电站,可满足240辆车同时充电。今年计划新建的10座公共充电站均已完成电力报装及现场踏勘,目前正在施工中。”2月13日,呼和浩特市燃气热力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经理席雪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之前建设公共充电站55座。   “虽然市区也新建了不少公共充电站,但是我家周围没有,每次充电四处‘打游击’。”家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冀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充电时偶尔会遇上车多排队及燃油车肆意占位导致充电桩不够用的情况,所以他常常选择夜晚充电。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住建局了解到,截至2023年1月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共充电桩2233个,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商圈和二环路沿线附近,可以满足一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但是充电桩数量少、分布不均匀,且时常存在燃油车占位及充满电不挪车的现象,令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主饱受困扰。   多数车主不敢跑长途   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赵女士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夏天充满电续航里程约为400公里,冬天续航里程约为280公里。今年春节前,准备回老家乌海过年的赵女士犯了难:如果开车走高速会面临充电不方便、充电时间长的问题,走到半路没电了咋办?思来想去,赵女士做了充足的准备决定尝试一下。她怀着忐忑的心情从呼和浩特市给车充满电出发了,中途在包头和临河服务区先后充了两次电。幸运的是,赵女士中途没有出现排队等桩的情况,50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8个多小时,比燃油车多花了2个多小时。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赵女士的大胆相比,许多新能源车主买车以市内代步为主,很少跑长途。燃油车花几分钟加满一箱油可以跑500公里,而纯电动汽车跑500公里,其充电时间成本太高,而且中途充电桩少、充电拥堵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许多人不敢驾驶新能源车跑长途。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坚持稳中快进稳中优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要求,内蒙古将加快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除高寒高海拔以外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能够提供基本充电服务。   2月16日,记者从内蒙古交通运输厅了解到,为破解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内蒙古高路公司先后完成呼和浩特西、兴和、卓资山、哈素海、包头、苏木山、十八台、响沙湾、临河、乌海10对服务区20座公共充电站的建设,共设充电桩84个,开通运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为34.8%。   政策出台按下快进键   内蒙古地域辽阔,冬季寒冷,公路里程较远,如果充电桩布局距离较远,冬季能不能跑下来,将是一个问题。34.8%的覆盖率是否满足需求,尚需探讨。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多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目前内蒙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充电桩8200余个。   日前,呼和浩特市住建局确定的今年工作目标中,包括全市计划建设7000个公共充电桩,主要分布在市区内的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和开发区。   “根据相关政策,我们规定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的车位占总车位的比例达到10%以上,新建居民小区配套机动车停车位100%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对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改造时要增加停车位、建设充电桩。”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二级巡视员谭林在内蒙古推动工业调整优化升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内蒙古正在协调推动区内各盟市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各地加快编制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加强与能源、电力部门沟通协调,加快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工作。   谭林表示,自治区住建厅制定了《推动呼和浩特市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试点行动方案(2022—2023年)》,指导呼和浩特市开展试点行动,研究采取统建统管、自建统管、自建自管的建设经营管理模式,重点在居住社区、城市公共停车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产业(物流)园区等4类场所先行试点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相关布局规划和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项目选址全面展开,具备电力保障条件的项目大部分已完成,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已同步推进。   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给新能源汽车车主带来了利好消息。   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尤其是快充充电桩布局速度;其次要扩大充电设施布局范围,让充电设施走向乡村与国省道;还要加强充电设施管理,杜绝燃油车占位等现象。   通过调研采访,我们认为,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高速路上跑车,对充电桩覆盖率的需求是刚性而迫切的,这个症结,需要有效破解。(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慧英) 编辑:张彬

