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1687个相关结果 3次浏览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春艳) 8月30日,“北疆2022”全区反恐怖综合演习在鄂尔多斯市举行。   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自治区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丁绣峰,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自治区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国安现场观摩演习。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自治区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郑光照讲话。   此次反恐演习,既是一次实战练兵,更是党的二十大安保誓师大会。演习以“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为主题,集结了全区1000余名公安、武警、消防官兵,围绕警务实战技术、警用无人机技术和反恐怖综合演习三项内容,全要素全流程进行实兵对抗演习,检验应急机制、提高处置水平、锻炼专业队伍、增强应对能力。   郑光照强调,要常抓不懈、常演常练、时刻备战、敢打必胜,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反恐怖斗争能力和水平,坚决守住暴恐案事件“零发生”的底线目标,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宝华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帅政)8月29日,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内蒙古环投集团共建的——全国环境保护危险废物鉴别与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研究基地在呼和浩特市揭牌。据介绍,此次揭牌的内蒙古研究基地围绕我区及邻近黄河流域中游其他省区大宗工业固废利用处置和环境管理水平提升的现实需求,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现有科研实力,充分利用内蒙古环投的区位和研发转化资源优势,开展生态环境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为相关领域政策咨询、技术开发、成果落地提供支撑,将为进一步服务好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改善我区生态环境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编辑:石尧

蓝冠招商,蓝冠代理_鄂尔多斯市黄河流域“十大行动”之产业绿色转型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鄂尔多斯市坚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快建设“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先行区,奋力开创现代化鄂尔多斯建设美好未来。   ​​能源绿色革命蓄力加速。聚焦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把新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以绿色低碳推进存量升级,以高端示范引领增量转型。建成新能源装机413.8万千瓦,在建1526万千瓦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比重超过50%,初步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区域新型电力系统。   现代煤化工绿色链条高质量延伸。围绕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精细化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鄂尔多斯市发展煤化工的成本、规模等优势,不断延长绿色产业链条,加快布局煤基燃料、煤基化学品、煤基新材料、能源绿色转化四大产业链,推动中煤能源、汇能煤化工等现有头部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能耗、水耗,到2025年,全市建成煤化工产能超过2500万吨,能效基准值以下产能全部清零,力争单位能耗、水耗全部达到国家先进值。   “风光氢储车”绿色产业破题起势。坚持系统观念、链式思维,把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一体推进“风光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场景应用拓展,初步形成了以隆基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中车为龙头的风机产业链;以远景为龙头,华景、万锂泰、镕锂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美锦国鸿、协鑫集团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以上汽红岩、捷氢科技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预计到2025年,“风光氢储车”等绿色产业集群总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成为“十四五”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零碳园区打造世界标杆。抢抓“双碳”机遇,立足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交汇点,倾力打造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对标国内外一流园区,完成零碳产业园空间和产业规划,通过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和基于绿氢的零碳能源岛,实现产业园一期100%清洁能源。通过打造“标准地+标准化厂房”等创新举措,实现企业“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制定零碳产业园国际标准,推广能碳监测,构建零碳生态圈,打造更多“鄂尔多斯制造”的零碳产品,实现更多绿电供给消纳和二氧化碳减排,力争到2025年,实现百亿度绿电供给消纳、年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破局之策,建立财政科技投入连续三年保持15%刚性增长机制,出台“科技创新30条”“人才新政30条”,成立全国首家碳中和研究院,分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减碳等技术研发与服务,为鄂尔多斯绿色低碳转型全面赋能。   绿色发展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来源,今天的鄂尔多斯正在绿色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扬帆起航,以奋斗和担当建功新时代新征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魏那)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8月23日,赤峰市人民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出台《赤峰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积极发挥政策引领带动作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赤峰市就业创业。   在“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方面,赤峰市充分使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年度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规模不低于3500人;每年开发项目生岗位3500个,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提升120个人才专项编制使用效能,为重点企业和项目引进急需人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每年全市各单位提供见习岗位不少于5000个。   在“落实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补贴”方面,赤峰市对刚性引进的人才,按照博士30万元、硕士10万元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除享受自治区1500元的一次性扩岗补贴外,按照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再给予企业每人2万元、6000元、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贴;到该市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按照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标准发放两年生活补贴;支持在本地购房,最高可申请2万元的购房补贴;对于贫困高校毕业生来该市企业就业的,再给予每人一次性2000元求职补贴;落实国家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补贴和免费技能培训。   在“支持高校毕业生在赤创业”方面,赤峰市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高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提供创业服务支撑、落实一次性1万元创业补贴、资助来赤创业大赛获奖团队。   在“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方面,赤峰市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一次性输送3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的,按照每人300元给予其职业介绍补贴;强化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实行高校毕业生体检结果赤峰境内互认。   高校毕业生作为最庞大的就业群体,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是赤峰市委、政府“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赤峰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晓东说,我们鼓励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稳住经济大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的具体体现,又是赤峰市完善“鸿雁北归、赤子还乡”引才政策体系、建立从高层次人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全覆盖引进政策体系的重要一步。   ​ 编辑:贾小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康丽娜)“从最新的风光资源排查情况看,我区风能资源约占全国风能资源总量的57%,太阳能资源约占全国太阳能资源总量的21%。除已开发并网、在建和已批复待开发的资源外,考虑生态红线、土地资源和草原等约束性条件,重点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布局新能源项目开发,我区还有超过10亿千瓦的新能源技术可开发量。”近日,记者从自治区能源局获悉这一消息。   我区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基地之一。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今年7月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达5670万千瓦、同比增长8.1%,占全区电源总装机的35.8%;全区新能源发电量7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占全区总发电量20.4%,新能源已成为自治区能源供给体系新亮点。   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我区积极做好各类新能源项目开发储备工作。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方面,国家已在我区规划第一批大型新能源基地项目2020万千瓦,第二批大型新能源基地项目1188万千瓦。目前,自治区能源局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加快推进第一批大型新能源基地项目于2023年底前建成并网,有序推进第二批大型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动蒙西四大沙漠风光大基地项目落地实施。此外,为保障我区绿电供给,支持和促进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在大力推进新能源外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新能源调峰和消纳条件,自治区能源局正在组织各盟市上报区内消纳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制氢一体化、自备电厂绿电替代等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以上储备项目落地实施,将大规模增加自治区新能源装机,极大地促进我区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为我区完成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编辑:贾小燕

