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1687个相关结果 3次浏览

  仲夏的乌珠穆沁草原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沿着小吉林河的潺潺流水走过牧民丛培国的草场,顺着洪格尔敖包脚下的乡间小路,走进巴彦宝拉格嘎查,路两旁或多或少的白牛群映入眼帘,成为这片草原独具特色的美景。   “我们全旗有5.8万头白牛,其中90%以上在我们镇里,我们镇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白牛养殖区,所以说,这蓝天、绿草、白牛融为一体的景色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同行的浩勒图高勒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额尔敦巴特说。   “这种白牛是从夏洛莱牛繁衍而来的,我们当地的牧民叫做‘乌珠穆沁白牛’。要说起它的历史渊源,那可是有一段佳话……”站在自家草场上,白牛养殖大户朝鲁门格日乐骄傲地介绍道。   这头牛,大有来头——它见证了中法两国的友谊,更寄托着周恩来总理对北疆草原的深切关怀   朝鲁门格日乐说的一段佳话得从50年前讲起。   1973年9月,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恩来总理陪同蓬皮杜,并向他赠送礼品。同年10月,蓬皮杜总统回赠给周恩来总理50头纯种的夏洛莱牛,其中17头交由内蒙古自治区繁育。   当时,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综合考量,认为西乌珠穆沁旗与法国纬度相同,水资源较为丰富、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适合养殖,便将17头牛全部送至该旗达青宝拉格牧场。   “当年,这批牛是我表姨父宝音贺希格等4个人去上海接过来的。据我表姨父回忆,当时这些牛从法国空运到上海,隔离期结束后,由当时的牧场副场长带队,从上海用火车运到赤峰,再用大卡车拉到我们场部的。”在达青宝拉格牧场土生土长的哈达巴特尔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如是还原当时接牛的情景。   在齐伯益主编、2001年出版的《锡林郭勒盟畜牧志》大事记中,对此次引进夏洛莱牛有如下记载:1973年10月30日,从法国引入17头夏洛莱牛,其中公牛3头,母牛14头,饲养于西乌珠穆沁旗达青宝拉格牧场。   这与宝音贺希格老人的记忆完全契合。“表姨父后来给我们讲,当时,达青宝拉格的人们把这些牛当贵宾一样迎接。表姨父也把去上海亲手将牛群接过来这件事视为一生的荣耀。”哈达巴特尔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只有10岁,还在上小学,大人们根本不让他们这些小淘气靠近牛棚。   据史料记载,1973年法国赠与我国的50头纯种夏洛莱牛中,只有14头为母牛,其余均为种公牛,而达青宝拉格牧场分到的17头牛中包含了全部的14头母牛。   “显而易见,把母牛都放在我们这里是让我们搞繁育的,是要努力实现周恩来总理让中国人吃上好牛肉的心愿的。”后来,毕业后回到牧场与白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哈达巴特尔深有感触地说。   当这批牛运到达青宝拉格牧场时,已近寒冷的冬天。虽然说,纬度上和法国一样,但在气候上,乌珠穆沁草原与之相差很大。从温暖的故里来到寒冷的内蒙古高原,如何让这些牛安全过冬成了达青宝拉格人们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   “我们为这些牛盖起了专门的牛棚,里面生炉子,为了防止冻腿,地上还铺了木板。为了跟上营养,给它们喂鸡蛋、胡萝卜,反正人们吃不上的好东西都给牛吃,就这样,这些牛都好好地适应下来了。”1974年到达青宝拉格牧场参加工作的白音孟德老人如是回忆。   再后来,在达青宝拉格人们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夏洛莱牛的后代体现出了世界名牛的优良基因与适应能力,光滑的毛皮里慢慢长出了绒,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就这样,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寄托着周总理亲切关怀的17头“国礼牛”成功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安家落户,成了“草原牛”。   这头牛,大有甜头——从17头夏洛莱牛繁衍成为5.8万头“乌珠穆沁白牛”,它为草原牧民增收致富立下汗马功劳   “1975年春,在我们望眼欲穿的期待中,第一批纯种夏洛莱牛犊相继出生。我很幸运地分到饲养9号公牛犊的任务。该牛犊3岁时体重达到了惊人的1150公斤,且所有指标都超过了它的父体——在法国种畜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这让我们对夏洛莱牛的饲养繁育充满了信心。”白音孟德老人说。   在2020年出版的《西乌珠穆沁旗志》中,有一段陈述记载了这批牛的繁衍史:“1979年时,达青宝拉格牧场夏洛莱牛达到52头,并已累计生产冷冻精液15万粒以上……”   在齐伯益主编的《锡林郭勒盟畜牧志》中,也对达青宝拉格牧场的夏洛莱牛做了记载:“自1973年至1991年间,向国内提供优秀种牛105头,向区外出售杂种公牛510头,向港澳出售杂种肉牛284头,备受推崇。”   由此可见,达青宝拉格牧场繁育的夏洛莱牛不仅为地方本地牛的改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更是为实现周恩来总理让中国人吃上上等好牛肉的心愿作出了贡献。   “50年间,我们经历了草畜双承包、国有牧场改制、撤乡并镇等一系列改革。虽然,过去国有牧场的牛群成了牧民家的私有财产,但我们对白牛的喜爱一直未变。”巴彦宝拉格嘎查牧民吉日木图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从小就喜欢白牛的他养了90头牛。其中,育龄母牛就有88头。   这几年,吉日木图在自家的牛群做了两次实验。第一个是,对大部分母牛做了冷配后,剩下几头母牛用自家的种公牛进行本交,再对所产牛犊进行比较。“我这实验失败了,冷配牛犊的质量比本交的好太多了,显然本交后出现了品种退化现象。”吉日木图笑着说。   此后,在2019年,不信邪的吉日木图花大价钱,从澳大利亚购进26头夏洛莱牛。本意是通过换血,优化自家牛群的质量。不料,这些牛出现水土不服情况。进口牛1年中饲喂210天,每天喂26斤草、6斤料才能保证膘情。而“乌珠穆沁白牛”只需饲喂150天,且1天的饲喂量仅需13斤草和3斤料。   “饲养成本相差一半还多,最后出栏时,牛犊的体重、价格都相差无几。通过这两次的失败,我验证了我们‘乌珠穆沁白牛’的优越性以及科学养畜的重要性。”虽说实验失败,吉日木图却收获满满。   与吉日木图一样,洪格尔敖包嘎查牧民丛培国也是养白牛大户,更是盟级核心群养殖户。   