大草原我们来了!2023粤蒙“百万人互游”广东首发团今晨启程

  2月18日凌晨,城市还未苏醒,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T2大厅内却已人声鼎沸。百余位游客正聚集在候机厅内,与一般的团队不一样的是,他们都携带着写有“首发团”的挂牌。6点30分,他们登上南航班机飞往呼和浩特,踏上为期4天的内蒙古草原之旅。 南方+记者许舒智摄   这是由广东旅控集团旗下广东青旅、广东中旅共同组织的2023粤蒙“百万人互游”广东首发团。基于粤蒙两地文化旅游资源天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双方共同推出“百万人互游”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促发展,为今年旅游业快速恢复增添动力。   “反向旅行”首发团启程   从春暖花开的南方,前往仍处于冰天雪地的内蒙古,这一“反向旅行”,对团友李女士来说,却格外令人激动。“之前没有看见过冰雪,这次希望能去内蒙古‘大饱眼福’。”同样对内蒙古冰雪抱有期待的还有来自澳门的陈先生。他从澳门旅行社处了解到该首发团后,等不及召集伙伴、便只身从澳门前往广州参团。“希望能去内蒙体验一次滑雪。”他表示。   据了解,此次首发团中共有150名游客,除了老人、家庭外,还有年轻游客及公司团体。首发团中不少游客未曾去过内蒙古地区。谈及对目的地的期待,草原、沙漠等内蒙古自然风光是最多人的回答,同样被提及的还有其风土人情。“内蒙古离广州很远,相信它的风情也会大不相同。”团友谢女士对此充满好奇。 南方+记者许舒智摄   据了解,首发团将在银装素裹的草原上看骏马奔腾,在沙漠听悦耳驼铃、滑雪打雪仗,在黄白交映中感受冰雪草原内蒙古的独特魅力。   粤蒙“百万人互游”促两地合作   2月9日,2023粤蒙“百万人互游”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推介会上,两省区文化和旅游部门达成携手发展共识,合作启动“百万人互游”活动,两地16家旅行社签订游客互送协议,计划年度互送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其实,三年之前,两省区互访游客数量就已不低。据统计,2019年广东接待内蒙古游客达1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广东前往内蒙古的游客达238万人次,同比增长45%。   “随着疫情防控放开、旅游市场复苏,游客的热情也加速高涨。这次,我们推出2023年粤蒙‘百万人互游’首团,也是在短短三天内就组织了数百人,游客报名积极性很高。”广东青旅首席运营官李协居指出。 南方+记者许舒智摄   虽然相隔千里,但广东、内蒙古两地文化旅游领域的交流始终紧密。2021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畅游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在广州举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协会与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签订了人才输送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两地双方旅行商进行了深入交流,共有18家旅行社代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互送客源。   对广东来说,粤蒙“百万人互游”行动无疑有重要意义。广东旅控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郭大杰指出,广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高质量发展代表,可以让内蒙的游客深度体会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成果,同时促进两地的进一步合作。   同广东一样,内蒙古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也正在加速恢复。据统计,2023年春节假期,内蒙古全区接待国内游客477.24万人次,同比增长10.8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79%。实现旅游收入25.37亿元,同比增长9.5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4.72%。   业内人士指出,内蒙古旅游主要以夏季草原生态观光为主,旺季集中在7-9月,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现象明显。搭建粤蒙“百万人互游”平台、引导四季旅游,或能一定程度上突破这一瓶颈。   郭大杰表示,接下来,两地旅游企业将结合双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直通航线、系列主题线路等方面展开合作。(叶绮涵许舒智) 编辑:杨旭英

蓝冠1956代理,lg蓝冠_【循迹西口 行进式报道⑤】黄河两岸幸福长

  历史上有“旱西口”与“水西口”的说法。“旱西口”是以杀虎口为代表的长城众多关口,而“水西口”则是河曲等地黄河上的码头和渡口。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黄河岸边河曲县的西口古渡,是留存至今的黄河渡口遗址,见证了走西口的历史。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康建国介绍:“河曲、保德、府谷等地农民主要通过‘水西口’,到达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等地。他们在谋生、创业的过程中,不仅开发、建设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促进了这里的农业开发和商业发展,加强了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开启了一条自强不息的奋进之路。”   “循迹西口”采访组一行走进准格尔旗、河曲县和府谷县,寻访“水西口”的历史印记,倾听黄河造福两岸三省区人民的动人故事。   河曲县:延续文脉 赋能振兴   河曲县西口古渡是晋陕人走西口必经之地。   “西口古渡的命名与走西口渊源颇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俊明介绍,康熙年间,允许晋陕农民到“口外”开荒耕种,大规模走西口由此拉开大幕,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当时,晋陕蒙的贸易都依赖黄河这一水上运输大通道,这里也因此成为晋西北最大的水旱码头,走西口人为其取名“西口古渡”。   如今,因走西口而驰名的西口古渡已成为旅游胜地。漫步其中,耳边不时传来婉转的歌声。   “晋陕走西口的农民给内蒙古带去了农耕文明,促进了民族团结。”站在古渡广场上,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河灯会传承人刘喜才,眼望两岸绿色深情道来:“每年七月十五,两岸三省区的百姓自发组织河灯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走西口逝去先祖的哀悼。”   如今,一批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山西人,弘扬农耕文明,助推乡村振兴。“山西最美旅游村”土沟乡榆岭窊村,原村委会主任张福田便是其中之一。   依山而建的日光暖棚里,暖气、滴灌等现代化设施齐全,不打农药的西瓜、西红柿等蔬果长势正旺。   10多年前,这个被大山包围的村落,没有井吃不上水,没有路出不了山,村民们住在破旧不堪的土窑洞里。   变化始于2008年。张福田16岁时离村打拼,他所创办的德隆煤焦化公司形成产业链,业务发展到内蒙古。31岁时,他毅然回到村里,依靠政策和自己企业的资金,为村民挖井、通路、建别墅。改善村容村貌后,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发展有机种植。土沟乡副乡长史波兰说:“榆岭窊村民2021年人均收入达到9.6万元,较2008年增长了30倍。”   站在村对面的山梁上,负责蔬菜调度的丰禾农场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杨业红,指着层层叠叠的梯田、齐齐整整的大棚说:“我们将把瓜果蔬菜订单业务,拓展至内蒙古等地。”   府谷县:魅力古城 焕发新生   “黄河入陕第一县”“全国百强县”府谷,与河曲县隔黄河相望。   “自古黄河向东流,唯独在这里向西流。府谷渡便位于此。”府州古城的讲解员张慧介绍。当年,府州古城内市井繁荣,车水马龙。   这里不只有千年古城,还有千年古镇。   距离府州古城40公里的黄甫镇,坐落在明长城以北,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群山环抱之下的黄甫川河谷旁。明末清初时期,它是重要商贸大镇、走西口出关要镇。   “那时,老包头穿心街上,曾聚集了许多黄甫、府谷商人。当时,‘口里’的产品集中运到穿心街,再销往内蒙古各地,对于推动包头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府谷县民俗文化学者傅凯顺说:“黄甫镇李家是商家之一。”   位于黄甫镇黄甫村的李家大院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建筑群高低错落,灰瓦覆顶,雕饰精湛。-下转第4版-上接第2版“我妹妹一家都在包头市发展,外甥时常来看我。”92岁高龄的李家儿媳妇仍然住在这个大院里,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   府谷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埋下了能源财富。   从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到“中国镁谷”,再到沿黄旅游目的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让这片热土在转型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好。   准格尔:兴业富民 共享福祉   顺着沿黄公路向北行驶,便进入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   古时这里是市口和渡口,也是“口里人”走“口外”的路口,故得名“大口”,又因商贾云集,被称为西口古驿口。   村里一块立于清康熙四十八年的石碑上,记录了康熙在大口设立市口和渡口的举措。   “早上从大口出发,到河曲或府谷,晚上就能回来。”1975年,20岁的张三恩在大口渡当船工,一天挣一毛钱。“我的祖上是山西洪洞人,当年沿着水路走西口来到这里。”说起往事,张三恩感叹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在村里当会计,自己还种了几亩西瓜,一年下来收入四五万元。”   透过村委会玻璃,就能看到长势喜人的示范西瓜。大口村党支部书记邬来师充满期待:“2021年,我们小范围试种大棚西瓜,再逐步带动农民种西瓜,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将突破80万元。”   不只是村民迎来了好光景。“得益于准格尔旗兴业富民政策,我的工资不断增加,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转正后的第一笔工资是4860元,比我父母工资加起来都高。”籍贯是山西省大同市的龙口镇镇长苏林,节假日经常乐此不疲往返于蒙晋两地。   从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交谈中,我们看到如今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准格尔旗发展势头强劲迅猛,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同时,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在全区创先争优的浪潮中不断扬帆奋进。   好光景又吸引新时代“口里人”继续踏上西口路,参与到内蒙古的经济建设中。黄河两岸幸福长,便是他们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哈丹宝力格 及庆玲) 编辑:章颖慧