风驰电掣

  8月27日,骑手在比赛中。当日,2022年中国速度赛马公开赛(呼和浩特站)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奥威马文化运动休闲小镇开赛,该场比赛是2022年中国速度赛马公开赛的首场比赛。来自12家俱乐部的23位马主报名参赛,52匹赛马出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孟和朝鲁 摄 编辑:贾小燕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电力优势转为算力优势 “中国云谷”蓄势待发

  该项目一期已经封顶该项目一期已经封顶   8月23日,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中心和林格尔新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   紧张施工中紧张施工中   记者了解到,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中心项目占地464亩,总建筑面积41.4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13亿元。园区按功能分为运维研发区、总控制中心、机房区,共容纳16幢数据中心,可布置机柜数超3万个,设计规模超30万台服务器以上的云计算能力。   向媒体记者介绍工程总体情况向媒体记者介绍工程总体情况   除此之外,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数据中心、中国建设银行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中心、北京旷视人工智能超算平台四期、东方超算内蒙古超级大脑等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落地。   紧张施工紧张施工   据工作人员介绍,多个大型数据中心入驻,意味着和林格尔新区超算基地已初具规模,构建起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云谷”“金融云谷”基本形成。和林格尔新区告别了过去“煤炭优势转为电力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走上“电力优势转化成算力优势”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郝儒冰实习生支新凯张子椒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牛天甲   生产安全第一生产安全第一 编辑:章颖慧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解码生命科学 打赢畜牧种业翻身仗