丛培国说,以3岁牛为例,土种牛产肉量达到300斤都费劲。而同年份的白牛却轻松出600斤肉。再说牛犊的价格,去年家里出栏的牛犊平均达到1.1万元,而平常的牛犊却只有6000元不到。   目前,西乌珠穆沁旗有像丛培国一样的盟级良种肉牛核心群养殖户6个,种牛场2处,并均分布于浩勒图高勒镇,已建立较稳定的良繁体系,具备供种制种能力。   如今,西乌珠穆沁旗共有800余户从“乌珠穆沁白牛”养殖中尝到甜头,依靠着白牛实现了富起来。   “饮水要思源。我家的小康生活是白牛带来的,我们要永远感恩党的好政策。”出行开着丰田酷路泽越野车,放牛使用无人机,还打算盖一栋别墅当居所的丛培国说出了牧民群众的心声。   这头牛,大有奔头——它不仅是锡林郭勒盟重点打造的肉牛品牌,也是该盟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品种   在锡林郭勒谈起养牛,“改革先锋”廷·巴特尔绝对首当其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去了廷·巴特尔家参观取经后,吉日木图被他“利润最高点、成本最低点、生态最佳点、劳力最优点”的四点平衡理论深深折服。   “和他相比,我家的牛群规模太大了。今年秋天,牲畜出栏时,我打算只留下60头品种最优良的母牛,也要在利润、成本、生态、劳力的最佳点上走品牌化、品质化的养殖道路。”   同样是在对白牛养殖大户丛培国的采访当中,他也提到了养殖品质优良、能够打出品牌的白牛。   两位养殖大户都提到了品牌化,那么我们采访的大白牛到底是什么品系?真正的名字又是叫什么?   面对记者的困惑,西乌珠穆沁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阿拉腾哈达给出了答案:“你这是问对了。‘乌珠穆沁白牛’是我们当地牧民们自己取的名字。现阶段,它到底叫什么还是个未知数。因为,我们当前正在申报着新品种的命名,同步推进的还有打造国家级核心群的工作。”   据阿拉腾哈达介绍,从1973年到现在通过50年的循环改良,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养殖的白牛已不是夏洛莱牛,而掺杂了很大一部分地方本土牛以及其他牛的血统,并且已稳定,完全具备命名新品种的条件。因此,西乌珠穆沁旗将白牛新品种认定和核心育种场创建工作纳入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今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拟于7月份启动工程建设,2024年底前建设完成。   “新品种的命名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我们坚信,3到5年之内,白牛定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锡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站长伊布勒图充满信心地说。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牢记嘱托,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在建设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进程中,在品牌牛的打造和推广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乌珠穆沁白牛”主产地浩勒图高勒镇100多公里之外的乌拉盖管理区,2021年12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自此,我国自主培育的,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   如何让“乌珠穆沁白牛”、华西牛、安格斯牛等诸多品牌牛与高端市场进行对接已被锡林郭勒盟列为重点推进的工作。   “今后,我们着力打造地方肉牛品牌,释放锡林郭勒牛肉品牌效益,发展草原安格斯、华西牛、‘乌珠穆沁白牛’等优质良种肉牛产业,扩大绿色产品供货的服务圈,努力让锡林郭勒牛肉成为高端市场上的新宠,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伊布勒图说。(记者巴依斯古楞) 编辑:段丽萍

内蒙古空港贵宾服务公司开展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

  在第22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内蒙古空港贵宾服务公司紧紧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主题,组织公司全体职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   为持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思想,6月15日,内蒙古空港贵宾服务公司组织呼和本部及驻外事业部共16个部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集中开展安全辩论赛、安全微电影、互动游戏等活动。在辩论赛环节中,将运行服务部、嘉宾服务部、旅客服务部、高铁贵宾事业部的4支队伍,每2支队伍分为一组,分别针对“作风建设靠自律还是他律”“防范事故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哪个更重要”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队员们坚定明晰的论点,充分的实例论据,严密的逻辑思维,双方白热化的交锋,赢得了阵阵掌声。   参与辩论赛的职工 摄影:薛晓宇   安全生产工作需要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位员工,12个事业部围绕安全管控、作风管理、隐患排查等内容,通过微电影的策划,让全员参与其中,用镜头记录了工作区隐患排查整治过程、应急疏散演练等内容,有效提升了职工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提高安全意识。   事业部职工正在排查工作区隐患 摄影:薛晓宇   在“安全知识传声筒、安全图标接力赛”两个互动游戏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员工对安全知识理解,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安全知识传声筒”游戏 摄影:薛晓宇   “安全图标接力赛”游戏 摄影:薛晓宇   此外,内蒙古空港贵宾服务公司持续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利用“班前会”“周例会”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组织观看“生命重于泰山”等安全宣传教育视频。利用集中学习方式,开展应急医疗、消防急救培训。