  大年初六下午,明媚的阳光播撒在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上。在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苏木乌兰塔塔拉嘎查,玛拉沁艾勒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布音楚格拉正在挤奶车间组织农牧民挤驼奶。   高大的标准化钢结构圈舍内,一峰峰骆驼膘肥体壮。“现在能挤奶的有30峰骆驼,每峰挤奶驼产奶量可达两公斤多,现在一天奶量有120斤左右,2至3天送一次奶。”布音楚格拉告诉记者。   布音楚格拉是乌兰塔塔拉嘎查牧民。2019年,他看到阿拉善右旗对骆驼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就成立了玛拉沁艾勒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合作社先后筹资300多万元,购买挤奶母驼、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养殖挤奶母驼160多峰。   “去年收入120万元左右,每年给嘎查集体交3万元。现在,骆驼马上开始下驼羔了,挤奶的骆驼规模要增加不少,能达到70峰左右,收入也会翻倍。”布音楚格拉说,再过2个月,合作社就要进入繁忙的接羔季。   一只只可爱的驼羔就是牧民们一年里的新期待。为确保接羔工作顺利进行,近期,合作社开始给产羔母驼补饲草料。春节期间,合作社也要安排专人值班,负责挤奶、送奶。   “今年过年不休息,正常挤奶、送奶,我们是过节、赚钱两不误。”布音楚格拉笑着说。“通过4年的努力,合作社慢慢步入正轨,年收入从几万元到120多万元。2023年,随着挤奶骆驼的数量增多,我们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阿拉善右旗依托骆驼种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骆驼产业,按照“科研+企业+基地+农牧户”发展模式,扶持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聚力打造驼奶产业集散中心,进一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富民效益共赢,骆驼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全旗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亮丽名片。如今,全旗骆驼存栏达6.5万峰,其中能繁母驼3.2万峰,挤奶母驼近1万峰,驼奶产值突破2亿元。全旗骆驼产业从业农牧民达3000余人,户年均收入保持在3万元以上,驼奶入选全区“一县一品”品牌项目。(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敖斯尔) 编辑:段丽萍

  开栏的话   刚刚闭幕的自治区两会,是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现代化内蒙古建设新篇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区各地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两会精神热潮。本报即日起,开设“强信心谋发展开新局”专栏,聚焦各盟市、厅局、高校、企业、基层一线学习贯彻自治区两会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报道各地干部群众切实让自治区两会精神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巴依斯古楞   谈到锡林郭勒,您第一个会想到什么?相信多数人的眼前立马会浮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生态美景。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锡林郭勒最大的价值在绿色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绿色生态,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绿色生态。   进入新时代,绿色不仅是锡林郭勒盟向世人展示的名片,更是这里1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孜孜不倦的追求。经过多年的奋斗,于2022年底,锡林郭勒盟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更上一层楼。   “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新的一年,我们要在全盟三分之二左右的国土空间划入生态红线,努力突显生态红线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奋力推进现代化建设。”自治区人大代表、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盟长罗青在自治区两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铿锵有力地表示。   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各项工作,有两个大前提要始终牢记在心、保持定力。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要努力实现“开门稳、开门红”,保持住稳中有进、整体好转的发展势头。   对于锡林郭勒盟而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贯彻落实好自治区两会精神,确保新年“开门稳”的底气在于重大项目的储备上。   锡林郭勒盟发改委主任高海军介绍说,该盟今年初步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150个,总投资1568亿元,较去年增长55%;当年计划完成投资365亿元,较去年增长10.6%,预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锡林郭勒盟这150个重大项目中,新建项目80个、数量占比53%,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39亿元、投资额占比38%;续建项目70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26亿元。政府投资项目49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41亿元;社会投资项目101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324亿元,均较去年提高10%。能源项目57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71亿元,工业及信息化项目19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33亿元,基础设施项目31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33亿元,社会事业项目27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7亿元,生态保护与发展项目16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   为确保2023年重大项目如期全手续开工,早在2022年8月份开始,锡林郭勒盟启动项目审批“秋季攻势”,11月份起,全面开展重大项目手续办理“清零攻坚”行动,共有116个手续完成企业组件,全部完成旗级审批或审查上报;9个盟级手续完成办理,17个自治区级手续取得了批复,共计新增手续全部齐备项目21个。