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平台主管Q374919

第 190 页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阿妮尔   “滴”,随着扫码枪识别邮件码清脆的响声,第一件进境邮件被放上了传送带。1月29日9时50分开始,当天到达的邮件依次通过CT机。   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海关进出境邮递物品监管现场,查验关员们正目不转睛盯着电脑屏幕,仔细查看邮件图像。   “不少快递公司可能会在春节期间停运,所以春节前通常会出现一个通关小高峰。最近,入境邮件大幅增多,以个人邮寄渠道邮寄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箱包、小家电等为主。”负责邮递物品监管现场的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海关监管一科科长陶增波介绍。   自2022年元旦起,这里已经监管进出境邮件8000余件。   每逢佳节,总有海关人坚守在一线岗位,对进出境邮件进行监管,全力保障节日期间通关业务正常运行。“关员们一旦休息,这里将会有成千上万个邮件囤积,到达群众手里的时间也将会延迟。所以,我们要加班加点给邮件通关,让大家及时收到自己的海购商品。”陶增波笑言。   经过一上午的忙碌,当天到达的进境邮件终于查验完毕。紧接着,现场查验关员将重新审核价格,办理退运,按货物报关的邮件筛选出来,在作业系统里录入海关指令,并将剩余的邮件整理好,高效地与邮政公司人员完成交接。   在短暂的午间休整过后,回到报关大厅的陶增波与同事们开始了另一项工作。他们需要通知收件人,告知其需要到报关大厅办理补充申报、缴纳税款等通关手续。“你好,这里是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海关……”陶增波在电话中向收件人详细介绍了进出境邮递物品的监管规定,又耐心细致解答了税款补缴的相关政策规定。   陶增波告诉记者:“如果遇到邮寄治疗癌症等重症的药品,我们将主动联系收件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办理海关手续或者以预约通关的方式,缩短收件人的等待时间,确保他们能够及时收到药品,缓解病痛。”   报关大厅是面对群众的一线窗口,海关关员们始终秉承着“对待群众要热心,对待咨询要耐心,对待工作要细心”的态度,在依规执法的同时尽可能地想群众之所想,切实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2022年春节是陶增波在监管一科度过的第4个春节。他说:“每年不仅是春节,所有的节假日,我们进出境邮递物品监管现场的关员们都会坚守在一线。”   日复一日的查验经验让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据了解,2021年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海关进出境邮递物品监管现场查获并移交案件线索47起,其中涉及毒品和管制精神药品案件29起。   “让年货‘安全到家’是我们不变的心愿!”陶增波道出了新春佳节坚守一线岗位的海关关员们的共同心声。 编辑:孙丽荣

【听妈妈的话】“一定要记得吃饺子” 老妈满怀牵挂的叮嘱

赵剑正在和妈妈视频拜年 “妈,春节我值班,又不能回家陪您和爸过年了。”1月31日早晨8时45分,在呼和浩特市郭家营出城口,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赵剑早早来到疫情防控检查站,上岗前给在武川县三合玉村的妈妈打了一个视频电话拜年,电话那边,年过七旬的妈妈反复叮嘱他:“注意身体,一定要记得吃饺子。”挂断电话的那一刻,这个七尺男儿还是禁不住湿了眼眶。这一天是除夕,赛罕区分局禁毒大队除了承担社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巡查工作,还承担了疫情防控执勤任务。为了能够让其他同事回家团圆,赵剑主动放弃休假,带领一名辅警和交通局工作人员、民兵、交警一起在郭家营出城口对上高速的车辆开展重点检查。“请出示健康码和核酸证明”,对于过往的车辆及人员,他都会耐心细致地核对相关信息。24小时的卡点值守,赵剑认真负责,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确保检查“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当天气温零下18摄氏度,郭家营出城口风很大,在户外站不到半个小时,赵剑的腿脚就被冻得直打哆嗦,不得不一边执勤一边来回跺脚。直到晚上20时许,有工作人员送来了年夜饭,一份西红柿炒鸡蛋,一份小龙虾,一份水饺,虽然简单,他们在疫情防控检查站却吃得津津有味。参加工作20年来,赵剑先后在特警队、派出所、刑警队工作,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2021年调任赛罕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职务变了,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以前在刑警队忙,现在在禁毒大队更忙,虽然离家只有60公里,但能够陪父母过春节的日子屈指可数。”赵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工作性质就是如此,为了守护万家灯火,尤其是一些重大节假日,别人都在悠闲过节,对于他们反而是最不能放松的时候。(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编辑:贾小燕