利用班组展板,传递安全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下一步,内蒙古空港贵宾服务公司还将持续开展技能比武、应急演练等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安全氛围。(包颖异 薛晓宇) 编辑:贾小燕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公安局治安大队不断强化对网上在逃人员的梳理研判,所、队联手行动2023年6月13日,奔赴“千里”,成功规劝一名网上在逃人员投案自首。   据了解,日前,科尔沁左翼后旗公安局治安大队与甘旗卡镇第一派出所联手行动,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科尔沁左翼后旗籍网上在逃人员特某(男)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被山西省警方列为网上在逃人员。   所、队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工作机制,对网上在逃人员活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判,抽调治安大队、派出所社区警务队民警,成立规劝组,分兵小组连夜奔赴特某所在地辽宁省大连市的住处,与其面对面交流,宣讲法律政策,劝其迷途知返。终于在10余小时的历经1100公里“规劝路”上,民警的耐心规劝特某放下心理包袱与民警一道“回家”。   经过依法讯问,特某对其参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2023年6月14日,特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文明 通拉嘎) 编辑:贾小燕

多彩内蒙古①:不只有蓝天,还有“蓝海”

  高质量发展   浓墨重彩   每一种色彩   映衬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即日起草原全媒带您一起   “看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的亮丽色彩   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   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   内蒙古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现代化建设   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抢抓能源经济快速发展机遇期   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项项政策“点对点”落实到位   一批批项目“紧跟紧”全力建设   在新能源领域这片广阔的“蓝海”   不断探索拓链   努力在新能源领域   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日照充足   居全国第二位的太阳能资源   且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广阔的空间资源   储备建设大型风电   光伏发电项目的优选之地   自然的馈赠   良好的先决条件   让内蒙古具备了在新能源赛道上   “驭风驰骋”的基础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   今日的内蒙古目标明确   正努力打造成为   全国乃至世界新能源产业高地   行动是最好的诠释   一手抓新能源产业发展   一手抓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   制定新能源全产业链建设政策包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   高质量推进风电光伏新能源开发建设   “一地一策”推动新能源可持续   有序开发利用   研究建立跨盟市新能源合作机制   切实做好全区新能源规划布局“一盘棋”   统筹推进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   蒙西四大沙漠地区大型外送   新能源基地建设   加快完善6类市场化   消纳新能源项目实施细则   持续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   加快实施   “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业园区绿电替代   风光制氢一体化”   等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   坚持以链式思维抓产业   坚持育产业换动能   以呼包鄂通4个基地为基础   以风光氢储4条产业链为重点   用新理念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   通过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积极为新能源开发企业和   装备制造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持续深入实施   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风光氢储车”一体化推进   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   提升风电光伏装备的整建制配套能力   数据是最好的明证   2022年   内蒙古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倍以上   新能源投资增长5倍以上   新增装机2000万千瓦   批复实施约1亿千瓦   建设6类市场化应用场景项目3000多万千瓦   发电1300多亿度   超过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   2023年前4个月   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531万千瓦   是去年同期规模的5倍   并网总规模6713万千瓦   装机占比37.5%   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新能源发电量567亿千瓦时   占比24.4%   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新能源单体建设规模   已从十万千瓦级奔向百万千瓦级   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73亿元   是2022年同期的2.6倍   风光氢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   