截至目前,113个项目手续已齐备,手续齐备率75%,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该盟将对剩余的37个项目手续集中开展“清零攻坚”行动,坚持每日有推进、每周有进展,销账式推进;协助项目业主落实土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重大项目实现“开春”即“开工”。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如果说,重大项目实现“开春”即“开工”,能够确保2023年的“开门稳”,那么突出抓招商引资,引来更多好项目、大项目是锡林郭勒盟实现开局之年“开门红”的重要抓手之一。   就在2022年,锡林郭勒盟充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全盟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持之以恒抓好营商环境,为优质产业项目提供拎包入住、绿电直供的生产园区,达到一定产业水平和规模的,给予“零”地价支持;对重点招商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专班”,提供保姆式、全程式的反向跑服务,让企业办事零跑腿、服务零等待、投资零操心,努力构建高效的政务环境、优异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环境,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使得全盟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质的突破和量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锡林郭勒盟将2023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全盟上下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年内计划举办大型招商活动16场,对接企业1500家以上,签约产业项目300个以上。   在全年的招商引资中,该盟将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定位,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绿电+优质高载能、煤化工、新型环保绿色建材、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新业态等重点领域,沿着产业链上下游、空白点开展链式招商,锚定靶向企业,采取以商招商、以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千方百计推动对接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尽快注册落地、落地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实现从招引“单一项目、单一企业”向“构建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转变。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地处祖国北疆的锡林郭勒盟将以实际行动高效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力争实现稳中求进、稳中快进、稳中优进的新开局,在服务全国全区的大局中,奋力体现锡林郭勒盟担当、做出锡林郭勒盟贡献。 编辑:宝华

  12月30日晚8时,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线上直播开始,当“云飞起,楚天千里”第一乐章管弦乐响起,观众仿佛穿越到那幅传世名卷中,徜徉在青绿的世界,尽情体验了一次人曲和谐之美。   内蒙古艺术剧院选择《千里江山》作为2023年新年音乐会曲目,就是让人们看到、听到、领略到了《千里江山图》跨越时空的不朽魅力。音乐美妙,观众过瘾,直播间里留言点赞不断,一位网友说:“这支交响乐把音乐和绘画、文学结合在一起,我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魅力。”   朝气蓬勃的2023年正阔步走来,除了用音乐开启崭新的一年,连日来,我区各地文娱活动不断,人们在欢歌笑语中喜迎新年。   12月29日,一年一度的达里湖冬捕拉开帷幕,现场精彩的冬捕仪式表演、乌兰牧骑歌舞表演、服装服饰展演将活动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点火仪式后,伴随着声声“拉网号子”,鞭炮送福,鼓乐迎祥,大家一起见证头网鱼出水的壮观场景。鲜香美味的大锅鱼羊鲜汤赢得广泛好评,热气腾腾的氛围,让零下30度的湖面不再寒冷。   当日,在锡林郭勒盟,上万名国内专业知名赛车手和越野自驾爱好者、冰雪挑战者齐聚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开启了一场盛大的冰雪自驾穿越之旅。第一赛段参赛人员自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出发,沿指定线路参加穿越赛,赛程约80公里;第二赛段从锡林浩特市发车,穿越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全程约50公里。据了解,赛事期间,参赛者们不仅可以体验到炫酷的冰雪运动,还能品尝到地道的草原美食、感受独特的草原文化。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12月28日,由喀喇沁旗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党的二十大新春送福进万家”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在马鞍山村启动。现场忙碌而热闹,书法志愿者们挥毫泼墨,压纸、沾墨、起笔、收笔,一起一落之间,一幅幅寓意欢乐吉祥的春联和“福”字跃然纸上。群众纷纷闻讯赶来,争相邀请书法志愿者为自己写上一副春联,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   隆冬时节,全区各支乌兰牧骑活跃在基层,“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持续进行,12月31日,通辽市科左后旗乌兰牧骑进行元旦线上文艺演出,节目涵盖歌舞、相声、诗朗诵、器乐、小品、三句半等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冯雪玉) 编辑: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