  除夕,记者来到内蒙古森工集团库都尔森工公司库都尔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南沟管护站,与坚守在工作岗位的管护员共度除夕。   今年除夕,正值南沟管护站管护员刘立柱当班,虽然身处大山,但管护站的年味儿一点儿都不少。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冰灯、一组组憨态可掬的雪人,都是出自刘立柱的巧手。刘立柱充满期待地说:“今天妻子和同事们也要来站里,一起热热闹闹守岁过除夕!”   “立柱,我们来看你了!”“哎呀,谢谢领导,大家过年好,快请进!”一大早,库都尔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拎着沉甸甸的年货来到管护站,刘立柱热情地出门迎接。   寂静的管护站里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贴春联、粘窗花、包饺子、准备团圆饭……屋里屋外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和饭香味。   中午时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团圆饭,感受家的温情,品尝幸福的味道。“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刘立柱害羞地为妻子夹了一个包着糖果的饺子,逗得妻子笑得像个孩子。   今年52岁的刘立柱,从事管护工作已经22年了。在南沟管护站刚建成时,因为位置偏僻、条件艰苦,很多人望而却步,刘立柱却第一个报名,自愿调换工作地点。   “为啥选择在这儿呢?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非常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刘立柱告诉记者,他曾居住过的老房子离管护站就几百米远,虽然早已拆迁,但关于家的记忆始终挥之不去。   “现在这里有信号、能上网、通长电、有暖气,出门就是大森林,还能经常和野生动物偶遇,就像住在一个林间的‘小别墅’里。”说起这个森林里的“家”,刘立柱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南沟管护站森林管护面积达528公顷,距离局址7公里,这里也是一个野生动物救助站,它的特殊性需要一年四季都要有人值守。管护员常年承担着森林防火检查、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宣传等工作。与森林相依,和野生动物做伴,刘立柱对这里倾注了许多情感和心血。   “现在环境好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刘立柱每次在巡护途中,都能发现野生动物留下的脚印,有时还会偶遇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他经常在管护站外面放一些食物,喂食来管护站“做客”的野生动物。“动物都非常有灵性,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它就不怕你。”   这几天,刘立柱在巡护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獭出没的痕迹。通过跟踪分析雪地里水獭的足印,刘立柱带着同事随即在周边布设远红外摄像机,记录水獭的行踪。   冬天的大兴安岭林区气温常常跌破零下40℃,每隔两三天,刘立柱要带着爬犁、斧子、水桶和铁盆,到1公里外的河套凿冰取水。“山里的水都是没有污染的,特别清澈、甘甜。”   身为一名管护员,刘立柱不仅要掌握烧火、做饭、电工、修理、野外生存等必备技能,还要习惯面对一个人孤独、寂寞的工作和生活。   刘立柱最惦记的就是患病的妻子。去年,妻子被查出得了肺癌,刚做完手术不久,刘立柱满是心疼和愧疚。每天短暂的视频、通话聊天,成了彼此最大的慰藉。   “家那头是我自己,这头是他自己,一开始觉得忙碌,啥都得是自己干,后来也习惯了。我没啥事就给他包点冻饺子、馄饨,他在站里吃也方便点。”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是刘立柱坚守岗位最大的动力。“新的一年,也希望我的丈夫在工作岗位上越做越好,我会在他的后面默默支持他。”听着妻子的一番话,刘立柱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从伐木工到管护员的转变,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刘立柱渐渐读懂了责任,读懂了生态,把使命变成了眷恋。而他对幸福也有自己的定义:“我想坚守好每一班岗,一边守护好咱们的家乡,一边守着自己的小家,感到很幸福很知足。”(本报记者 刘玉荣 实习生 陈晓琳 韩凤) 编辑:贾小燕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条例(草案)》的说明   一、制定的必要性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提升产品质量、便利经贸往来、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区标准数量供给不足;团体标准供给缺口大、标准重制定轻实施、标准化整体工作水平落后、缺少具体程序制度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实施后,《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的部分规定已不符合上位法要求,亟需探索科学高效的地方标准化管理程序,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条例》。   二、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关于条例名称。《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配套补充作用已不能适应自治区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亟需按照2018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自治区标准化工作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规范。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地方性法规若干技术规范》要求,“适用于对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调整作出较为全面、系统规范的地方性法规,通常表述为**条例”,因此,采取废旧立新的方式,废止《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条例》。   (二)关于赋予盟行政公署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标准的制定权。自治区地域广阔,自然条件独特,农牧业特色显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赋予盟行政公署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标准制定权,对促进地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现实必要性。因此,《条例(草案)》规定,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经自治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标准。   (三)关于标准制度的创新。《条例(草案)》吸取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对地方标准免费公开、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盟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地方标准制定等工作予以规范,同时完善了标准化协调、标准化工作奖励、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奖励激励机制,旨在全面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   (四)关于“蒙”字标。“蒙”字标认证是按照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市场运作的方式,树立内蒙古产品“高品质、纯天然、生态环保”的品牌形象,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突破口。《条例(草案)》中明确了“蒙”字标标准的制定主体和认证程序,以及实施“蒙”字标认证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基本要求等。 编辑:张彬