完成投资约158亿元   特别是氢储装备制造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完成投资超过21亿元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4.1%   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风力发电达到473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30.8%   光伏发电达到89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7.1%   今日的内蒙古   乘势而上   合理布局   只争朝夕   新能源的澎湃动能   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在描绘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成色的画卷里   当有这份洁净美丽的湛蓝   总策划:王宇天   策划:戴宏   监制:张敏 赵静 蒋芳 李中锋   文案:王皓   海报制作:刘玉涵   资料及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内蒙古日报、自治区能源局网站、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温慧娟

【镜鉴文明】“画”说文明——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创建公益广告展(2023第98期)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市、区)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很强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公益广告作品,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画面和语言,阐述文明故事,弘扬文明理念,引领时代新风,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 编辑:温慧娟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   (2023年6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自治区财政厅厅长鞠树文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审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会议同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2023年自治区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编辑:温慧娟

  本网乌兰察布6月18日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 见习记者 郭奇男)6月16日晚,坐落于乌兰察布高铁站南侧的“北京向西一步·乌兰察布之夜”亮灯开街。新夜市开街首晚十分火爆,据不完全统计,首晚迎客逾12万人。   20时30分,“乌兰察布之夜”一片璀璨灯海,各种美食琳琅满目,现场人声鼎沸,前来逛街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坐落于“乌兰察布之夜”中线轴上的13个主题演艺舞台,错落有致,造型独特,加之具有国潮文化的行为艺术演艺,让前来逛街的市民、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分享。在不远处,更有内蒙古民族舞、打铁花等民俗风情展示,为市民、游客们奉上了一场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市民王晓正在小吃商铺前品尝着美食,他告诉记者:“前几天听说‘乌兰察布之夜’今天开街,所以特地赶过来凑个热闹,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各种表演,真的太精彩了。”   “今天开业第一天就卖出100斤羊肉,马上就卖光了。”商户李志新忙得不亦乐乎,一边烤着手里的羊肉串一边告诉记者,开业这几天,他们都有优惠,欢迎大家来品尝。   “乌兰察布之夜”全长500米,有13个演艺舞台、21个娱乐打卡装置、商铺80间和两个大型活动广场,是以精致国潮文化为主线,汇集古风古韵、智能夜游、衍生文创景观打卡等诸多元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古风文化氛围的复合型商业步行街。 编辑:章颖慧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记者 柴思源)6月16日,为期近3个月的自治区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在呼和浩特市开幕。   开幕式现场,来自全区各盟市、自治区直属机关老年体协、神东集团的16支代表队100多名选手和2600余名中老年体育健身爱好者亮相,上演精彩纷呈的健身展演,同享运动健身快乐。   据了解,全区老年人运动会是我区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老年人体育盛会。除开、闭幕式以外,全区老年人运动会设置健身气功、门球、乒乓球、网球、气排球、柔力球、健身球操、钓鱼、太极拳(剑)、象棋(围棋)、羽毛球、持杖健步走、健身秧歌、台球、扑克等15个项目。各项目比赛将于6月至9月在12个盟市和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分散有序进行,运动会将于9月中旬在呼伦贝尔市闭幕。 编辑:段丽萍