  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小小胚胎汇聚行业顶尖科技,一个个试管孕育着农畜牧业大国的种业梦、中国梦,为国家奶业振兴、繁育技术创新、奶牛种源自主可控持续做出贡献。   媒体团进行参观   冻精技术加速牛种群遗传改良   8月23日,记者在赛科星集团看到,冻精库房内存放着大量液氮罐,每个零下近200摄氏度的液氮罐内,都储存着优质种公牛的精子,单个液氮罐市值不菲,其中一头代号为“19023”黑白花公牛,是赛科星自主培育的明星种公牛,在2021年的TPI指数中排名全国第一。   吸引中央媒体镜头   除了“19023”,还有两头自主培育的种公牛在2021年TPI指数中并列全国第二,引领国内畜牧人的骄傲。同时,赛科星还拥有全球基因组排名第一的公牛以及验证全球第一的公牛。   记者了解到,种业是畜牧业生产链条的上游产业,是当代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畜牧业发展良种为先,目前中国畜牧业亟需提高良种自给率,打好我国奶牛种业翻身仗。对此,2022年1月15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函同意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组织建设单位推进实施各项建设任务,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其中之一的“奶牛繁育技术研究中心”由赛科星集团牵头建设。   进行遗传资源研究   赛科星集团作为一家以良种家畜育种和规模化奶牛养殖为主营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奶牛育种、性别控制等繁育产品领域持续引领行业,性别控制冷冻精液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年保持行业第一,研制出“奶牛超级性控冻精”产品,制定了奶牛性控冷冻精液产品和技术规程2项国家标准,拥有专利技术26项,全国累计推广应用奶牛性别控制冷冻精液超过600万剂,累计为我国繁育良种奶牛260万头,极大加快了我国奶牛群体扩繁和遗传改良的进程。   实验室人员紧张忙碌着   “骡子生驹”破解基因密码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这句话因春晚小品在全国闻名,也让“公鸡下蛋、骡子生驹”的不可能性深入人心。而在赛科星集团,研究人员正在持续对小骡犊进行选择性生殖调控机制研究,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质检检查   在自然界,“骡子生驹”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赛科星研究运用骡子生育调控的机制理论,旨在用于设计、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破解自然界选择性不育难题,从而培育出“性控牛、性控羊”,打破该领域国外技术垄断。   参观实验室   除此之外,赛科星还在进行草原家畜体细胞克隆技术商业化开发和应用研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家畜引种扩繁和保种,目前已解决了草食家畜体细胞克隆技术效率低、克隆后代成活率低等技术瓶颈,如今每年通过克隆技术进行奶牛、肉牛、奶山羊种畜克隆移植100头次以上,繁殖后代10-15头/只,并向克隆技术产业化应用方向拓展业务。   进行DHI检测   打造蒙古高原动物遗传资源库   记者了解到,赛科星集团研究院院长、内蒙古大学教授李喜和牵头主持,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奶牛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初步形成并设计运行了世界首个“蒙古高原动物遗传资源库与信息平台”。   赛科星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和喜教授正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   项目创建成果立足国家与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资源战略,以蒙古高原特有家畜、濒危野生动物为主建立资源库与信息平台,重点开展了特有家畜与哺乳动物遗传核型G带、鸟类DNA指纹鉴定、马驴杂交生殖调控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填补了国际生物资源领域空白,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平台已收集保存蒙古高原地区以哺乳动物为主的特有家畜、野生动物资源样品2纲、12目、29科的154个品种,库存资源数量达到26982剂(管)。   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郝儒冰实习生支新凯张子椒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牛天甲 编辑:章颖慧