蓝冠测速网址,蓝冠首页_【2022中国人·中国年·中国味】坚守

  除夕夜执勤。   测试信通设备。   检查器材装备。   新春佳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在阿拉善盟,有这么一个特殊群体,为了让百姓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身穿战斗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火场救援、抢险救助、动态巡查、消防宣传……不分昼夜冲在防灭火第一线,他们就是可爱可敬的阿拉善盟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员们。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阿拉善盟消防救援支队有140多名消防员坚守在岗位一线,时刻保持高度戒备,闻警即动,快速处置。(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高静 摄影报道) 编辑:贾小燕

  2月2日晚,在京韵十足的戏曲开场音乐中,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在化身“冰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率先开战。中国混双组合范苏圆、凌智迎战2018年平昌冬奥会混双银牌组合,瑞士选手佩雷特、里奥斯。   赛场内分设A、B、C、D共4条冰壶赛道,中国队的比赛在D赛道进行。主场观众热情呐喊,中国队每一次漂亮的击打都引发阵阵欢呼。首次站上奥运赛场的范苏圆、凌智沉着冷静、发挥出色,经过8局较量双方战成6比6平,通过加赛中国队7比6战胜瑞士队。   本届冬奥会冰壶项目设男子、女子、混双3个小项,其中混双是上届平昌冬奥会新增项目。赛程从开幕式前两天一直持续到闭幕式当日,是本届冬奥会比赛时间最长、比赛场次最多的竞赛大项,合计场次超过百场,其中混双比赛共7个比赛日,金牌将于2月8日产生。(记者 柴思源) 编辑:贾小燕