  6月的鄂尔多斯大地,柳绿花红,天朗气清。   6月16日,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正式揭牌。   成立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是鄂尔多斯市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要求引育高端人才的重要成果,也是鄂尔多斯全面落实“科技兴蒙”行动的有力实践。   高位谋划推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坐落在乌兰木伦湖畔的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人才科创中心,成为城市建筑的新地标。40层、7.6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顶尖人才团队工作站、科技大市场、人力资源孵化基地等21个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可满足70余家企业、1300余名高层次人才同时办公的需求。人才科创中心围绕全市“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为符合条件的科创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流服务。   鄂尔多斯积极打好组合拳,推进创新生态开放融合,推动政策、资金等多点发力,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链。组建由鄂尔多斯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人才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专班,建立市委市政府月调度、部门周调度工作机制,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书记专题会议16次,听取调度人才科创工作进展情况。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多次带队拜访院士专家,与高水平科研机构负责人交流洽谈,组织制定人才科创平台“1+2”建设方案和高新区、零碳产业园等建设规划,现场调研督导重大人才科技项目建设。出台人才科技工作考核评估细则,强化目标、过程、结果全程跟踪问效。   强化政策供给支持产业发展   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最宝贵的资源。鄂尔多斯求才若渴,人才群贤毕至。先后出台人才新政30条、科技新政30条,配套制定50余项实施办法和细则,累计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82亿元。制定《建设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实施方案》,实施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三年行动。建立常态化政策评估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开展综合评估,修订出台事业单位引才、博士培养资助等办法。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2022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12.1亿元,同比增长48%,居全区首位,带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79.1亿元,同比增长3.6%。2023年,全市财政科技预算16亿元,同比增长33.3%。   在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正在对煤基特种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从原料分析,实验室小试、中试到最后的成果转化,经过5年艰苦攻关,研究院最重要的科研产品特种蜡——相变蜡近日实现了工业化转化。5年来,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从一块煤到特种蜡、溶剂油、高碳醇等40多种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的工业化生产。目前,研究院共有科研人员56人,累计获得政府资助科研经费8000万元、奖补资金1600万元,获批各级科技项目8项,申请专利134项,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   人才工作破题起势院士实现零的突破   筑巢引凤,为我所用。鄂尔多斯市以自治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行动为引领,采取“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引进金之钧、武强2位院士,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聘请21位院士为市政府特聘科技顾问。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引进正高级职称紧缺人才22人、研发人才46人。举办“暖城之邀—招才引智进高校”等春季招聘活动148场,达成就业意向1.5万人。开展名校引才专项行动和市直单位“一博三硕”引才行动,引进硕博研究生1074名、重点高校本科生262名。深化拓展与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推动清华大学在该市设立化工、能源教学实践基地,揭牌成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研究院。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把“人才鄂尔多斯”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走好新路子、建设先行区的“双一号工程”来抓,全力打造祖国北疆人才“硅谷”。   围绕重点产业延链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和高水平人才名录,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3万人、高技能人才5800余人。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6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研发投入1.2亿元,给予10个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和18个产业创新创业团队经费支持。持续放大“人才+科技+项目”联动效应,推动“沙漠土壤化”生态综合治理、煤炭清洁转化与可再生能源低碳融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实施。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电石法PVC无汞化生产、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工业化制备运用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等项目扎实推进,全国首创抗脑胶质瘤新药等项目建成投产……鄂尔多斯的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市。(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编辑:杨旭英