蓝冠登陆地址,蓝冠测速网址_【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乡土植物成为生态修复密码

  小草吸引中央级媒体人目光   媒体团参观蒙草种业中心   8月22日,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的蒙草种业中心(百草园)内,因地制宜、生态修复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室内草原蜿蜒起伏,不仅还原了草原曲水周边的原生态植被,还将悠悠虫鸣、烂漫花海放进这间绿色“实验室”内……   工人正在铺设苗床   蒙草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双螺旋育种草塔上的种苗   走进敕勒川生态科技馆,猫尾草、细茎冰草、碱茅、野古草等牧草在格子试验田内郁郁葱葱,在野外时,它们被统称为草原的“草”,在这里则拥有各自的名牌,同时根据口味、营养价值不同,它们的种子可在定制式智能牧草工厂内,进行科学组合,投放在广袤的大地上,成为让牛羊爱不释口、膘肥体壮的“超级饲料”。其中,以去除肉膻、充满药香而闻名的沙葱,已然成为部分地区定制牧草中的“独家秘方”。   工作人员正在对小草进行修剪   对种苗进行浇水   在另一侧,绿色中传来流水潺潺,两岸种植了本土亲水植物,水菖蒲和水芦苇在此摇曳生姿,这是在模拟草原曲水河流的原生态植被,不远处的昆虫旅馆则虫鸣阵阵、相映成趣,成为物种回归、草原自我修复试验中的积极缩影。   吸引媒体目光   可踩踏草坪吸引众人目光   在这里,来自不同地形地貌的乡土植物,在高度还原的环境“实验室”内,在沙地、盐碱地、荒地上生根发芽,平平无奇随风倒的羊草,却有着“地上三寸、地下三米”的强大根系,微小的草木拥有顽强蓬勃的生命力,200多种乡土植物相生相伴,在馆内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种子标本   查看土样标本   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草样标本   和土样来张自拍   小朋友正在查看土样标本   各类样本吸引眼球   记者了解到,蒙草百草园位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包括蒙草种业中心、敕勒川生态科技馆两大生态空间,以及小草数字之家、种质资源圃、原种田、花海区、生物多样性体验区等科研实验区。其中,敕勒川生态科技馆将建成国家级生态样本储存基地、种质资源保、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区,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建设、样本储存、种业科研为一体的生态科技馆,为生态多样性保存、生态修复、种业科技等提供科研及技术保障,打造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乡土植物资源发掘和利用、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科研平台。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郝儒冰实习生支新凯张子椒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牛天甲   蓝天白云下马儿在悠闲的吃草 编辑:章颖慧

  金秋八月的沙尔利格嘎查,瓜果飘香,牛羊肥壮。   8月22日,自治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走进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与当地农牧民一起隆重庆祝苏力德苏木第五届那达慕大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旅游艺术节的召开。   乌审旗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享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化盛宴。在赛场上,乌审走马、搏克比赛、射箭比赛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尤其是搏克比赛,来自乌审旗各地的搏克手们两两对战,各显技法,他们争斗相扑,博得人们的阵阵掌声。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刚刚上台领奖的“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示范户”通史嘎查的牧民青克乐说。   目前他家有鄂尔多斯细毛羊存栏数1200只、改良肉牛60头,年收入达100万元左右。他还在政府实施的高效益家庭牧场项目中新建了标准化棚圈。每到冬天育羔棚内温暖如春,羊羔的成活率达到了100%。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地实施,让牧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一村富不算富,带动大家富才算富。另一位获“科技示范户”奖的是沙尔利格嘎查党总支书记苏雅拉达来,拿到奖状的他高兴异常。“让群众生活得越来越好,是我的责任。嘎查全部脱贫后,下一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高,我作为嘎查党总支书记,责任也越来越大。”他对记者说。   沙尔利格嘎查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于炒米厂,该厂年产量10多万斤,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目前已有29户村民一起加入种植炒米原材料糜子,村民每亩地可收入1000多元。   “对于之后的计划,我们还想把饲料调配机、羊羔喂奶机等机械研发成功,还将筹备牧业机械加工厂,全方位开展智能化养殖,为村民提供养殖便利,提高农牧民收入。”说到这儿,苏雅拉达来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是乌审乡村走向振兴的关键。”乌审旗农牧局局长吉仁巴雅尔说。   他介绍,近年来,乌审旗按照“生态先行、科学布局、标准生产”的思路,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作用,实现农牧业升级、农牧区进步、农牧民增收。同时,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经过多年的培育,乌审旗基本形成以“细毛羊、肉牛、生猪”为主的农牧业产业体系。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9家(自治区级7家),各类专业种养殖合作社758家、养殖大户累计达到2650户。   同时,全旗54.5万亩耕地被农业部认证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万亩草牧场、100万只细毛羊、6万头肉牛被认证为有机产品;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19个、绿色食品46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现有国家级名特优新农畜产品9个、自治区名优特农畜产品23个,初步实现建设国家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标,成为自治区西部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那达慕不仅是竞技场,也是交流的舞台。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与那达慕大会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展现了新时代牧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红艳) 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