【奋发·新春走基层】“葱葱”岁月喜事多

翻看儿子儿媳的婚纱照,老两口一脸幸福。   一副喜字,两顶灯笼,干干净净的院子挂满小彩旗,一股炸油糕的香味扑鼻而来。   春节前夕,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毕克齐镇水磨村村民刘天福、张美清两口子正在厨房里忙乎,准备着春节的吃食。   看到记者到来,刘天福放下手里的活儿,掏出一盒“红双喜”挨个发烟,张美清则忙着沏茶倒水。   今年57岁的刘天福面色黝黑,挂着舒展的笑容。不等记者发问,他就开门见山:今年我家就有两件喜事!   刘天福是毕克齐镇水磨村土生土长的农民,2000年以前,他的家境不好,一家4口住在2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孩子们都上学,开销大,家里种了10亩玉米地,收入微薄。   “那时候的日子别提了,一伸手就能够着房顶,吃一顿白面条都挺稀罕!”老刘说,“我家的光景改变还要从村里实施‘一村一品’开始说起,那时候村党支部调整村内种植结构,把发展大葱种植作为村里的主要方向,我从那时起开始起早贪黑种大葱,当年就尝到了甜头。”   “这第一件喜事嘛,今年1月2日刚给儿子娶了媳妇。”说完老刘指了指挂在墙上的婚纱照,听见记者夸奖儿子儿媳精神好看,他一脸满意。   “城里房价高,还好赶上这两年大葱行情不错,攒下了买房首付款,孩子自己也努力,去年在城里买了房。”   “第二件喜事,是大葱一斤最高的时候上到了一块九。”老刘算了一下,以前种玉米,一亩地能收入1000来块钱,去年种了10亩大葱,一亩地大概产一万斤,一年纯收入能挣10万多块钱。   “今年,我们两口子商量了,想着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种植大葱,还想着养些牛羊发展养殖,存一些钱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刘天福说。   家有喜事的不只是刘天福,同村的张成富看到家乡近几年修新路了、改供水了、规模种植了,他也心动了……   今年61岁的张成富从二十七八岁就开始有盖新房的想法,由于收入低一直没盖成,30年了,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就是我盖的新房,夏天那会儿刚盖起来的,我过完年准备内装修,你们看我这个房盖的还可以吧,准备这边做客厅,那边做个卧室,等房子装修好了欢迎你们再来。”张成富说。   同样,让张成富梦想照进现实的是得益于村里发展大葱种植。2017年,张成富结束打工生活返乡,加入了种葱的队伍。如今,每亩地1万多元的收入让他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车。   过上了好日子,张成富说,这都要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好政策!未来,他还盘算着发展机械化耕种。   “水磨村种植大葱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无论葱的品质还是口感都好,在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这一带口碑好,一直供不应求。”说起大葱种植,水磨村党支部书记刘春友接过了话茬,2018年7月水磨村大葱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全村种植大葱600多亩,喜获丰收,行情也不错,大伙儿收入可观。今年,我们村两委也专门进行了研究,准备把大葱作为水磨村特色主打产品。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0亩。二是以党建为引领,在大葱加工上想一些办法。现在已经争取到国家资金125万元,计划和企业合作,把大葱加工的项目做起来,真正做到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一条龙,通过大力发展大葱产业,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文/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杨鑫) 编辑:张彬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晚上6点,包头工务段包南路桥工区的小伙子们一起包了顿酸菜馅儿的饺子,庆祝小年夜的到来。因为工作性质,桥隧工需要长期离家,在工区过集体生活。“大家吃完抓紧休息,后半夜咱们还有硬活儿呢!”工长何龙叮嘱大家。   包南路桥工区管辖着16座桥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包西线黄河特大桥,它是内蒙古中西部重要的客货运输通道。春运期间,每天都会有130趟列车从大桥上通过,每年约有近4000万吨煤炭通过它运往全国各地。为保证旅客安全,负责大桥养护维修工作的包南路桥工区的桥隧工每两天就要对大桥进行一次检查。   “为了不影响列车的运行,我们一般都是在深夜作业,这段时间我们铁路术语叫‘天窗时间’,就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何龙向记者解释道。   凌晨1点,大家已经在一楼整装待发。   “今晚咱们去黄河特大桥更换步行板。邵松,你等下带着工具在桥下注意行人和车辆,刘力伟、闫振、李昕恒、张晨辉,你们哥儿四个往上运步行板,吕德轩、张悦龙、孟凡宇、徐斌,你们负责对设备、石砟进行检查……大家带上工具,安全帽、安全带佩戴规范,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记住,咱们是上行。”何龙在出发前例行给大家开班前会。   凌晨1点40分,大家按计划抵达作业地点——包西铁路黄河特大桥。大桥全长3918米,全桥最高点高于水面近30米。作业开始前,何龙再次进行例行的安全提示、列队拍照,清点工具。   “前方预报无来车,可上道作业!”现场防护员符硕予联系驻站联络员后,向大家发出信号。   “我们作业时,别看他就是简单的‘站着’和‘看着’,其实工友们的安全都在他身上,我们守护列车安全,他负责守护我们的安全。”何龙说。   上桥的石阶窄而陡,扫除白天留下的积雪,大家搬着近百斤的步行板开始上桥, “天窗时间”紧张,上了桥,大家按班前会的部署,迅速开始行动。   时下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晚上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走在桥上风力可以达到3-5级。为了保证高空作业时身体灵活,大伙儿穿的衣服都不算厚重,呼出的哈气不一会儿就在帽子上结出了一层冰霜。   “衣服穿厚了不方便搬东西,再说干开活儿,身上一会儿就热了。”阚旭东边用撬棍将破损的步行板取下边告诉记者,旁边的工友配合着开始更换新的步行板。   钢桁梁的检查通道凌空架设于桥体的侧面,上下连接着桥面和钢梁桥的顶部,伴随着夜晚的寒风发出“咣当咣当”的响声。何龙在确定安全带没问题后,开始沿着检查通道向上攀爬,在钢梁顶上,风力和桥面上相比成倍增加,偶有列车从邻线经过,震动传到桥顶也被放大,不禁让人心惊肉跳。何龙对这一切却习以为常,还不时地将身体探出桥体,检查下面的螺栓。   用检测锤敲击桥体和螺栓,检查是否有锈蚀松动迹象,是巡检作业的必备项目。桥面和墩台组成的空间高度不足1米,检查时,身材高大的何龙只能侧躺着身子歪着头作业。大桥共有23万多个螺栓,每月,何龙和他的工友们都会逐个敲击检查一遍。   凌晨3点40分,在“天窗时间”内,大家顺利完成了今晚的任务。北方冬天的深夜,旷野还是漆黑一片。收拾完工具,大家开始准备返回工区。此时,有列车从大桥上飞驰而过,那一声响亮的车鸣,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好似在对他们致意。   今年是包南路桥工区成立的第10年,期间,在大家的共同守护下,所管辖桥梁和涵渠没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只要管内这16座桥梁和22座涵渠安安全全的,我们的辛苦就值得!”何龙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慧) 编辑:张彬

  内蒙古新闻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潘佳 安寅东)10分钟能干什么?记者亲身体验,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大厅,10分钟便补办了一张医保卡,所要提交的材料,只需本人身份证。   高效率的背后,凝结着自治区政务服务局着力提升为民为企服务办事效能的笃定决心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   自治区政务服务局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2021年将政务服务“四办”(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改革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全力推进,使为民为企服务形式更加多元化、便利化、智慧化。   “一网办”,顾名思义,即全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网上易办、网上好办,“进一网、能通办”。记者了解到,自治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与各部门业务系统实现用户互认、数据互通、协同运行,已汇聚电子证照403类共3900多万条数据,41个自治区垂建业务系统与一体化政务平台实现了对接互联,共享事项办件524万件。入驻平台的政务服务事项18.8万项,网上可办率达90.5%。   目前,我区“一网通办”的基础架构已经基本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纵向三级网络覆盖率已实现100%,乡镇接入率达到96%,累计梳理政务服务事项18万项,推动三级政府3800多个部门以及1600多个苏木乡镇、嘎查村的事项入驻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基本实现“应进必进”。在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2020年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我区排名全国第18位,位次较2018年提升9位。   如今,是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时代。“蒙速办”APP作为移动的政务服务平台,让众多事项在“掌上”即可办理,大力提升了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蒙速办”上线1年多,访问量超过2.5亿次,接入了公安、人社、卫健、教育、住建、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3344项应用,医保电子凭证、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费缴纳、公积金提取、中高考成绩查询、预约挂号等1145项高频应用均实现了“掌上办”,企业群众的办事便利度、体验度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此外,“蒙速办”还将零散服务打包,如健康码、乘车码、支付码、医保码等统一整合,打造“服务专区”,为办事人提供一体化办事体验。在《2021年中国省级移动政务服务报告》中,“蒙速办”APP取得B+评级,与北京、福建、贵州等省份处于同等水平。   办事最怕多跑腿,“一次办”就专门解决这个烦恼。提升政务服务集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减时间”,让“数据多跑路”,才能实现群众办事“提速再提速”。我区依托内蒙古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事项梳理、数据共享、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以企业与群众的“一件事”为标准,103件惠企便民的高频次“一件事”实现“一次办好”,办事材料、办理环节、办理时间平均压减50%左右。   此外,根据企业自愿申请,自治区各级政务服务部门积极开展“帮您办”,为重大项目投资提供政策咨询、协调推进、代办帮办等服务,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目前,全区开设“帮您办”窗口296个,配备代办员队伍2900余名,助力2000多个项目加快落地,改革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